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国际数字之都4: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

書城自編碼: 409158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國際經濟
作者: 张礼立,王晓刚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326664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 2025-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500万册畅销书《蛤蟆先生》理论原典,帮你读懂人际关系中那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500万册畅销书《蛤蟆先生》理论原典,帮你读懂人际关系中那些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

售價:HK$ 43.8
伟大的遗址(亲历100座人类文明考古奇迹)
《 伟大的遗址(亲历100座人类文明考古奇迹) 》

售價:HK$ 206.8
秦汉国家的思想、信仰与皇权政治
《 秦汉国家的思想、信仰与皇权政治 》

售價:HK$ 215.6
反卷社会:打破优绩主义神话(一本直面焦虑与困境的生活哲学书!)
《 反卷社会:打破优绩主义神话(一本直面焦虑与困境的生活哲学书!) 》

售價:HK$ 83.6
偶然事件(命运总是欺软怕硬,你不认命就会赢!)
《 偶然事件(命运总是欺软怕硬,你不认命就会赢!) 》

售價:HK$ 54.9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2025)
《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2025) 》

售價:HK$ 206.8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

售價:HK$ 76.8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編輯推薦:
读者视角:本书汇集长三角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经验与前沿课题研究,为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及教育研究者提供可落地的数字化转型方案与案例参考,助力读者把握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育的核心逻辑。市场价值:作为国内少有的几部一线教育工作者和企业经营者共同合作撰写,探讨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的专著,本书顺应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趋势,为校企合作、人才供需匹配提供创新路径,填补行业知识空白。学术深度:基于数字技术对产教融合的“创新效应”与“可行性”研究,本书融合政策导向、产业需求与教育实践,构建了人才战略、课程设计等领域的理论框架,实践案例,为学术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撑。职业教育意义:通过智能教学指南与科创人才战略设计,本书推动职业教育从“理论滞后”转向“产教共生”,助力院校培养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产业发展意义:结合长三角产业集群经验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本书为产业界提供人才战略参考,降低新员工培训成本,同时推动行业标准与知识体系迭代,助力产业生态升级。
內容簡介:
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中国职业教育迎来新机遇。本书聚焦“国际数字之都”,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亟需转型升级,构建更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本书将分析当前中国职业教育现状,指出传统模式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化教学资源分配,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打造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书中还将探讨校企结合的新模式,如双导师制、共建实验室、联合研发项目等,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国际数字之都4: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是在上海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会指导下,由东方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研究院组织当代中国一线职业教育人和产业实践家们共同撰写的作品,面向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大趋势,顺应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浪潮,深入探讨了诸多前沿性、战略性的关键课题,如人才供需与高质量管理的模式和路径,科创职业人才战略、课程设置,智能创新教学的实用指南,以及中国产业集群高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与职业教育界在数字经济人才培育方面的实践经验,等等。
《国际数字之都4: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不仅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实用的人才战略方案,还为政策制定者、职业教育人和研究学者提供深入的研究资料,帮助我们理解并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职业人才挑战,为新时代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专业人才培育,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启示。
關於作者:
张礼立,管理学博士,著名科技人文学者、信息化专家。现任全球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东方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新疆商贸物流集团首席科学家、上海市海外经济技术促进会会长、侨界数字经济产业科创联盟理事长、2023年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主要从事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生态规划与建设。著有《IT服务管理新论》《新质生产力》《零碳中国》等作品近二十余种,是“国际数字之都”丛书、“跨境商贸与数字经济”系列教材、“中国产经故事”丛书的主编。他是2016年中国信息产业年度经济人物、2023年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王晓刚,长期参与职业院校的数字化战略、国际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现任上海市普陀区中教科产教融合研究院院长、东方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海外经济技术促进会副会长、上海市职教协会中职分会副会长、全国开发区职业教育发展联盟秘书长。主要从事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数智化业务,积极参与全国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推动职业教育与数字经济的融合。
目錄
上篇 产教融合大家谈
数字达尔文时代的职教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与行动建议
  (祝智庭、李宁宁、王佑镁)/ 003
职业院校助力上海国际数字之都建设,打造“数字社区共同体”
(张礼立)/ 018
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精准化培养技术人才(姜晓敏)/ 022
时代呼唤高质量开发区职业教育:以上海市的开发区为例
  (杜玉虎)/ 025
上海职业教育发展:从萌芽到数字化转型的跨越(郭扬、
  李欢冬)/ 030
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赵志群、黄慧婷)/ 041
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现实困境与纾解之策(洪林、
  王晓刚)/ 063
职业教育国际标准赋能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甘漫)/ 074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须在“融”字上下足功夫
  兼谈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实践(孙兴洋)/ 089

下篇 产教融合的新实践
产教联合体: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载体
  来自全国开发区职业教育联盟校的思考与探索(孙兴洋、
  高春津、吴芳、洪林)/ 099
长三角职教新篇章:产教融合的创新与实践(马张霞、邵良、
  杨继宇、庞波、詹先明、赵静)/ 117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探索与实践(张洪斌、何军辉、
侍大明)/ 133
科教融汇促进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数字赋能科教融汇的探索和
实践(周瑞明)/ 143
“双元育人、课证融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创新培养的探索与实
践(姚大伟)/ 152
欣诺—工技大高新项目校企合作基地:双创人才的共同培养、社
会网络的共同编织(孔勇)/ 161
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多维度平台构建
  (许劼)/ 176
精准化培养“光明城市厨房”高技能人才(何笑丛)/ 189
校企合作精准培养航天器制造人才(徐琳)/ 199
保时捷PEAP项目符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自研“人才大数据对接平台”驱动育人模式(刘勇)/ 209
“双协同”视角下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韩生、陈臣、董建功、
  周明安、刘晨霞、代晨)/ 220
基于产教赛研融合背景下西餐烹饪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李双琦)/ 229
中高职贯通教育影视动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黄玉璟、包文君)/ 239
基于中国国情的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建立和实践探索
  (邢志刚)/ 249
校企互融多元育人: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群产教
融合实践(李双全、马波)/ 263
中等职业学校“建材与装饰”产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章晓兰、
  梅林)/ 271
用虚拟教研室助力全民阅读推广
  “微阅读·行走”项目产教融合实践探索(朱晓姝)/ 282
校企深度融合,以“9C”模式培育民航服务人才(张敏)/ 294
互联互通互动拥抱悦己消费时代,共建共育共享擦亮美丽职教
品牌
  澄穆行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录(徐烜)/ 303
“三链链接,多元协同,双向赋能”
  基于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的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黎莉)/ 318
协同、对接、共育:共同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吴杏)
/ 328
“龙凤祥”非遗技艺工作室的创新实践(徐青、曹佳宜、陶姣姣、
  杨丽、颜如玉)/ 336
“4S”学徒在岗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上海市现代流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
  (彭宏春)/ 350
互融共进聚合力,打造功能多元产教融合基地:智能制造学院与
圣东尼公司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吴敏、朱海华)/ 361
校企携手育人才,产教融合促发展:“邻里家”实训基地助力特殊
中职生成长成才(郁丽倩)/ 371
內容試閱
上海职业教育发展:从萌芽到数字化转型的跨越
郭扬
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
以工业革命为分界线,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笼统地分为古代职业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两个阶段。古代职业教育起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涵盖家传世学、学徒教育的时段,一直保持着与劳动现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形态。现代职业教育即自工业革命至今的学校职业教育。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清末民初的初步探索到今天的数字化转型,上海职业教育经历了从萌芽到壮大的跨越。本文将详细回顾上海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以期为职业教育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萌芽初创(1843年至1949年):发轫之地,西学东渐
职业教育是随着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随着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应运而生。由于使用机器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带来生产条件、内容和组织结构的根本变化,传统的父子或师徒相传的方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于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各种职业学校。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是自1840年就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事业是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才刚刚开始起步的,当时一些西方国家的教会在上海相继创办了护士、农业、印刷等各类早期的职业培训。最早有记载的几所,一是英国伦敦会的传教士洛克哈脱(M.W.Lockhart)1844年创办西医馆(即后来的仁济医院)时附设的护士培训机构,“招收生徒”为医院培养护理人员,即后来的上海仁济护士学校;二是法国天主教会在徐家汇举办土山湾孤儿院时附设多种门类的工艺工场,实施技艺培训,使收容孤儿“获一技之长,以利谋生”;三是美国传教士琼司(Emma Jones)在虹口创办的文纪女校专门收养灾民女童,在进行传教的同时“教以纺织、女红等技艺”[1]。
随着清末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实业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提倡和推动实业教育。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堂成立,成为全国最早的机械职业学校之一。此后,工艺学堂、商务学堂等各类职业学校在上海陆续创办,涵盖了铁路、电报、机械、商务等多个领域。这些学校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极为重视倡导和普及新式教育。孙中山特别重视实业教育,认为“学校之目的,于读书学问智识之外,当注重双手万能,力求实用”,强调“尽其聪明才力,各分专科”“按其性之所近,授以农、工、商、技艺,使有独立谋生之材”。各地的新式教育,都有程度不同的发展。上海教育近代化的步伐也明显加快,不仅新式学校大量增加,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和各类职业学校也都应运而生,尤其是工厂、企业办学较为普遍,有的还开办中等或高等专业学校。
实业教育体制得到根本彻底改变,是随着1917年前后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而实现的。1917年5月6日,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于上海发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次年,黄炎培先生又创办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拉开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大幕,也给中国教育理念带来了一场革新。职业教育之风从上海吹到中国各地,到1921年,全国的职业学校及补习学校已达700余所。从1929年至1936年,上海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包括职业实习学校)开设的学科门类,举凡上海社会所需的职业门类几乎应有尽有。
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全国职业教育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截至1949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564所,学生7.7万人[2]。
巩固调整(1949-1978):曲折发展,体系成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业教育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调整期。职业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重点服务于工业化发展需求。由于当时“职业教育”这一名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于是人们便不再提“职业教育”,而是参照苏联改称其为“技术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等教育领域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与高等教育领域的专科学校和大学专修科一道,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初步发展,主要依托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为国家培养基础技术工人和初级技能人才。
上海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其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重点发展和布局。上海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中等专业教育、技工教育和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涵盖了机械、化工、纺织等多个工业领域,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制度的初步框架。又以各工业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主办的形式、以半工半读的形式、以业余的形式进行高等专科教育。例如,上海各工业局在1959年陆续建立了上海化学工业专科学校、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上海机电工业专科学校、上海机械工业专科学校、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和冶金机械工业学校也招了大专班,1960年又建立了上海仪表电讯工业专科学校和上海邮电专科学校。在刘少奇发表有关“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指示后,这些专科学校又都改为半工半读专科学校。这些学校的专业设置都紧密围绕行业生产特点和要求来确定,学校的办学形式也与生产紧密相结合。有的学校把专业设在对口的大厂里,如上海仪表电讯工业专科学校的仪表专业设在上海电表厂,无线电专业设在上海无线电四厂,电阻电容专业设在上海无线电一厂和六厂,医疗器械专业设在上海医疗器械厂;有的学校虽不直接这样做,但也实行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交替进行的办法。
半工半读开创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然而,在具体政策执行中,过分强调“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使半工半读教育演化为脱离书本的劳动教育,而降低了学校教育质量。因此1961~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又不得不纷纷下马,上海的专科学校全部被调整为中专。
1966年后的十年期间,上海的职业学校大多停办或改为工厂,校舍被占,资源流失,职业教育体系遭到破坏。1976年后,随着社会经济各项建设事业拨乱反正,上海职业教育也开始走上了正常的轨道。
快速发展(1978年至2010年):战略机遇,乘势而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职业教育逐步获得更多关注,开始进入“复兴期”,上海职业教育迎来了转型和拓展的发展机遇。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1985年,中共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普职分流”政策,鼓励有意愿和条件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这一政策在上海迅速落实,职业学校数量大幅增加,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也开始多样化,出现了企业办学、行业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上海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例如,推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实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99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使得职业教育开始有法可依。2004年5月20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为上海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地方性的法律保障。该条例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原则和措施,为上海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世纪后,上海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中等职业学校的布局和专业结构。为适应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布局调整,“十一五”期间共投入14.2亿元,开展了“百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和“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调整”等工作,建成了50所国家级重点学校,建设了100个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重点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上海高校共设置高职高专专业161种,布点681个,总体上形成了与上海产业结构相匹配的专业比例结构,基本适应了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先后建立现代护理、交通物流等多个行业职业教育集团,以及嘉定、徐汇等区域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了聚集功能和辐射作用,有效推动了校企之间、区域之间优质职教资源的共享。
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并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提出努力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就业为中心,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统筹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配置,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实习体系的社会服务功能。上海职业教育开始由学校本位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转变,实现了发展方式、培养模式和教育公平的三大转变。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