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氢:化学品、能源和能量载体

書城自編碼: 409060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化學工業
作者: 陈诵英、陈桥、牛卫永 等 编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122463609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217.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藩屏:明代藩王的艺术与权力(柯律格代表作,一部逆转“边缘”与“他者”的明代藩王物质文化史,填补研究空白)
《 藩屏:明代藩王的艺术与权力(柯律格代表作,一部逆转“边缘”与“他者”的明代藩王物质文化史,填补研究空白) 》

售價:HK$ 118.8
《史记》纵横新说
《 《史记》纵横新说 》

售價:HK$ 65.8
放不下的痛:运用脑科学修复创伤的40种方法(神经科学专家带你深入了解创伤背后的脑机制,开启全面康复之旅!)
《 放不下的痛:运用脑科学修复创伤的40种方法(神经科学专家带你深入了解创伤背后的脑机制,开启全面康复之旅!) 》

售價:HK$ 65.8
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第4版)
《 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第4版) 》

售價:HK$ 86.9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跟随历史的足迹 见证一个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跟随历史的足迹 见证一个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

售價:HK$ 65.8
功名诀:左宗棠镜像
《 功名诀:左宗棠镜像 》

售價:HK$ 195.8
布克哈特书信选
《 布克哈特书信选 》

售價:HK$ 94.6
DK园艺的科学(100+个与园艺有关的真相,让你读懂你的植物,打造理想花园。)
《 DK园艺的科学(100+个与园艺有关的真相,让你读懂你的植物,打造理想花园。) 》

售價:HK$ 107.8

 

編輯推薦:
1.作者站在更高的战略层次上,重点介绍氢气是如何从一种化学品发展成为能源载体的,涉及氢经济、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2.本书系统介绍相关技术的转变和新近进展,对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未来智慧能源网络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內容簡介:
《氢:化学品、能源和能量载体》详细介绍了快速发展的氢能技术及其在未来智慧能源网络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其内容涵盖氢能的多个技术领域及其进展,几乎涉及氢经济发展的所有方面:氢燃料、氢燃料电池技术及其应用、氢的可持续生产技术、氢存储技术特别是移动应用储氢技术以及氢燃料运输分布和安全方面的内容。本书对作为化学品、能源和能量载体的氢气作了较全面叙述,延伸到氢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未来智慧能源网络系统中的重要性,内容广泛而丰富,且具有相当的新颖性。本书可以作为新能源、氢能、电力、交通工具等相关工业和设备制造技术研发和设计的科技人员、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和氢燃料电池领域新材料、运输,以及化学、化工、环境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专业参考书和教材。
目錄
1 氢性质和氢化学品   001
1.1 概述   001
1.2 氢的一般性质   005
1.3 氢作为能源和能量载体的特点   009
1.4 氢化学品的合成应用   015
1.4.1 氢的化学性质   016
1.4.2 氨的合成   017
1.4.3 甲醇的合成   017
1.4.4 二甲醚的合成   018
1.4.5 油脂加氢   019
1.4.6 精细化学品的合成   019
1.5 氢化学品在气体和液体燃料(油品)生产和提级中的应用   019
1.5.1 合成天然气   019
1.5.2 合成烃类(F-T合成反应)   021
1.5.3 煤浆直接加氢制油   022
1.6 氢化学品在油品炼制中的应用   022
1.7 天然气中掺氢气   026
2 氢化学品生产方法   029
2.1 概述   029
2.1.1 生产氢化学品的原料和技术   029
2.1.2 氢作为化学品和能源在生产技术上的选择和差别   031
2.1.3 氢化学品的热生产工艺   031
2.1.4 氢气的生产成本和价格   032
2.2 烃类重整制氢   032
2.3 甲烷蒸汽重整   034
2.3.1 SMR反应和催化剂   034
2.3.2 预重整单元   035
2.3.3 主蒸汽重整单元   036
2.3.4 SMR工艺流程   037
2.3.5 SMR催化剂上的碳沉积   037
2.3.6 常规烃类的蒸汽重整   039
2.4 部分氧化重整   040
2.5 自热重整   041
2.6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和水相重整   042
2.6.1 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干重整)   042
2.6.2 水相重整   043
2.7 化学品重整制氢   044
2.7.1 甲醇重整制氢   044
2.7.2 氨重整制氢   046
2.8 煤炭气化   046
2.9 制氢原料中硫化物的脱除   047
2.9.1 制氢原料的脱硫   047
2.9.2 天然气中硫杂质的脱除   048
2.9.3 天然气中其它杂质的脱除   048
2.10 水汽变换技术   049
2.10.1 引言   049
2.10.2 水汽变换反应   049
2.10.3 水汽变换催化剂   050
2.11 氢气的最后净化和提纯   052
2.11.1 引言   052
2.11.2 变压吸附   053
2.11.3 钯膜分离   056
2.11.4 甲烷化   056
2.11.5 优先CO氧化   057
2.12 工业副产氢气   058
2.12.1 概述   058
2.12.2 中国氢气供给结构预测   059
3 初级能源资源   061
3.1 引言   061
3.2 能量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062
3.2.1 GDP与能源消耗   063
3.2.2 初级能源市场发展   064
3.3 能源消费的现在和未来   066
3.3.1 地球上的能源资源   066
3.3.2 人类使用能量的形式   068
3.3.3 目前能源消耗情况   069
3.3.4 初级能源消耗分布   069
3.3.5 使用能源资源类型的转变   073
3.4 能源资源分析   075
3.4.1 使用能源数量的预测   075
3.4.2 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   077
3.4.3 地球上碳和氢元素的循环   078
3.4.4 化石能源消耗和CO2排放   079
3.5 初级能源资源Ⅰ:煤炭、石油、天然气   080
3.5.1 引言   080
3.5.2 石油   081
3.5.3 煤炭   084
3.5.4 天然气、页岩气和页岩油   088
3.6 初级能源资源Ⅱ:核能和生物质能   092
3.6.1 核能   092
3.6.2 生物质能   093
3.7 初级能源资源Ⅲ:可再生非碳能源   095
3.7.1 引言   095
3.7.2 水电   096
3.7.3 地热能   096
3.7.4 风能   097
3.7.5 太阳能   098
4 次级能源和能量载体——电力   103
4.1 引言   103
4.2 生产电力的初级能源   104
4.2.1 全球电力生产   104
4.2.2 电力生产面对的全球挑战   106
4.3 缓解电力生产挑战的办法   108
4.3.1 引言   108
4.3.2 增加能源利用效率   111
4.3.3 利用非碳能源(可再生能源)   111
4.3.4 发展氢能源技术   112
4.4 发电厂效率的提高   112
4.4.1 能源转化效率   112
4.4.2 化石能源生产电力   114
4.4.3 联产——同时发电和生产合成燃料   115
4.5 “零”碳电力生产技术   116
4.5.1 引言   116
4.5.2 水力发电   117
4.5.3 地热发电   117
4.5.4 风力发电   118
4.5.5 太阳能发电   121
4.5.6 生物质发电   127
4.5.7 核电   127
4.6 电力储存(储能)技术概述   128
4.7 机械储能技术   130
4.7.1 泵抽水电储能(PHS)   130
4.7.2 压缩空气储能(CAES)   131
4.7.3 飞轮能量存储(FES)   133
4.8 电磁储能   136
4.8.1 超级电容器储能(SCES)   136
4.8.2 超导磁储能(SMES)   137
4.9 电池储能(电化学储能)系统(BESS)   138
4.9.1 引言   138
4.9.2 液流电池   140
4.9.3 锂电池   142
4.9.4 铅酸电池(LA)   143
4.9.5 镍电池   143
4.9.6 钠硫(Na-S)电池   144
4.9.7 金属-空气电池   145
4.10 热储能   145
4.10.1 显热储能   145
4.10.2 潜热储能   146
4.10.3 热化学储能   146
4.11 储能技术比较   147
4.11.1 引言   147
4.11.2 评估电力存储技术的主要参数   148
4.11.3 储能技术小结   151
4.11.4 典型储能技术的比较   152
4.11.5 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存储   153
4.11.6 储能技术应用实例(欧洲)   154
 
5 能源变革和氢能源   156
5.1 引言   156
5.2 能源资源利用历史和发展趋势   158
5.2.1 能源资源的利用历史   158
5.2.2 氢能源   159
5.2.3 零碳能源资源   160
5.3 全球能源革命   160
5.3.1 能源供应多样化或多元化(diversification)   161
5.3.2 加速能源的低碳化或去碳化(decarbonisation)   161
5.3.3 能源的数字化(digitalisation,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161
5.3.4 推进和发展分布式发电(decentralisation,去集中化)   161
5.3.5 能源网顾客要求民主化(democratisation)   161
5.3.6 能源的清洁化和去污染化(depollution)或脱碳化   161
5.4 可持续能源技术   162
5.4.1 氢能源和氢燃料电池   162
5.4.2 新低碳、零碳和增能的建筑技术   162
5.4.3 现有建筑物能源改造   162
5.4.4 光伏技术(PV)   163
5.4.5 碳捕集和封存(CCS)技术   163
5.4.6 生物柴油   163
5.4.7 车用燃料替代物   163
5.4.8 智慧/微电网技术   163
5.4.9 风力发电技术   163
5.4.10 洁净煤技术   164
5.4.11 能量存储技术   164
5.4.12 工业过程的能量改造   164
5.4.13 地热能   164
5.4.14 热泵   164
5.4.15 太阳热能   165
5.4.16 水电   165
5.4.17 生态城、能源互联网、热量回收、海上运输能源改造和建立零碳 建筑物   165
5.5 氢经济和氢能源系统   165
5.5.1 氢经济   165
5.5.2 氢经济的推动力   166
5.5.3 氢能源满足可持续性标准   167
5.5.4 氢的生命周期   167
5.5.5 氢燃料和氢能源   168
5.5.6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氢循环   171
5.6 可再生氢经济的国际平台   172
5.6.1 国际氢能经济和燃料电池伙伴计划(IPHE)   172
5.6.2 国际能源署氢能协作组(IEA-HCG)   173
5.6.3 国际氢能协会(IAHE)   173
5.6.4 国际氢能委员会(Hydrogen Council)   173
5.6.5 国际合作和区域性合作   173
5.7 全球氢能源发展现状——美欧国家   174
5.7.1 引言   174
5.7.2 美国氢能源发展现状   176
5.7.3 欧盟氢能源发展现状   177
5.7.4 德国   179
5.7.5 俄罗斯   180
5.7.6 北欧国家   181
5.8 全球氢能源发展现状——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   183
5.8.1 日本氢能源发展现状   183
5.8.2 韩国氢能源发展现状   185
5.8.3 印度氢能源发展现状   186
5.8.4 马来西亚氢能源发展现状   187
5.8.5 其它亚洲国家氢能源发展现状   188
5.8.6 澳大利亚的可持续氢经济   189
5.8.7 亚洲国家可再生氢经济面临的挑战   190
5.9 中国氢能的发展   191
5.9.1 引言   191
5.9.2 中国发展氢能源的总体目标   193
5.9.3 技术路线展望   193
5.9.4 中国发展氢能源产业的优势   193
5.9.5 中国氢经济发展预测   195
5.9.6 中国能源低碳化发展   196
5.10 氢能源集成体系的发展   197
 
6 氢燃料   199
6.1 概述   199
6.1.1 氢能源历史简述   200
6.1.2 氢燃料概述   200
6.1.3 运输部门对氢燃料的需求   201
6.1.4 氢燃料燃烧的异常现象   201
6.1.5 防止氢燃烧异常的措施   202
6.2 含氢气体燃料   202
6.2.1 焦炉煤气   202
6.2.2 合成气   203
6.2.3 氢锅炉燃料   203
6.2.4 燃氢锅炉   204
6.2.5 高氢含量燃气对工业燃烧过程的影响   206
6.3 引擎革命   207
6.3.1 引擎技术提级和替代车辆技术   207
6.3.2 氢燃料引擎的环境影响   209
6.3.3 不同车用燃料的比较   209
6.4 车用氢-天然气混合燃料   211
6.4.1 氢-天然气混合燃料(HCNG)   211
6.4.2 美国HCNG现状   212
6.4.3 印度HCNG现状   213
6.4.4 瑞典HCNG现状   213
6.4.5 挪威HCNG现状   213
6.4.6 意大利HCNG现状   214
6.4.7 加拿大HCNG现状   214
6.4.8 中国HCNG现状   214
6.5 车用氢-液体混合燃料   215
6.5.1 汽油-氢混合燃料   216
6.5.2 柴油-氢混合燃料   217
6.6 氢燃料内燃机   217
6.6.1 引言   217
6.6.2 氢燃料电火花引发(SI)引擎   218
6.6.3 氢燃料压缩引发(CI)引擎   219
6.6.4 氢燃料内燃引擎车辆   220
6.6.5 对氢燃料车辆的评论和比较   221
6.7 氢燃料飞行器   223
6.7.1 引言   223
6.7.2 氢航空器发展历史   224
6.7.3 氢燃料航空器的关键问题   225
6.7.4 航空燃料尾气温室效应   226
6.7.5 飞行器中氢燃料输送问题   228
6.7.6 氢燃烧器   228
6.7.7 氢燃料航空器构型   230
6.7.8 航空器的安全问题   231
6.8 航空器液氢燃料的存储   232
6.8.1 引言   232
6.8.2 储罐形状和体积   232
6.8.3 绝缘方法和材料   233
6.9 氢燃料火箭   235
6.9.1 引言   235
6.9.2 我国的氢火箭发动机   235
6.9.3 YF-75氢氧发动机   236
6.10 氢燃料的其它应用   237
6.10.1 引言   237
6.10.2 切割领域   237
6.10.3 医疗制药领域   238
6.10.4 汽车发动机积碳的清除   238
6.10.5 焚烧领域   238
6.10.6 脉冲吹灰   238
6.10.7 窑炉和锅炉节能   238
 
7 氢燃料电池技术   240
7.1 引言   240
7.2 氢燃料电池   242
7.2.1 原理   242
7.2.2 能量转换技术的比较   243
7.3 氢燃料电池类型、特征、优势及挑战   247
7.3.1 氢燃料电池类型   247
7.3.2 氢燃料电池特征   247
7.3.3 氢燃料电池的优势   247
7.3.4 氢燃料电池面临的挑战   253
7.4 氢燃料电池主要组件、单元池、池堆和系统   255
7.4.1 膜电极装配体(MEA)   255
7.4.2 池堆(电堆)   256
7.4.3 氢燃料电池系统   257
7.4.4 国内外氢燃料电池性能比较   261
7.5 氢燃料电池的便携式和固定应用   262
7.5.1 引言   262
7.5.2 便携式应用和移动装置应用   264
7.5.3 氢燃料电池固定应用   265
7.5.4 应急备用电源(EPS)   266
7.5.5 遥远地区电力供应(RAPS)   266
7.5.6 分布式电源和CHP(热电联产)应用   267
7.6 氢燃料电池技术在运输领域中的应用   268
7.6.1 引言   268
7.6.2 辅助功率单元(APU)   269
7.6.3 轻型牵引车辆(LTV)   270
7.6.4 轻型燃料电池电动车辆(L-FCEV)   271
7.6.5 重型燃料电池电动车辆(H-FCEV)   273
7.6.6 中国氢燃料电池车辆   275
7.7 燃料电池车辆的发展状态   276
7.7.1 美国   276
7.7.2 欧盟   277
7.7.3 日本   277
7.7.4 韩国   277
7.7.5 中国   277
7.7.6 氢燃料电池车辆成本   279
7.8 氢燃料电池航空和船舶应用   280
7.8.1 航空推进   280
7.8.2 船舶推进   281
7.9 氢燃料电池技术现状和展望   283
7.9.1 引言   283
7.9.2 氢燃料电池系统耐用性和寿命   283
7.9.3 系统启动时间   284
7.9.4 性能降解   284
7.9.5 瞬时应答特性和优化操作时间   284
7.9.6 燃料电池CHP(FC CHP)系统的成本   284
7.9.7 未来目标   285
7.9.8 中国氢燃料电池发展目标   286
 
8 未来智慧能源网络与氢能源   291
8.1 传统能源网络和未来能源网络   291
8.1.1 现时的传统能源网络系统   291
8.1.2 未来能源网络系统   293
8.1.3 过渡时期的能源网络系统   295
8.1.4 能源网络系统小结   297
8.2 可持续能源网络的特征   297
8.2.1 智慧电网   297
8.2.2 可持续能源网络的特色   299
8.2.3 智能电网和未来能源网络系统的基本特征   300
8.3 未来能源网络系统中的运输部门   301
8.3.1 效率   302
8.3.2 储能   305
8.3.3 成本   306
8.4 氢燃料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308
8.4.1 氢能源与可持续能源战略   308
8.4.2 与氢能源的竞争技术   309
8.4.3 氢能与电力间的互补作用   309
8.4.4 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   310
8.5 氢是良好的能量转换介质   311
8.5.1 氢燃料   311
8.5.2 氢燃料的电化学转化——氢燃料电池技术   312
8.6 氢能量载体用于储能   312
8.6.1 储氢储能系统   313
8.6.2 储氢储能技术的发展   313
8.6.3 储氢和燃料电池技术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14
8.7 氢燃料电池在可持续清洁能源网络系统中的作用小结   315
8.8 未来能源网络中氢能的区域性问题   315
8.8.1 离岸氢中心(OHC)   316
8.8.2 岸边氢中心(CHC)   316
8.8.3 陆地氢中心(IHC)   317
8.8.4 自治区域氢中心(AHC)   317
8.8.5 未来能源网络系统中的氢能源网络   317
8.8.6 屋顶上的发电装置   318
 
9 可持续产氢技术   319
9.1 引言   319
9.2 产氢能源和原料   320
9.3 氢化学品、氢能源和氢能量载体   322
9.3.1 可再生氢   322
9.3.2 产氢工艺分类   323
9.4 水电解制氢   325
9.4.1 引言   325
9.4.2 水电解的原理和优点   325
9.4.3 可再生能源电力电解水产氢   327
9.5 水电解反应器——电解器   329
9.5.1 引言   329
9.5.2 碱电解池(AEC)   331
9.5.3 质子交换膜电解器(聚合物电解池,PEMEC)   332
9.5.4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   333
9.5.5 无膜电解器   335
9.6 热解和光(电)解水产氢   338
9.6.1 热化学水分解   339
9.6.2 光(电)分解水产氢(光电电解池)   340
9.6.3 生物光解产氢(光助微生物分解水)   341
9.7 生物质热化学产氢工艺   345
9.7.1 引言   345
9.7.2 生物质热解产氢   347
9.7.3 生物质气化产氢   347
9.7.4 生物质超临界水气化(SCWG)产氢   350
9.8 生物质生物化学工艺产氢技术   351
9.8.1 生物氢   351
9.8.2 暗发酵   352
9.8.3 光发酵工艺   353
9.8.4 微生物电解池   354
9.8.5 生物产氢工艺的集成   355
9.8.6 生物工艺产氢速率的比较   356
9.9 产氢技术比较   357
 
10 氢的存储   361
10.1 概述   361
10.1.1 储氢系统的优势   362
10.1.2 固定应用部门中的氢能存储单元   363
10.1.3 运输部门应用的储能单元   363
10.2 储氢技术概述   365
10.2.1 引言   365
10.2.2 储氢技术分类和简述   367
10.2.3 气体管网储氢(电力-氢气工厂)   368
10.3 移动应用氢燃料的存储   370
10.4 气态氢存储   371
10.4.1 压缩储氢原理   372
10.4.2 压缩氢存储成本   373
10.5 液态氢存储   373
10.5.1 低温液氢存储   373
10.5.2 液体储氢   374
10.5.3 液体化合物化学储氢   375
10.6 固态储氢材料   376
10.6.1 引言   376
10.6.2 金属(合金)氢化物   378
10.6.3 复合氢化物   380
10.6.4 氢化物材料中的纳米约束   380
10.6.5 碳基储氢材料   381
10.6.6 沸石材料   383
10.6.7 金属有机框架(MOF)   383
10.6.8 共价有机骨架(COF)   384
10.6.9 微孔金属配位材料(MMOM)   384
10.6.10 螯合水合物   385
10.7 固体储氢材料   385
10.7.1 引言   385
10.7.2 多孔材料上的物理吸附   385
10.7.3 MOF材料的氢吸附热(反应焓)   386
10.7.4 MOF材料中的Kubas键合   387
10.7.5 离子化方法   388
10.7.6 储氢材料的极化   388
10.7.7 储氢材料的辐射照射(辐照)   389
10.7.8 诱导氢溢流   389
10.8 储氢技术的比较和小结   390
10.9 储氢固体材料的集成加工   393
10.9.1 粉体成型技术   393
10.9.2 电纺技术   394
 
11 氢的运输配送分布和安全   396
11.1 引言   396
11.2 氢的运输配送分布方法   397
11.2.1 氢运输配送方法分类   397
11.2.2 运氢技术参数和运输成本的比较   399
11.3 配送氢的公用基础设施   401
11.3.1 氢分布网络   401
11.3.2 已建成的氢气管线网络   402
11.3.3 现有气体管道网络输送氢气   403
11.4 充氢基础设施——充氢站   404
11.4.1 Ⅰ型加氢站:外部供氢   404
11.4.2 Ⅱ型加氢站:站内原位产氢   406
11.5 加氢站建设现状   406
11.5.1 引言   406
11.5.2 南北美洲加氢站   408
11.5.3 欧洲加氢站   410
11.5.4 亚洲加氢站   412
11.5.5 中国加氢站   414
11.5.6 小结   415
11.6 氢燃料的安全性   416
11.6.1 引言   416
11.6.2 氢和常用燃料安全性比较   417
11.6.3 安全使用氢气规范   419
11.7 氢燃料在不同领域的安全性   419
11.7.1 氢燃料的有害性   419
11.7.2 低引发能量   419
11.7.3 氢燃料运输中的安全性   419
11.7.4 储氢安全性   420
11.7.5 移动应用氢燃料的安全性   420
11.7.6 氢安全编码和标准   421
11.7.7 检测氢的传感器   422
 
参考文献   424
 
附录   436
內容試閱
氢能源和氢燃料电池是未来可持续能源网络系统和建立未来可再生能源体系的关键领域,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氢燃料电池技术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固定、移动和便携式等很多应用领域。氢燃料电池发展历史已经超过200年,经历了多次高潮和低潮。随着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断努力研究,氢燃料电池在不同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到21世纪已经进入场地试验和步入商业化。现在它与常规的功率单元竞争市场仍然是不容易的,因为氢燃料电池仍然有一些完全商业化的障碍需要克服,特别是成本和耐用性问题。使用的氢能燃料也是燃料电池商业化的重要壁垒之一。
笔者爱做梦,一个催化工作者的梦。追梦是一大乐趣。梦想的实现需要持之以恒地付出。笔者自2010年以来坚持每天撰写一两千字,追逐着“催化丛书”和“燃料电池三部曲”的梦想。现已圆了“催化丛书”的梦,已出版催化基础7册和应用4册。在撰写完成“燃料电池三部曲”前两部后,终于写完最后一部《氢:化学品、能源和能量载体》,即将实现自己的梦想。
笔者之所以会坚持写有关燃料电池的书籍,是因为与燃料电池技术有颇深的缘分。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中国科学院煤炭化学研究所筹建“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期间,在实验室的远期计划中就有开展燃料电池技术研究的远期规划。作为第一届实验室主任自己身体力行,让研究生开展了把制备超细粒子的技术应用于制备固体电解质氧化钙稳定氧化锆的尝试和研究,结果非常令人鼓舞。在浙江大学工作期间,有机会继续与研究生和访问学者一道重新开始中温固体氧化物电解质材料的制备研究。21世纪初我们的这些研究成果和进行继续研究的思路获得了台湾某财团法人的青睐,受邀与台湾大学化学系进行合作研究。于是笔者带领一位博士后到台湾做制备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研究。由于笔者对燃料电池材料和技术的偏爱和热衷,不仅在台期间阅读浏览了大量燃料电池研发的最新成果和进展,而且回浙江大学后仍然非常关注这方面技术的发展。直到几年前,在阅读燃料电池最新文献时,国外一篇文献叙述了我国燃料电池企业存在的弊端,于是激起了笔者立时写有关燃料电池技术书籍的冲动和渴望,这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并予以正式立项。20多年来在这方面的知识累积和材料制备的研究经验,以及近些年大量阅读有关氢燃料电池技术进展的资料文献,为“燃料电池三部曲”的撰写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笔者自2015年起就开始“燃料电池三部曲”的写作。到2018年底已经完成了“燃料电池三部曲”中的两部,即《低温燃料电池:快速商业化技术》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撰写工作,交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长期以来氢气是作为化学品使用而获得巨大发展的。在化学品合成中,需要有大量的氢气,为此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氢化学品应用、生产和运输分布的完整体系。虽然把氢气作为能源燃料使用也有一些研究,但直到相对近期在寻找化石燃料资源有可能用尽的解决办法时,才意识到二次能源氢气具有替代化石能源的巨大潜力。这是由于能源需求量的快速膨胀导致不可再生化石能源大量消耗,并带来严重环境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寻找缓解和解决化石能源资源耗尽和产生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发现把氢作为能源和能量载体应用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燃料电池技术的巨大进展使氢能源和氢能量载体的重要性大为增加。这些都使得对氢能源产生了巨大的兴趣。由于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密切相关,因此把氢作为“燃料电池三部曲”的第三部是顺理成章的。在构思和撰写的过程中,发现近期有不少有关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方面的书籍。为了避免雷同,使本书具有自己的特色且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笔者利用自身在催化和化学品合成领域的知识储备,突出氢在未来能源体系中具有的巨大潜力,在撰写过程中考虑了氢气既具有化学品又具有能源和能量载体的功能这一发展现实,衍生出本书相对新颖的思路:从氢的化学品功能开始,再详细描述氢(清洁和可持续性)的能源和能量载体功能,内容涵盖了氢这三个功能及其密切相关的氢生产、应用、运输、存储、配送分布和安全等内容,突出了氢能的广泛应用、可持续产氢技术和储氢技术。
全书共分11章。第1和第2章重点介绍氢气的性质、氢化学品应用领域以及利用化石能源生产氢化学品的技术,包括烃类重整、煤炭气化、净化和提纯技术。为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能源资源利用历史发展、环境影响、能源革命、低碳和无碳能源技术以及可持续能源供应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和详细论述发展氢能(氢经济)的战略性要求及其必然性和重要性,在第3章分析了人类利用和消耗的能源资源、地球上可供利用以获得能量(次级能源)的能源资源——初级能源,包括不可再生的三大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包括页岩气)]、核能和生物质能,以及可再生的水力、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能源资源,指出了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必然趋势。第4章介绍了人类社会利用能量的最重要形式——次级能源电力,并介绍了缓解不可再生能源生产电力的环境挑战的方法,如提高发电厂效率、发展零碳发电技术(即利用可再生初级能源资源来生产电力),及已发展的各种能量(电力)存储技术,如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热储能和电池储能,并引入氢储能的概念。在第5章能源变革和氢能源中,从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趋势(从高含碳到低含碳再到无碳)、全球能源革命和必须使用可持续的能源几个方面论证了氢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和贡献,以及发展和使用氢能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并介绍了发展氢能和氢经济的国际平台以及世界一些国家推动氢能发展的政策和氢能发展的现状。在第6和第7章中全面和详细地分别介绍了氢作为燃料(氢燃料)和能量载体(氢燃料电池)在广泛领域中的应用和带来的一些特殊问题。第8章介绍了未来可持续智慧能源网络(由电网、燃料网和热量网构成)及其基本特色和特征后,重点介绍了氢能在未来智慧能源网络中承担的重要的燃料和能量载体角色,广泛应用于固定、便携式和运输领域,特别着重地论证和强调了氢能在缓解和解决可再生电力间断性和波动性问题中的特殊储能作用,最后讨论了氢能中心的区域性问题。本书的最后三章(第9~11章)是氢能的可持续生产技术、存储和运输分布(加气站)技术。第9章氢能可持续生产技术的重点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水电解、以水为原料的生物产氢和利用生物质的产氢技术如气化和生物技术。第10章氢能存储技术的重点是移动应用中的储氢,包括气氢和液氢存储以及固体储氢技术,对固体储氢技术予以详细介绍,包括金属氢化物、多孔碳材料、沸石、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和化合物储氢技术,也对储氢材料的集成加工技术和固体储氢技术理论作了介绍。第11章的主要内容是氢能运输配送及分布网络技术,除道路运输和管道输送分布技术外,对分布氢的充氢站基础公用设施的建设发展现状和前景作了介绍,并讨论了氢能生产、运输、配送分布和使用环节的安全问题与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编码。
除封面所列三位作者外,王琴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笔者衷心感谢淄博齐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资助,也感谢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催化研究所和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朋友们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同时感谢浙江大学化学系资料室以及陈林深博士在文献资料收集中给予的帮助,感谢在资料收集和写作过程中家人给予的帮助、支持和理解。
由于笔者水平和经验所限以及时间相对仓促,书稿难免存在不足,敬请同行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陈诵英
于浙江大学西溪校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