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步行景观:作为审美实践的行走(艺术与社会译丛)基于行走的艺术形式如何可以生成建筑与景观 行走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景观艺术

書城自編碼: 409070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建筑藝術
作者: [意大利]弗朗切斯科·卡雷里 著,郑涛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75304504
出版社: 江苏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1.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HK$ 184.8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HK$ 494.9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售價:HK$ 96.8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HK$ 94.6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售價:HK$ 107.8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售價:HK$ 140.8
论美国(附赠解读手册)
《 论美国(附赠解读手册) 》

售價:HK$ 140.8
无人机飞行原理与气象环境(第2版)
《 无人机飞行原理与气象环境(第2版) 》

售價:HK$ 31.9

 

編輯推薦:
罗马第三大学的弗朗切斯科·卡雷里教授以令人信服的方式阐述了基于“行走”的艺术形式如何可以生成建筑与景观,这是一种被当代的建筑师所遗忘了的实践。
从石器时代的竖石纪念碑,到古埃及和古希腊的神庙,从达达主义者的游览城市,到大地艺术的主要参与者们的艺术史。卡雷里对步行实践的解读,有着动员一个人的全部活力的启示性力量,让我们能从日常的行走中,重新“发现”我们所生活的城市。
內容簡介:
在本书中,弗朗切斯科·卡雷里探索并拓展了基于“行走”的艺术形式,并着重审视了三个关键历史转折点:从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从字母主义到情境主义,从极简艺术到大地艺术。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分析,卡雷里获得了一部关于漫游的艺术史,一片可以漂流航行的城市群岛。
“行走”虽然不直接构成对空间的物理建构,但是该行为暗示了对相关地点及其意义的改造。人类在一个没有地图的空间中的实际存在,以及他们在穿越空间时产生的感知变化,构成了一种景观变化的形式。这种变化没有留下可见的痕迹,却在文化上改变了空间的意义,进而改变了空间本身。
關於作者:
弗朗切斯科·卡雷里(1966— )
罗马第三大学建筑系教授,也是致力于步行横穿城市的“潜行者”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95年创建了“城市艺术实验室”,并在罗马等城市组织了一系列徒步旅行、探索城市活动。卡雷里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人文环境学、跨学科艺术研究,以及探索公民和社区生活的建筑环境之间的创造性互动。其主要著作包括《步行景观:作为审美实践的行走》《康斯坦特:新巴比伦》《潜行者》等。
目錄
序言
导言 游牧城市
步行景观
第一章 犯错是人类的本性……
第二章 反步行
第三章 陆地行走
第四章 横穿城市
后记 《步行景观》:十年之后
致谢
內容試閱
序言

设计者在规划从加来向南方延伸的道路时,从未想到过步行者。用鹅卵石铺成的路面布满碎石和沙子,一路上偶尔才有人行道。道路两旁的房子与商铺并非为行人观赏而设计。1790年,威廉·华兹华斯在攻占巴士底狱周年纪念前夕从法国最北端步行前往阿尔卑斯山。他先是发现自己身处“一座穷困的小城”,他在城中看到“当个人的欢悦即是千百万人民共享的幸福时,一个人的脸能够多么明亮”。他从那里启程南下阿尔卑斯山:

穿过村庄与城镇,见它们
被那喜庆日的残留物打扮得花花
绿绿;凯旋门或窗台的雕饰上,被遗弃的
花束都已干枯。在僻静的村庄间,
我们沿大道而行,有一次,为缩短
旅途的劳苦,我们一连三天
取道小路,但无论如何,都见
弥漫着和蔼与幸福,犹如春天
惠顾四方时,将花香洒满
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凝望勃朗峰,华兹华斯匆匆赶路。去年夏天,我探索了华兹华斯当年穿行的乡村道路。彼时,我尚未读到弗朗切斯科·卡雷里的《步行景观》。
我的旅行充满了模仿与重复,在旅行结束之后没多久我就邂逅了这本书。我清醒地认识到,这本书讲的就是在多佛尔对岸这座“穷困的小城”南方的街道上行走的举动。卡雷里在书中回溯了“行走”在整个20世纪的系谱,不过这本书还呈现了其他东西。这是一部睿智的著作,更为重要的是,对那些有兴趣了解在乏味的城市景观与郊区中行走的意义的人来说,这部著作有许多益处。我们身处的世界与城市生活之间的关系再次处于激烈变革之中。起初,我想要用从加来到阿尔卑斯山的步行之旅来重现一个纪录片计划,但在读了《步行景观》之后,我意识到(或者说决定)这本身就是一种漫游,它既是一种建筑行为,也是一段朝圣之旅。换言之,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想法,让我得以用更为丰富的视角去审视这段已经掺杂了众多有趣的复杂因素的经历。
在《步行景观》临近结尾处,卡雷里抛出了几座“潜行者团体”穿行过的城市的名字。潜行者团体与卡雷里将这种行为称作“横穿城市”。“潜行者在城市失忆症之中迷失自我,他们邂逅了达达主义者眼中的乏味空间与超现实主义者眼中的城市无意识场所。”卡雷里聚焦的是罗伯特·史密森在20世纪60年代步行穿越新泽西州帕塞伊克的衰败郊区一事。绝大多数人都将这个地方视作透露出鲜明反美学特征的反景观。《步行景观》探索了作为艺术的行走。对我而言,对极简主义艺术家史密森及其20世纪60年代末作品的关注,在构成《步行景观》与前述探索的关系之网中织出了一条纱线。这种关注将华兹华斯与受史密森激励而产生的步行者团体带入了同一个语境。我试图追寻华兹华斯脚步的尝试并没有取得成功——道路已经不再相同,即使路线没有变化,它们也铺上了新的东西,道路沿着运河延伸,运河的开凿时间远远晚于华兹华斯步行的时代,道路两旁的风景也不止一次地发生过剧烈的变化。途中的景致让我想起了我的成长之地新泽西州以及在本书中占重要地位的帕塞伊克。卡雷里在论述被他视作先行者之人的足迹时提到了帕塞伊克。
我所从事的行走,将我在新泽西郊区的少年时代与重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派诗人旅途的刻意失败联系到了一起。因此,在说这本书“有用”时,我指的是它能帮助我以巧妙的方式去思索这种行走的意义。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里,全球城市都在重新经历城市化。这本书以及它对我们和城市景观的邂逅方式的关注,与克尔凯郭尔的《重复》有异曲同工之妙。《重复》是一部关于经验无法再现的著作。克尔凯郭尔在剧院中度过了一个完美的夜晚,他坐在包厢里欣赏演出,而他视野中的其他观众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第二天晚上,他再次来到这家剧院,然而,同一出戏并不完全相同,周围包厢中的观众也无法引发相同的兴趣。这件事让他产生了这样一种看法:无论人们多么努力地再现经验,每一段经验都是独特的。我穿越欧洲的步行之旅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它的失败在我意料之中。卡雷里在书里集中论述了史密森及其在帕塞伊克的实验。我曾在帕塞伊克生活过,还在当地一家报社工作过。卡雷里本人在欧洲城市中的递归式行走与前代艺术家的做法并无差异。卡雷里的这本书与他的行走在我的脑海中引发了一系列联想,它们让我恍然大悟。我悟出的东西虽然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但却能将帕塞伊克、加来、华兹华斯、克尔凯郭尔与步行景观这一理念融为一体。
卡雷里提醒我们,“犯错是人类的本性”。这一说法可以追溯到行走者作为建筑师的早期历史,以及传说与现实里的游牧者身上。犯错意味着流浪,流浪意味着离开道路,(一旦离开道路)人马上就会出错。与许多阐述过历史上的游牧生活概念的作家一样,卡雷里重述了该隐与亚伯的故事,但他也在这本书里复杂化了该隐故事中的纠葛。人类最早的谋杀犯可能也是最早的游牧者,但在成为谋杀犯之前,该隐就成了最早的农夫,而他的弟弟亚伯则是最早的牧羊人。从田园生活到游牧旅行的转变引发了本书所探究的那些贯穿了20世纪的运动。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游牧并不意味着没有目标。游牧者将家畜运到市场,将商品运到贸易点,将家人送到有食物与水的地方。就这一层意义而言,之所以“流浪是人类的本性”,是因为人类常常需要流浪。卡雷里并没有让读者遗忘,不仅该隐的流浪符合人性,而且该隐修建人类第一座城市以诺的工作同样来自天性的冲动。此外,现代流浪者开辟转瞬即逝的路径的举动既合乎常情,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克里斯托弗·弗林

步行景观
前一页的列表包含一系列动作,这些动作最近才成为艺术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它们可以是一种有用的审美工具,我们可以借之来探索和转化当代城市的游牧空间。古埃及人将竖石纪念碑称作“奔奔”(benben,即从混沌中显现的第一块石头),在建立竖石纪念碑之前,人们拥有一种用来改造景观的象征形式。这种形式便是行走,在生命的最初阶段,人类通过巨大的努力学会了这项技能,后来却让它成为一种无意识的本能举动。借由行走,人们构建出周围的自然景观。在我们所处的世纪,在城市中穿行时,我们会被城市景观包围,而为了阐释这些景观,我们构想出了这些动作类别。
犯错是人类的本性……
为了寻找生存所需的食物与情报,人们必须四处移动,横穿空间这一举动便源自这种本能。然而,一旦这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行走就呈现出一种象征性形式,它能帮助人们居住在这个世界之中。通过调整人们关于所穿过的空间的看法,行走就变成了人类最早的美学行为,它帮助我们穿越了混沌的区域并构建起秩序,也使我们能借由这种秩序发展出关于“情境对象”(situated objects)的建筑学。
行走是一种艺术,竖石纪念碑、雕塑、建筑与景观都由此而来。这一简单的行为催生出了人类与大地所建立的最为重要的关系。
四季游牧通常被视作旅行的原型,事实上,它由旧石器时代猎人无休止的游荡发展而来。古埃及人将这种游荡的象征意义转译到了象征永恒游荡的符号“卡”(ka)之中。此后,这种原始形态的漫游继续存在于宗教(将旅行视作仪式)和文学体裁(将旅行视作叙事)中,它被改造为神圣道路、舞蹈、朝圣与游行。直到20世纪,“旅行-路径”(journey-path)才从宗教和文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纯粹美学行为的地位。如今,我们有可能构建出作为城市介入形式的行走的历史,这一形式本身就包括这种原始创造性活动的象征意义:游荡就是景观的建筑学,其中景观一词标示的是人类空间在象征层面与物理层面的转变行为。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更深入地审视了艺术史上的三个(历史学家们都非常熟悉的)重要时刻,而与行走有关的经验则被表述为其中的“转折点”。它们分别是从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1921—1924),从字母主义国际到情境主义国际(1956—1957),从极简主义艺术到大地艺术(1966—1967)。通过分析这些片段,我们同时获得了漫游城市的历史:从达达主义的“乏味城市”(banal city)出发,到罗伯特·史密森的“熵能城市”(entropic city),再经过超现实主义者的无意识的“梦之城市”(oneiric city)以及情境主义者的“嬉戏游牧城市”(playful and nomadic city)。艺术家在漫游中发现了一座液态城市,一种羊水[在其中,“别处”(elsewhere)的空间可以自发成形],一片可以漂流航行的城市群岛。在这里,“停留空间”(spaces of staying)是由“行进空间”(space of going)组成的大海中的岛屿。

反行走

对20世纪前半叶的人而言,行走是一种反艺术形式。1921年,达达(达达主义者的简称)组织了一系列前往巴黎乏味地区的“游览-远足”(visit-excursions)。这是艺术第一次拒绝既成的地位,转而重申对城市空间的权利。为了实现对艺术的超越,达达选择了包括“游览”在内的众多工具,而这也成了理解此后出现的先锋派的引导性线索。1924年,巴黎的达达在旷野中组织了一次旅行。他们发现了行走的梦幻色彩与超现实色彩,并将他们的经历定义为超现实主义的“闲逛”(déambulation),亦即在真实空间中进行无意识写作,它能揭示空间的无意识区域与城市被压抑的记忆。20世纪50年代初,字母主义国际对超现实主义者的“闲逛”提出了质疑,他们开始构建“游荡理论”(Theory of Drifting)。1956年,这一理论在阿尔巴(Alba)与游牧宇宙产生了接触。1957年,康斯坦特(Constant)为阿尔巴的吉卜赛人设计了一座营地,阿斯格·约恩(Asger Jorn)与居伊·德波(Guy Debord)提供了关于“游荡”(dérive)城市的最早形象。字母主义国际的城市游荡被转化为情境的构建,这种构建以有趣的创造性行为和总体环境来展开试验。康斯坦特修订了情境主义理论,创制了关于新巴比伦(New Babylon)这一游牧城市的构想,并将游牧生活这一主题引入了建筑领域,这也为之后的激进先锋派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陆地行走

20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将行走视作艺术家介入自然的一种形式。1966年,《艺术论坛》(Artforum)杂志发表了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沿着修建中的高速公路旅行的故事。现代主义批评家与极简主义艺术家之间爆发了一场论战。有些雕塑家开始探索路径这一主题,他们先是将路径视作客体,后来又将路径视作经验。大地艺术(通过行走)重新考察了景观以及艺术与建筑之关系的古老源头,并使雕塑重新主张了对建筑的空间与手段的权利。1967年,理查德·朗(Richard Long)创作了《走成的线》(A Line Made by Walking),这是一条通过在草地上步行而画出的线。这一行为只在土地上留下了痕迹,雕塑的对象在这一过程中完全缺位,行走成了自给自足的艺术形式。同年,罗伯特·史密森创作了《帕塞伊克纪念碑》(“The Monuments of Passaic”)[该文于1979年重印时,被更名为《帕塞伊克纪念碑之旅》(“A Tour of the Monuments of Passaic”)]。这是此类活动首次尝试前往当代城市边缘的空白空间旅行。新纪念碑之旅让史密森得出了一些结论: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然改变;自然本身已然改变;当代风景自发地生成了属于它自己的空间;我们可以在城市的“被压抑”(repressed)区域发现由熵产生的被废弃的未来。

横穿城市

从1995年开始,潜行者团体在众多欧洲城市实施了“横穿城市”活动,这构成了从游荡角度来阐释当今城市的基础。潜行者在城市失忆症之中迷失自我,他们邂逅了达达主义者眼中的乏味空间与超现实主义者眼中的城市无意识场所。被压抑的记忆、拒绝以及缺乏控制产生了一种“空白空间系统”(system of empty spaces,即群岛之海),而人们能在其中游荡。我们同样可以在康斯坦特的新巴比伦中的迷宫区域游荡,这一区域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游牧空间,也是一个城市羊道(urban sheep tracks)系统,它的成形似乎是城市熵能作用的结果,这正是罗伯特·史密森所描述的“被遗忘的未来”之一。在城市的皱褶之中,属于运输路线的空间已经成长起来,区域正随着时间进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游牧空间与定居空间之间曾存在古老的分野,如今,城市中出现了可以超越这一分野的区域。
事实上,游牧生活长期与定居生活相互渗透,今天的城市包含游牧空间[亦即真空(voids)]与定居空间[亦即固体(solids)]。它们在互补性交换的微妙平衡之中共同存在。如今,游牧城市活在定居城市内部,它以定居城市的废弃物与供品为生。游牧城市作为一种新的自然而存在,作为交换,只有通过居住其中,人们才能横穿游牧城市。
与漫游之旅一样,横穿城市类似于当代景观的前建筑学。因此,本书的首要意图是揭示游牧生活反建筑形象的虚假性。行走同样不存在反建筑性:游牧世界的牧羊人与旧石器时代的猎人是竖石纪念碑的源头,这些纪念碑是最早的景观客体,建筑学由此而生。将景观视作开放空间的建筑(architecture of open space)是流浪文明的发明。只有在过去一万年里,我们所经历的定居生活才让开放空间的建筑变成用来填充空间的建筑。
本书的第二个意图是理解“旅行-路径”(关系)在建筑原型史中的位置。从这个层面而言,我们必须回到路径与建筑关系的源头。因此,我们也必须回到游荡与竖石纪念碑关系的源头,在那个时代,建筑尚未作为构建物理空间的方式而存在,建筑是在路径中以象征性方式构建场地的手段。

为了场域的新扩张

“路径”一词同时指向以下含义:横穿这一行为(作为行走这一动作的路径),穿过空间的线条(作为建筑客体的路径),所穿越空间的故事(作为叙事结构的路径)。我们希望将路径视作一种能用于建筑与景观的审美形式。20世纪对路径的重新发现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安德烈·布勒东、居伊·德波等作家],随后出现在雕塑领域[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理查德·朗、罗伯特·史密森等雕塑家]。然而在建筑领域,路径引发的是对游牧生活中激进反建筑(思想)的历史根源的探究,但其尚未产生有益的发展。借由路径,为了与它们自身的局限相妥协,不同学科都产生了属于自己的“场域的扩张”[该词引自罗莎琳德·克劳斯(Roselind Krauss)]。从每个学科的边界回溯,许多艺术家都试图不落入达达在20世纪初有意开启的否定深渊之中,而是想要越过这个深渊。布勒东通过将场域向心理学扩张,让达达的反艺术转化为超现实主义;情境主义者同样从达达出发,通过将场域向政治学扩张,试图将反艺术转化为统一的场域[即总体城市主义(urbanisme unitaire)];通过将场域向景观和建筑学扩张,大地艺术将雕塑客体转化成了对区域的构建。
人们通常认为,建筑学这一学科近年来一直在向雕塑和景观的场域扩张。在这个趋势中,我们还能发现,穿越空间并不被视作反艺术的证明,而是被视作一种取得了独立学科地位的美学形式。如今,建筑学可以在不遭遇反建筑陷阱的前提下扩张到路径的场域。在场域边界之间的横穿,以及游牧城市与定居城市之间位置的交换可以视作这种扩张的第一步。在这一邂逅空间中,行走对建筑学而言十分有用,它既是一种认知与设计工具,也是一种在边缘混沌中认识地理的手段,它还能用来创造介入和调查公共都市空间的新方式,并让这些空间显露出来。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鼓励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丢下制图板,转而去背上用来游牧与横穿城市的背包,也不是对容许市民迷路的路径彻底缺失进行理论化,尽管迷路完全可以被视为一种价值而不是谬误。这样做的目的是指明作为审美工具的行走拥有描述与更改都市空间的能力,这些空间往往存在仍然有待理解的特性,它们应该被意义填充,而不是被设计好的物体填充。步行于是变成了一种工具,正是由于它可以同时阅读和书写空间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它才有助于关注这些空间并与其易变性进行互动,进而通过在它们发生转变的此时此刻采取行动介入它们的持续变化,从内部分享这些空间的变化,而后者是当代设计的传统工具所无法企及的。如今,建筑学可以将反建筑的路径转化为一种资源,将其学科行动场域扩展到近旁的事物,朝着路径的方向迈出脚步。我希望下文的思考能够为该前进方向做出一些贡献。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