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新民说·从莫扎特到贝多芬

書城自編碼: 409169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艺术理论
作者: [法]埃里克·侯麦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86583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3.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售價:HK$ 140.8
论美国(附赠解读手册)
《 论美国(附赠解读手册) 》

售價:HK$ 140.8
无人机飞行原理与气象环境(第2版)
《 无人机飞行原理与气象环境(第2版) 》

售價:HK$ 31.9
理解性别差距:美国女性经济史
《 理解性别差距:美国女性经济史 》

售價:HK$ 90.2
从助理到合伙人-青年律师业务进阶指南
《 从助理到合伙人-青年律师业务进阶指南 》

售價:HK$ 74.8
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
《 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 》

售價:HK$ 217.8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订二版)
《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订二版) 》

售價:HK$ 107.8
德州扑克自学一本通
《 德州扑克自学一本通 》

售價:HK$ 55.0

 

編輯推薦:
法国新浪潮导演侯麦的真挚献礼,邀您聆听音乐与电影的独特对话。由浅入深,结合实例揭示莫扎特和贝多芬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与非凡魅力。对音乐与哲学、美学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重新审视艺术形式的无限可能。
编辑推荐
侯麦曾毫不掩饰地承认“我不喜欢音乐”,又为何在本书中带着最高的赞扬谈论对莫扎特与贝多芬的热爱?电影和音乐是一对“假朋友”还是“真姐妹”?以导演与音乐迷的双重视角,探究两种艺术形式的共生关系。日记式的评论风格,富有个人色彩亦不乏理论深度,侯麦毫无保留地向读者与影迷打开他的艺术与哲学世界。
內容簡介:
本书是二战后法国新浪潮导演埃里克·侯麦的一本音乐评论集。侯麦曾受邀在一个法国知名音乐广播节目里讲莫扎特和贝多芬,由此生发而撰成本书。身为导演的侯麦以其崭新独特的眼光看待音乐,将对电影艺术的思考方法应用到音乐领域中。书中谈论了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激动人心的古典音乐作品,映照时代思想潮流的变化,从主题、调式、声音与色彩等分析音乐,探讨了古典音乐的性质,挖掘其哲学内涵,更将之与文学、绘画等艺术交相比照,引读者沉潜于艺术之美中。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法]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1920—2010),法国电影编剧、导演、制片人,作品有“六个道德故事”“喜剧与格言”“四季故事”等系列影片;也是电影评论家,曾任《电影手册》杂志编辑;同时还是电影理论作家,著有《美的趣味》《希区柯克》《茂瑙的浮士德》等著作。他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重要人物之一。

译者简介
崔志云,任职于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精通法语、英语,游历多国,谙熟西方文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直与曲?9
深度 10
康德 12
哥白尼 14
变化(革) 15
节拍 18
庸俗 20
第一个分野 21
第二个分野 23
巴洛克 25
曲折 26
僵直 28
《A大调奏鸣曲》 30
清理 31
执着 33
上升 36

第二章?横与竖?41
巴特 42
和声 45
德国 47
瓦格纳 50
沉重 52
华尔兹 55

第三章?形式与观念?63
莱布尼茨 64
阶段 66
胡塞尔 68
康德(再论) 71
谢林 72
黑格尔 74
行家 76
超越 80
叔本华 82
更大的深度 84
观念论 87
电影 89
假朋友 91
真姐妹 93

第四章?具体的普遍性?99
《D大调五重奏》 100
提问 102
海德格尔 106
换句话说 107
展开 109
肯定 112
贝多芬 115
五重奏 119

第五章?发明 / 发现?123
作者策略 124
博凯里尼 126
构成 130
发现 132
蠢问题 134
节奏 137
配对 139
《C大调四重奏》 140
贝多芬风格 144

第六章?调式的诱惑?151
《A大调四重奏》 152
摇篮曲 154
升F调 156
节奏帝国 162
共济会 165
世界上所有的思想 168
第三种方式 170

第七章?声音与色彩?177
较小深度 178
惬意 181
康定斯基 185
欢愉 190
马蒂斯 196

第八章?主题,色彩(续) 201
题外话 202
旋律 204
戈达尔 207
杜拉斯 213
比白更白 217
音程 223

第九章?色彩(终) 229
格里高利圣咏 230
《第14号弦乐四重奏》 232
塞尚 234
古风 239
莫扎特的深度 245
转调 247
永恒与瞬间 250
意志的胜利 253

第十章 “好”音符?259
庸俗(再论) 260
良善 262
德国(再论) 267
康德(续) 268
译后记 273
內容試閱
前言
人人都有权谈论音乐。在七八十年代,克洛德·莫波梅做了一档广播节目,起初,这个节目的名字是《私享音乐会》(Le Concert égo?ste),后来又改称《怎样听音乐?》(Comment l’entendez-vous?),节目邀请文学、艺术及科学界的名人来到“法兰西音乐台”,在麦克风前畅谈他们最喜爱的作曲家。我曾有幸两次受邀,前一次谈贝多芬,后一次聊莫扎特。而且,我还是这档谈话节目的忠实听众,每到周日下午,我都会去聆听他们用富有个性的声音,饶有兴味地谈论自己喜欢的音乐,以及音乐对其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所以我不认为我有什么特权,邀请我的读者加入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几部最富野心的作品的探索之中。不过需要说明一点:我的思想始终未能摆脱一种理论化倾向,在我的艺术实践—电影中,我会自然而然地忽略它,但当我冒险从行动领域转到思考领域时,这种倾向也会迅速回归。
我在成为电影人之前,是个影评人。而且,每次在具体评论某一部电影之前,我需要在一篇“深度”长文中,先阐述电影空间的理论。那时候我没有任何技术知识。而后,经过三十年职业生涯的积淀,我如今所拥有的知识,也丝毫没有增加多少。一如沙布罗尔的名言:电影技巧,“有四个小时就能学会”。
但在音乐界,情况则完全不同。一个外行人如我,涉足这一专属领域,无疑只会招来挖苦,这纯属自找。别人会说:“他来这儿掺和啥?”可也许正是因为这“与我无关”,正因为我的看法天真,才让我在接受音乐的方式上有了更多的了解:不仅我自己投身到了这部作品的写作,而且还存在着一个人数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群体。他们不满足于被动聆听,相反,他们喜欢时不时地抽出某段旋律、某个主题、某个音,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剖析,就好像那些博物馆里的观众,喜欢在画布上指出某些地方,分析某些线条与色彩的关系,就像以斯万的方式,欣赏着维米尔《代尔夫特风景》(Vue de Delft)中的黄色挡雨檐。
在法国,唱片问世以前,音乐一直是文化的穷亲戚。总的来说,在我们这代人以前,音乐几乎不具有任何文化地位。绝大多数学习人文学科的人,他们或投身于教育,或从事自由职业,拥有高度的文学与文化素养,通常对绘画——即便是最现代的绘画—很感兴趣,却可以面无愧色地坦承对音乐一无所知。而许多演奏乐器的人,水平或高或低,在他们有限的演奏曲目之外,从未对音乐表现出好奇。他们在谈论音乐时,谈到的首先是演奏或演绎的技巧。
就个人来说,我的音乐教育更多得益于收音机,而非唱片。那个时代的唱片是78转的,价格昂贵且曲目有限。大家现在还会提及的无线电广播站(TSF),当时播出的好音乐远比现在要少,尽管如此,它还是为新手提供了相当宽泛的选择,使听众对于从蒙特威尔第到拉威尔的历代音乐艺术的演变,有了比较正确的概念。广播富有教益的优点之一,就是在播放过程中,能带领我们辨认作曲家以及其所处的时代。广播同样也像音乐会一样,是一种给予,而不是一种对需求的满足,况且广播还是免费的,既不收取费用,实际上也不花费你的时间。
因此,在顺从但已然颇具批判性的聆听中,我学到了很多,既从作品中——广播经常是直播,其中不乏有趣的咳嗽声和断弦声;也从评论中——我还记得埃米尔·维耶尔莫或者罗兰·曼努埃尔的“启蒙”,甚至到现在,他们某些逗趣的说教还会引得我们发笑。而那些年,我从音乐中感受到最大的乐趣,则得自于让·维托尔在战后每天主持播出的节目《大音乐家》(Les Grands Musiciens)。我是他的忠实听众,宁愿翘课也不想错过节目。他那种无拘无束的风格吸引着我,与当时广播里那种拘谨的语气形成鲜明对照;我还迷恋他那完全即兴发挥的风采,日复一日,全无计划,完全凭当时的情绪,唯一的逻辑就是毫无逻辑可言。他能连续几天一直播放同一段音乐,任凭节目每次都被时长限制打断;而且,为了避免俗气的“淡出”,他会把播放中的乐曲生生掐断。“就该如此,”维托尔解释道,“声音才能在整体上统一。”我们喜欢这个男人深沉的音色,那些柔若无骨的语句,穿过括号,消失在沙地中;还喜欢他那些出人意料的离题话,让我们在几天、几周里放弃《唐璜》,转而去听布克斯特胡德或者柴可夫斯基。我们发现,这个每天早晨跟我们聊天的人不再是个说教者,而是个对话者;他平等地与我们交流,同他一起,我们有了一种与自己交流的感觉。他是个榜样。他鼓励我们在白天和朋友们一起讨论音乐。而且,我还想说,哪怕这种说法会吓到某些老实的爱好者:要想领略音乐的全部内涵,光靠听是不够的;要谈论音乐,还要喜欢谈论音乐。在当下的“法兰西音乐台”,说话的时间是有限制的,我相信也就占三分之一吧,这并没有让我觉得太长或者太短。相反,我最不喜欢的就是那些一天到晚没完没了地播送“古典”音乐的电台,既无停顿,也没有逻辑线索。对我来说,这个大杂烩,同大商场里播放的谄媚或咄咄逼人的“音响”没有区别。
甚至让·维托尔这档节目的名字也符合我们的心态。我们喜欢的不是音乐,而是大音乐家,在这十年里,总共只有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没错,我坦承我不喜欢那一类音乐。我刻意把它从我的生活和电影中剔除。它让我烦,让我窘,让我累,完全不像俗话说的那样,能抚慰我的心灵和情绪。在寂静中,我感到完全的自在,丝毫不觉沉重。因为这种寂静,田野中的或者远方街道上的寂静,会带来某种声音的质感,它有着自身独特的丰富性,就像这些地方弥漫的气味一样,揭示出地点的特质。一首乐曲在公众场合播放,理应受到非难,因为它使这些场所丧失了部分个性。而且,在损害环境的同时,它也伤害到了音乐自身,它一遍遍地强行播放,妨碍了我们按其应有的方式接受它,就是说,应该在绝对的专注中欣赏音乐。对于我来说,只有当全身心极度专注地聆听时,才能欣赏音乐。这就不包括在从事脑力或体力劳作时用设备播放音乐。然而,这并不要求我们得像在音乐会上那样正襟危坐地聆听。我将在这本书里谈论的作品,在某些方面晦涩难懂,同时又别具舞蹈性,我确信,若想真正欣赏并且深切地感受它们,就应该随它们律动,而非仅仅限于精神层面——但当身为学生,身处蜗居,这确实会造成问题……
最后,谈谈我的“理论”。在音乐领域我是个新手,我尝试应用我自己的方法分析音乐,这个方法是我在对电影艺术的伟大作品进行思考时构思出来的。当时我乐于呈现的,依照我的说法,就是“形式”的创造过程。对于莫扎特和贝多芬都一样。我试图探究他们创造绝对原创形式的过程——这些形式,我们将看到,必要时,也可以是“色彩”。较之于“结构”,我更喜欢“形式”一词,因为我的思考不是基于语言学的,而更应该归于观念或本质的哲学传统之中。因此,我从来不像那些符号学家一样顺带做美学评判,至少不是一上来就这样。从一开始,我就试图把读者放在形式的纯粹之美面前,感受其本质的独特性,同时保留这个词所有的词源意义:形式即美。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