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一读就懂的哲学史:写给大家的西方哲学简史+写给大家的中国哲学简史

書城自編碼: 409100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英]伯特兰·罗素 胡适 著,文利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69538397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51.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怪谈:一本详知日本怪谈文学发展脉络史!
《 怪谈:一本详知日本怪谈文学发展脉络史! 》

售價:HK$ 57.2
韩江黑夜的狂欢: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出道作品
《 韩江黑夜的狂欢: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出道作品 》

售價:HK$ 63.8
销售的力量
《 销售的力量 》

售價:HK$ 97.9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售價:HK$ 63.8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售價:HK$ 86.9
陈寅恪四书
《 陈寅恪四书 》

售價:HK$ 316.8
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 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

售價:HK$ 74.8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售價:HK$ 108.9

 

編輯推薦:
◆诺贝尔文学奖、卡林加奖得主罗素风行全球八十年的哲学巨著
本书是哲学大师罗素的代表作,也是许多人了解西方哲学的首选读物。它全面梳理了西方两千年哲学的萌芽与发展,对我们了解西方哲学思想与西方文化有极大帮助。
◆适合大众的哲学入门书,一本书读懂现代西方文化的源头与本质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以不同的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主线,总结概括了近百位哲学家的思想精髓。其译文流畅,讲解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而全面。且篇幅适中,几分钟就能读完一篇,轻松了解哲学家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哲学不是答案,而是赋予你思辨的能力
近代欧洲为何能迅速崛起?近代科技大爆发为何会发生在欧洲?为何是近代欧洲塑造了现代世界体系?这些都能从西方哲学史中找到答案。哲学不仅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还塑造了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知识体系。读哲学,了解哲学,是思想的碰撞,也是自我的成长与提升。
◆中国哲学史奠基之作
《写给大家的中国哲学简史》是胡适的成名作,也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它一出版就引起极大的轰动,并且历久不衰。又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划时代巨著”,不仅广泛影响了研究者、思想者,也在很多方面给大众的现实人
內容簡介:
《写给大家的西方哲学简史》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哲学大师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本书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书中以各个哲学流派及其代表哲学家为中心记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各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家的生活时代加以描述,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并明白作为形而上的哲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是它们发展的产物。

《写给大家的中国哲学史》是国学大师胡适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哲学史,以极为通俗易懂的文字,从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三方面对我国古代哲学做出了清晰梳理,重点论述了《易经》、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人或流派的哲学思想,阐述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人性论、人生问题、知识论等问题。其观点通透全面,资料翔实,同时简洁流畅,不偏不倚,学术价值极高。
从《诗经》到《易经》,从老子的道家学派到孔子的儒家学派到韩非子的法家学派,从墨子的“兼爱非攻”的思想到庄子的“齐物”论,胡适都做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开创性地回答了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问题。本书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划时代巨著,开创中国哲学史新纪元,不仅为后来的研究者、思想者所推崇,而且也能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所启示。
關於作者:
伯特兰?罗素,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罗素一生著作颇丰,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08年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幸福之路》《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胡适,安徽绩溪人,字适之。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主张“大胆假设,细心实证”。著有《白话文学史》《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目錄
写给大家的西方哲学简史
写给大家的中国哲学简史
內容試閱
《写给大家的西方哲学简史》试读:
传统的宗教与伦理科学研究,这两点使得我们确立了基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哲学家的哲学体系中也少不了这两点,只是在每个哲学家的体系中它们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但是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点,都不能称之为哲学。
  “哲学”这个词被人在各种场合用各种方式提及,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我对这个词的使用都是基于对它广义上的理解,下面我就谈谈我的这种理解。
  在我的理解中,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与神学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包含着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思考;它与科学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理性地看待事物,而不是一切都遵循权威,无论是哪种权威。我认为,凡是能够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都属于科学,凡是不能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都属于神学。但是还有一片领域,它既不属于科学范畴,也不属于神学范畴,双方都不承认它,并且还攻击它,这片领域便是哲学。哲学家们最热衷的那些问题,科学家们根本给不出一个答案,神学家们给出的答案越来越不能让人信服。宇宙为何存在?它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它是在朝着某个方向演进吗?自然规律到底存不存在?我们承认自然规律存在是不是因为人类骨子里有一种热爱秩序的天性?天文学家眼中的人类不过是碳和水化合而成,爬行在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星球上的东西罢了。那人类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还是哈姆雷特眼中那样的呢?或者两者兼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贵贱之分吗?假如有的话,高贵的生活都包含些什么?如何才能得到它们?善良会被人们永恒地追求下去吗?换个说法,如果灭亡是宇宙必然的结果,那善良还值得追求吗?智慧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还是不过是浓缩了的愚蠢?科学家是不可能在实验室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的,现代人对于各派神学给出的信誓旦旦的答案则是满腹疑团。哲学的任务便是研究这样的问题,不过只是研究而不是解决。
  既然是不能解决的问题,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呢?下面我将以两种身份,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个身份是历史学家。从历史上来看,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人们对善恶、是非的认识,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也是许多影响人类发展的大事件的行动依据。我们今天还是如此。要想了解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时代,就必须了解它的哲学;当我们试图去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身上便有了哲学家的影子。人们的生存环境与他们的哲学是互相影响的,这种影响千百年来都在进行着,这也是本书要研究的主题。
  另一个身份是一个人,苍茫宇宙中一个渺小的人。相对于浩瀚宇宙来说,我们从科学家那里得到的知识实在是太少了;如果安于现状,不去想那些我们还不了解的问题,人们将变得故步自封和麻木。而神学呢?它带给我们的信念是主观的、武断的,对于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却偏要下一个定义。这是自欺欺人,这样做只会让人变得无知、傲慢。面对哲学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刻意回避还是不懂装懂都是无益的。怎样让人们在不回避的情况下,安心地在这些问题面前生活下去,并不受困扰,这就是哲学能为那些学哲学的人所做的事情。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有别于神学的哲学开始出现。基督教兴起与古罗马灭亡使得这种哲学被神学兼并。11世纪至14世纪,哲学迎来了第二个伟大的时期。这期间天主教会支配着一切。这段时期的哲学发展是混乱的,混乱导致的最终结局就是宗教改革。从17世纪开始直至今天(20世纪40年代),是哲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科学对哲学的影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传统的宗教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们已经开始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挑战;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宗教便会相应地进行改造,以与之适应。这段时期的哲学家在天主教立场上非常正统,并且普遍认为自己的国家要比教会重要。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从来都是水火不容,社会稳定与个人自由的关系也是如此。在古希腊,人们对城邦制的那种忠诚是社会稳定的保证;亚里士多德试图发现比城邦制更好的体制,但是没有成功。对城邦制忠诚就意味着要牺牲个人自由,不过各地牺牲的程度不同,斯巴达的个人享受的自由比较少,类似于今天的德国和俄国;雅典则不同,那里的个人除了极个别时候会遭到迫害以外,享受的自由是最多的。古希腊的思想是建立在对国家和宗教的热诚之上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当时的伦理体系与人们的生活非常匹配,同时有很多政治的元素掺杂在其中。后来希腊被马其顿和罗马征服,城邦制时期的那套伦理体系已经不再适用于社会。旧的伦理体系逐渐被淘汰,新的伦理体系取而代之。新的伦理体系中社会性减弱,个人自由大大加强。斯多葛派认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存在忠诚与否,这种关系只存在于个人灵魂与上帝之间。这种理论为以后基督教的上台铺好了道路,因为基督教在一开始和政治毫无关系,在它最初的三百多年里,根本影响不到政府。从亚历山大到君士坦丁的六个半世纪里,社会稳定靠的不再是城邦制时期的忠诚,而是强制力。这种强制力最初来自军队,后来来自中央集权。罗马创立了军队、道路、法律和官吏,并在之后用强制力维系了一个帝国的稳定。在这个过程中罗马的哲学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因为罗马根本就没有哲学。
  在这个被集权统治的漫长时期里,古希腊时期那些自由的观念被分解,其中我们认为富有理性的那一部分因为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遭到抛弃,而那些含有宗教元素的部分被基督教选择性地吸收进自己的教义。就这样,希腊的思想与传统被基督教兼并。
  基督教普及了这样一个道理:相对于国家,人们更应该忠诚于上帝。这与苏格拉底的“相对于人,我们更应该服从于神”的观点相似。这种观点得到了早期基督徒统治者的认可,并得到了传承。拜占庭帝国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帝国都传承了这部分认识。这种忠于宗教大于忠于哲学的思想,现今仍然存在。
  西欧的文明进程被蛮族的入侵破坏,一度中断了六个多世纪。但爱尔兰是个例外,它一直抵抗到9世纪才最终被丹麦占领;被占领之前的爱尔兰还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司各特·爱留根纳。在东罗马帝国,希腊文明已经凋谢。直至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除了在艺术上增加了一种传统和制定了罗马法典以外,东罗马没有给世界创造更多重要的东西。5世纪至11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在西罗马,基督教关于忠于上帝甚于忠于国家的言论引起了冲突,表现形式就是代表上帝的教会同代表国家的国王之间的冲突。教皇的权势得到了极大的扩张,遍布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大不列颠、爱尔兰、德国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和波兰。之前教皇能控制的权力范围仅限于意大利与法国南部。11世纪末之后,教皇逐渐取得了上述地区的控制权。当时在西欧,教士有一个严密的组织,他们只听从罗马的指示,疯狂而又贪婪地追逐着权力;一直到13世纪,教会通常是在与国王的斗争中胜利的一方。征服一个国王、一个国家,这并不仅仅是基督教传播的胜利,还是地中海统治者与北方蛮夷之间的另一次冲突的胜利。教会的统一意味着罗马帝国的统一,它体现在各个方面:祷文必须是拉丁文;首脑人物必须来自意大利、西班牙或者法国南部;教育全是古典的;教会在当时既代表着对传统的继承,又代表着当时文明的最高成就。
  然而,教会的权威与世俗王侯们手中的权力有矛盾。对征服者们来说,那些法律制度显得沉闷而又迂腐,事实确是如此。国王必须将手中的一部分权力分给封建贵族,而他们的品行同样低下。这些暴虐的君主同样会向上帝祈祷,同样会忏悔。但是教会与国王都没有取得对方的信任。国王与贵族手握兵权,为什么要听从于教会的那些书呆子呢?如果不让他们烧杀抢劫,不让他们饮酒、恋爱,那手中的权力不就形同一张废纸吗?因此,不顾教会反对,他们仍然我行我素地进行决斗和比武,还发明了马上比武与恋爱的新花样。甚至,他们有时会失去理智,杀死平时不敢惹的教士。
  尽管国王手握兵权,但是教会是最后的胜利者。一方面它把持着教育,一方面国王之间经常互相残杀,但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是国王与人民都相信教会决定着一个人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教会把人们原本效忠国王的责任解除了,改为效忠上帝,这也鼓励了人们去反抗国王的统治。教会自己的体系已经足以代替政府,使得政府的存亡无关紧要。最愿意看到这一点的是商人。这一点在意大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影响深远。
  条顿人不仅在政治上想从教会那里争取一点自主的权力,艺术上、战争上,还有骑士道方面,他们也在争取。但是他们没有在知识方面争取自主,因为教会把持着教育。中古时期的哲学是片面的,它们反映的不是那个时代的特征,而不过是一家一派的思想罢了。教会内部也存在着分歧,许多教士出于种种原因都对教皇不满。将文化普及到大众中,在这一方面意大利要比阿尔卑斯以北地区领先好几百年。腓特烈二世曾经尝试着建立一种自己的宗教,这是反教会最极端的做法;托马斯·阿奎纳诞生于那不勒斯王国,他是教廷哲学的典型代表,影响至今;但丁在大约五十年之后将中古世纪的哲学做了一个综合,这也是中古世纪文化的一个综合。
  但丁建立起来的这种综合很快就垮塌了,中古哲学也很快就垮塌了。当时教会内部出现了分裂,加上之后的宗教大会运动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势在必行。宗教改革将基督教建立起来的统一世界摧毁,也打破了以教皇为中心的领导体系。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天性,人们开始热衷于新的知识,厌烦烦琐、迂腐的旧体系——这些旧体系过去一直束缚着人们的心灵。哥白尼重新定位了地球和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这种地位远比托勒密当时定位的要渺小。知识分子从新事物中体会到了乐趣。艺术方面也是如此,尽管还保持着过去的那种整齐,但是在细节上开始变得烦琐和无序。蒙田是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
  政治伦理方面的体系也被摧毁。中世纪的社会虽然动荡不宁,但思想方面是非常严谨和有序的。在当时,世间的全部权力都是来自上帝,其中神圣的权力归教皇,管理世间俗事的权力归国王。但是在15世纪,教皇与国王的地位不再神圣。教皇变成了意大利贵族中的一员,并且同这些贵族干着同样卑鄙的勾当。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地区新兴的民族国家在其领地开始实行极权统治,教皇与国王成为权力的旁观者。罗马时期遗留下来的社会体系就此被打破。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表现了当时的那种政治上的混乱。这本书告诉我们,当时的政治已经完全失去了指导原则,一切都只是为了争夺更多的权力。书中还提出了一些怎样争夺权力的建议。接下来的发展如同当年的希腊一样,传统道德消失,解脱束缚的人们释放出天性,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涌现出来。但是弊端也体现出来,缺乏道德使得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结果被远不如自己文明,但是远比自己团结的落后民族击败。
  16世纪之后,宗教改革就占据着欧洲的思想史。这场复杂的改革可以看作是北方民族对于罗马帝国可能卷土重来的一种反抗。当年征服欧洲北部的宗教如今衰落了,教廷不再享有权力,只是一个单纯的机构。虽然这个机构依旧从英国和德国敛取大量财富,但是它已经彻底地失去了人们对它的信任。民族上的原因、经济上的原因,再加上道德上的原因,这一切都促使人们对罗马进行反叛。君主们逐渐发现,如果自己领地上的教会不归罗马教廷,而是归自己民族所有,那样自己将从教皇手中抢回更多的权力。这就是为什么路德的神学改革在欧洲北部会受到国王和民众的一致推崇。
  天主教教会的发展融入了三个方面:天主教起源于犹太,神学继承于希腊,合法的教会统治体系建成于罗马。宗教改革中犹太的部分得到了加强,罗马与希腊部分被摒弃。这种明显的民族主义将罗马帝国与后期教会统治建立起来的团结社会瓦解。传统的教会学说认为,上帝对个人的启示需要教会这个媒介,因此个人必须服从于教会。而宗教改革中的新教徒否认这种说法,他们认为上帝的启示存在于《圣经》中,无须教会来做媒介,教会也不是解决上帝启示的权威机构。他们还认为个人的灵魂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根本不需要教会做中间人。
  真理不需要权威机构确认,只需要内心肯定。这种思想很快发展成了一种趋势,并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上无政府主义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宗教上人们趋向于神秘主义。各种教派纷纷建立,每一个哲学家都自成一派,几乎每一个国王都成了异端。主观主义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加强,人们原本是想挣脱思想的束缚,没想到最后朝着一种不健康的个人主义方向发展而去。
  笛卡儿是近代哲学的第一位哲学家,他能肯定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思想,并认为整个世界都是由此推导而来的。这不过是个开端罢了,后来贝克莱、康德、费希特的成就都是基于此发展而来的。费希特甚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自我的流溢。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后来的哲学发展一直试图摆脱这种观点。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