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舆论(普利策奖得主、“现代新闻学之父”沃尔特·李普曼传播学经典)
》
售價:HK$
74.8

《
拥抱真实自我:内在小孩的探索和疗愈
》
售價:HK$
64.9

《
黑暗王后:缔造中世纪世界的血腥竞争
》
售價:HK$
129.8

《
小行星猎人:贝努小行星生命起源样本采集任务全记录
》
售價:HK$
63.8

《
孙机谈文物
》
售價:HK$
118.8

《
诡舍(夜来风雨声悬疑幻想震撼之作)
》
售價:HK$
54.8

《
讲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
售價:HK$
52.8

《
海外中国研究·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经典收藏版)--重构宋代文人的精神内核
》
售價:HK$
107.8
|
內容簡介: |
在中国城市空间走向精细化治理的转型期,空间文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书尝试反思当前城市建设过分侧重建筑造型而忽略公共空间塑造的现状,寻找城市空间表象背后的文化源头。本书以类型学理论为工具,对传统、近代和现当代三个时期的六个典型城市空间构成单元展开详实而系统的分析,力求提炼其共性,对比其差异,从而探究中国城市空间的建构逻辑,系统论证中国城市空间的内向性文化基因。本书可供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及实践者阅读参考。
|
關於作者: |
满姗 博士嘉兴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专任教师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工学博士关注中观尺度的城市空间建构,特别是中国城市的文化特质。博士期间发表相关论文数篇,涵盖一级刊物、核心刊物等,并参与多项城市细胞相关课题研究。曾就职于水石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作为城市再生中心的项目负责人,从事多项城市更新领域的设计实践,代表作如上海乐山街区更新等。近年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中的空间形态问题与价值平衡策略等。蔡永洁 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更新与设计学科组联合责任教授毕业于同济大学和德国多特蒙德大学,2000年起任职于建筑系,2014-2021年任建筑系主任。从事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出版《城市广场》《再造陆家嘴》等专著,建筑设计作品获亚洲建筑师协会以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金奖、中国勘察协会建筑设计一等奖。
|
目錄:
|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001
1.2 既有研究 003
1.2.1 城市空间形态学、类型学方面的研究 004
1.2.2 中国城市空间相关研究 009
1.2.3 中国空间文化相关研究 012
1.2.4 既有研究小结 015
1.3 研究目标、问题与意义 018
1.3.1 研究目标 018
1.3.2 研究问题 018
1.3.3 研究意义 019
1.4 理论体系建立 020
1.4.1 分析工具:形态学理论、类型学理论 020
1.4.2 研究对象:城市空间单元 020
1.4.3 研究视角:城市空间单元与城市空间 023
1.4.4 小结 026
1.5 研究方法 027
1.5.1 研究框架 027
1.5.2 技术路线 034
第2章 文化基因起源:传统时期内向的“院”
2.1 传统合院的产生与固化 037
2.2 传统时期的城市空间单元 040
2.2.1 居住类单元 042
2.2.2 非居住类单元 043
2.3 居住类单元—居住合院的空间建构 043
2.3.1 居住合院的类型提取 043
2.3.2 居住合院的内部构造 047
2.3.3 居住合院的外部关系 064
2.3.4 居住合院小结:封闭边界 向心结构 074
2.4 非居住类单元—公建大院的空间建构 074
2.4.1 公建大院的类型提取 074
2.4.2 公建大院的内部构造 081
2.4.3 公建大院的外部关系 093
2.4.4 公建大院小结:封闭的序列化结构 095
2.5 本章结语:内向的“院”成为空间建构的基因 096
第3章 文化基因转化:近代西方文化影响下“院”的变体
3.1 近代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097
3.2 近代城市空间单元 098
3.2.1 居住类单元 100
3.2.2 非居住类单元 102
3.2.3 小结:近代城市空间单元类型筛选 103
3.3 居住类单元—里弄的空间建构 104
3.3.1 里弄的类型提取 104
3.3.2 里弄的内部构造 107
3.3.3 里弄的外部关系 118
3.3.4 里弄小结:内外兼顾的双重应对 123
3.4 居住类单元—里院的空间建构 123
3.4.1 里院的类型提取 123
3.4.2 里院的内部构造 125
3.4.3 里院的外部关系 132
3.4.4 里院小结:院落的延续与街墙的塑造 136
3.5 非居住类单元—近代大院式园区的空间建构 136
3.5.1 大院式园区的类型提取 136
3.5.2 大院式园区的内部构造 140
3.5.3 大院式园区的外部关系 145
3.5.4 大院式园区小结:围墙内的序列化空间建构 149
3.6 本章结语:中西方价值的结合—对城市空间做出回应 149
第4章 文化基因再现:现当代“院”的全新演绎
4.1 现当代城市的变革 151
4.2 现当代时期的城市空间单元 152
4.2.1 居住类单元 153
4.2.2 非居住类单元 153
4.2.3 小结:现当代城市空间单元类型筛选 154
4.3 居住类单元—小区的空间建构 155
4.3.1 小区的类型提取 155
4.3.2 小区的内部构造 158
4.3.3 小区的外部关系 166
4.3.4 小区小结:以邻里为核心的城中堡垒 169
4.4 非居住类单元—单位大院的空间建构 169
4.4.1 单位大院的类型提取 169
4.4.2 单位大院的内部构造 172
4.4.3 单位大院的外部关系 185
4.4.4 单位大院小结:系统化的内部秩序空间 189
4.5 本章结语:传统文化基因的现当代再现—被动的城市空间 190
第5章 文化基因提取:不同时期城市空间建构特征比较
5.1 城市空间建构的历时性比较 191
5.1.1 空间单元构成要素的历时性比较 193
5.1.2 空间单元结构的历时性比较 199
5.1.3 城市空间营造的历时性比较 201
5.2 城市空间建构中的共性提取 202
5.3 城市空间文化溯源 205
5.3.1 家庭主导的社会生活 205
5.3.2 “类家庭”结构的再现 208
5.3.3 为治国而出现的城市 209
5.3.4 空间美学中的时间维度 211
5.4 城市空间文化的多维审视 213
5.4.1 中西方城市空间的本质差异 213
5.4.2 传统文化基因与外来文化的博弈 215
5.5 本章结语 217
第6章 结论
6.1 中国城市空间不变的建构特征 219
6.1.1 领域性:“墙”先于建筑来限定空间 219
6.1.2 内向性:“院”代替城市空间成为营造重点 220
6.1.3 等级性:序列化的建筑布局 222
6.1.4 模糊性:建筑对城市空间的消极回应 223
6.2 本书的贡献 224
6.3 展望与局限 225
6.3.1 展望:文化认知的价值 225
6.3.2 研究局限 226
主要参考文献 227
图片与表格来源 232
后记 236
|
內容試閱:
|
中国快速城市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空间品质的问题。在城市建设走向精细化治理的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逻辑需要被进一步认知。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空间具有一种内向特质,以隐形的线索在多个历史阶段反复再现,这种空间营造的文化基因持续影响着中国城市空间的建构。
以罗西和克里尔兄弟为代表的西方类型学理论揭示了城市空间单元对于研究城市空间的重要意义,提供了从中微观层面分析城市空间的理论框架。城市空间单元作为城市空间基本的构成细胞,它的内部构造以及相互关系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品质。在中国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城市空间单元类型,这些看起来形态各异的类型,在空间特质上存在着某种共性。本书尝试从类型学的角度切入,从城市空间单元层面来剖析中国城市空间的建构特征,以期论证这种共性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本书采用实证性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对各时期的城市空间单元进行类型梳理,按居住类与非居住类两条线索进行筛选,选择具备普遍性和典型性的六类城市空间单元作为分析样本;其次,用类型学方法对所选样本进行形态抽象,提取各自的标准空间图式,再借助形态学分析方法对城市空间单元的内部构造和外部关系进行系统解析;最后,将传统、近代、现当代三个时期的样本分析结果进行纵横向比较,提炼其共性与差异,从而总结出中国城市空间的建构逻辑。
本书基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城市空间建构展现出贯穿传统、近代、现当代三个历史时期不变的文化基因。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形态塑造倾向:①领域性,“墙”先于建筑来限定空间;②内向性,“院”代替城市空间成为营造重点;③等级性,序列化的建筑布局;④模糊性,建筑布局未能有效塑造城市空间。
本书的贡献在于,提出以空间单元为载体,以形态学理论、类型学理论为工具来认识城市空间的分析方法,为城市研究乃至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一种新视角;全面梳理和提炼了中国城市空间的建构逻辑,系统论证了中国城市空间建构所展现出的内向特质。
满姗
2024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