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7天造一台无人机:飞控、电池、动力系统、地面站全解析
》
售價:HK$
75.9

《
大地上的中国史:藏在地理里的历史
》
售價:HK$
74.8

《
《民法典·婚姻家庭继承注释书》(家事法专用小红书,一书尽揽现行有效办案依据:条文释义+相关立法+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地方法院规范+权威案例,麦读法律54)
》
售價:HK$
130.9

《
地中海四千年
》
售價:HK$
184.8

《
君子至交:丁聪、萧乾、茅盾等与荒芜通信札记
》
售價:HK$
68.2

《
日和·缝纫机与金鱼
》
售價:HK$
41.8

《
金手铐(讲述海外留学群体面临的困境与挣扎、收获与失去)
》
售價:HK$
74.8

《
五谷杂粮养全家 正版书籍养生配方大全饮食健康营养食品药膳食谱养生食疗杂粮搭配减糖饮食书百病食疗家庭中医养生药膳入门书籍
》
售價:HK$
54.8
|
編輯推薦: |
张良仁教授:考古界最懂美食,美食界最懂考古,更适合中国读者体质的“孤独美食家”。
南大考古系招生代言人,访问和挖掘过的国家加起来能绕地球一圈。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一月内抖音涨粉百万,让考古从冷门变热门。一条视频带火一个小店,靠美食考古重拾“消失的附近”。央视《三餐四季》特邀嘉宾,登上海南省高考模拟作文题。
两年探店心血集锦。丰富的故事、简明的史料,富有烟火气的笔触,让硬核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扎实的原始文献依据:《晋书》《齐民要术》《世说新语》《宋书》《魏书》《洛阳珈蓝记》《册府元龟》《山家清供》《太平广记》《四时纂要》《新唐书》《唐会要》……详细的考古现场解析:奥海罗Ⅱ遗址、上山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古城、妇好墓、马王堆汉墓、曾侯乙墓、南海一号沉船……
餐桌上的微型史记。从旧石器时代到清朝,一本万年食事百科全书。
从稻、粟、麦到玉米、番薯,百姓的主食怎样“中西交融”?从周天子“八珍”到乾隆御膳,皇帝的餐桌如何演化?立春、上元、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吃”如何滋养传统节日?
融汇著名考古学家维尔·戈登·柴尔
|
內容簡介: |
食物是人类前行的动力,更是历史真切的见证。
古人吃什么、怎么吃、用什么吃,古代遗址中的美食与烹饪器具、文献记载中的饮食礼仪、壁画中的饮食场景、民间流传的饮食习俗……在“民以食为天”的华夏大地,从先秦到明清,中国的每段历史进程都曾被食物撬动,我们熟悉的食物都曾有波澜壮阔的过往。
肉类熟食让成汤军队“无敌于天下”,周代列鼎制度标志着饮食礼制的高峰;汉武帝以麦继粟,为战胜匈奴打下了坚实基础,定型于唐代的“北麦南稻”格局则流传至今;宋元发达的海上贸易使茶文化在西洋蔚然成风,大航海时代辣椒、番薯、玉米的引入又养育了明清繁盛的人口。食物的历史就是文明的历史,食物的滋味就是历史的余味。
从食物看历史——跟随考古学者张良仁教授,以饮食为中轴,以朝代为线索,透视中国历史的嬗变;在舌与箸的方寸间,重演中华文明的万年进程。
|
關於作者: |
张良仁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伊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中俄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外国西亚地区的考古。出版专著《东学西问》,参与编写《中国考古学·两周卷》,参与翻译审校《宗子维城》。
2023年入驻抖音,致力于以通俗生动的形式普及饮食文化知识,全网粉丝200万,获2023年抖音年度创作者、2024年抖音年度创作者、抖音稀缺优质创作者、商务部老字号专家推荐官等称号。
|
目錄:
|
引言:奇荒之后 / 001
肇始:一万年前的中国 / 009
原始的农耕生活 / 011
十月获稻 / 017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022
稻和粟推动的历史 / 027
稻和粟的传播 / 033
良渚至商:早期国家与社会 / 037
集约化农业与王朝的雏形 / 039
畜牧业的成熟 / 045
早期饮食器具与烹饪方式 / 052
两周:饮食的礼仪化 / 063
周人的农耕与饮食风貌 / 065
五味俱全 / 073
饮食之礼 / 080
饮食中的哲思 / 090
秦汉:饮食盛宴与文化交流 / 095
马王堆汉墓的饮与食 / 097
小麦在汉代的迅速扩张 / 102
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美食 / 109
悬泉置的传食 / 114
魏晋南北朝:味蕾上的乱世 / 121
北方华夷饮食的融合 / 123
南北方饮食的交流 / 133
酒中风度与“疯度” / 139
唐:多元奔流的饮食盛世 / 149
唐代饮食的新风貌 / 151
食疗养生的兴盛 / 162
茶饮之清风 / 165
万国衣冠的饮食交流 / 172
宋:市井的饮食 / 179
进击的猪肉 / 181
经济格局的变化 / 186
市井珍馐与饮食业的发达 / 191
铁锅和菜谱 / 204
元明:海与陆的“食物革命” / 209
元朝的“国之大事” / 211
“海禁”下的对外贸易 / 216
新大陆作物的输入 / 225
中国饮食的外国观察家们 / 232
清:地域菜系的形成 / 239
皇帝的菜谱 / 241
欢度节日享美食 / 250
地方菜系的成熟 / 261
美食思想的发展 / 267
后记 / 271
|
內容試閱:
|
市井珍馐与饮食业的发达
宋人极为喜爱面食。花样百出的面制品也是城市中日常售卖的食物,人们常统称它们为“饼”。北宋黄朝英的《靖康缃素杂记》云:“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三者都相当流行。城中居民往往可以在“坐贾”和穿梭在城中的“行商”处买到面食。《水浒传》描写的武大郎沿街卖炊饼,在北宋的城市中是十分常见的景象。苏轼笔下“碧油煎出嫩黄深”的“寒具”,可能是类似今日的油条、麻花或馓子之类的食物,也是街头的常见食物。江苏昆山有一种名为“药棋面”的挂面,“细仅一分,其薄如纸,可为远方馈,虽都人、朝贵亦争致之”。民间和上层社会还大量食用包子、馄饨、馉饳等面食。南宋王栐的杂史《燕翼诒谋录》记载,宋仁宗降生后,真宗喜悦万分,于是赏赐给臣下金珠包子,其中皆装满金珠为馅。而著名权臣蔡京非常喜食蟹黄馒头,即为蟹黄包子,府中专有“包子厨”。
在当时的汴京城中,面食不需要在家中亲自做,可以方便地上街购买。城中饼店如云,互相展开相当激烈的竞争;为了招徕顾客,饼店的品种花样不断翻新,层出不穷。市场化的商业竞争还直接催生了“知名品牌”的出现。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都城内的“张家”和“郑家”二店:
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若油饼店,即卖蒸饼、糖饼、装合、引盘之类。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砣、髓饼、新样满麻。每案用三五人捍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唯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
至于米粥、米饭一类的饭食,在南方更为流行,在北方则人气稍逊。描述临安的《梦粱录》,比起回忆汴京的《东京梦华录》,提到粥饭类食物的次数明显更多。临安城中诸多粥铺,售卖着七宝素粥、五味肉粥、糖豆粥、三色炙润鲜粥、粟米粥、腊八粥等多种粥食。腊月二十五,家家户户无论士庶都会煮用来祭祀食神的“人口粥”,本质上是一种红豆粥。
不过,由于北宋灭亡后大量北方移民进入南方,在南宋时期,南方的市井面食也十分发达。在临安府随处可见三鲜面、鸡丝面(当时称“丝鸡面”)、笋泼肉面、炒鳝面等时至今日南方依然流行的面食。面食店亦提供饭食。大都市的市井饮食呈现出明显的南北融合的趋势。《梦粱录》对此感叹道:“南渡以来,几二百余年,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
除了主食以外,两宋时期的蔬菜种植极为发达,在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不少志书和文集都记载了丰富的蔬菜物产,甚至出现了像《菌谱》和《笋谱》这样专门描述某类蔬菜的书籍。《淳熙三山志》著录的临安府的蔬菜有生菜、菠菜、黄瓜、冬瓜、江葫芦、山药、萝卜、茭白、菌、芹菜、芋头、韭菜、葱、姜、蒜、牛蒡等数十种。同时,宋人发展出了众多蔬菜的加工储藏办法。汴京夜市中常见有辣子姜、辣萝卜、咸菜、梅子姜等腌渍加工的蔬菜。由于“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汴京人已经养成了“囤货”过冬的习惯,“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此外,随着佛教文化的发展,素食成为一种风尚,一些士大夫还特意跑去佛门禅院享受素斋。市面上还出现了一些借荤菜为名的仿荤素菜,如用核桃、松子、芝麻做馅料,形状类似肺的素食“玉灌肺”。而模仿山珍海味的菜品假河豚、假鲨鱼则受到了皇家御膳房的青睐。
前文提到,宋人喜食羊肉,但食用猪肉的规模不断增加。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内的朱雀门外还有一条“杀猪巷”,该巷“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每天更有大量的猪通过皇宫对面的南薰门进入城中,满足大众的口舌之欲——“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十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十几个人赶着上万头猪,数量上或有夸张,也算得上一种奇景了。除羊肉、猪肉外,大城市还普遍出售鸡、鸭、鹅等家禽以及兔、鸽等野味,兼买卖生鱼、螃蟹、蛤蜊等水产。品类之盛,完全不亚于现代。
丰富的蔬果和肉类供应,是宋代城市美食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汴京城内“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置饮食,不置家蔬”,大量都城市民都直接去店里买饭就食,“下馆子”的做法蔚然成风。人们对于就餐环境的追求也达到了新高度。大都市的“诸酒店必有厅院,廊庑掩映,排列小子,吊窗花竹,各垂帘幕,命妓歌笑,各得稳便”,高层楼阁,胜似园林,建筑别致、环境舒适。从小子亦即包间俯瞰下去,热闹的街景一览无余。同时,两宋时期人们在饮食时普遍使用椅子。在考古发现的两宋时期宴饮壁画,或者传世的绘画作品中,可见人们或站或坐,少有席地而坐的人了。
饮食业的高度发达,推动了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酒店随时备有不同的菜品。一种是即来即食的“茶饭”。说是“茶饭”,实际上包括面食、羹汤、烤肉、肉串、炒菜、河鲜等多种食物。这些“茶饭”必须满足随叫随到、随时齐备,是平时生意的基本盘。客人只需叫店小二来——当时的服务员实际上叫“小儿子”,民间戏称“大伯”——报上自己要点的菜,就能够享受“即时供应”的菜肴。
饭馆、酒楼有众多的茶饭量酒博士。虽然称为“博士”,他们并非饮食家,只是饭店的厨师与服务员。又有一些百姓入酒肆,给客人提供取钱送物、代买东西等跑腿服务,得了“闲汉”的诨名。为酒客提供换汤斟酒服务的街坊妇人则叫做“焌糟”。卖唱的、卖药的、兜售蔬果的,也各有别名,进入大街小巷的饮食店做生意,讨生活,只有少数店家会拒绝这些人。
“外来托卖”,这种穿梭在大街小巷、托着餐盒与盘子叫卖的流动摊贩也很普遍,《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托卖餐品有不少热食。或许街边店家刚做好这些菜,就有人拿出去叫卖;他们盛装热菜的餐盒还有保温功能。托卖菜品中还有大量的干果、水果与蜜饯,相对来说它们可以保存得久一点。托卖菜品的食品卫生也值得信赖。杭州的摊贩“盘盒器皿,新洁精巧,以耀人耳目”,正是“学汴京气象”。在南方城市的河道中,人们还会撑船买卖菜肴,提供茶酒,发展出了提供饮食、小吃、娱乐、钓鱼、冬日观雪等不同服务的船只摊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