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宋300年(写尽三百载大宋繁华与沉浮、浪漫与风霜)
》
售價:HK$
75.9

《
没有明天的我们,在昨天相恋
》
售價:HK$
47.1

《
流动的白银(一部由白银打开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
售價:HK$
63.8

《
饮食的谬误:别让那些流行饮食法害了你
》
售價:HK$
63.8

《
三千年系列:文治三千年+武治三千年+兵器三千年
》
售價:HK$
197.3

《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精) 新版
》
售價:HK$
74.8

《
赖世雄经典英语语法:2025全新修订版(赖老师经典外语教材,老版《赖氏经典英语语法》超32000条读者好评!)
》
售價:HK$
65.8

《
影神图 精装版
》
售價:HK$
140.8
|
編輯推薦: |
聚焦人工智能影像的前沿论题关注国内外新技术影像的多元探索探讨技术进步与影视美学范式演变乃至社会文化变迁的潜在联系
|
內容簡介: |
本书旨在研究数智时代的影视美学范式,探讨技术社会到来后的影像变化,即新技术如何作为核心要素,介入并塑造影像的视听形态与意义叙事,并同时更新着新技术影像之于受众的感知、理解和再生产。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研究人工智能影像,对前沿论题进行理论思辨,回应Sora、ChatGPT等跨模态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下编深入实际,细分论题,关注新技术影像的多元探索,尤其是在数智时代快速更迭的影像生成技术激发下,人类视景在未来还将迎来哪些新的变化。
|
關於作者: |
杨俊蕾,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美学方向)。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库成员,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复旦光华人文学者,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等。近期著作及编译作品有《未来影像报告》《诗学经典的在体化面向》《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研究》《西方文论选读(英汉对照)》《18世纪法国室内艺术》等。
|
目錄:
|
绪 言 001
上编 人工智能影像研究
第一章 艺术场域中的人工智能技术 003
一、Sora:风格迁移、指令设计与“世界模拟器” 003
二、ChatGPT:生成式 AI 对弈“苏格拉底之问” 022
三、跨模态 AI:人机协作与创造力 039
四、机器、技术与 AI 写作的自反性 058
第二章 人工智能影像的美学进阶 074
一、人工智能电影:从类人模仿开始的机器换人系统升级 074
二、人工智能儿童机:科幻影像中的未来迭代 092
三、从数字影像到 AI 影像:数智时代的技术进阶与叙事演进 111
第三章 人工智能影像的主题叙事 123
一、后人类智能:科幻影像叙事中的类人他者镜像建构 123
二、人性、技术与心理动机:人工智能科幻影像追问自身141
三、技术物视角下的双重镜像主题 155
下编 新技术影像的多元探索
第四章 技术应用场景革新 173
一、新青年影像的技术自觉 173
二、粒子水墨技术与国产动画创新 180
三、技术升级、叙事转向与战争影像 191
第五章 新技术影像美学批判 201
一、华语古装片的技术因袭 201
二、技术同质化与反智倾向 213
三、高新技术格式电影的美学实验 221
第六章 影像技术的跨界融合 229
一、数字人文转型后的影视美学跨学科对话 229
二、3D 电影技术中的转换、修复与未来发展 238
三、数智时代影视美学的艺术省思 251
第七章 新技术影像的未来视景 272
一、外太空科幻重构国际竞争格局 272
二、科幻影像造境与未来城市视景 284
三、人文科幻影像的技术观念与未来想象 301
后 记 318
附 录 书中所涉影片片单 32
|
內容試閱:
|
入元以后,戏曲表演成了艺坛的主流。这包括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让观众趋之若鹜。那时候,诸宫调、说书、杂耍等伎艺,虽然还在舞台上流行,但以故事情节为主干,把诸般伎艺综合起来进行表演的戏曲,在艺术形态上,明显更能适应时代审美的需要。一时大河上下,塞北江南,艺人们争相把故事编演,我国剧坛也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时代。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就在戏曲这一表演形态在艺坛冉冉上升之际,突然冒出万丈光芒,出现了一部震古烁今的剧作,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中国人,有谁不知道《西厢记》?
中国人,有谁不晓得那“待月西厢下”的莺莺?不晓得那风流倜傥颇似“银样镴枪头”的张生?不晓得热情地为人牵丝引线的红娘?
贾仲明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其实,《西厢记》的出现,岂止在当时压倒一大片,千百年间,它在剧坛上的成就,又有哪一部作品能够企及?或者说,在同样是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剧作中,只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差可比肩。不过,就剧本情节结构的完整性而言,《王西厢》优于《牡丹亭》;就其在普罗大众中的影响而言,《王西厢》也大于《牡丹亭》。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对元代剧作家的创作风格有过很形象的评价,他说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确实,王实甫不像关汉卿那样以豪辣酣畅的笔法描写现实,不会像醉客般发出浪漫主义的遐想。《王西厢》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它确像是在鲜花丛中徘徊的美人,活色生香,悠游顾盼,婉婉动人。而剧作者那细腻优美的笔触,却写出了人的思想感情最细微的律动。
不错,《王西厢》这“新杂剧”,是以元稹的“旧传奇”作为创作的蓝本的。但它在爱情故事中表现人性的萌动,其强烈程度远高于《会真记》与《董西厢》。可以说,它让我国古代剧坛第一次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判断作家和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最重要的是看他能否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王西厢》之所以能称雄于一代,夺魁于文坛,正是由于它有新变。这变,表现于创造了爱情故事的新题旨,让“旧传奇”呈现新格局。
前面说过,入宋以后,在剧坛上,已经出现不少以崔张故事为题材的戏剧,不过,它们都没有流传下来。原因很简单,王实甫所写的《西厢记》登上舞台,就如一轮红日,破晓时喷薄而出,它的光辉,笼罩一切,别的写崔张情事的戏,像是黎明时分的星星,都变得黯淡无光,久而久之,自然也销声匿迹。
不错,《王西厢》所写的崔张故事,其情节进行、人物关系,与《董西厢》没有很大的差异。诸如崔张在佛殿上奇逢,月夜琴挑,隔墙吟和,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等,骤然看去,它似乎是《董西厢》的翻版。更有甚者,《王西厢》在不少地方,还改头换面地搬用《董西厢》的词句。例如:
(1)《董西厢》:颠来倒去,全不害心烦。
——卷一【大石调?·?蓦山溪】
《王西厢》:使别人颠倒恶心烦。
——第三本第二折【中吕?·?快活三】
(2)《董西厢》:不会看经,不会礼忏。
——卷二【仙吕调?·?绣带儿】
《王西厢》: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忏。
——第二本楔子【正宫?·?端正好】
(3)《董西厢》:戒刀举把群贼来斩,送斋时做一顿馒头馅。
——卷二【仙吕调?·?尾】
《王西厢》:我将这五千人做一顿馒头馅。
——第二本楔子【正宫?·?叨叨令】
像这样的情况,在《王西厢》里是经常发生的。这也难怪,因为《董西厢》的语言,实在妙不可言。正如吴梅先生说:“董词的文章,实是天下古今第一”,“前人赞他好,是拣他词藻美艳处;我赞他的好,在本色白描处……董词文章,就是平铺直叙,却不全用词藻,方言俗语,随手拈来,另有一种幽爽清朗的风致”。王实甫把董解元用过的词语,顺手牵羊,窃而用之,这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有趣的是,王实甫在偷龙转凤的过程中,有些地方,还会发生点金成铁、张冠李戴的毛病。像在第一本第二折,《王西厢》让张生一上场便唱【中吕?·?粉蝶儿】一曲:“不做周方,埋怨杀你个法聪和尚!借与我半间儿客舍僧房,与我那可憎才居止处门儿相向。”所谓“不做周方”者,不给予方便之谓也。从《董西厢》的剧情看,张生“惊艳”后,便向法聪问这问那,要求借给他僧房半间,“早晚温习经史”,实则想找寻机会接近莺莺,而法聪,则一一答应了;《王西厢》倒让张生劈头便埋怨他不给予方便,这实在毫无道理。
不过,若把这段情节和《董西厢》作一比较,事情便可清楚。原来,《董西厢》在写张生初遇莺莺时,有这样一段描写:“佳人见生,羞婉而入”,张生便冲了上去,岂知被法聪“一只手把秀才捽住,吃搭搭地拖将柳阴里去”,并且对他鲁莽的行为一再劝阻。对张生来说,这法聪和尚确是不给予他方便的,因此,《董西厢》便有这句“不做周方”的唱词。《王西厢》没有采用《董西厢》的这一细节,或者,有些版本原来有此细节,却被后来的整理者删去了,而在唱词上,又疏于照应,于是就冒出了“不做周方”的话头,让观众感到莫名其妙。
又例如,在第二本第一折,王实甫让崔莺莺唱【油葫芦】一曲:
……这些时坐又不安,睡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昏昏。
对这曲,凌蒙初认为:“‘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数语,乃道张生者,移为莺语,觉非女人本色。”的确,所谓登临,是指登高望远,这话用于莺莺,不合她的身份,女孩子深锁闺中,不可能有什么登临的举动。一查《董西厢》,这原来属于写张生的唱词。它说张生自从遇见莺莺,坐立不安,六神无主,“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坐地又昏沉”(卷一【正宫?·?尾】)。显然,王实甫把这句唱词搬用过来,稍一疏忽,移作莺莺语,便让人觉得不是女人本色。
《王西厢》脱胎于《董西厢》,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从它的总体格局来看,是全新的。这一来,莺莺和张生的故事就有了质的飞跃。在杂剧中,剧中人虽然也叫张生、莺莺,但两者的个性、神韵,绝不是《董西厢》里的张生和莺莺,正如《董西厢》的张生和莺莺,并非《会真记》所写的同名人物一样。
崔张故事人物名字和题材同一,而其实质却有根本的变化,人们把这现象称为“幻”。像明代闵遇五在崇祯年间刻印的本子,称为“六幻《西厢》本”。他所谓“六幻”是说崔张故事经过六次的幻变:元稹《会真记》为“幻因”;董解元《西厢记??弹词》为“??幻”;王实甫《西厢记》为“剧幻”;传说关汉卿续写的《西厢记》第五本为“赓幻”;李日华《南西厢记》为“更幻”;陆采的《南西厢记》为“幻住”。后三幻,可以不论;而前三次的幻变,确是崔张故事发展的三个里程碑。
其实,这三次的“幻”,正是不同时代婚恋观变化的产物。社会意识形态的蜃影,折射到文坛上,作者的笔触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导致笔下的同名人物,具有不同的神韵。名同而神异,人物神韵、个性的不同,让人物关系生发出不同的含义,从而使故事的题旨出现实质性的变化,这就是“幻”。
就前三“幻”而言,《王西厢》的出现,是至关重要的。它让人们看到,在12世纪的中国大地上,有一个幻影在徘徊。
人问影:你是谁?
影回答:我是“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