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帝国时代
》
售價:HK$
206.8

《
现象学的心灵(第三版)(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扎哈维系列)
》
售價:HK$
107.8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HK$
184.8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HK$
494.9

《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售價:HK$
96.8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HK$
94.6

《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售價:HK$
107.8

《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售價:HK$
140.8
|
編輯推薦: |
近百个故事构建的大运河通识读物 全景式展现大运河的诞生和发展史 一部运河史,就是一部中国史。 在文化遗产、历代名贤的传说中,捕捉运河的脚步。 一桅白帆,两桨涟漪,驶进长河深处, 一声号子,两杆竹篙,写就文化青史。 我不由得想起杜牧的那句“十年一觉扬州梦”,总觉得这条东关街留给我的扬州梦,不是十年一觉,而且一生一觉。 ——吴光辉 ★本书以大运河为经,以苏北沿线城市为纬,是一部介绍大运河前世今生、一部了解大运河精神内涵的通识读物。 ★本书以文化视角关注运河,普及运河有关运河的背景知识,巡礼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名画、著名古诗词和历史古迹)、通航历史与现状、著名景点 、历代名贤传说故事等,是长篇纪实类散文的一部力作,兼具多种学科的参考价值。 ★作者文采斐然,灵活运用多种叙述与抒情手法,使得整部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作者打通了运河、城市与人的关系,代入了“我”的视角,以一种史诗性的写作铸造了文学世界的运河谱系,具有独特的文学气质。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运河历史文化主题纪实性、系列式长篇散文。全书26万字,集中描写了大运河的历史衍变、文化传承、水患灾害和治理新生,特别叙述了京杭大运河在苏北与黄河、淮河、洪泽湖错综复杂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全书以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封建传统的文化意识、地方特色文化习俗之间的纠结斗争为线索,从文化发现的视角切入,着力表现出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发现运河,分别写对运河沿岸的古城镇、古建筑、风景里的文化发现;第二部分写运河的历史文化,分别叙写运河沿岸的古代人物、文化名人、运河故事的文化传承;第三部分写运河新生,分别通过运河的现当代抗争精神、运河的整治与新生来写运河文化的发展。本书作者善于将古今历史转换成文学场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着自己的独到发现,从而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關於作者: |
吴光辉,生于1960年6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第三届和第四届理事、江苏省作协第八届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淮阴师院文学院兼职教授、《读者》杂志签约作家。作品曾获中国随笔排行榜第九名、中国当代文学最新排行榜散文类第二名,连续十六年入选中国散文随笔年度排行榜或年选,曾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九届、第十一届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首届江苏紫金文学期刊优秀作品奖等几十项。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枕着运河入梦
——文化视角下的运河古镇
沿着运河行走,就会发现隐藏于每一座古镇深处的文化内涵。
这些运河古镇是运河历史留下的一种建筑符号,全都深深地打上了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封建传统文化意识和地方特色文化习俗的历史烙印。
这条运河对于沿岸市镇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人沿着大运河逐水而居,让运河水系和城镇生活巧妙连接,催生了一批繁华集市,出现了许多文化名镇,苏北就有因渡成镇的瓜洲,因驿成镇的界首,因闸成镇的邵伯、高堰,因漕成镇的河下、皂河,因盐成镇的庙湾、西坝,因商成镇的窑湾等等。
当然,大运河不但对沿线城镇的兴起繁荣起到了催生作用,而且创造出各个市镇明显不同的文化特色。由于产生的历史情形、形成原因、地理位置的不同,各个集市所形成的文化个性也就有所不同。我们行走于运河沿岸的古城镇,就是用心去体会它们各不相同的文化气质,用眼去发现它们各有特色的文化内涵。
运河第一城的扬州东关是扬州最繁华的要冲,从古运河进扬州时就必须从这里通过,东关古渡边的东关古街也就成为盐运、漕运之闹市。然而,对我而言,扬州的东关街就是先人留给我的一处缥缈的梦境,总是觉得这条东关古街留给我的扬州梦,肯定不是十年一觉,而是一生一觉。我在东关街所看到的所有明清建筑,似乎全都是一种虚幻,壶园、华氏园、个园就是盐商浮华一梦之后留给这条古街的一处处建筑语境。
《晋书·谢安传》记载言:“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谢)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帝出祖于西池,献觞赋诗焉。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这便是邵伯古镇诞生的原由。因此,邵伯古镇自它诞生之日起,谢安的诗文就给这座古镇种下了文学的基因。从此,它吸引了众多文学大师的到来,苏轼、秦观、苏辙、文天祥、乾隆皇帝、朱自清等等,他们全都为这座古镇的身上笼罩上一道道不朽的文学高光。
河下是一座因运河而兴起的千年古镇。《山阳河下镇志》记载道:“河下曾名北辰镇,有一百零八条街巷,四十四座桥梁,一百零二处园林,六十三座牌坊,五十五座祠庙。”也正是这座古镇的繁华,才孕育出一部世界名著《西游记》。正因为此,我觉得走进河下古镇,就是走进了历史给这座古镇营造的一处文学的意境,整个河下古镇也就变幻成了文学巨著《西游记》。
淮安是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的漕运指挥中心,城里城外的所有景致一起组成了一幅运河之都的“清明下河图”。在这幅繁华图卷里,官府衙门、作坊店铺、民居宅院、寺庙楼宇,林林总总,鳞次栉比。运河边绿色的田畴,稀疏的柳林,飘拂的迷雾,泛绿的田畴,构成了这条京杭大运河的苍茫背景。所有的商船全都向关税码头驶去,运河东岸由近而远地躺着十数条还未完工的漕船,运河边的御码头是当年康熙、乾隆二帝南巡舍舟登陆之处,漕运总督的官衙则是这幅“清明下河图”的压轴戏。
徐州新沂的窑湾古镇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的交汇处,素有“黄金水道金三角”、“苏北水域胜江南”之誉。据《徐州市志》记载:“在明清漕运鼎盛时期,窑湾为南北水陆要津,往来船只南达苏杭,北抵京津,工商贸易曾昌盛一时。”窑湾古镇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面对着古镇的四季更替,面对着文化的千年传承。这运河之水、自然气象和古镇商事的和谐相处,是古镇繁华千年的根本,也是这座古城堡隐藏千年的天机。
这就是苏北运河古镇的文化个性。
当然,走访古镇不但要发现古镇个性,还要发掘这种个性产生的历史原由。
不管是迥然不同的古镇个性,还是各具特色的古镇风貌,全都是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封建传统文化意识、地方特色文化习俗的物化外表。
两千年运河文化的厚重积淀,培育了运河古镇的天然属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