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祠堂与教堂:中西传统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第3版)
》
售價:HK$
118.8

《
极简德国东方看世界·极简德国史
》
售價:HK$
74.8

《
舌尖上的中国新编视频版营养师妈妈教你做婴幼儿餐
》
售價:HK$
63.8

《
Scratch创意编程进阶:多学科融合编程100例
》
售價:HK$
107.8

《
纯粹·一枕书梦
》
售價:HK$
79.2

《
新版-零基础茶艺入门
》
售價:HK$
38.5

《
创业思维:从0到1的实战笔记
》
售價:HK$
76.8

《
家庭财富管理指南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学校,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所。
关于学校的这些问题,你知道吗?
最古老的学校是什么?
古代上学竟然还要占卜?
古代有幼儿园吗?
古代的学费真的是肉干吗?
古代也有“开学典礼”吗?
古代的学生有哪些假期呢?
官学和私学是怎么回事?
古代有大学吗?
|
內容簡介: |
《全景图说中国文明:我们的学校》讲述了中国学校从古至今的发展与演变。从夏朝“序”“校”的设立到商朝的占卜上学,再到西周官办学校的兴起,教育体系逐渐形成。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秦朝重视法律教育,汉朝太学开官办高等教育之先河。魏晋南北朝,教育在动荡中坚守。隋朝首创科举制度。唐宋时期,书院发达,大师辈出。元朝农民学校,明朝武学,各具风采。清朝末年,近代新式学堂兴起,教育开始迈向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人人享有上学的权利。未来,学校会是什么样呢?
|
關於作者: |
杨理胜
历史学博士,湖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
已出版、主编著作5部,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博物馆》《江汉考古》《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章70余篇。
|
目錄:
|
导读
原始时期,学校开始萌芽
夏朝有国学“序”、乡学“校”
商朝,上学得先占卜
西周,学校都是官办的
春秋时期,私学兴起,“教室”可以自由选择
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大一统的秦朝,学法懂法更重要
去汉朝当太学生
魏晋南北朝,在乱世中求学
短暂的隋朝,开创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
去大唐上学,与留学生做同学
宋朝书院盛行,名师辈出
元朝,农民有了专属学校
明朝武学,正宗的官办军事学校
清朝,学习为科举服务
走进近代新式学堂
新中国,接受教育是儿童的权利和义务
未来的学校
|
內容試閱:
|
夏朝有国学“序”、乡学“校”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夏朝统治者非常重视教育,为了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制定了完善的教育制度并建立了学校以培养人才。当时国都的学校称为“序”,地方的学校称为“校”。
什么是序
序是国都里的学校,有东序、西序之分,其中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序最初是教习“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以军事教育为主,兼有议政、祭礼、养老乃至教育管理职能的学校。
人们对云雾雷电、风雨霜雪等自然现象有着强烈的敬畏之心,希望通过一些仪式与上天和神灵沟通,以求得庇护。
人伦道德课,学习如何孝敬长辈,做到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优秀的武士教授士兵如何使用青铜兵器,比如青铜戈、青铜刀等。
序,起初是专门教授射箭的场所。
教育主管出现了
据考证,教育已经成为夏朝的国家大事,并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负责。
高级教师——皋陶(gāo yáo)
皋陶是舜帝和禹帝时期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他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刑法和教育上,在教育方面他主要推行“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皋陶为人正直,比孔子还要早很多年,与尧、舜、禹并称为“上古四圣”。
什么是校
校是地方的乡学,起初是养马、驯马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习武的学校。
夏朝的统治者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特别重视军事教育。当时弓箭是非常重要的武器,因此射箭成了教育中的重点科目。
谁可以去上学
夏朝等级森严,到正规学校接受教育的只有王公大臣和贵族子弟,平民和奴隶是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的。底层的劳动人民只能通过长者口授言传、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汉字究竟是谁发明的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仓颉造字。仓颉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汉字的创造者,关于他的传说有很多,有人认为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因结绳记事的方式不够准确,命仓颉造字。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看法。但无论哪种传说,都彰显了古人对造字的伟大智慧。
商朝,上学得先占卜
商王朝国力强大,经济发达。统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格外重视学校教育,不仅保留了部分夏朝的学校形式,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机构—瞽(gǔ)宗。如果说夏朝有了大学、小学的雏形,那么到了商朝,已经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设定不同的教育要求。大学被称为“右学”,小学被称为“左学”。此外,商朝人重视宗教,生活中的大小事都需要算上一卦,上学也不例外。
右学
商朝时期的人以西为右,崇尚右,因此就将大学设置在西郊,所以古称右学,这是后世“大学”的雏形。学生主要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军事教育等,教师也都是有声望、道德礼教经验丰富、社会地位高的长者。
此时的文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学校里,学生们会进行相应的练习。
学习生活范围内的各科计算,那时的数字已经有1~10,百、千、万。
商朝时,战争频繁,用兵较多,奴隶主阶级依靠军事力量来维持统治。奴隶主贵族要想成为大大小小的官员或武士,需要学习射御本领和作战本事,其中,包括射箭技术和驾驭战车的技能。
左学
商朝时期的左学是幼童接受教育的学校,也就是后世“小学”的雏形。学校设置在王宫东边,通常由有名望、有礼教经验、具有社会地位的长者教学。
瞽宗
瞽宗是商朝的一种新型学校,与右学同属大学,只是名称不同。瞽宗主要教授礼乐、祭祀等,这里的老师被称为“乐师”。
平民的学校
商朝也有庠,同样是用来养老的地方。有经验的长者教年轻人上孝下悌。为了表达尊师敬老,彰显王室的恩泽,商朝人还会举行专门的养老之礼。序也承袭了夏朝时期的叫法,是学习射箭、修养品德、接受礼乐教育的场所。
商朝人重视礼,而礼制活动又少不了乐,所以商朝的乐教也十分发达,其文教政策就有“以乐造士”的说法。商朝设置瞽宗,正是他们重视祭祀,崇尚礼乐的表现。
贵族子弟13 岁时就要掌握各种礼仪乐舞,这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贵族子弟若学术不精,会被其他贵族子弟嘲笑。
贵族子弟基本都会几门乐器或者具备高超的音乐鉴赏能力。
西周,学校都是官办的
西周时期,学校都是官办的,教育已有了一定的体系。学校设在各地官府之中,即“学在官府”。所有的学术、典籍等教育资源都掌控在官府手中,所以官员也成了老师。此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教育分为大学教育、小学教育、乡学教育和家庭教育四种。
大学教育
在西周时期,进大学接受教育的学生需要符合以下要求:其一看身份,贵族子弟才有资格入大学学习;其二看学识,平民中
才华卓著者经过一定程序的选拔也能进入大学学习。这种严格的入学制度体现了西周时期教育的等级性。
辟雍,设在中间高地,是天子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为官家的最高学府, 主要学习“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北边的学室为上庠,又叫北学,主要学书,即文字读写。
西边的学室叫作瞽宗,又叫西学,由礼官授课,主要学习礼节、演练礼仪。
南边的学室叫作成均,又叫南学。由大司乐主持,主要学习礼乐。
东边的学室称为东序,也叫东学,由乐师给学生们上课,教授军事技能、兵器演练以及祭祀祖先等。
小学教育
小学又称“外傅”,设在王宫的东南边。王宫守卫长官师氏和保氏兼任小学老师。小学重点进行德行教育,教育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乡学教育
位于王都的大学和小学,总称为国学,而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则称为乡学,乡学有家塾、党庠、州序、乡校等。乡学的教学方式比较灵活,有很多露天讲学,吸引大批乡民围观。
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和主持,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教学以德、行、艺为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国学差不多。
乡学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把品学兼优者选送到上一级学校,经上级的考核再择优选送至国学。
家庭教育
西周时期,孩子要先接受家庭教育。在家庭中,孩子从小接受基本的生活技能、礼仪规范等教育。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7 岁时,男孩与女孩的教育方式开始有所区别,男孩主要学习持家大事,主理外事;女孩主要学习女德,主理内事。相比于夏朝、商朝,西周时期的家庭教育已能按照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并给予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有了较明显的计划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