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
售價:HK$
96.8

《
纯粹·破壁与神游
》
售價:HK$
90.2

《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新版)
》
售價:HK$
96.8

《
女人们的谈话(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奖 原著!)
》
售價:HK$
61.6

《
忧郁的秩序: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共域世界史)
》
售價:HK$
140.8

《
一周一堂经济学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
售價:HK$
107.8

《
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 胃
》
售價:HK$
657.8

《
南移:宋代社会中心的转迁
》
售價:HK$
162.8
|
編輯推薦: |
荟萃季羡林、汪曾祺、丰子恺、老舍等13位名家经典作品48篇,全新角度选编,了解大师们的生活智慧。
曹文轩、叶圣陶、贾平凹等名家交口称赞。
|
內容簡介: |
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
有左有右,有晴有雨,
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13位作家,48篇经典文章
讲述烟火人间中细水长流的美,人间有味;
渗透出从容的生活智慧,自得其乐;
再现逝去的人和事,品世事沧桑,当时只道寻常;
从自然的斑斓与生机中,从事态的琐碎与温情中,感受生命顿悟。
在每一个当下,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完全地允许、充分地经历、彻底地体验、尽情地享受。
静静地看着,只是看着,然后,允许一切发生。
|
關於作者: |
主要作者
季羡林(1911-2009)
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文学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学术著作《印度古代文学史》于1997年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翻译作品有《罗摩衍那》系列等,于2006年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受戒》、小说集《晚饭花集》、散文集《逝水》、京剧《沙家浜》、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京派作家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其他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嘉兴人,师从弘一法师,学贯中西,是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翻译家,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著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名篇脍炙人口,是真正深入街头巷尾的文学经典,被誉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京派文学领袖、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写作朴素、凝练、口语化,充满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被誉为语言大师。
梁实秋(1903—1987),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我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文学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一生留下两千多万字著译的文学大师。
余光中(1928—2017),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江苏南京。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他自称这是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代表作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假如我有九条命》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著名散文家,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文章简约、明快、睿智、深邃,意境清明,极富禅理,看似寥寥几笔,却蕴藏广博,含敛深厚。
李叔同(1880-1942),中国艺术教育家、戏剧家、文学家、书画家。名文涛,字息霜,以号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出身于清进士、盐商家庭。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1918 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徐志摩(1897—1931),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
林徽因(1904―1955),林徽音,福建闽侯人。中国诗人、作家、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少年成名,游历世界,学贯中西;后半生经历战乱,颠沛流离。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
|
目錄:
|
第一章 人间有味
丰子恺 山水间的生活
汪曾祺 闹市闲民
汪曾祺 五味
萧红 十元钞票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萧红 几个欢快的日子
萧红 长安寺
老舍 青岛与我
朱自清 冬天
朱自清 看花
朱自清 吃的
老舍 小麻雀
第二章 自得其乐
丰子恺 忆儿时
汪曾祺 听遛鸟人谈戏
梁实秋 放风筝
余光中 幽默的境界
季羡林 做人与处世
萧红 蹲在洋车上
老舍 在乡下
老舍 养花
老舍 又是一年芳草绿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
老舍 小动物们
老舍 观画记
第三章 只道寻常
丰子恺 山中避雨
林清玄 这一站到那一站
萧红 度日
萧红 饿
萧红 镀金的学说
李叔同 断食日志
老舍 夏之一周间
徐志摩 天目山中笔记
老舍 习惯
老舍 落花生
朱自清 扬州的夏日
郁达夫 北平的四季
第四章 生命顿悟
余光中 假如我有九条命
林清玄 家家有明月清风
汪曾祺 无事此静坐
丰子恺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李叔同 谈写字的方法
老舍 有了小孩之后
朱自清 沉默
老舍 这几个月的生活
季羡林 糊涂一点 潇洒一点
林徽因 窗子以外
朱自清 春晖的一月
老舍 忙
|
內容試閱:
|
(丰子恺)山水间的生活
我家迁住白马湖上后三天,我在火车中遇见一个朋友,对我这样说:“山水间虽然清静,但物质的需要不便之外,住家不免寂寞,办学校不免闭门造车,有利亦有弊。”我当时对于这话就起一种感想,后来忙中就忘却了。
现在春晖在山水间已生活了近一年了,我的家庭在山水间已生活了一月多了。我对于山水间的生活,觉得有意义,又想起了火车中的友人的话。写出我的几种感想在下面。
我曾经住过上海,觉得上海住家,邻人都是不相往来,而且敌视的。我也曾做过上海的学校教师,觉得上海的繁华和文明,能使聪明的明白人得到暗示和觉悟,而使悟力薄弱的人收到很恶的影响。我觉得上海虽热闹,实在寂寞,山中虽冷静,实在热闹,不觉得寂寞。就是上海是骚扰的寂寞,山中是清静的热闹。
在火车里的几小时,是在这社会里四五十年的人生的缩图。座位被占,提包被偷等恐慌,就是生活恐慌的缩形。倘嫌山水间的生活的寂寞,而慕都会的热闹,犹之在只乘四五个相熟的人的火车里嫌寂寞,要望别的拥挤着的车子里去。如果有这样的人,他定是要描写拥挤的车子而去观察的小说家,否则是想图利去的pickpocket〔扒手〕。
我在教授图画唱歌的时候,觉得以前曾在别处学过图画唱歌的人最难教授,全然没有学过的人容易指导。同样,我觉得在社会里最感到困难的是“因袭的打破难”。许多学校风潮,许多家庭悲剧,许多恶劣的人类分子,都是“因袭的罪恶”,何尝是人间本身的不良。因袭好比遗传,永不断绝。新文化一次输入因袭旧恶的社会里,仿佛注些花露水在粪里,气味更难当。再输入一次,仿佛在这花露水和粪里再注入些香油,又变一种臭气。我觉得无论什么改造,非先除去因袭的恶弊终归越弄越坏。在山水间的学校和家庭,不拘何等孤僻,何等少见闻,何等寂寥,“因袭的传染的隔远”和“改造的容易入手”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我从前往往听见人讲到子弟求学或职业等问题,都说:“总要出上海 [1] !”听者带着一种对于将来生活的恐慌的自警的态度默应着。把这等话的心理解剖起来,里面含着这样的几个要素:(一)上海确是文明地,冠盖之区,要路津。(二)少年应当策高足,先据这要路津。(三)这就是吾人应走的前途。所谓闭门造车,也是具有这样的内容的话。怀着这样的思想的人,是因袭的奴隶,是因袭的维持者。
闭门造车,是指说不符合门外的轨道的大小,造了不能在门外的轨道上运行的车。行车一定要在已成的轨道上吗?这已成的轨道确是引导我们走正路的吗?有了车不能造轨道的吗?在这“闭门造车”一句话里,分明表示着人们的依赖、因袭,和创造力多么薄弱。
不造则已,如果要造车,一定非闭门造不可。如果依照已成的轨道而造,所造出的车子和以前已有的车子一样,就在已成的轨道上随波逐流地去了。即使已有的车子是好的,已成的轨道是正的,造车的效力也不过加多了车,不是造车的进步。何况已有的车子或者不好,已成的轨道或者不正呢。
“好久不到都会了,好久不看报了,退步了。”这样说的人也有。实在,进步是前进的意思,进步越快,离社会越远,离社会越远,进步越深(这是厨川白村说的)。子路说道:“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这便是子路所以为子路。
“山水间生活,有利亦有弊”,这大概是指清静、空气新鲜、生活程度低……等是利。需要不便、寂寞、闭门造车……等是弊。这是要计较两方的利弊长短而取舍的意思。这话的内容和“新思想并不恶、时势变更了不得已而然的。但从前的习惯一概不好,也不能说”的话同是乡愿的话。
这话的变形,就是“凡物都有明暗两方面的”。这话固然不错。但我觉得明暗是一体的。非但如此,明是因为有暗而益明的。仿佛绘画,明调子因暗调子而益美,暗调子因明调子而也美了。断不是明面好,暗面不好。如果取明而弃暗,就是Ruskin〔罗斯金〕所谓:“自然像日光和阴影相交一般混合着优劣两种要素,使双方相互地供给效用和势力的。所以除去阴影的画家,定要在他自己造出来的无荫的沙漠里烧死!”
爱一物,是兼爱它的阴暗两方面。否,没有暗的明是不明的,是不可爱的。我往往觉得山水间的生活,因为需要不便而菜根更香,豆腐更肥。因为寂寥而邻人更亲。
且勿论都会的生活与山水间的生活孰优孰劣,孰利孰弊。人生随处皆不满,欲图解脱,唯于艺术中求之。
一九二三,五,一四,在小杨柳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