新書推薦: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2024
》
售價:HK$
107.8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售價:HK$
65.9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148.5

《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售價:HK$
76.8

《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售價:HK$
86.9

《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售價:HK$
75.9

《
世界之中(文明三部曲之后,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充满想象力的重磅新作)
》
售價:HK$
86.9
|
編輯推薦: |
《神经心理评估》第四版达到约100万字。此版在继续完善各分支领域内容的同时,增加了40多个测验/量表,既注重钩沉稽古,发掘并介绍早期量表中被忽视的“遗珠”,如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忽视的评估、迷宫测验、骰子博弈测试等经典工具,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吸纳近年来新开发的探索性量表,如中国人命名测验(CNT)、快速痴呆筛查问卷(QDRS)、交替流畅性测验(CaST)、波士顿神经认知健康远程评估(BRANCH)等前沿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系统、前沿的神经心理评估知识体系。
|
內容簡介: |
本书在介绍神经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200多种神经心理测验/量表的内容、操作步骤、 信度/效度、临床意义、注意事项,涉及总体认知、记忆、语言、注意、视觉空间能力、执行功能、社会认知、感觉与运动评估、综合性成套认知评估、日常生活能力与照料者负担评估、行为症状评估、反应偏差与次优表现评估,内容全面、系统、前沿,不仅通俗易懂、即学即用,而且妙趣横生、曲径通幽。其中,结构化记忆评估、神经语言学评估、社会认知系列评估、司法神经心理评估以及计算机辅助认知评估,罕见于其他同类图书,体现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与深度。 本书适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心理科、老年医学科、康复科的临床医护人员与研究人员,以及从事心理测量与认知障碍评估的评估师、对脑科学与行为科学有兴趣的读者。
|
關於作者: |
郭起浩,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教授、主任医生、硕士生导师。1988年温州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1993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精神医学)硕士,2001年获复旦大学(神经病学)博士。作为责任人或主要参与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10余项。将担任中国老年医学协会神经心理评估专委员主委。
迄今在国内外已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10余篇,参与编译医学专著10余本。神经心理学著作《往事的痕迹:解剖记忆》和其他3本医学译著(《性趣探密》《细胞叛逆者》和《血管性认知损害》)均已经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內容試閱:
|
《神经心理评估》一书,初版于2013年1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篇幅约为25万字,推广与普及临床常用的经典测验方法,内容浅近、通俗易懂。时至2016年2月,该书第二版隆重推出,篇幅扩展至45万字。此版在保留原有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内容,特别是增加了对执行功能、社会认知以及视觉空间能力评估的深入探讨,契合脑科学研究浪潮,“洛阳纸贵”,再版以满足市场需求。2020年,《神经心理评估》第三版问世,其篇幅已增加到约75万字。该版针对神经心理评估的多个分支领域进行了全面更新,新增了主观认知下降评估、结构化记忆评估、神经语言学评估、轻度行为损害评估、老年综合评估以及反应偏差与次优表现评估等重要章节,进一步提升了该书的学术价值与应用广度。进入2025年,《神经心理评估》第四版达到近100万字。此版在继续完善各分支领域内容的同时,增加了40多个测验/量表,既注重钩沉稽古,发掘并介绍早期量表中被忽视的“遗珠”,如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忽视的评估、迷宫测验、骰子博弈测试等经典工具,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吸纳近年来新开发的探索性量表,如中国人命名测验(CNT)、快速痴呆筛查问卷(QDRS)、交替流畅性测验(CaST)、波士顿神经认知健康远程评估(BRANCH)等前沿成果,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系统、前沿的神经心理评估知识体系。
神经心理评估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吗?
笔者从事神经心理评估的学习、应用与总结30多年,一直萦绕脑海的问题是,神经心理评估的发展前景如何?有了CT与MRI,神经心理评估用于脑器质性病灶探查的功能几乎式微,有了标准化的基于血液的生物标志物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诊断、治疗与康复效果评价,神经心理评估用于认知障碍诊疗的功能也将弱化。
在欧美国家,神经心理评估曾经是一门耀眼的学科,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脑卒中后Brock失语的语言学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脑外伤的成套神经心理评估、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老年认知障碍研究,都盛极一时。Lezak所著的《神经心理评估》(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12年第5版),迄今已经被引用4万多次。Strauss等的专著《神经心理测验纲要》(A Compendium of Neuropsychological Tests,2020年第4版),也被引用近2万次。但是,如果采用“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作为关键词在PubMed进行检索,最高峰是在2013年,有11964篇,此后不断下滑,到2023年,只有4241篇了,难道是“彩云易散琉璃脆”,神经心理评估已经告别“黄金时代”了?
神经心理评估包括认知评估(cognitive assessment)与情绪评估(mood assessment)。如果我们采用“cognitive assessment”这个关键词在PubMed进行检索,2013年是10688篇,到2023年是21905篇,增长1倍。以“mood assessment”为关键词进行检索,2013年是7780篇,到2023年是17434篇,也是在成倍增加。原来是“千山暮雪,海棠依旧”。
作为敏感、快速、无创伤、低成本的神经心理评估量表,与生物标志物检测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而不是相互取代、相互隔绝的。神经心理评估仍然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而结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在线脑功能定位、远程认知训练等新技术的神经心理评估,在脑科学研究方面仍然是热门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阿尔茨海默病(AD)为例,认知评估0~6级作为数字诊断,病理标志物指标(Aβ、tau蛋白)A~D作为字母诊断,以数字诊断与字母诊断的组合来描述AD的状态。比如,这例AD患者被称为3B,意思是认知评估处于第3阶段(即轻度认知损害)、病理改变处于B阶段(即Aβ沉积阳性、tau沉积在内侧颞区)。认知障碍的预防、筛查、诊断、预测、治疗、随访、康复,每个环节都需要神经心理评估,没有评估就没有发言权。作为认知障碍临床医生,常常遇到家属因为遗嘱纠纷而要求医生拿出患者痴呆诊断与严重度判断的依据,如果没有神经心理评估,就缺乏辩护的底气。
神经心理评估已进入跨学科知识体系与应用路径。如Neuropsychology杂志于2023年出版的专题,10多篇论文都是聚焦前驱期AD与临床前AD的高度专业化的认知评估与生物标志物的关系。
我国临床老年神经心理评估的现状与展望
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与日本的神经心理评估的现状,包括评估量表与收费标准。临床神经心理评估在我国并没有大规模开展,制约神经心理测验在我国普及的因素很多,就笔者所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从普及的角度看,推广量表的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是神经心理测验的收费问题。以上海为例,医保不覆盖近30年发展的测验[比如目前国内最常用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不能收费],而只对20世纪80年代的部分测验[如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韦氏智力测验(WAIS)]制定了收费标准——这个收费标准30多年没有更新。比如,WAIS中文版耗时40分钟,收费30元/人次。考核老年医学科的工作质量的指标之一是“老年综合评估”,由15个左右量表组成的耗时1小时左右的“老年综合评估”是不能收费的。因为收费低廉或不能收费,测验开发者无利可图,测验评估师的经济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医院在现行的运营模式下,出于绩效考虑,很难设立一名专职评定人员以及固定的评定室,专职评定员如凤毛麟角。没有固定的场地和人员设置,靠研究生或者进修人员的不定期协助,数据积累没有连续性,技术迭代(如WAIS从第1版进化到第5版)无从谈起,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与当地语言习惯的神经心理测验的发展就成了空中楼阁。完善测验收费与医保支付制度,开展神经心理测验评估师系统培训与继续教育,是神经心理测验发展的根基。
从提高的角度看,神经心理测验研究很难归类。各种高精尖的基础研究项目[比如各种组学(包括代谢组学、影像组学、遗传组学)研究]容易得到支持与发表,而神经心理测验的理论探索与地方性常模建立,既不归属基础研究,也不归属临床研究,获得基金支持和发展的机会微乎其微。这种情况近年有所好转,随着各省市脑科学研究计划的推出,认知领域的研究成为大热门,神经心理测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神经心理测验是临床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当前还缺乏密切的跨学科合作。各综合性大学与师范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有能力开发前瞻的精密的测评工具而缺乏应用的患者,神经科医生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而没有能力开发新颖、前沿的测评工具,由于床位周转考核等实际临床工作的特性,神经科医生也做不到长期干预与随访认知功能变化。一个理想的团队,应该是认知心理学家、神经影像分析师、遗传免疫组学分析师、统计学家以及临床脑病相关科室(神经内/外科、老年医学科、精神心理科、康复医学科)密切合作,目前这样的团队合作还非常少见。
展望我国神经心理测验的未来图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脑健康(脑疾病防治与脑储备开发)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我国有许多临床医生采用德尔菲法编制量表,把MMSE与MoCA等认知筛查的条目作为项目池,结合专家们的反馈意见,重新组合成一个简易筛查量表,有点像古代的“集句诗”,这样编制的量表是不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是不是影响国际交流?得失尚需更多观察与验证,本书暂时不予收录。我们期待中国原创理论与原创测验方法的量表如蒲公英般遍地开花,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临床医生选择测验,既要考虑测验结果与解读的国际可比性,又要体现中国特色与中国成果。不同的研究取向宜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生物统计学取向、认知心理学取向、“脑-行为”关系取向、网状分析取向、人工智能取向的研究百花齐放。虽然传统纸质版神经心理测验仍然生机勃勃,然而也要大力发展结合互联网、虚拟环境、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等开发被试者友好的新一代评估技术,克服目前自助心理测验的“计算机焦虑”与“动力缺乏”导致信/效度较低的弱点。
测验需要大量培训合格的有相关资质的评定员或评估师。目前国内的培训局限在重视认知筛查量表而忽视系统全面的学习,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决策者有望推出国家层面的继续教育教材及相应的规范化培训体系,完成培训者可获得资质证书。
最后,感谢所有参与四个版本编写的编委、同行专家、莘莘学子,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领导与同事的支持与鼓励,感谢所有对神经心理评估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你们的实践反馈是我们再接再厉、不断修订新版的动力源泉。感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的策划与鼓励。
笔者是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编写本书,加上对临床神经心理评估的认识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与同仁不吝指教。
郭起浩
2024年10月于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