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售價:HK$
108.9

《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售價:HK$
86.9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HK$
130.9

《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
理由至上
》
售價:HK$
129.8

《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售價:HK$
96.8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售價:HK$
1078.0

《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1.本书围绕太湖流域典型浅水湖湾型水源地保护这一主题,在关注水质保障的基础上提出水生态健康提升的理念,符合我国地方生态保护需求。2.本书内容体系完整,既有宏观的论述,也有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还有共性关键技术的介绍。本书以东太湖胥口湾为例,系统论述了水源地保护关键技术、管理措施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可为其他地区湖泊水域提供参考。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建立湖湾型水源地水生态健康提升与水质保障技术体系为主线,围绕水源地水生态评价、陆域典型污染源综合防控和湖滨带水生植被优化管理等重点方向,系统论述湖湾型水源地水生态健康安全评价、特色农业面源源头监控和过程控制、入湖河道水质改善和长效维持、湖湾水源地水质维护与植被优化调控等技术体系,并介绍各项技术在太湖东部某湖湾水源地及其周边开展的示范验证情况,旨在为有效保障我国湖湾型水源地水质安全、全面提升区域水生态健康水平提供技术支撑与工程范例。本书依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课题“湖湾水源地水生态健康提升与水质保障技术及工程示范”的研究成果,是对课题技术创新成果的凝练和总结,可供从事生态环境、城市水务的科研工作者、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
關於作者: |
李勇,苏州科技大学教授,任苏州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苏州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江苏省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库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污染地表水应急修复与环境影响评价。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863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承担了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废水处理工程设计、环境规划、环境应急、土壤污染调查和修复技术方案编制等300多项社会服务项目。
|
目錄:
|
第1章 绪论1
1.1 湖湾水源地水生态现状及问题 1
1.1.1 水源地保护研究现状 1
1.1.2 水源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6
1.2 典型湖湾水源地水生态治理需求 11
1.3 湖湾水源地水生态健康提升技术路线 12
参考文献 15
第2章 湖湾水源地水生态安全评价和健康诊断18
2.1 水源地现状调查与健康诊断方案 18
2.1.1 水源地现状调查方案 18
2.1.2 水质评价与健康诊断依据 20
2.2 水源地水质与水生态分析和诊断 22
2.2.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 22
2.2.2 特殊水质指标分析 29
2.2.3 底泥组成分析 36
2.2.4 微生物群落分析 39
2.2.5 水生生物群落分析 48
2.2.6 水生生物与水质的关联性分析 60
2.3 浅水湖泊水源地水生态安全评价技术 69
2.3.1 水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69
2.3.2 评价指标选取和选择依据 70
2.3.3 水生态安全评价分级标准 72
2.3.4 评价指标赋分标准及评价方法 72
2.3.5 水生态安全评价案例 79
参考文献 80
第3章 临湖特色农业面源源头减控和过程控制87
3.1 特色农业面源源头监控和过程控制技术思路 87
3.2 临湖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调查 88
3.2.1 农业面源研究区域概况 88
3.2.2 临湖农业面源污染调查 90
3.2.3 特色农业污染源调查与监测 103
3.3 果园林地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技术 108
3.3.1 水肥一体化技术方案 108
3.3.2 水肥一体化施肥设施建设 111
3.3.3 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技术效果 113
3.4 特色农业生态种植模式 122
3.4.1 枇杷园化肥减量与替代技术 122
3.4.2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26
3.5 特色农业面源污染截留技术 138
3.5.1 果园林下径流水收集装置 138
3.5.2 果园林下景观氮、磷生态拦截带技术 141
3.5.3 生态箱 生态沟渠面源径流拦截净化技术 145
参考文献 154
第4章 入湖河道水质改善与长效维持163
4.1 入湖河道水质改善与长效维持技术思路 163
4.2 农村污水治理现状调查 164
4.2.1 污水处理厂基本情况 165
4.2.2 分散型污水处理基本情况 166
4.3 村镇污水厂运行优化与尾水深度处理 171
4.3.1 村镇污水厂数字建模与运行优化 171
4.3.2 村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技术 182
4.4 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装备及长效管理 200
4.4.1 气升回流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 201
4.4.2 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管理新模式 211
4.5 临湖村镇污水厂优化运行与尾水净化工程案例 214
4.5.1 工程方案 215
4.5.2 工程建设运行 218
4.5.3 工程实施效果 219
4.6 临湖分散污水处理及长效运行工程案例 221
4.6.1 工程概况 221
4.6.2 工程方案 222
4.6.3 工程建设运行 222
4.6.4 工程实施效果 222
4.7 入湖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案例 225
4.7.1 入湖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方案 225
4.7.2 入湖河道生态修复效果 229
参考文献 230
第5章 湖湾水源地水质维护与植被优化调控236
5.1 湖湾水源地水质维护与植被优化调控技术思路 236
5.2 水源地外源污染导流阻隔方案 237
5.2.1 生态模型的构建 237
5.2.2 生态模型的校验与率定 241
5.2.3 水环境模型方案设计和结果 243
5.2.4 水源地水动力优化方案和演算 247
5.3 水源地流泥污染消除技术 251
5.3.1 水源地风场、流场特征 251
5.3.2 水源地底泥空间分布与污染特征 260
5.3.3 风浪扰动作用下沉积物再悬浮与营养盐释放特征 269
5.3.4 水源地水下潜坝内污染控制技术 278
5.4 水源地水生植被优化调控技术 282
5.4.1 湖滨带挺水植被优化调控 282
5.4.2 敞水区沉水植被优化调控 306
5.5 水生植物收割残体资源化处置技术 329
5.5.1 技术原理与流程 329
5.5.2 水生植物收割残体生物炭的制备及性能 331
5.5.3 功能生物炭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42
5.6 湖湾水源地水生植被调控管理工程案例 364
5.6.1 工程方案 365
5.6.2 工程建设 367
5.6.3 工程实施效果 368
参考文献 369
|
內容試閱:
|
我国饮用水源以地表水为主,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强度的开发,饮用水安全面临着内源污染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水质恶化等风险,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水资源和水生态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直接影响饮用水安全保障。
经过多年的治理,作为苏州市最重要的湖湾水源地之一的太湖水质已经得到有效改善,但水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水源地周围农业面源、点源众多,还有客水汇入,湖泛、藻类大量生长时有发生,导致水生态安全受到威胁,湖湾水源地的水质指标还不能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尤其浅水湖泊,易受风浪扰动影响,水动力过程复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水源地水质除受上游来水影响外,还与湖湾水源地水生态结构、底泥再悬浮、外部开阔水域藻类漂移以及乡镇农业面源污染和污水厂尾水排放等密切相关。此外,威胁供水安全的微量、痕量污染物(如抗生素、农药等)在湖湾水源地水体中的存在情况及对水质的影响亟待解决。因此,亟须针对湖湾水源地进行环境风险防控,研发促进水源地水生态健康提升和加强水质保障的技术就成为降低湖湾水源地安全风险的迫切需要。
苏州作为我国率先进入城市水环境治理转型期的代表性城市,有实现苏州水环境品质持续提升、保障太湖东部区域水生态安全的迫切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于 2017~ 2021年实施了“苏州区域水质提升与水生态安全保障技术及综合示范项目”研究,该项目由清华大学牵头,设置三个课题,分别针对水环境设施功能提升与水系统调控、湖湾水源地水生态健康提升与水质保障、城市河流水环境品质提升与生态健康维系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和工程示范。“水环境品质提升与水生态安全保障丛书”就是本项目三个课题研究成果的系统提炼和总结。
本书是课题二“湖湾水源地水生态健康提升与水质保障技术及工程示范”成果的总结,该课题由苏州科技大学负责,参加单位有同济大学、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课题针对苏州湖湾水源地水生态健康提升与水质保障的需求,重点开展了特色农业生态种植污染减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态岸带管理与提升、水源地水质维护与水生植物优化管理等技术,并在湖湾水源地进行了示范验证,形成了湖湾水源地水生态健康提升与水质保障体系,为我国饮用水源生态健康提升与水质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书共 5章。第 1章阐述了湖湾水源地水环境与水安全的现状及问题;第 2章介绍了湖湾水源地水环境与水生态的现状调查,建立了湖湾水源地水生态安全评价技术;第 3章论述了特色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介绍了果园林地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技术、特色农业面源污染截留技术等;第 4章针对临湖村镇集中式污水厂、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的问题,论述了尾水深度净化技术、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气升回流一体化技术等,并介绍了相关工程案例;第 5章针对湖湾水源地内源污染控制和湖滨岸带水生植被分布特征,提出了水源地水生植被调控优化技术、水生植物收割残体制备生物炭技术等技术及工程案例。
本书主要由李勇等编著,各章编著具体分工如下:第 1章由李勇、钱飞跃、孙朝霞完成;第 2章由杨积德、李勇、张占恩、周集中、杨云锋、李大鹏、金文龙、王俊霞、梁威、王飞华、钱飞跃、孙朝霞完成;第 3章由吕卫光、李勇、李建华、宋科、郑宪清、袁永达、滕海媛、钱飞跃、孙朝霞完成;第 4章由黄天寅、李勇、黄勇、钱飞跃、刘锋、许晓毅、李祥、顾晓丹、孙朝霞完成;第 5章由邓建才、李大鹏、朱金格、李勇、梁媛、韩涛、钱飞跃、孙朝霞完成。在本书编著过程中,为本书提供素材的人员还有刘念、朱强、洪锦波、黄子恒、董藏元。在此对所有参加编著的人员表示感谢。同时本书作者衷心感谢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苏州市政府的支持,以及课题实施过程中众多评估专家的宝贵建议,感谢苏州市生态环境局、苏州市吴中区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苏州吴中金庭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以及课题全体研究人员的贡献,本书内容体现了课题组全体研究成员的集体研究成果。书中还引用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限于编著者水平及编著时间,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提出修改建议。
编著者
2023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