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式现代化论纲(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丛书)

書城自編碼: 408940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洪银兴
國際書號(ISBN): 9787214294470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5.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出土文献与汉唐法制史新论
《 出土文献与汉唐法制史新论 》

售價:HK$ 85.8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全5册)
《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全5册) 》

售價:HK$ 160.6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小品合集
《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小品合集 》

售價:HK$ 96.8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售價:HK$ 49.5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85.8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售價:HK$ 85.8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明代粮长制度(增订本)精--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68.2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印度古因明研究 》

售價:HK$ 129.8

 

編輯推薦:
经济学视角权威解读,一本书读懂弄通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现代化一般理论 中国具体实际,破除“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迷思,生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征
知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多年研究积淀,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研究成果
“三农”现代化、区域现代化、“四化同步”、新型城镇化……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内涵
聚焦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拓展。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丛书”由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担任丛书主编,各册图书作者均为知名经济学家、学科带头人。丛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科技创新等任务要求,立足中国实践,从经济学的专业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理论研究,多维度、多层次、学理化地研究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体现了我国经济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填补了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的空白和短板。
內容簡介:
本书是学习和阐述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的经济学著作。本书在阐明世界现代化一般特征基础上,基于中国国情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书依据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现代化角度系统总结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重点阐述正在开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所涉及的发展道路和相应的发展战略问题,尤其关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的高质量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拓展,全面论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本书不仅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著作,也可作为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重要读物。
關於作者:
洪银兴,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jy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曾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第四、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987年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1年获“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2017年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018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2019年获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20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目錄
导 论
第一章 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和历程
第一节 世界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现代化的一般理论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建构
第二章 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演进
第一节 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探索
第二节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三章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第一节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第二节 富裕全体人民
第三节 人的素质现代化
第四节 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制造业现代化
第一节 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
第二节 制造业现代化之路
第三节 产业创新和产业链现代化

第五章 数字经济和产业基础高级化
第一节 信息化的现代发展
第二节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第三节 产业基础高级化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现代化
第一节 城镇化道路的中国创造
第二节 在城镇城市化中实现农民市民化
第三节 城市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七章 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第一节 农业现代化目标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第三节 乡村振兴
第八章 生态现代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一节 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化
第二节 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态现代化
第三节 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第九章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拓展
第一节 分阶段推进现代化
第二节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四节 新发展理念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第十章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
第一节 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节 科技和产业革命及现代化的机遇
第三节 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

第十一章 现代化的区域协调
第一节 区域发展差距
第二节 区域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第三节 促进后发展地区的现代化

第十二章新发展格局中推进现代化
第一节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第二节 依托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
第三节 新发展格局中的开放发展
第十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推动现代化的制度创新
第二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合力
参考文献
后 记
內容試閱
导 论
基于中国仍是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和对实现现代化的向往,2022年 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本书从经济学维度研究中国式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一般性和中国式
“现代化 ”可以说是当今世界的热词,在历史学、社会学、科技史和经济学等学科中广泛运用,但各自的表述不尽一致。从历史学的角度定义现代化指的是发达国家所经历的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过程。具体地说,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定义现代化指的是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转变过程,不仅涉及经济,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变化。
经济学对现代化的研究更为关注其进程和发展战略。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直接使用了 “经济现代化”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从贫穷走上富有,从传统走上现代,要经过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条件、起飞、向成熟推进、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其中起飞阶段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水岭。也就是说,过了起飞阶段就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经济学家对经济现代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研究范式。一种范式是以发达国家为对象,研究其所走过的现代化历程。最为典型的是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他在考察了欧美发达国家近百年经济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提出,自19世纪后半叶开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 要源泉一直是科学技术进步,标志着这个经济时代的重大创新是科学被广泛运用于经济生产领域。他把这个时代称为“现代经济增长阶段 ”,经济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中心问题。现代化程度的衡量涉及人口和人均产值的持续稳定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巨大的结构性变化。另一种范式是以发展中国家为对象,研究其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以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和舒尔茨为代表。他们的基本思想是从存在的二元结构出发,以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为蓝本,推动工业化和改造传统农业。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的贡献。他在其作于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农村的工业化》中指出:所谓现代化,首先的也是最本质的,必须包括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但除此而外,它还要包括其他如政治思想、生活观念、文化修养等方面的许多新的内容,其中不少部分又是由工业化这一大变革过程所必然引起而发生的。
已有的现代化理论基本上属于过去时,而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理论则属于现在时和将来时,需要依据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创造和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推进的现代化,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要求,也要反映中国进入新时代后的经济特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作为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实际上反映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 中国的现代化作为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出现代化的诸多共性,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我国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大国,尊重现代化的一般规律,重视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关注世人普遍认可的现代化一般标准。之所以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命题,是因为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各自的现代化道路都有各自的特色,打上了不同社会制度的烙印。已有的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推进现代化,是在发展中的大国推进现代化。中国的发展阶段、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背景迥异于西方国家,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是西方现代化的 “翻版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既要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在引进国外现代化技术的同时,避开先行现代化国家所走过的弯路 ;更要发挥自己的制度优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举国体制对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具有制度优势。
邓小平最早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他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他从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特点出发,擘画了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 “三步走”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习近平经济思想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何为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依据中国国情,明确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据他的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人口已达14亿,占世界人口总量的近五分之一,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14亿多人口的国家整体实现现代化,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当然,在人口规模如此巨大的国家推进现代化对GDP总量的增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富裕,所要满足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还有文化、精神、健康、生态等多方面的。二是共同,不是富裕一部分人,而是富裕全体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要以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为前提。生活水平、环境质量、公共服务、法治环境的纵向和横向比较直接影响人民对现代化的评价和认可。
第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现代化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必须促进人的现代化。与过于追求物质文明层面的西方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物质文明,还强调精神文明。促进人的现代化,既离不开物质生活的改善,也离不开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本身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物质文明会对精神文明提出更高的要求,精神文明的发展也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中国不仅要成为经济强国,也要成为文化教育强国。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其意义不仅在于维护当代人的健康和安全,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在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资源的代际公平。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坚决抛弃轻视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第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也就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推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走当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掠夺他国资源的现代化道路,而是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深化互利共赢。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