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纸上博物馆·文明的崩溃:庞贝+玛雅+美索不达米亚(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450+资料图片,16开全彩印刷)
》
售價:HK$
279.4

《
郭实猎与“开放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中西碰撞(精)
》
售價:HK$
74.8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古代的身份制:良与贱
》
售價:HK$
85.8

《
国色(《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中国传统色丰碑之作《国色》,探寻中国人的色彩世界!)
》
售價:HK$
217.8

《
图解组织心理学:从零开始养成领导力
》
售價:HK$
74.8

《
牛津西方哲学史(中文修订版)
》
售價:HK$
140.8

《
萤火虫全球史:西方人眼中的古代丝绸之路
》
售價:HK$
83.6

《
大宋300年(写尽三百载大宋繁华与沉浮、浪漫与风霜)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1.内容新颖
基于H3C新的Comware V7 6W103版本系统编写,各项技术和功能配置、方法均是新的,非常适合大家学习。6W103版本与早期的Comware V7版本相比,不仅增加了许多新功能,而且在一些功能的配置与管理方法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2.全面系统
本系列图书在编写过程中,对各项技术和功能都做了非常细致、系统的技术原理剖析、功能配置思路分析,以及相关实验验证。
3.作者经验丰富
本系列图书在创作过程中,融合了笔者20余年工作、图书创作和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许多一手宝贵经验。对于复杂的技术原理,不再是格式化的照本宣科,而是以富含经验的通俗化语言,示例抓包截图的方式来深入剖析,对重点和要注意的地方特意以黑体字标注,更方便阅读。
|
內容簡介: |
本书采用Comware V7 6W103版本,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了H3C(新华三)以太网交换机的主要基础功能、技术原理和应用配置方法,并且以大量的实验案例验证了相应的技术原理和配置方法。
本书主要包括Comware V7系统的使用与维护、设备登录、文件系统和设备管理、虚拟化技术IRF、以太网接口和链路聚合、LLDP和ARP、VLAN和QinQ等内容。本书既可作为H3C网络工程师参加H3CNE、H3CSE和H3CIE认证考试的自学教材,也可作为H3C认证培训机构的参考教材,还可供广大对H3C以太网交换机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關於作者: |
王达 全国网管技能水平考试专家委员,四届51CTO“最受读者喜爱的IT图书作者”(并有5届、7部作品荣获51CTO主办的“最爱读者喜爱的IT技术图书”称号),国内资深网络工程技术专家和知名的IT图书作者。曾在天极网、IT168、e800等网络媒体上发表千篇以上IT方面的专业文章,出版过超过50部计算机网络方面的著作,其中的代表作有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第二版)、《Cisco/H3C交换机高级配置与管理技术手册》等,并有多部版权输出到了台湾。
|
目錄:
|
目 录
第1章 Comware V7系统使用与维护 1
1.1 Comware V7简介 2
1.1.1 Comware V7系统的组成及主要
优势 2
1.1.2 Comware V7系统的主要
优势 3
1.1.3 Comware V7的分布式架构 3
1.2 命令行接口基础 5
1.2.1 CLI视图 5
1.2.2 Comware V7命令行在线帮助 6
1.2.3 undo命令行格式 8
1.3 命令行的输入与编辑 10
1.3.1 命令行缩写和接口简称输入 10
1.3.2 命令行回显功能启用与关闭 11
1.3.3 命令行编辑功能键和快捷键 11
1.3.4 字符串和文本类参数的输入
注意事项 12
1.4 命令行的显示与过滤 12
1.4.1 启用分屏显示功能 12
1.4.2 命令行显示的过滤 13
1.4.3 历史命令的调用和查询 15
1.5 配置文件管理 17
1.5.1 配置分类 17
1.5.2 配置文件类型 18
1.5.3 配置文件格式要求 18
1.5.4 配置文件的保存 19
1.5.5 配置文件同步功能 20
1.5.6 管理下次启动配置文件 20
1.5.7 备份或恢复主用下次启动配置
文件 21
1.5.8 配置文件回滚 22
1.6 系统软件升级 26
1.6.1 软件包分类 26
1.6.2 软件升级方式 27
1.6.3 通过Boot-Loader方式升级设备
软件 28
第2章 设备登录 33
2.1 用户线和用户 34
2.1.1 用户线 34
2.1.2 用户认证方式 35
2.2 RBAC基础 36
2.2.1 角色权限分配 36
2.2.2 用户授权角色的配置方式 40
2.3 RBAC配置 40
2.3.1 创建用户角色 41
2.3.2 配置用户角色规则 42
2.3.3 输入命令特征字符串时的注意
事项 44
2.3.4 配置特性组 45
2.3.5 配置资源控制策略 46
2.3.6 为用户授权角色 47
2.3.7 切换用户角色 50
2.4 配置通过Console登录设备 52
2.4.1 通过Console首次登录设备 52
2.4.2 Console登录配置 53
2.4.3 通过CLI登录的配置管理 57
2.4.4 密码认证方式Console登录的
配置示例 58
2.4.5 Scheme本地认证方式Console
登录的配置示例 59
2.5 配置通过Telnet登录设备 61
2.5.1 配置设备作为Telnet服务器 61
2.5.2 配置设备作为Telnet客户端 65
2.5.3 密码认证方式Telnet登录配置
示例 66
2.5.4 Scheme本地认证方式Telnet
登录配置示例 67
2.6 配置通过SSH登录设备 69
2.6.1 SSH协议简介 69
2.6.2 配置设备作为Stelnet服务器 70
2.6.3 password认证方式Stelnet登录
配置示例 76
2.6.4 publickey认证方式Stelnet登录
配置示例 78
2.7 登录用户控制 83
2.8 配置命令行授权/计费功能 84
第3章 文件系统和设备管理 87
3.1 文件系统管理 88
3.1.1 存储介质和文件系统 88
3.1.2 文件系统结构 89
3.1.3 存储介质和文件系统操作 90
3.1.4 文件夹操作 91
3.1.5 文件操作 93
3.2 通过FTP进行文件传输 95
3.2.1 FTP简介 95
3.2.2 配置设备作为FTP服务器 96
3.2.3 设备作为FTP服务器配置
示例 97
3.2.4 配置设备作为FTP客户端 100
3.3 通过TFTP进行文件传输 104
3.3.1 配置设备作为TFTP服务器 104
3.3.2 配置设备作为TFTP客户端 104
3.3.3 设备作为TFTP客户端的配置
示例 106
3.4 设备管理 108
3.4.1 配置设备的基本参数 108
3.4.2 配置设备的安全参数 111
3.4.3 调整设备的能力 111
3.4.4 监控设备 112
3.4.5 设备维护 121
3.4.6 定时执行任务配置示例 125
第4章 虚拟化技术IRF 129
4.1 IRF基础 130
4.1.1 IRF的主要优点 130
4.1.2 IRF基本概念 131
4.2 IRF工作原理 133
4.2.1 物理连接 134
4.2.2 拓扑收集 135
4.2.3 角色选择 135
4.2.4 IRF的管理与维护 136
4.3 IRF基本配置 137
4.3.1 IRF配置限制及基本配置
流程 138
4.3.2 独立运行模式下IRF基本参数
预配置 139
4.3.3 IRF基本参数快速配置 141
4.3.4 IRF模式下IRF配置 142
4.4 IRF MAD(多主检测) 147
4.4.1 4种MAD检测方式 148
4.4.2 MAD故障恢复原理 148
4.4.3 LACP MAD检测原理及
配置 150
4.4.4 LACP MAD检测配置示例 153
4.4.5 BFD MAD检测 158
4.4.6 BFD MAD检测配置示例 162
4.4.7 ARP MAD检测 166
4.4.8 ARP MAD检测配置示例 169
第5章 以太网接口和链路聚合 173
5.1 以太网接口 174
5.1.1 以太网接口的分类与编号
规则 174
5.1.2 管理以太网接口配置 175
5.1.3 以太网接口/子接口的基本
配置 176
5.1.4 以太网接口通用扩展配置 177
5.1.5 二层以太网接口属性配置 182
5.1.6 以太网接口批量配置 186
5.2 端口隔离 188
5.2.1 配置端口隔离 188
5.2.2 端口隔离配置示例 188
5.3 以太网链路聚合 190
5.3.1 以太网链路聚合基础 190
5.3.2 静态聚合模式 192
5.3.3 动态聚合模式 192
5.3.4 动态聚合的原理 194
5.3.5 以太网链路聚合限制 195
5.3.6 配置以太网链路聚合 195
5.3.7 限制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
数量 198
5.3.8 配置聚合接口 199
5.3.9 配置聚合链路负载分担 200
5.3.10 二层静态链路聚合配置
示例 202
5.3.11 三层静态链路聚合配置
示例 206
5.3.12 二层动态链路聚合配置
示例 210
5.3.13 配置简单跨设备链路聚合 216
5.3.14 S-MLAG配置示例 217
第6章 LLDP和ARP 221
6.1 LLDP基础 222
6.1.1 LLDP代理和桥模式 222
6.1.2 LLDP报文格式 223
6.1.3 LLDP TLV 225
6.1.4 LLDP的工作模式和报文收发
机制 228
6.2 LLDP基本功能配置 229
6.2.1 开启LLDP功能 229
6.2.2 配置LLDP桥模式和工作
模式 230
6.2.3 配置允许发布的TLV类型 231
6.2.4 配置管理地址及其封装
格式 234
6.2.5 配置LLDP报文的封装
格式 236
6.2.6 配置LLDP相关参数及其他
功能 237
6.3 地址解析协议 239
6.3.1 ARP报文格式 239
6.3.2 同一IP网段的ARP中的地址
解析原理 240
6.3.3 不同IP网段的ARP中的地址
解析原理 242
6.3.4 ARP表项类型 245
6.3.5 创建静态ARP表项 246
6.3.6 配置动态ARP表项 248
6.3.7 短静态ARP表项配置示例 252
6.3.8 长静态ARP表项配置示例 254
6.3.9 多端口ARP表项配置示例 256
6.4 免费ARP 257
6.4.1 免费ARP简介 258
6.4.2 免费ARP报文定时发送
功能 259
6.4.3 配置免费ARP 259
6.5 代理ARP 261
6.5.1 代理ARP工作原理 261
6.5.2 配置代理ARP 266
6.5.3 普通代理ARP应用配置
示例 266
第7章 VLAN和QinQ 271
7.1 VLAN技术原理 272
7.1.1 VLAN帧格式 272
7.1.2 交换端口类型 273
7.1.3 VLAN划分方式 277
7.2 VLAN配置 279
7.2.1 创建并配置VLAN基本
属性 279
7.2.2 基于端口的VLAN配置 280
7.2.3 基于端口的VLAN配置
示例 283
7.2.4 基于MAC地址的VLAN
配置 286
7.2.5 手动配置静态MAC VLAN
示例 290
7.2.6 基于IP子网的VLAN配置 292
7.2.7 基于IP子网VLAN配置
示例 294
7.2.8 基于协议的VLAN配置 296
7.2.9 基于协议VLAN的配置
示例 298
7.2.10 VLAN接口配置 300
7.3 MVRP 301
7.3.1 MRP实现机制 301
7.3.2 MVRP配置 306
7.3.3 MVRP配置示例 308
7.4 QinQ 315
7.4.1 QinQ简介 316
7.4.2 QinQ报文格式及工作原理 316
7.4.3 QinQ基本功能配置 317
7.4.4 VLAN透传功能配置 318
7.4.5 VLAN标签的TPID值配置 319
7.4.6 外层VLAN标签的802.1p
优先级配置 320
7.4.7 QinQ配置示例 322
7.4.8 VLAN透传配置示例 3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