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偶然事件(命运总是欺软怕硬,你不认命就会赢!)
》
售價:HK$
54.9

《
余下只有噪音:聆听20世纪(2025)
》
售價:HK$
206.8

《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
售價:HK$
76.8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
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2024
》
售價:HK$
107.8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售價:HK$
65.9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148.5

《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售價:HK$
76.8
|
編輯推薦: |
★ 后世医家把《内经》尊之为“医家之宗”,中医学者必*读的医学典籍之一
★ 本书是国医大师熊继柏对中医经典著述《内经》的阐述和如何从中医临床角度学习其精华内容
★ 国医大师熊继柏集三十余年《内经》教学之精华解析,其《内经理论精要》一书,先后被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列为藏书。
|
內容簡介: |
《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之基础,居四大经典之首。篇帙浩繁,文理深奥。欲求精通经旨,必须刻苦勤求。前人所谓“皓首穷经”,亦即非浅尝可及之意也。习中医者,《内经》不可不读,然读不得其法,则难挈其要领,明其精义,更无法学以致用矣!明张景岳整理《内经》,经文以类相聚,条理分明,使中医理论自成体系。《类经》之作,实别具一格,但注文仍多古奥难解,读者仍不易全面领会。熊继柏同志有见于此,积三十年《内经》教学与医疗实践之经验,撰写出《内经理论精要》一书。全书十二章,首为概论,简介《内经》理论之出处及其学术思想,明本源也;次则叙述天人相应及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序体系也;再次分列病证、诊法、治则、针刺,详诊疗也;书后两章摄生、运气,应自然也。
|
關於作者: |
熊继柏,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第一届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学术顾问、终身教授,湖南省保健委员会医疗保健核心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批指导老师。熊氏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年从未间断,其中并从事中医高等教学三十余年,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善治疑难病症、危重病症,诊治疾病精于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熟练,临床疗效卓著。2006年曾受邀专程赴非洲为阿尔及利亚国家总统治愈了疾病,为中医享誉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著作有《内经理论精要》等22部。
|
目錄:
|
概论
一、《内经》的成书()
1.《内经》的书名()
2.《内经》的作者()
二、《内经》的理论体系()
1.阴阳五行学说()
2.藏象学说()
3.经络学说()
4.病因病机学说()
5.病证学说()
6.诊法学说()
7.治疗学说()
8.针刺学说()
9.养生学说()
10.运气学说()
三、《内经》的基本学术思想()
1.唯物辩证观思想()
2.统一整体观思想()
3.物质恒动观思想()
四、学习《内经》的方法()
1.辨释文义,明确医理()
2.审察异同,综合分析()
3.把握理论,联系实际()
4.参阅注本,融贯领会()
上篇《内经》理论精要
第一章人与自然()
一、生命的唯物观()
二、天人的相应观()
1五脏生理病理与四时阴阳五行之气相应()
2人体经脉之气与四时阴阳相应()
3人体水液输布与气候寒暑相应()
4人体气血盛衰与日月盈虚相应()
5人体阳气消长与昼夜阴阳相应()
6人体营卫运行与昼夜阴阳相应()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的总纲()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对立与互根()
2消长与转化()
3升降与出入()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1生理方面()
2病理方面()
3诊断治疗方面()
4药物性能方面()
四、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相生与相克()
2相乘与相侮()
五、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1说明五脏关系()
2认识疾病传变()
3明确五行之治()
第三章脏象学说()
一、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二、脏腑与形体组织及四时阴阳的关系()
三、五脏与五官、九窍的配合关系()
四、五脏化五液,恶五气()
五、三焦及四海()
六、人体精、气、神的概念()
七、六气的功能及生成()
八、饮食精微的吸收与输布()
九、人的生长壮老规律()
十、人的体质分类()
第四章经络学说()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及其表里关系()
二、十二经脉的气血多少()
三、十二经脉的主要循行部位()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和主病()
1督脉()
2任脉()
3冲脉()
4带脉、跷脉、维脉()
第五章病因病机学说()
一、病因分类()
二、病因特点()
1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
2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
3七情过度的致病特点()
4饮食、起居失宜的致病特点()
三、发病机制()
1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2故邪相袭,因加而发()
3勇怯厚薄,因形而病()
四、病机纲要()
1五脏六气病机()
2阴阳寒热病机()
3邪正虚实病机()
4气血营卫病机()
五、疾病传变()
1表里脏腑传变()
2寒热虚实转移()
第六章病证学说()
一、风病、伤寒、温热病的证候及特点()
1风病()
2伤寒()
3温热病()
二、咳、喘、消瘅、痹证、痿证、厥证、痛证、胀病、积聚、癫狂痫
的病因病机及辨证()
1咳嗽()
2喘证()
3消瘅()
4痹证()
5痿证()
6厥证()
7痛证()
8胀病()
9积聚()
10癫、狂、痫()
三、痈疽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
第七章诊法学说()
一、诊法纲要()
1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四诊合参,全面诊察()
二、切脉大法()
1切脉的部位()
2诊脉的要求()
3测脉的至数()
4察脉的胃气()
5脉象的主病()
6脉合四时阴阳()
7脉合病证阴阳()
三、望诊要点()
1察部位,辨脏腑()
2察神色,观成败()
3察形态,测病变()
四、闻诊、问诊()
1听声音,嗅气味()
2问病情,审病因()
第八章治疗学说()
一、平调阴阳()
1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2壮水补阴,益火补阳()
二、补虚泻实()
三、明辨标本()
1治辨标本,关键在于治本()
2谨察间甚,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3内外相传,先治其本()
四、正治反治()
五、三因制宜()
1因时施治()
2因地施治()
3因人施治()
六、治未病()
1未病先防()
2治病萌芽()
3待衰而刺()
4既病防变()
七、五脏用药()
1五味的所入所用()
2五脏的苦欲补泻()
八、精神治疗()
1祝由治病()
2以情制情()
3导引气功()
九、一十三方()
1.汤液醪醴()
2.生铁洛饮()
3.左角发酒()
4.泽泻饮()
5.鸡矢醴()
6.乌贼骨藘茹丸()
7.兰草汤()
8.豕膏()
9.菱翘饮()
10.半夏秫米汤()
11.马膏膏法()
12.寒痹熨法()
13.小金丹()
第九章针刺学说()
一、治神调气()
二、取穴原则()
1循经取穴()
2局部取穴()
3随证取穴()
4因时取穴()
三、针刺大法()
1《官针》诸法()
2针刺补泻()
四、刺禁要点()
1禁刺内脏及诸要害部位()
2禁刺五夺、五逆及热病九危候()
3禁刺饥饱劳怒者()
第十章养生学说()
一、恬虚无,精神内守()
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三、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四、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第十一章运气学说()
一、干支甲子()
1天干地支的阴阳分属()
2天干地支的五行分属()
二、运气推演()
1五运()
2六气()
3运气结合()
三、运气测病()
1一年的运气常规对发病的影响()
2岁运的太过不及对发病的影响()
3司天与在泉之气对发病的影响()
下篇《内经》原文选讲
《素问》原文选讲()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节选)()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节选)()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节选)()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节选)()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节选)()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节选)()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热论篇第三十一()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节选)()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节选)()
《灵枢》原文选讲()
本神第八()
营卫生会第十八()
决气第三十()
五变第四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节选)()
邪客第七十一(节选)()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反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部经典。它比较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内经》的理论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而且2000多年以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因此后世医家把《内经》尊之为“医家之宗”,并把它作为中医学者必*读的医学典籍。
一、《内经》的成书
1.《内经》的书名
《内经》全名《黄帝内经》。关于“黄帝”,战国秦汉时期许多史学家,都把他说成是古代的一个帝王,皇甫谧(mì)《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记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生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故因以名号。”其实,“黄帝”并非指一个人,而是指一个氏族,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个氏族。据《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所述:“传说黄帝曾居住涿(zhuō)鹿(河北宣化鸡鸣山)地方的山湾里,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后来打败九黎族和炎帝族,逐渐在中部地区定居下来。”到了春秋时期,这个氏族又称之为“华族”,它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就是汉以后所谓“汉族”的始祖。
黄帝氏族开发了中原,使文化空前发展,农业开始兴盛,它的文化对华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历代人们都以自己是黄帝的子孙而为荣。为了溯源崇本,于是古代各方面的许多文献及其文物制度,都推源于黄帝。古代的学者,为了显示其学有本根,亦每将其著作冠以“黄帝”二字。《淮南子·修务训》揭示了这种情况:“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显然,《黄帝内经》之“黄帝”二字,只是托名取重而已。
关于“内经”二字,后世医家解说不一。如张景岳《类经》卷首云:“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吴崑《素问吴注》卷一说:“五内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但是,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目录中可以看到,古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由此观之,《内经》与《外经》乃是相对之称,别无深义。
在古典医籍中,以“经”字命名的书籍除《内经》之外,还有如《本草经》《难经》《甲乙经》《中藏经》《脉经》等。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经者,常也,法也,径也,由也。”《汉书·艺文志》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内经》中包含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等一系列基本内容,正合此“医经”之义。
现存《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81篇,共计162篇。皇甫谧《甲乙经·序》说:“今有《针经》(即《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素问》之名,北宋林亿等“新校正”引全元起注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新校正”又云:“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zhài)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这种解释是以气、形、质的变化认识物质世界。因此,当代中医学家任应秋提出:“《素问》就是研究人这个物质体生理病理的问题……《素问》的含义是唯物的。”(《内经十讲》第四)
《灵枢》共有三名,最早叫作《针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先立针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又说:“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次后又名《九卷》。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云“撰用《素问》《九卷》”;王叔和《脉经》亦称《灵枢》为《九卷》。皇甫谧《甲乙经》序文中则称《灵枢》为《针经》,而其引文中又多称其为《九卷》。这种《针经》与《九卷》混称的情况,正说明了《灵枢》名目的演变。《灵枢》其名,约从唐代王冰开始。王氏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注文中称《灵枢》,在《素问·调经论篇》注文中又称《针经》,“新校正”认为这是王冰指《灵枢》为《针经》的证据。关于《灵枢》之义,马莳《灵枢注证发微》卷首谓:“《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神至元之称。”张景岳《类经》卷首则谓:“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诸说自无不可。任应秋先生认为:“《灵枢》既名《针经》……它本来的取义应该是:灵者,验也。针刺的疗效,至为灵验,但必须得其刺法之枢机而后灵,故名之曰《灵枢》。”(《内经十讲》第四)
2.《内经》的作者
《内经》冠以“黄帝”二字,并不是黄帝的著作,也不等于说是黄帝时代的书。宋臣高保衡等《甲乙经》“新校正”序:“或曰:《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高氏等当时的说法并不肯定,可是经过后来许多学者考证,如宋代邵雍的《皇极经世书》,司马光的《传家集》,程颢(hào)的《二程全书》,明代方孝儒的《逊志斋集》,清代魏荔彤的《伤寒论本义》等,均证实高氏的说法是基本正确的。就《内经》的内容而言,它是由162篇文章构成的一部论文总集,其中各篇内容繁简不一,表述顺序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且前后内容间有重复,文笔风格亦各有异,可见此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元代吕复指出:“《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元]戴良《九灵山房集·沧州翁传》引)比如《素问》中的运气7篇大论,“新校正”怀疑不是《素问》的原文,而是“阴阳大论”里面的文章,为唐代王冰补入。日本丹波元简又提出:“考王叔和《伤寒例》所引“阴阳大论”之文,曾无所见,宋臣之说,乃难从焉。”于此可见,7篇大论确系后面补入,很可能是王冰补入的。此外,王冰在编次注解《素问》时,已经亡佚了“刺法论篇”和“本病论篇”,只有79篇文章。到北宋高保衡、林亿等校正医书的时候,却又有此2篇,不仅有经文,而且有注文,可是其内容及文笔却与《素问》各篇明显不同。“新校正”当时就提出怀疑,丹波元简则认为两篇的经文当是王冰以后的人所补入的。
综上所述,《内经》的作者,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出自诸子百家。《内经》的内容,主要出自战国时期,而秦、汉、唐代,代有补充。经多数学者考证,《内经》的汇集成书,很可能是在西汉时代。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素问》,是经过唐代王冰编次整理而来的,又经宋代高保衡、林亿等校正。《灵枢》则是宋代史崧(sōng)根据“家藏旧本《灵枢》九卷”以及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高丽所献的《针经》整编而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