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动物建筑(“天际线”丛书)跨越建筑和生态的颠覆之作,重新定义人与动物“共居”的空间!介绍30种在人造建筑中开疆拓土的动物,含103幅建筑与当代艺术精美图片

書城自編碼: 408961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科普讀物生物世界
作者: [英国]保罗·多布拉什切齐克 著,陈珏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575305051
出版社: 江苏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S. 贝克尔全新力作)
《 家庭经济学:用经济学视角解读家庭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S. 贝克尔全新力作) 》

售價:HK$ 81.4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新) 》

售價:HK$ 54.8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王名扬全集:美国行政法(上下) 王名扬老先生行政法三部曲之一 》

售價:HK$ 173.8
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 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 》

售價:HK$ 140.8
中国雕塑 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
《 中国雕塑 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 》

售價:HK$ 86.9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售價:HK$ 69.3
大国产业—中国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与时代机遇
《 大国产业—中国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与时代机遇 》

售價:HK$ 86.9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

售價:HK$ 151.8

 

編輯推薦:
《动物建筑》通过跨界融合建筑学与生态学,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在“人类世”背景下,人类如何与动物共享这个星球?书中不仅探讨了动物如何适应和利用人类建造的环境,还展示了动物自身的建筑智慧如何为人类提供灵感。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为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人与动物“共居”的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提到了猫、狗、蜜蜂、狐狸、大象、河狸等30种动物,通过大量令人信服的实例,证明了建筑与城市环境不应只以人类为中心,仿生建筑、生态建筑可以将人与自然连接起来,为其他生物提供宝贵的栖息之地。这种“共居”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共享,也是野性与文明的深度融合。
本书具有敏锐的文化视角。作者多布拉什切齐克梳理了丰富的古今建筑案例、文学影视作品、当代装置艺术,并精心挑选103幅插图,生动呈现了动物与人类社会之间千丝万缕、难以分割的联系。这种文化深度揭示了人与动物之间隐秘的情感纽带,激发我们重新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
《动物建筑》打开了创造全新空间形式的思路,通过切实可行的生态设计理念,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环保和可持续的选择,从而构建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未来。
內容簡介:
无论是在屋檐下筑巢的燕子,还是在暗处结网的蜘蛛,在建筑环境中,几乎每一个角落里都有动物的身影。
《动物建筑》探索了30种动物营造空间的独特方式,及其对人类建筑的启发和影响,为我们重新审视人与其他生命形态的关系、创造全新的建筑形式打开了思路。建筑作家保罗·多布拉什切齐克不仅巧妙地将建筑学与生态学融为一体,还从文学、电影和当代艺术作品中梳理人类对动物的复杂情感,呈现了游走于理性与想象力之间的多元视角。
在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对于人类与自然如何更好地和谐共生,本书给出了别具一格的精彩答案。
關於作者:
保罗·多布拉什切齐克(Paul Dobraszczyk),英国建筑作家、摄影师、视觉艺术家,伦敦大学巴特利建筑学院客座教师。其写作和研究涵盖了生态学、城市未来、地下空间和废墟、印刷文化及工业建筑等主题,著有《未来之城:建筑与想象》《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铁艺、装饰和建筑》《潜入野兽的腹地:探索伦敦维多利亚式下水道》《死亡之城:城市废墟与破败奇观》等。
目錄
导言?重返大地
第一章?微型世界
第二章?天际
第三章?野生
第四章?水生
第五章?家养
尾声
注释
扩展阅读
致谢
译名对照表
內容試閱
2010年,由建筑师珍妮·甘设计的摩天大楼爱克瓦大厦在芝加哥落成,并被誉为既适合人类居住,又考虑到其他动物生活的典范建筑。它那波浪形的外立面和烧结玻璃可以避免鸟类接近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造成鸟类受伤或死亡。对于“动物友好”建筑来说,设定的门槛也许并不高——这也不足为奇,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将动物排斥在外,甚至视其为“低人一等”。更常见的是,动物只有在被认为对人类有用时,如作为牲畜、家养宠物、实验动物,或动物园和水族馆等消费场所中的景观时,它们的建筑才会被特别设计。如果这些动物并没有特殊的用处,那么它们常被视为“有害动物”,并被清除或消灭。当地球上的建筑行业成为气候变化和物种灭绝的主要因素之一时,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自身与动物的关系,不仅要在设计建筑时考虑动物,而且要将其视为“共居者”,并寻找一些措施来改变我们长期观念中的“人类例外论”。
简而言之,我们需要真正的“动物建筑”,这就是本书的主题。本书将阐述30种不同的动物,以开辟思考动物与人类建筑之间真正关系的新方法。书中涉及的动物既有最小的可见生物(昆虫),也有最大的陆生动物(大象),既有家养的猫和狗,也有被鄙视的黄蜂和老鼠。如果建筑能被动物们充分使用,会怎样呢?本书中的例子包括蜘蛛在房间的黑暗角落里结网,燕子在砖墙上为泥巢寻找理想的建筑点,河狸作为“景观工程师”与人类并肩工作,猫和狗利用我们的家具作为自己的休憩场所。人居环境的任何部分都能被非人类生物占据和改造,但人们会非常挑剔地选择允许哪些动物进入,或将哪些动物拒之门外,甚至是清除它们。
在建筑中为动物开辟空间,首先要意识到,非人类生命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建筑以及想象当中。本书通过仔细观察动物如何创造或占据空间和结构,探讨了设计时需要考虑哪些动物因素。通过关注与动物的想象性互动,本书拓展了与其他生物共同生存的可能性。同时,本书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为了人类的居住生活,动物做出了何种牺牲——我们必须更加坦然地接受这一事实带来的不适;面对无法控制的混乱和痛苦,人们需要向前而不是逃避。简而言之,《动物建筑》构建于一个人类与动物已然相互交织的世界,无论我们或它们是否喜欢这样。

与鸽子一样,燕子很可能在几万年前就开始与人类密切接触,那时人们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并建造永久性定居点。燕子的巢筑在洞穴、悬崖缝隙、岩洞或空心树中,对于崖沙燕来说,河流的泥岸或沙岸更合心意。不管是燕子还是毛脚燕,它们的杯状巢都是由数以千计的泥团黏合而成的,它们将泥团与稻草混合,并用唾液粘在一起,然后放置在墙上露出的任何合适物体上,例如钉子上。燕子的巢紧靠屋檐,巢的入口是一个半圆形的小孔;燕巢相对来说比较开放,这也许是燕子与人类的家庭生活联系比崖沙燕更加紧密的原因。与白蚁丘一样,这种建筑方法与乡土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泥土和稻草的结合在世界各地的传统住宅和农业建筑中随处可见,在如今的生态建筑中也越来越多。正如导言中提到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将燕子筑巢作为人类最初住所的灵感来源之一。维特鲁威认为,人类语言和建筑的起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建筑的进化只是动物世界中已存在构造的延续和发展。
燕子筑巢所需的只是陡峭墙壁上的落脚点,以及足够的遮蔽物。正如家燕的英文俗名 barn swallow(意为“仓燕”)一样,燕子通常喜欢在人类的谷仓内筑巢,当然,它们也会在其他各种环境中筑巢。据鸟类学家安吉拉·特纳的记录,有个燕巢建在屋外挂着的一把花园剪上,还有个燕巢建在谷仓外悬挂着的猫头鹰尸体上,甚至还有一些燕子的巢建在移动的物体上,比如每天穿越同一条路线的轮船,甚至是往返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两湖之间的火车上。在奥斯曼帝国,人们经常在清真寺、伊斯兰学校和宫殿的外墙上为燕子及其他鸟类建造精致的鸟屋与浴盆。这些装饰性鸟屋用石头、木材或泥土建造,从14世纪到19世纪一直长盛不衰,但现存的仅有几座。伊斯坦布尔阿亚兹马清真寺(1757—1761年)的外墙至今仍保留着精美的石雕鸟屋。这种鸟巢可以容纳燕子、麻雀和鸽子,是奥斯曼帝国宫殿的微缩复制品,配有圆顶、拱形入口和一栋奇特的侧楼,大概是为了容纳不合群的住户。
为了带来好运而建造一座模仿人类建筑的鸟类版建筑,是一种拙劣的模仿和糟糕的拟人化。一些鸟类保护组织,如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已经对这种方式提出了警告——在设计巢箱时,他们主张不带感情色彩的功能主义。然而,正如海伦·麦克唐纳所言,这种态度更多是源于人类的喜好(和阶级)问题,而非经验证据。实际上,鸟类对我们的设计理念漠不关心:从鸟屋中获得乐趣的只有我们,而且这种乐趣只属于我们人类自己。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