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前端工程化——体系架构与基础建设(微课视频版)
》
售價:HK$
97.9

《
道义与天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与当代塑造
》
售價:HK$
87.8

《
大钱:如何选择成长股
》
售價:HK$
108.9

《
认知行为疗法:临床工作指南
》
售價:HK$
85.8

《
关系5.0
》
售價:HK$
131.9

《
翻篇是一种能力
》
售價:HK$
63.8

《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售價:HK$
96.8

《
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译林思想史)哈佛大学教授沉淀之作 获奖不断 全球热销 亲历文化史上的15个关键点 从史前艺术到当代韩流的人类文化全景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8011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八〇级的班级代码。80,是指入学年份;11,是中文系在复旦系科中的序号。全班九十三人,乡籍四处,所学杂驳,虽性情各异,皆忠厚笃志。毕业三十年,8011已成为这个班级的联络符号和精神密码。微信开启以来,班级微信群更以“芭绫妖爻”名,大家笑而以“妖”自居。
作者们拥有共同的根系,有形的自然是复旦、是上海、是相识时特定的年份。无形的又是什么呢?且归于道吧,因为大道无形。他们的心路,他们的感悟,他们的彷徨,他们的困惑,都有约略一致的来路。
他们是恢复高考的第四届大学生,前三届大多是知青。到他们,已是野无遗贤,基本就是应届翘楚了。他们不像学长们饱经苦难,但对苦难懂一些,绷娃娃脸作夫子状,还是会几分深刻的。他们像是代表沉重的学兄们,为特殊年代的传统做了最后一个年度的挣扎。
|
內容簡介: |
这本集子辑录的是1980届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学们的心思和表情,也昭示了同学们唇亡齿寒的关系。大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三十年,也共同拥有一个相同的三十年。他们曾以昏庸自嘲,如今又升华为妖了。少时昏庸,壮岁奋进,于今唯知天命,其他一概不知,尤其不知老之将至,这大约便是妖的境界了。昏得清纯,妖得老辣,从昏到妖,运脉一线。
|
關於作者: |
本书由1980届复旦大学中文系校友张安庆、杨值峰、任家瑜主编。
|
目錄:
|
徐锦江 一个时代的背影(纪念珍藏版序) / 1
蔡万麟 老而弥妖(代 序) / 7
8011001 曹怡波 我和我的8011 / 1
8011002 朱渊寿 写在学术的边上 / 5
8011003 陈一卿 德国淘书鬻书二三事 / 13
8011004 毛 浩 除夕复旦 / 18
8011005 陈小云 八九算命录校注 / 22
8011006 梁光玉 学喝酒记 / 34
8011007 朱国顺 离别复旦三十杂忆 / 38
8011008 王鸣文 方罍已归矣,方块字何如 / 46
8011009 杨光俊 萤火虫族 / 53
8011010 罗银胜 我的人物传记之路 / 57
8011011 李师东 呵 呵 / 63
8011012 杨植峰 北京时代首尾 / 66
8011013 陈来生 今世来生,与复旦8011的缘分 / 72
8011015 张海平 那些年 / 77
8011016 姚永铭 我与《玉篇》残卷的不解之缘 / 81
8011017 张克俭 西西弗斯的石头 / 87
8011018 彭锦华 沉思往事立残阳 / 94
8011019 艾 杰 半生乐山今休矣 / 106
8011020 叶玉秀 行走在边缘 / 111
8011021 周松林 迷失在不知所往的旅途——记梦与自由 / 117
8011022 李满鋆 从复旦到硅谷 / 131
8011023 董月玲 致我们打排球的青春 ——摘自1982年日记 / 137
8011024 陶社兰 不爱红装爱武装 / 143
8011025 连建明 我的股市缘 / 149
8011026 王 岗 我所相识的几位汉学家 / 155
8011028 彭 洁 我 怕 / 165
8011029 张 忠 逐梦西藏 / 169
8011030 承公侠 三位亡师——刘季高·顾易生·柳曾符 / 172
8011031 古小玉 坚 守 / 179
8011032 汪涌豪 阅读即阅世 / 183
8011033 王志华 杭州聚会漫忆 / 187
8011034 池雨花 相忘于江湖 / 191
8011035 徐锦江 三十年的大戏 / 196
8011036 施慧卿 生日快乐 / 200
8011037 陈志强 世界公民一大虫 / 204
8011038 俞翼鸣 丽江的另一种活法 / 212
8011039 王德福 老师做到不像时 / 215
8011040 陈 真 西藏情缘 / 220
8011041 郑展望 我在相辉堂的演讲 / 229
8011042 朱振国 我的前半生 / 233
8011043 袁顺奎 想 / 238
8011044 彭 博 记忆的天空 / 242
8011045 敬亚平 球 事 / 247
8011046 任家瑜 我的社团生涯 / 251
8011047 姚伯荣 发现金泽 / 258
8011048 刘中军 伸向远方的小路 / 265
8011049 陈 燕 外滩过客 / 269
8011050 史灿方 关于8011 / 275
8011051 杨晓晖 九月的第一场考试 / 278
8011052 邱辛晔 和李庆甲老师的交往 / 288
8011053 陶 炼 后记两则 / 294
8011054 吴 俊 与我的复旦读书有关 / 298
8011055 陈广宏 大学忆往 / 303
8011056 陆亚萍 我女儿 / 308
8011057 孙曼均 尘埃落定 / 312
8011059 李宏伟 北京当年的聚会 / 317
8011060 蔡万麟 声音的重量 / 323
8011062 晏海林 渡 / 331
8011063 陈 喆 跨界小传 / 337
8011064 唐保良 我与西影 / 340
8011065 苏 冰 职业病 / 345
8011066 周美玲 跻身理工科的岁月 / 349
8011067 陈 薇 活着,就是美丽的 / 353
8011068 彭金燕 我与8011的趣事 / 363
8011069 宋广杰 美女保卫战 / 367
8011070 卓松盛 我与复旦诗社 / 372
8011071 俞文明 一辈子只做了个“红颜知己” / 375
8011072 杨 舸 我是怎么混进奥美广告的 / 381
8011073 汤建强 转身之间 / 386
8011074 徐晓玫 岁月的歌 / 393
8011075 刘 忱 学会奔跑 / 398
8011076 王远宏 随记一则 / 403
8011077 吴寅菁 失落的忧伤 / 406
8011078 俞志强 俏江南的鸿门宴 / 415
8011079 夏辉映 棋 缘 / 421
8011080 张玉红 圆切线 / 427
8011081 吕素勤 千言万语 / 431
8011082 陈德祥 追忆许道明先生 / 434
8011083 张安庆 陈允吉老师印象 / 439
8011084 张彤瑾 毕业后致张玉红的第一封信 / 442
8011085 喻文杰 有滋味的日子 / 446
8011087 秦 杰 剔骨刀 / 449
8011088 陈 辉 做编辑的日子 / 456
8011089 田善亭 渐行渐远 / 461
8011090 郑永晓 “北人”与“南学” / 473
8011091 李冬青 感悟与回味 / 480
8011092 张鲁高 青春琐忆 / 486
8011093 陈启松 我是谁 / 493
后 记 / 500
纪念珍藏版后记 / 501
|
內容試閱:
|
一个时代的背影(纪念珍藏版序)
徐锦江
人生一辈子,我们终将明白,不是活过了什么,而是记住了什么。今天,当我们大部分人退休之后,我们究竟记住了什么?8011,又记住了什么?
我们是苦难的一代。我们出生的那个年代,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特殊时期,吃 不饱,穿不暖。我们生长的那个年代,也正逢艰难探索的困难时期,年夜饭可能还不及今天随随便便的一顿美餐,衣服是老大穿新老二穿旧老三穿破。我们的大学年代,为了图书馆的一张座位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为了买一本心仪的书宁愿啃几天馒头酱菜。我们入职的年代,喝一杯十块钱的咖啡是奢侈,想要有一个独立的蜗居是奢望。我们奋斗的年代,无爹可拼,也不知道什么叫“佛系”和“躺平”,只能在大时代的激情裹挟下努力再努力,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又是幸福的一代,因为那个老人,因为赶上了那个春天。我们的幸运在
于高考。点着一茎油灯苦读的农村孩子,躲在阁楼里复习的城市平民,从乡野,从市 井,从东南西北,来到一个名叫复旦的地方,从此鸿运高照,毕业时不仅包分配,还 可以挑选单位,工作后赶上了福利分房,赶上了可以购买低价商品房,赶上了公派出国和自费留学,赶上了有机会大展宏图干一番事业。毕业后,我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寰宇内外。从政、经商、办报、搞出版、拍电影、当作家、做学问,跨行跨业,甚至改行改业,从事律师、金融、财会、计算机等专业,各尽所能,各领风骚。虽然没有成为马云,却有过马云的梦想;虽然没有成为政治明星,却也操过庙堂的心;虽然没有成为文坛泰斗、学界巨人,却也在自己不同的领域和岗位上精耕细作,留下了不凡的业绩。我们没有大富大贵,却能安身立命;没有大红大紫,却能各美其美;没有丰功伟绩,却能怡然自得;没有完成年轻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却能在文字的家园中抚慰躁动的心。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过得不好不坏,不咸不淡。但正是这样一群人,成为改革开放大时代的中坚力量。今天,我们退出江湖后,大多数人还能靠一份稳定的退休金颐养天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同样,没有比较,也就没有满足。我们知足,知道漫长中国历史上其实这样的好时辰并不多,知道那个时代最好地安排了我们。
当然,我们也有小小的遗憾。我们中有人经商,却总是做不大;有人炒股,却总是套进套出;有人出国,却变成孔夫子第二;有人立言,却不免纸上谈兵;有人事功,却白发宫女说玄宗;有人从政,却始终仕途平平。身为中文系学子,我们的几把刷子多半是一手好字和几本著作。有人把旧体诗写得滚瓜烂熟,有人把王羲之临得几可乱真,有人把管子说得头头是道,有人把报纸办得洛阳纸贵,但也仅此而已。我们中大部分因为狷狂,因为敏感,因为超脱,因为自恋,因为昏庸,因为闲散,因为怯懦,没有本事识别仕途波涛,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活成这时代最幸福的样子。
我们的命运是和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代人的背影,8011集体没有什么特殊遗产,有的是散不尽的书,是对审美的偏宠和固执,是或许也有真知灼见在的家国清谈,是一个普通集体对改革开放年代的怀望,是对赋予中国老百姓正常生活权利的渴求,是作为类的存在对资本和技术狂飙突进的忧虑,是对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呼唤,是让历史走上正轨的信念。
我们想要成为一个模范的集体。苦心孤诣编写此书,抱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愿景,不让一个同学掉队,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像业师当年的毕业题签: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然而毕竟,经过组织者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初版的基础上,这次再版又促成了七位同学交稿,最终建立了约等于全体的8011谱系。连我们自己都想知道,那些曾经在一个寝室里爬上爬下,在一个教室里走进走出,在一个球场上冲锋陷阵,在一个图书馆里废寝忘食,在一个食堂里长身体,在一个校园里谈恋爱的哥呀妹呀,从“一十二间东倒西歪屋”里走出去的“九十三个南腔北调人”,在毕业后的四十年时光里究竟经历了些什么?作为遭遇过同时代的人,能够激起共鸣吗?作为Z世代二次元,能认可他们的父辈吗?
在回答为什么要出这本书、这本书有什么价值时,杨植峰同学说:作为恢复高考后八十年代的第一届大学生,要知道,那时上海的复旦录取分数线是高于清华北大的,我们可以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存真留影。王鸣文同学说:入校迄今四十多年,几乎和改革开放同步,当我们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回顾基本定型的一生,不仅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也是对时代的一个交代。俞文明同学说:我们这代人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我们既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贡献者、受益者。任家瑜同学说:这本书里有我们个体的生存状态、人生际遇和心路历程,书中画出的N条生命弧线,或许也可以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背影。张安庆同学说:非虚构的自我审视,也可以成为一个社会学的样本。
当然,最大的意义恐怕还在于我们自己。
陈小云同学曾把8011的九十三位同学画成在大树下打坐的小和尚,如果8011是一棵树,每一片树叶展翅,每一朵花瓣落下的都是独特的人生。有人往生,有人悬停,有人还在等待戈多,有人梦想开始第二个春天。
“人其实只有一个使命:就是走向自我。”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终点。
“铺采摛文”是中文系的基本功,但这篇再版序却选择简单素朴的文字表达,
为的是契合我们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心境。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元宇宙、ChatGPT相继登场,人工智能成为趋势的时代。世界变得越来越不能相认。但我们却仍然坚信技术无法取代人文,人脑比电脑更有价值。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在现实中,魂在屏幕里”的时代,网红当道,短视频风靡,ACGN流行,“数字化性欲”操控了人性,世界变得越来越无意义,但我们却仍然喜欢原味的具身世界和士大夫从前慢。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咖啡成为日常饮品,房子越住越大,包装越来越精美的物质过剩时代,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体验经济风靡一时,仿真景观无处不在,颜值正义和情绪价值成为生存要素,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议,但我们却仍然崇尚自然、合理和内在精神。
今天,当伪事件和伪名人盛行,后真相、后现代、后人类接踵而至,道德不再能安抚人心,甚至平等自由也成为“虚假启蒙”的时候,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仍然恪守着传统,只承认真正的学识和范式,个别人甚至不用微信和智能手机;许多人仍然怀念纸媒的黄金岁月,坚信阅读的磅礴力量,锲而不舍地寻求着真理和真相;更多同学为了一个重病的同学,不管条件好坏,有的甚至自己也身体抱恙,都要献上一份同学情,为的是向这个社会重申爱的存在和集体主义理想。
今天,当全球化受阻,经济不再持续向上,市场不再激情澎湃,社会流动性逐渐减弱,纷争的世界使未来不再那么确定的时候,我们更加怀念那个理想主义的年代,那个真情流露、机会均等、创造奇迹、意义确定的年代。
今天,当年轻人不再那么容易被概括、被代表,我们会说,好得很!当年轻人用 “悟空”和脱口秀来排遣自我、吐槽社会,我们理解!而当毕业生以考公考编成功为人生理想时,我们却说:No!
有一句诗写得好:“大风吹来世界的声音,老人能听出其中的摧毁。”
八十年代已成为不可能,但下一代仍然要往前走。
祝愿孩子们能嗅到未来的气息。
但请记住:一个时代的背影。
或许,我们只是自己记得。
“我们这些时代的老人。”
2024年9月9日写于云南丽江旅途
远处,玉龙雪山乱云飞渡,群峰苍茫,暮色渐浓,高原灯火时隐时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