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字综理表
》
售價:HK$
217.8

《
礼法融通:中国传统离婚制度及观念
》
售價:HK$
86.9

《
城市群交通系统风险与应急管理
》
售價:HK$
204.6

《
华南主要观赏树木图鉴
》
售價:HK$
173.8

《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8辑)--宇宙与自然:古希腊自然哲学诸面向
》
售價:HK$
85.8

《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张面孔
》
售價:HK$
52.8

《
工程机械手册——钢筋及预应力机械
》
售價:HK$
360.8

《
何以中国·何以大唐:唐帝国与突厥斗争史
》
售價:HK$
85.8
|
編輯推薦: |
读詹文格的散文,恍如行走在江南春天的山水之间,抬头望去,绿意满眼,芳草遍地,有瓜果高悬,有花卉摇曳,还有色彩斑斓的长蛇穿行其间,让你豪放之时不敢大意,让你轻狂背后处处小心;身在大地游走,心在半空浪漫,在诗与远方中将平日烦忧付与轻风,尽情地徜徉其中:或侧耳谛听,或凝神静思,或舞姿翩跹,或少年得志,或中年沉稳,就算是老态龙钟亦可胜似活神仙。正所谓,文如水墨丹青,字似刀枪剑戟,一路走来,信笔铺陈皆成篇章。
《大地上的思念》是实力作家詹文格最新的一部散文集。字里行间既有对挚爱亲人的无限怀念、童年逸事的追忆回想,又有对故土家园的寻觅和赞美,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感慨。比如,一座乡村戏台,穿越千年风霜,生旦净末丑,可辨认忠奸善恶,可观帝王将相;一条墨水长河,构筑风雅宫殿,可在兰亭纵歌,可在瓷上欢舞,点铁成金,跨越朝代;一条柔软白绫,跨山越海万里商道自风流,可以假传圣旨虐杀功臣无声无息,可以长埋地下不腐不朽重见天日,可以如风飘过书写沧桑历史 ……正所谓:才子佳人转眼隔世,无边富贵一夜成空。
全书语言朴实流畅,构思精巧细密,篇什之间行文典雅,灵动洒脱,跌宕起伏,各具特色,意趣盎然。在大自然与人类的某种内
|
內容簡介: |
《大地上的思念》全书共分为三辑,既有对挚爱亲人的怀念、童年逸事的回想,又有对故土家园的寻觅和自然景物的赞叹,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感慨。作品行文典雅,灵动洒脱,篇什之间跌宕起伏,各具特色,意趣盎然,或明快简洁,或恣肆汪洋,乡野风情、天地家国、美食佳茗、草木虫鱼,漫溢成吉光片羽,在字里行间书写中国南方乡村的文化记忆,感受乡土中国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变迁。全书语言朴实,构思精巧,通过细腻从容的描写,创造了神秘的乡村氛围,给读者描绘出一幅迷人的风光画卷,使人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引发读者对往事的绵延追思,展示了当代汉语之美。部分作品被收入散文年选和全国各省市中小学课外辅导教材,被列入中考、高考模拟试卷。
|
關於作者: |
詹文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青年文学》《北京文学》《作家》《山花》《天涯》《散文》《雨花》《作品》《小说月报·原创版》《星火》《长城》《清明》《绿洲》《朔方》《四川文学》《湖南文学》《山东文学》《延河》《安徽文学》《美文》《鸭绿江》《广西文学》《西部》《青年作家》《红豆》《滇池》《野草》《小说选刊》《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或转载。已出版长篇纪实《铁军本色》《泥土上的歌者》《激光先驱邓锡铭》《寻路中医》等6部,小说集1部、散文集3部。曾获“恒光杯”全国公安文学奖、第二十四届孙犁散文奖,广东省第四届九江龙散文奖、广东省第三届有为文学奖“有为杯”报告文学奖、2021年深圳读书月“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榜·散文榜”、江西省第六届谷雨文学奖等。
|
目錄:
|
目录
第一辑 和亲的泥土
乡村戏台003
故土吟唱020
揽猫入怀043
和亲的泥土058
犬豕小传069
呼啸的火焰084
第二辑 飞翔的菜地
大地之声101
月光曲109
满庭芳114
飞翔的菜地129
美食帖149
墨水长河164
第三辑 唐宋的荔枝
青春期的武侠梦185
唐宋的荔枝200
漂流的窠巢214
游走的魅影235
柔软的白绫251
白鹭飞过田野264
|
內容試閱:
|
精彩阅读:
乡?村?戏?台
柳树梢头,一弯冷月,夜凉如水,这是留在土墙上的半幅速写。速写的另一半已经坍塌,是一方古戏台,戏台消失,曲终人散,各奔东西,戏中人永远见不到清凉的月色。
戏台是乡村的美学部分,具诗意的底色浪漫的属性。一方古旧的戏台,有象征、隐喻、夸张、讽刺、变形的多重含义。它从水稻、大豆、高粱、棉花的根部伸展,生长成乡村最雅致的修辞。对于一个颇有仪式感的戏台,人们很难简单做出定义,戏台既是情感舞台,又是时光看台,在亦真亦幻的情境里,可触摸灵魂纹理,倾听乡土回声,找到生命归途。
一方雅俗共赏的戏台,承载着乡土文明的启蒙、精神空间的延展、道德伦理的构建,它拥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对于喜怒哀乐的表达,声音是最真切的传递,这是动物的共通之处。手舞足蹈、人欢马叫、鸟语花香,这是喜悦与抒情,为此,所有的太平盛世都适宜用歌舞升平这类词语来形容。
莎士比亚说: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至于要表演什么角色,自己去决定。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要扮演好几个角色。
世事兜兜转转,人生起起伏伏,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感慨便在心间云烟般升腾。古戏里上演的虽是过去,其实表现的何尝不是当下?谁都不可忽略歌舞戏曲对现实的介入,对价值取向的影响。戏里戏外,从主角到配角,正与反、美与丑、成与败,万千世事,悲欣交集,反观自我,互为镜像。
以前我很不理解村庄的布局,戏台为何与祭祀的宗祠、神庙连为整体,总感觉祖先像个监护者站在身后,藏于暗处,与后人同场观戏,如芒刺扎身,很不自在,把一方娱乐的舞台变得拘谨沉重。直至现在我还认为,魔幻的戏台如一面风月宝镜,它映照着正反两面,暗示帷幕后面住着统管乡间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巫鬼和神灵。
一个被时光淘空的村庄,幸存的都是遗迹。村子周边围满了簇新的楼房,不知为何,在村庄的中央,竟然奇迹般地遗存了一座倔强的戏台。虽然梁柱已经苍老,容颜斑驳,但仍然一身孤傲,兀自独立。
从精致考究的工艺,一丝不苟的制作中可以看出,古老的戏台是能工巧匠的用心之作。一直以来,人们把戏台视为乡村的艺术殿堂,它与普通民居存在雅俗的差异。梁枋斗拱,层层叠叠;木雕戏文,抹彩涂金,那生旦净末丑的造型,包含着万千世事,百态人生。看古典的庑殿式建筑,与洋房小楼形成强烈反差,在此消彼长的对抗中,分出胜负。古戏台成为身穿长袍马褂的遗老,被一群西装革履的绅士包围挤压。
古村有着难以替代、无法重来的过往,但那些过往只剩记忆,而空洞的记忆又如镜花水月,虚幻缥缈,永远找不到踪迹。幸亏还有人心存念想,不知是哪个创意大师,在古村日渐凋敝的时候,通过一组旧物,让古村恢复了天意般的情境。两个泥墙木柱青瓦的榨油坊,一左一右,簇拥着一方古戏台,白天榨油坊铿锵的锤声、粗犷的号子;晚上古戏台上威风的锣鼓,高亢的唱腔,组合成一部古典的乡村交响曲,在低矮的天空里回旋飘荡。
榨油坊、古戏台,这两个典型的乡土物语,神奇地组合,让一个走向衰老、无可奈何的村庄找回了端庄优雅,为此,古村的日子不再停留在低矮的物质层面,跃升到了更高的精神空间。
声音和气味是两种奇妙无比的介质。这种虚无缥缈的声色,虽然找不到具体形态,但通过听觉和嗅觉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们的绽放与存在。在困顿清冷的日子里,依靠这些美好的声音和芳香的气味,慰藉无数苍白的灵魂。
我曾反复追怀那条从半山腰上纵身一跃的溪流,它献身般的勇气跌碎了清艳的阳光。琥珀色的水面顷刻间璀璨夺目,那种撩人的动感,像一个提速的按键,以一种迸发的自然动力,推动着榨油坊里的水车。巨大的水车像钟表的齿轮,把一个村庄悠然转动,环环相扣的齿轮,记录着时光的流转,圆形的碾槽如乡土的轨迹,周而复始地运行。
穿行在岁月的水墨画里,水汪汪的榨油坊呈现了力与美的组合,岁月悠长,从不终止,让一代代人降生成长,一代代人衰老死亡。水流驱动着铁质的碾盘,圆形的铁轮碾压着炒熟的菜籽,散发出香喷喷的气息,让干涩的日子有了油光的滋润。水车吱呀,绵延的唱腔从戏台上如水漫过,在饱满的芳香中,水流飞溅,油光闪烁。
戏台是情感的枢纽,是一个造梦的地方,它的存在让乡村有了梦想和寄托。每一场戏的到来,都是一个重大的节日,那些源于历史、取自生活的经典片段,被艺术提炼,被时光打磨,在心灵的玉石上投射出耀目的光泽,让最精彩的部分沉淀留存。
戏台虽小,背景很大,在乡村,一方戏台就如五脏俱全的麻雀,包含了整个世界。一群肤色黧黑的农民,随时可以转换身份,他们顾盼生情,放下锄头就是演员,摘掉草帽就是观众。汗水打湿的背影,带着泥土的气息,走上戏台,用白灰、木炭等廉价的脂粉装扮一番,才子佳人、媒婆丑角,逐一浮出水面。琴声响起,腰肢扭动,演员们水袖一甩,一台大戏悄然启幕。
能走上戏台的演员大都识文断字,记性好,悟性高,是乡村的头面人物。田间收稻割麦的手掌,上台捏成了兰花的形状,唱腔起处,柔情似水,眉目含情,很快进入了角色。一旦进入角色,便是物我两忘,如梦中神游灵魂出窍,已忘记今夕何夕,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自己。
在乡村,《铡美案》是久演不衰的经典,饰演包拯的演员是个普通农民,平时性格优柔寡断,可是只要走上戏台,他立马就脱胎换骨,变了模样,把一个六亲不认、铁面无私、廉洁公正、不附权贵、英明决断、伸张正义的包公演绎得淋漓尽致。鼓似急雨,气如烈焰,在琴声唱词的烘托下,他完全忽略了扮演陈世美的演员是一村之长。只见他须髯一抖,满脸乌黑,啪的一声,惊堂木从台面上弹跳起来,衙役一拥而上,将这个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家伙推向了铡刀之下。
除了持续上演的《铡美案》,还有大家百看不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那一刻,全场为之一振。幕后那个配音的雷子炮,砰然炸响,山崩地裂,震耳欲聋,猝不及防的响声,使女人与孩子在尖叫之下全都捂紧了耳朵。
戏台是连接外界的纽带,不仅给本村展演,还提供给外地戏班使用。昆曲、越剧、赣剧、汉剧、评剧、川剧;黄梅戏、花鼓戏、采茶戏、皮影戏……各种不同风格的剧目轮番上演,前一场阳春白雪,后一场下里巴人。清闲时节,魔术、马戏也会走进村来,丰富多彩的戏曲让小村庄见到了大世界。
戏台让村民长了见识,他们随口就能说出一串的剧目,《霸王别姬》《苏武牧羊》《薛仁贵征东》《花木兰》《贵妃醉酒》《桑园会》《尤三姐》《白蛇传》《四郎探母》《锁麟囊》《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苏三起解》……
丰富多彩的戏台催生了一代又一代脚沾泥土的演员,他们在虚拟与现实中穿梭往来,在琴声鼓乐中窥看世界。戏台上周遭的光影让他们暂时忘记了自己,只有卸妆之后灵魂才会落回肉身。发现台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只是一场春心旧梦,一切不可当真。但是脚踩泥土的农人,就如春种秋收的庄稼,随季节推动,一生听从命运的安排。劳作与演戏,让他们在雅俗之间,在虚实之间找到平衡。只有站上高高的戏台,才能暂时忘掉卑微的身份,放飞自由的天性,找到创造、思考和言说的权利。哪怕是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戏台上的嬉笑怒骂,人家不会当真。只有在戏台上,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的反串,才能塑造一个崭新的自己,让人生不至于过度拘谨和乏味。
质朴的泥土与沉默不语的石头终生相伴,让世代耕作的农民有了土地与石头的秉性。他们惦念着这个给人娱乐的地方,渴望一方戏台来疏松他们内心的板结。虽然戏台是虚构的天地,但能通往理想的梦境。思绪翻飞,遐想无限,还原出生活的本真与情趣,伴随着唱词去追忆前尘往事,去怀想逝水年华。
哐嚓哐嚓哐嚓……夜色深沉,万籁俱寂,一弯冷月照在村中破旧的古戏台上,琴声鼓乐,丝竹盈耳,托起如水的戏台,多少爱恨情仇、哀婉缠绵、忠孝节义,在这里粉墨登场。看俏罗成耍的花枪,让人大开眼界,一招一式都是真功夫;再看将帅出征,多么雄壮威武;青衣女子,眼含愁云,水袖上扬,兰花指翘,一声拖长的唱腔,整个世界都有了凄风冷雨。
那个时代,村民思想单纯,感情内敛,看戏图的只是热闹,里三层外三层,前呼后拥,把戏台围得水泄不通。不管蹲着、坐着、站着,倚靠墙根,攀爬上树,跃上房顶,这都是为了赶赴一次约定,围观一场大戏。喜剧的哄堂大笑,悲剧的声泪俱下,看戏的被演戏的牵住鼻子,完全控制了情绪。走出剧场还在莫名其妙,演员如施法术,要你哭就哭,要你笑就笑,想一想不禁哑然失笑,唱戏的疯子,看戏的傻子,明知那是假的,可就是控制不住台上的蛊惑和煽情。其实那些姑娘小伙别有用心,他们混迹其间,看戏是假,谈情说爱是真,台上在缠绵牵绊,台下在眉来眼去,暗送秋波。
他们感谢戏台提供的娱乐,可是处在功用时代,戏台也遭遇了不同的命运,频繁更换的名称,就像川剧中的变脸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最早的戏台与神庙一体,具有教化启蒙的功能,凡有神庙的村庄必有戏台,戏台与庙宇相媲美。后来用作村里的会堂、食堂、教室,再后来用作电影放映厅、批斗会场、样板戏舞台。一方小小的戏台,见证了生旦净末丑,悲欢离合、百态人生。
桂珍是村里唱戏的台柱子,大胆泼辣的表演风格,让她名扬四方。可是由于入戏太深,时长日久,对于戏里假扮的夫妻,出现了幻觉,竟然与一名有妇之夫产生了爱慕之情。面对闲言碎语,她没有止步,反而发誓要假戏真做……
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成了风骚、淫荡、下流的举动。村人都以正人君子的面目,站在桂珍的对立面,认为她有伤风化,要求把她赶出村子,逐出戏班。
为了生计,桂珍跟着一个草台戏班走了,她居无定所,四处流浪,没有人知道她在外面经历什么。几年后,桂珍精神失常,疯癫之后的桂珍竟然又回到了村里,她披头散发,满身污秽,见到男人就躲避,见到女人就傻笑,直笑得人心中发冷,脊背发麻。
夜深人静,她爬上闲置的戏台,找来一块废铁,叮当叮当地敲打,阵阵回声,那就是开场的锣鼓。很快一个人凄凄切切地唱了起来: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
这是《锁麟囊》中青衣的唱词,她唱得情真意切,毫不紊乱。这段唱词用在因情而疯的桂珍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唱腔清晰,情深谊长,这个夜晚的桂珍根本不是疯子,那些曾经唾沫飞溅、横加指责的人更像疯子。
没有人知道,在那个四野空茫、星月暗淡的夜晚,从异乡归来的桂珍,是为了赶赴一场告别演出。台上没有配角,台下没有观众,也许她这场演出根本不需要观众,她只需要一方干干净净的戏台,在这方戏台上,她只唱给自己听,唱给天地听,唱给神灵听……
无人看见那场戏的启幕和落幕,但我相信那一出悲情泣血的独角戏,一定是演到了极致,为此天地都变得默默无语。好几天之后,一个养鸭子的人到村口的池塘中打捞水草,发现了溺亡的桂珍。被水浸泡的桂珍,肿胀得十分厉害,人已变形失色,就像浮在腌菜坛中的白萝卜。
一个疯子的死去,没有人会痛惜,村里人认为这是戏里鬼魂害了她,逼着她为戏殉情。回想那个过程,究竟是谁害了她,只有桂珍自己明白。掩埋入殓时,有人从她的口袋内摸出一条月白色的手绢,上面用朱砂写着两副联语:
前面一副是:“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出场便见;一时欢天喜地,一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
后面一副是:“文就武成,金榜题名空富贵;男婚女嫁,洞房花烛假风流。”
看着手绢上几行清秀的字体,在场的那些人全都面面相觑。事情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我总感觉桂珍不是真正的疯子,她用疯癫的假象,掩盖了自己失魂落魄的真相。这样既可减轻某些人的罪孽感,又能让一个疯子死得毫不足惜。作为一个悲剧的女主角,她用一种自虐的演技让生命提前谢幕。
桂珍的死作为终结,成为一个时代的挽歌,多少楼台烟雨在无声消散。眼看着延续千年的戏台文化,突然衰落,乡村的古戏台成为相伴而生的空巢老人,毫无征兆地坍塌、死亡、消失,所有的历史记忆都湮没在泥土里,无处倾听尘世的余音。取而代之的是KTV、夜总会、音乐茶座、会所,以及电视、电影、手机和网络直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