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做财富的朋友:巴菲特慢慢变富的投资智慧
》
售價:HK$
82.5

《
一群数学家分蛋糕:提升逻辑力的100道谜题
》
售價:HK$
60.5

《
无解的困局:大明最后的60年
》
售價:HK$
66.0

《
女校(人气作家孩子帮·鹅随“北番高中”系列代表作!)
》
售價:HK$
60.5

《
万历十八年之风起辽东
》
售價:HK$
85.8

《
实战ANSYS Icepak电子热设计
》
售價:HK$
97.9

《
水库式经营
》
售價:HK$
61.6

《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
售價:HK$
57.8
|
內容簡介: |
长篇苏州弹词《杨乃武》编演于辛亥革命前后,为近代评弹优秀传统书目之一。本文以《杨乃武》一书为中心,在苏州评弹演进与江南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中,透视一部传统书的百年生命史。这百年,是江南社会迭经转型的百年,也是苏州评弹兴衰沉浮的百年。对《杨乃武》的百年回望,揭示出传统时代一部长篇评弹书目发生、发展的历程与规律,见证了社会主义文化体制的建构主旨与操作策略,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整合。
本书还试图探寻作为评弹存在形式和生存方式的长篇书目的生命规律,以及古老评弹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内在规律。激发评弹“文化遗产”和“艺术生产”的双重属性,推动评弹长篇书目的“常说常新”和“原始创新”,推动评弹艺术融入文化现代化建构。
|
關於作者: |
潘讯,社会学博士、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曲艺专委会主任,入选江苏省首批“名师带徒”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人才、江苏省首批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出版专著有《苏州艺术家研究》(金丽生卷;邢晏春、邢晏芝卷)、《一曲琵琶凄婉绝:徐丽仙传》、《听声·耳畔苏州·评弹》、《弦索烟云:苏州评弹口述历史》、《梦入江南烟水路》、《被重新建构的传统》、《小书亦史:苏州弹词〈杨乃武〉与时代》等,在《光明日报》《中国戏剧》《戏剧艺术》《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曲艺》等报刊发表文艺评论百余篇,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奖、江苏省文艺大奖·文艺评论奖等。
|
目錄:
|
分序一
分序二
绪 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弹词《杨乃武》的成书与流衍(1911—1949)
第一节 清末民初江南社会变迁与评弹书目创新
一 评弹近代化呼唤书目转型
二 谴责小说、戏曲改良的奠基与催生
二 严雪亭及《杨乃武》的“严家书”
三 《杨乃武》女艺人群体的社会透视
小结 长篇书目的创作之谜
第二章 弹词《杨乃武》的批判与整理(1949—1966)
第一节 评弹“三改”与对《杨乃武》的批判
一 第一次“斩尾巴”与历史转折期的严雪亭
二 评弹脚本中的《武训传》
三 “李徐档”的抵抗与溃败
第二节 评弹“整旧”与对《杨乃武》的整理
一 苏、沪两地的“整旧”差异
二 李仲康的“进步”与“坚守”
三 “接尾巴”与“翻箱底”
第三节 历史夹缝中的薪火延续
小结 政治管控下的书目之困
第三章 弹词《杨乃武》的当代表演与传承(1977— )
第一节 “文革”落幕后的评弹传统书目
一 拨乱反正与传统书目的恢复
二 评弹演出市场的“断崖”之厄
三 理论界对传统书目的历史反思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杨乃武》的整理与演出
一 金丽生对《杨乃武》的整理与传承
二 “邢双档”对《杨乃武》的整理与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90 年代以来的《杨乃武》传承
一 《杨乃武》的当代传人和书场演出
二 作为非遗的《杨乃武》的保护
小结 传统书目的当代传承之惑
余 论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一:《 杨乃武》传承人口述资料及部分传人简介
附录二:杨乃武案概要及大事记
附录三:杨乃武案部分史实资料
附录四:杨乃武案原型人物与弹词本人物对照表
后 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