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售價:HK$
96.8

《
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译林思想史)哈佛大学教授沉淀之作 获奖不断 全球热销 亲历文化史上的15个关键点 从史前艺术到当代韩流的人类文化全景
》
售價:HK$
85.8

《
不结婚的社会:双亲如何成为特权,以及家庭为何很重要
》
售價:HK$
63.8

《
怎样决定大事
》
售價:HK$
109.9

《
蓝色机器:感受海洋引擎的深沉脉动
》
售價:HK$
96.8

《
美元霸权的兴衰:它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我们的财富(梳理美元发展历程,剖析崛起与衰退的根源)
》
售價:HK$
63.8

《
纸上博物馆·文明的崩溃:庞贝+玛雅+美索不达米亚(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450+资料图片,16开全彩印刷)
》
售價:HK$
279.4

《
郭实猎与“开放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中西碰撞(精)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汇录了作者基于较为丰富的公共文化治理现实,对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的最新思考和研究文字。本书尝试填补理论支撑不足的空白,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再试以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国家公共文化治理体系主动适应当下社会利益分化和多元价值交织的社会现实,试图从中找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特点的方法路径,为各类城市推动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
內容簡介: |
本书立足较为丰富的中国公共文化治理实践,尝试填补理论支撑不足的空白,探索构建立足于现实的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再试以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公共文化治理体系主动适应当下多元价值交织的社会现实,在推动激励机制与激励环境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促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首先提出所要破解的核心问题,进而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阐释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合法性、必要性与紧迫性,并分别就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选择、制度建构和实践路径提出理论主张。
|
關於作者: |
王滢涛,上海市人,理学硕士、法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本书是2020—2024年作者从事公共文化服务期间,通过深入观察、实践与体悟所撰写的研究成果。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问题缘起/2
第二节 主要概念/10
第三节 研究综述/18
一、中国公共文化治理理论研究/22
二、中国公共文化治理实践研究/30
第四节 研究框架/42
第二章 中国公共文化治理体系走向现代化的现实困境/45
第一节 内卷化:行政驱动中国公共文化治理的结构性困境/48
一、政绩冲动取代现实需求/49
二、行政逻辑压制服务逻辑/57
三、监督空转消解转型动力/69
第二节 激励异化:中国公共文化治理困境的本质/74
一、异化/75
二、激励异化/77
三、公共文化治理的激励异化/84
第三节 激励异化下公共文化治理的现实表现/87
一、决策过程与执行过程的分离/87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90
三、供给内容与需求内容的错位/94
四、预期目标与实际目标的置换/100
第三章 走出中国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困境的逻辑/107
第一节 理论逻辑/107
第二节 历史逻辑/113
一、政策思路/113
二、改革难题/124
第三节 实践逻辑/131
一、文化政策的新定位/131
二、民主法治的新提升/137
三、基层自治的新关注/142
四、虚拟交往的新趋势/143
第四章 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选择/147
第一节 激励重塑: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选择/147
一、激励机制的重塑/151
二、激励环境的重塑/156
第二节 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转向/161
一、理念: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162
二、机制:从压力传递到环境支持/162
三、方式:从项目运作到社会回应/166
第三节 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内涵/168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168
二、宏观调控与内生动力的结合/176
三、整体均衡与个体差异的协调/182
第五章 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度建构/186
第一节 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度基础/186
一、政党与政府关系/186
二、政党与社会关系/189
三、政党与市场关系/192
第二节 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机制/199
一、价值驱动机制/200
二、场景驱动机制/202
三、社群驱动机制/205
第三节 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制度建构的功能/208
一、政党嵌入治理:增进政治认同/209
二、政党推动行政:提升服务效能/212
三、政党回归社会:激发公共精神/215
第六章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218
第一节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共文化机构理事会的改革与发展/219
一、公共文化机构理事会发展的理念交锋/219
二、公共文化机构理事会发展的多种形态/222
三、公共文化机构理事会发展的实践困惑/224
四、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公共文化机构理事会的改革与发展/227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改革路向/231
一、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理念的分歧/231
二、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主要模式/233
三、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实践困惑/235
四、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改革路向/238
第三节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共文化机构展览的改革路向/243
一、公共文化机构办展的理念分歧/244
二、公共文化机构办展的不同模式/246
三、公共文化机构办展的实践困惑/248
四、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公共文化机构展览的改革路向/252
结语/258
后记/264
|
內容試閱:
|
在本研究中,笔者重点从方法论角度讨论了公共文化治理问题,提出了建构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理论主张,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目标要求,与激发文化创造力、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相辅相成。但在本书的最后,有必要补充一句:面向未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这个问题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
站在新时代,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培育,展望可以预见的极大效率变革,我们迫切需要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共识和思想准备,鼓励人们从寻求相对性快乐,转向追求主体性幸福。相对性快乐,是在单一价值系统的影响下,人们通过互相比地位、比财产、比孩子,从“比”中获得的优越感。这种通过攀比得来的相对性快乐,是易变和脆弱的,因为受到这种观念驱使的人,永远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他们哪怕身居高位也会自卑,因为永远有地位比他更高的人。持有这种观念的人“永远不属于自己,永远向往机会主义,永远不自由、永远卑微”。主体性幸福就不一样,持有这种观念的人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他将自己视为自己的主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精神内核和鲜明个性特征,他不会让别人来决定自己的选择,影响自己的感受,更不会将自己的命运交由他人来决定。他不会互相攀比,不会追求千人一面的生活目标,而是主动探索自我,通过阅读、思考和经历,提升思想的深度,拓宽人生的广度,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发点,然后将自己的潜力、想象力、勇气和激情全部打开,在释放自我能量的过程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今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渴望去寻找自己,打开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定义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这时候,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有责任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自由探索的生命成长环境,激励他们形成独立的人格,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不同的人生选择。马克思关于“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社会愿景,将劳动作为人的本质需要,这种劳动如果不靠人们自己去发现与寻找,任何外加的劳动内容都不可能达到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盼望,个人也不可能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解放。然而,在当前行政驱动公共文化治理的影响下,人们大多没有在其培育的文化氛围中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强调等级的治理方式固化了纵向的垂直社会,人们拼命追求做“人上人”。各行各业的人往往都是通过各种外在的形式来彰显自己,在单一的价值观、生命观和世界观下,追求着雷同的人生目标,通过同质化的攀比来获得相对性快乐,这样的人很容易深陷在内卷中,不能拥有生命的自由,自然也就不可能书写丰富多彩的人生乐章。在这种文化气氛的熏染下,精神的单薄抵挡不住痛苦的焦虑,行为的扭曲比比皆是:在政府领域,我们没有为年轻的公职人员提供一种尽心服务公众、实现自身价值的激励环境,部分人在实际上不得不背弃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否定自身职业选择的初心使命,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获得政绩的工具和筹码,争先恐后地向上攀登,追求更高的行政级别。在教育领域,我们没有及时给那些渴望打开自己的年轻人以恰当的观念引导,而是重复着过去短缺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等级化的观念说教,诱导他们放弃自己的深心所爱,沿着狭窄的上升通道去追求某种单一价值的功利化目标,在成绩、地位、荣誉的攀比中获得浅薄的优越感。在社会领域,我们也还没有为渴求长期主义的年轻创业者们提供恰当的发展环境,导致他们难以坚持用新的技术、新的认知和新的工具来沉淀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总是疲惫地迎合某种单一的政策导向,在浮于表面、急功近利和内卷消耗中,失去可贵的独立人格和创造激情。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年轻人选择了逃离,用逃离来对抗焦虑,但大多数的逃离者并不是为了寻找全新的自我,而仅仅是为了否定现实,用随心所欲的放纵来补偿自己失衡的心理,这实际上还是对相对性快乐的标榜,他们无法体会到那种明确人生热爱的通达,也无法感受到打开自我能量的幸福。
我们有责任改变这一切。在新时代,要赋予年轻人追求自己主体性幸福的权利和可能,不能让他们继续沿着旧有的思维往前走,而是要让他们在追求独特生命的体验中感受真实的幸福,积极创造有益于社会的价值,自觉为人类的思想宝库奉献智慧。如果年轻一代的内心世界能有这样的改变,从整个国家来看,就能逐渐形成一个文化和道德的全新系统。当然,改变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思想的改变可能要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和沉淀,经过曲折的历史变迁,迈过无数沟沟坎坎,才有尘埃落定的希望。我们是后发展国家,拥有规模巨大的人口,又有数千年讲究整体性秩序的社会传统,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人整体精神的成长必定要历经一个不同于西方的差异化特色之路。改革开放虽然让中国人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的整体性文明变迁,但也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文明的各种矛盾、各种碰撞以非常密集的方式杂糅压缩于四十余年的改革进程。三种文明、不同世代的人叠合在一起,生活在同一个时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一个巨型文化共同体的全新社会基础,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面向未来、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公共文化”?这个问题,具有极大的思考价值。笔者努力在文明的三代叠层中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反思,提出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和观点,虽然很想把这些想法和观点表述得更深入一些,但限于精力和水平,还有许多的不足,没法让自己满意。不过,笔者在家人的支持下,追寻内心强烈的问题意识,查阅资料,阅读书籍,用心理解,安静思考,在将所思所悟落于笔端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到了久违的幸福感。期待本书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我们一起携手,共探未知世界,齐心协力开新局、做新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