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修订二版)
》
售價:HK$
107.8

《
德州扑克自学一本通
》
售價:HK$
55.0

《
数学分析(第一卷)(第7版)(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97.9

《
什么是思想史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售價:HK$
61.6

《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全新增订版)
》
售價:HK$
63.8

《
从宁波到日本:生活世界的对话
》
售價:HK$
74.8

《
西夏史(历史通识书系)
》
售價:HK$
77.0

《
怪谈:一本详知日本怪谈文学发展脉络史!
》
售價:HK$
57.2
|
編輯推薦: |
【编辑推荐】
人类最伟大的太空船,其实名为“地球”号。
在中国登月进行时,从那张经典的“地出”照片开始,回望人类看见完整地球的历史。
从柏拉图到哥白尼,再到开普勒,伟人们仰望星空,却只能想象地球的模样,我们真正看清地球的历史,只有短短几十年。
阿波罗8号第四次绕过月背,地球在月球的地平线缓缓升起——
“我们千里迢迢来到月球,而最震撼的景象却是我们的地球。”
在此之后,远离母星的每一次征途,都是人类刻骨铭心的返乡。
从外阿波罗8号的“地出”,到阿波罗17号的“蓝色弹珠”,再到旅行者号的“暗淡蓝点”,人类终于读懂:所有文明的困局,不过是母星在宇宙监护仪上的一次微弱震颤。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吴季,领衔翻译,作序推荐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阿波罗八号拍摄的著名照片“地出”展开,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深入阐述了人类在第一次完整见识地球的全貌后,对地球、对自身产生的全新的领悟。作者打破传统,并非沿着时间顺序,陈述人类技术的发展史,而是在着重讲述“地出”照片之后,整个人类达成共识的一种全新的宇宙观:从38万公里的太空回望地球,人类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一切,都和人类息息相关;人类是渺小的,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人类的未来就在名叫地球的这颗行星上。怀着深深的人文关怀,作者在整本书中展现出了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追求,以及在真正见证“地出”后,目光转回地球、保护地球的思维转变。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罗伯特·普尔,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航天时代的文化历史。他曾在基尔大学、知山大学和坎布里亚大学任职。此外,他还曾担任曼彻斯特大学利弗休姆高级访问研究员,并在2010年至2017年期间成为该校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他还曾是柏林自由大学弗里德里希-梅尼克研究所“群星中的未来”的研究员以及赫特福德大学历史学研究组的高级访问研究员。他的著作《地出》被认为是“新航空航天史”领域的关键著作之一。
【译者简介】
吴季,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卢森堡政府“空间资源”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阿联酋航天局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负责人、空间科学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副主席,地球空间双星计划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中俄联合探测火星计划——萤火一号首席科学家,嫦娥一号、三号有效载荷总指挥等。出版有科幻小说《月球旅店》《月球峰会》,科普图书《太空旅游》、《走进深空》、《叩问太空》(英文版)等。
许永建,男,六级职员、国家一级翻译(副高职称),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现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从事国际合作管理工作。翻译出版科普图书2部:《欧若拉与太阳“黑点”》《太空》,出版学术译著4部:《国际空间科学小卫星发展路线图》、《空间科学概论》(英文版)、《中国航天》、《亚历山大·贝尔的专利战争》等。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 地出:人类第一次亲眼目睹地球升起
第二章 人类观察地球全景简史
2.1 未来的视角
2.2 历史的视角
2.3 你看到上帝了吗?
第三章 从陆地景观到行星地球
3.1 弯曲的地平线
3.2 “火箭人”
3.3 天空中的眼睛
3.4 人的因素
3.5 无人探测器的眼睛
第四章 阿波罗8号:从月球到地球
4.1 奔向月球
4.2 阿波罗8号的飞天之旅
4.3 返回地球
4.4 接待凯旋
第五章 蓝色弹珠
5.1 彩色地球
5.2 人类的眼睛
5.3 蓝色弹珠
第六章 宇航员看地球
6.1 坐在铁罐中
6.2 世界的眼睛
6.3 落入地球的人
第七章 从地球号太空船到地球母亲
7.1 地球号太空船
7.2 全球概览
7.3 地球日
7.4 地球母亲的回归
第八章 冷战与蓝色行星
8.1 从冷战到开放天空
8.2 地球年
8.3 关于整个地球的科学
8.4 系统和生态系统
第九章 盖亚
9.1 脉动地球
9.2 气候变化
9.3 暗淡蓝点
9.4 稀有地球
第十章 发现地球
参考文献
历史年表
后记(2023年第2版)
致谢(2008年第1版)
|
內容試閱:
|
【译者序】
2019年7月20日是阿波罗11号宇航员登上月球五十周年纪念日。那一天,很多人都开始思考:为什么五十年过去了,人类太空探索的脚步却始终停留在距离地球表面仅4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没有再向更远再迈出一步。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也是从那一天起,开始在网上检索并阅读各种关于阿波罗计划的书籍。除了陈述事实的各种资料,一个不断出现的英文词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Earthrise”。如果你查阅比较老一点儿的英文字典,是查不到这个词的,甚至197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新英汉词典》也没有收录。从字面意思来看,“Earthrise”就是“地出”的意思。它是阿波罗8号宇航员在绕月球飞行时,无意中看到并用彩色相机拍摄下来的景象。这张照片的名字就是“地出”:蔚蓝色的地球从灰色的月球表面升起。然而,大量文献表明,Earthrise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甚至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是人类对地球环境和自身的顿悟。本书正是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专著。
在宇宙中,银河系也许并不特殊,而类似太阳系的恒星系在银河系中也有数以百亿甚至千亿之多。但我们生存的地球,在太阳系中却是那么特殊。在黑暗的太空之中,地球凸显着自己的蔚蓝色,上面飘浮着洁白的云层,生机盎然。而在地球上生存的数以亿计的不同的生命中,唯有人类这个物种,以其独特的自我意识和智慧,成为生命之王,在地球之上特立独行。但是人类直到离开了地球家园,来到太空之中,才完全意识到自身的处境和存在的意义。正如宋代诗人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正是陈述这一事实,研究这个历史进程的好书。刚拍摄的地出照片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五十多年过去了,世易时移,我们再来研究它所带来的影响,一定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作者罗伯特·普尔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史研究者,本书是他在曼彻斯特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学者期间的主要成果。当他三年前得知我们要将Earthrise译成中文时,他决定再次审视这个题目,加入了人类关于太空及对地球环境的新思考,并重新出版。目前的中译本,正是基于他2023年的新版而翻译的,不但具有历史参考价值,也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正如本书所表述的,人类自20世纪中叶进入太空,特别是阿波罗计划的二十四位宇航员从远离地球的外太空带给人类的新视角(以地出照片为代表),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仅是象征人类走出地球的重要事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人类在回望地球时对自身产生了新的认识,使人类在文化甚至哲学层面上产生了顿悟。自从哥白尼之后,尽管从太空中回望地球可以通过想象来实现,但是通过真实的、人类自己的双眼回望,必定会与想象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地出及其之后的一系列照片所带来的影响。
本书所述的历史和思考,是人类的思考,但也仅仅是西方社会,甚至是英语文化圈内的思考。它确实代表了人类的思考,但也许并不是全部。中国正在实施我们自己的载人登月计划。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将再度代表人类,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之遥的月球上回望我们的蓝色家园。这不仅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代表着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人,以人类一员的身份,书写下新的历史。我们的登月航天员会想到什么,会如何表述中国人的思考,这必将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
在人类刚刚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不久,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无疑展示了中国人的宽广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这仍然是基于环绕地球的近地轨道的畅想。当我们真正来到月球上,手挽嫦娥,玉兔驾车,并把地球作为一颗完整的行星回望的时候,地球家园将具体呈现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中国人的声音将再次唤醒人类对和平、共荣和责任的意识。为此,我们应该做好准备,了解五十年来地出照片及其影响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可见将本书翻译出版,介绍给国人,特别是我们的登月航天员,应是正当其时。
在此,我要感谢译林出版社,特别是吴莹莹编辑和侯擎昊编辑,对译稿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审阅,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我要感谢合译者许永建在文字上的推敲,使这部翻译作品能够更贴近原文的精髓。我也要感谢未来事务管理局的姬少亭,正是她向译林出版社的推荐,使本书的付梓成为可能。最后,我要感谢目前已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退休的历史学教授罗伯特·普尔对中译版的支持和鼓励,以及他为中译版专门付出的努力。
如果本书能给中文读者带来与原文读者一样的震撼和思考,译者的任务目标就完成了。
吴 季
2024年6月10日 端午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