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礼法融通:中国传统离婚制度及观念
》
售價:HK$
86.9

《
城市群交通系统风险与应急管理
》
售價:HK$
204.6

《
华南主要观赏树木图鉴
》
售價:HK$
173.8

《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8辑)--宇宙与自然:古希腊自然哲学诸面向
》
售價:HK$
85.8

《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张面孔
》
售價:HK$
52.8

《
工程机械手册——钢筋及预应力机械
》
售價:HK$
360.8

《
何以中国·何以大唐:唐帝国与突厥斗争史
》
售價:HK$
85.8

《
自学脉诊:图解《濒湖脉学》
》
售價:HK$
46.2
|
編輯推薦: |
1.关于阅读、观察、思考、表达……经济学家、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四十多年跨越山海的反思与感悟,现身说法,释疑解惑,让你少走弯路。
一个人成长不能靠知识堆砌,需找到正确路径与方法。作者以个人成长经历为蓝本,全方位总结自己一路走来的成败得失,将反思与感悟浓缩成一本兼具思维深度与人生智慧的书。作者现身说法,释疑解惑,让你少走弯路。
2.破解“低效努力”,用对方法,不断突破成长瓶颈,实现自我超越。
要逼近成功目标,方法尤为重要。很多人在成长路上屡屡碰壁,大多是思维不清、观察不真,或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本书为你提供参照坐标,助你用对方法,不断突破成长瓶颈,实现自我超越。
3.文章短小精悍,作者借助故事讲感悟,引人入胜,提供了一种更符合当下的阅读方式
每篇文章短小精悍,将人生感悟寓于故事之中,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特别符合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无论在上下班路上,还是工作间隙,你都可轻松读完一篇。每天5分钟,成长不止步。
|
內容簡介: |
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都在努力,但为什么有些人很努力却收获很少,而有些人却能迅速成长、步步跃迁?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
——读了很多书,但总觉得思维混乱,分不清对错,自己缺乏主见。
——经历了很多事,但总觉得雾里看花,找不到规律,辨不清真伪。
——自己想法很多,但总觉得杂乱无章,理不出头绪,说不清、道不明。
——做事很努力,却总感觉被困在天花板,进退两难,找不到突破口。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成长”的书,作者结合自己四十多年的亲身经历,从“读书智慧”“学问之道”“文无定法”“走出象牙塔”“厚积薄发”“他山之石”“从教者说”七个方面谈所思所想。如怎样读经典与读闲书;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灵感;怎样与人沟通(写文章)具有才、情、趣;怎样听懂别人的弦外之音;怎样看待专家与杂家等。作者文风清新,娓娓道来,仿如与读者促膝交谈。
|
關於作者: |
王东京,经济学家、教授、博士,曾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长期担任中央党校省部级、地厅级干部班、中青年干部班主讲教员,讲课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学员欢迎。
2000年前后撰写的“与官员谈”系列丛书在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中反响强烈。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经济日报》《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专栏文章近千篇;著有《经济学底层逻辑》《改革是一连串事件》《通向繁荣之路》等30余部专著。
|
目錄:
|
序 言 1
一、读书智慧
读书是一门学问 003
年轻时要多背书 009
关于博览群书 015
向经典学什么 021
何为学术功底 027
读闲书的用处 033
要读无字之书 039
二、学问之道
敢发问与会发问 047
借助例子推理 053
大胆假设与想象力 059
预测与推断 065
自圆其说是自我安慰 071
理论提炼与验证 077
守住参谋定位 083
三、文无定法
文章要文如其人 091
怎样安排点线面 097
文采究竟为何物 103
可读性强的文章的共性 109
书面语与口语 115
勿写官样文章 121
怎样改进文风 127
四、走出象牙塔
灵感与顿悟 135
看见的未必是真的 141
座谈与访谈 147
调研别先入为主 153
要会听弦外之音 159
告别本本主义 165
五、厚积薄发
莫以数量论英雄 173
专家与杂家 179
别总想当学霸 185
学者要善于认错 191
编教材的三条准则 197
别太在意刊物级别 201
六、他山之石
国际视野与历史眼光 209
打破门户之见 213
学者要有立场 219
学术重在求真 225
不必盲信名家 231
七、从教者说
说讲课三戒 239
说问题导向 245
说学理支撑 251
说学术框架 257
说讲课艺术 261
说名师 267
说师道尊严 273
|
內容試閱:
|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写的一部小说。故事讲鲁滨逊在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漂流到了一座荒岛,孤立无助,凶险频发,而他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我是40 多年前读的这本书,当时绝对没想到自己也会在“学海”漂流一生。回首往事,感慨良多,于是我写了这本《学海漂流记》。
写这本书的起因,是前年夏天几家出版社向我约稿, 希望我写一本学术回忆录。对写自己的学术经历我没有兴趣,迟迟未动笔。去年国庆节期间,几位年轻学者来访, 大家聊起了学术研究方面的事,发现他们也遇到了我当年遇到的困惑。我讲了一些看法,他们觉得很受启发,也建议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
几位年轻学者点醒了我,对写所思所想我倒是有兴趣,而且也觉得是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研读经济学数十年,自己确实走过不少弯路,有太多的迷茫与感悟, 要是写出来为年轻人竖一柱路标,让他们别重蹈自己的覆辙,我想应该是有意义的吧?
从去年12 月初开始动笔,完全言出由衷,实话实说, 写得也算顺手,不到两个月,便写出了初稿,然后分别请同事、朋友以及自己的博士生阅读提意见,得到他们的反馈后,我又做了修改。本书虽是自己的所思所想,但不管怎么说,也是与读者的一次坦诚对话。
本书分“读书智慧”“学问之道”“文无定法”“走出象牙塔”“厚积薄发”“他山之石”“从教者说”七章。顾名思义,其中前三章,分别是讲如何读书、做研究、写文章;第四章是讲如何做田野调查;而第五、六章,则分别讲如何夯实学术功底和拓宽学术视野;最后一章,是讲一个学者如何传道授业解惑。
要顺便说明的是,我说不写学术经历,可写作时却又难免提到以前的经历,因为本书中的许多看法,皆是对自己以往学术经历的思考与反思,是有感而发。另外,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宋涛教授与王时杰教授两位导师对我的教诲,没有他们悉心指导,我也许已经放弃了做学问,是不可能坚持走到今天的。
学术研究是一项创新性极强的工作,任何人的成功经验,都不能照样复制。正是基于此考虑,我把这本书的重点放在总结教训方面。在我看来,自己之前走不通的路,恐怕别人也会走不通。从这个角度看,读者不妨将本书视为前车之鉴,若对读者有些用处,则于愿足矣!
余言不说,是为序。
读书是一门学问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中学时就总听老师这样说。对老师的教诲,我自然深信不疑。可那时候要应付高考,整天听课刷题,苦不堪言,没太多时间读课外书。上大学后,终于跳出苦海,我如饿狼扑食,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只要听人说哪本书好,我便会去读,甚至有时上课也不去听,一心只读“圣贤书”。
开卷有益,这话是真的。读大学时我听课虽不太用心, 但由于海量阅读,考试成绩却不差,毕业时是全科“优”。说起来,我对付考试有一秘籍,那就是照考题所问,把从别的书上读到的观点一起写上去。一道题同学答200 字,而我答500 字。老师认为我知得多,有创见,便乐意给高分。其实我并无创见,只是照葫芦画瓢,把自己所知道的全写了上去。
到大一下学期,我忽然意识到,平时和同学闲聊我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可讨论具体问题时,却毫无主见。印象深的是一次课堂研讨,老师提前让我们预习两位学者的争鸣文章,我反复读过后,感觉两文皆逻辑井然,无从判断对错。那天研讨老师让我先发言,我脱口而出:两位学者都对。老师问:你是说一加一等于二对,一加一等于三也对吗?同学大笑,我也苦笑。
下课后,我特地去请教老师:为何我自己分辨不出对错?老师说:“虽然你读书很多,但却未建立起经济学坐标体系,当然没有分辨力。”我问:怎样才能建立坐标体系呢?老师说:“读书是一门学问,得有选择地读,本科学习阶段重点是打基础,要多读经典著作,你就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读起吧。”
闻所未闻,头一次听老师这样说。于是我抱着试试的心态,开始读经典。果不其然,读过《国富论》后,虽未达到甚解的程度,但对市场规律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学界的争论,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1980 年初,我在母校学报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谈谈“作业组”与“作业组专业化”》, 便是当时读《国富论》所受到的启发。
这是40 多年前的往事了。岁月如白驹过隙,一路走来, 感觉读书的确是一门学问。我写这篇短文,就是想作为过来人,和年轻学子说说自己的读书经验,当然重点是谈怎样读学术方面的书。要说明的是,本人的经验不一定真的有用,也未必适合所有人。我姑妄言之,读者就姑妄听之吧。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学术著作却浩如烟海,所以,读书首先要选对书。有人说,无聊便读书。是的,当一个人百无聊赖时,读书可以找些乐趣,放松身心,不过那是读闲书。可读学术书不同,若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全神贯注,很难读进去。学术书不讲故事,是讲推理,稍不留神,便会一头雾水,不知东西。
学术书既然难读,当然就得有选择。我自己的法门,是直接读经典。每个学科都有经典,而真正称得上经典的并不多。比如经济学公认的三大经典,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事实上,那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著作(论文),大多可从上面的经典中找到理论源头。
初读经典,通常有三大困难:一是不了解经典的时代背景。对作者提到的某些事例,不知来龙去脉,可能会成为阅读障碍。二是表述方式差异。众所周知,汉语是单音节字, 句式结构相对简单,而西语乃多音节字,又多使用从句,一个句子往往很长,初读会不习惯。三是提不起兴趣。中学时代读的多是文学书,而学术经典却没有人物、情节,难免让人感觉枯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