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翎,四川成都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办公厅工作人员。2015 年获四川大学汉语吉文学(基地班)学士学位,期间赴台湾大学中文系交换学习,2016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比较文学硕士学位,2023年获四川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师从易丹教授研究影视艺术学方向。出版著作《光影现代性--全球视野中的新浪潮电影》,发表《政府与影艺--1928-1937 年成都电影管理述评》《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CSSCI)1.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Father-son Relationships in Crysta! Boys andthe Wedding Banquet[ ICELAIC 2019(CPCI-SSH)1、《扑下身子 沉下心来 驻村就要变成“村里人\》(《人民日报》)等多篇文章。
十二年间,我从四川大学交换到台湾大学,又从伦敦大学学院回到四川大学,为我的本硕博求学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在 UCL 完成比较文学硕士课程后,我考取了海外选调生,被分配到成都市政协办公厅工作,而后驻村打了三年脱贫攻坚战。村中岁月长,我时常看着窗外山坡上的云飘来飘去,觉得十分孤独寂寞。我想,一定要做些什么,才不算虚掷青春。感谢易丹教授的接收、指导,我如愿攻读艺术学理论专业的博士学位。导师儒雅宽厚、治学严谨,能拜在其门下是我的三生之幸。此外,还要感谢父母、文霞二姑等亲人对我的支持,感谢单位的悉心栽培,感谢一路上师母郭彦和曾明、罗梅、黎风、肖薇、王彬、马睿、苏宁、李明泉、刘广宇等老师,杨帆、庞一龙、罗孝全等同事,任佳、罗茹、张帅东、刘星、何艺等同学对我的关心帮助。
这个题目就是我读博的初衷。对 IP 改编的兴趣缘起于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简论中国宫廷网络小说电视剧改编》。多年来,我一直以研究过于粗浅为憾,并持续关注 IP 改编的动态。读硕士时,我开始接触电影文本分析,从文学研究转向艺术学研究。2020 年开题后,三年里我收集摘录文献成文超百万字,最后又从 2022 年立冬写到今年夏初,终于完稿了。作为定向博士生,学习的战线不得不拖长,工作烦冗之苦、生活寂寞之苦、学习求索之苦交织在一起。我白天工作,晚上和周末写作,没有节假日。饶是如此,进度自然比同学们慢,到了第四年,看着同学们纷纷完稿毕业,即使没有就业压力,我还是暗自加紧进度、奋起直追了。写博士论文是一段孤独、痛苦又令人沉醉的旅程,也是对脑力、心力、体力、耐力的长久锤炼,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与社交,每天睁眼闭眼、心心念念都是这篇论文,甚至开始自闭,减少说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疫情三年,有了此文,也不算白活。望着书房窗外交子公园的阑珊灯火,又是一个寂静深夜。但今晚与众不同,我终于赶在二十几岁的尾巴完成了博士论文。到了而立之年,青春也便远去了。看网络小说是我青春时代的嗜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也算是对我无数个深夜里偷偷看网络小说、影视剧的青春时光一个圆满交代吧。
吾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殆矣。然寒窗苦读二十余载,总算走到了红袍加身的尽头。
纵观世界影视发展史,改编自小说的经典影视作品数不胜数。近十年来,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网络小说已成为闻名于世的文化新奇观,并成功出海受到热捧。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是 IP 跨媒介开发的主要方式。在国外,IP 开发已形成相当成熟的全产业链形态。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学产业化的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网络小说 IP 浪潮强势来袭,从而推动网络小说
跨媒介研究成为当下热点问题。网络小说具有极强的类型化特征。其中,“架空历史”类型是改编的重要阵地,受到影视企业制作与投资、市场及观众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学界对此的探讨。架空历史类网络小说改编在整个网络小说改编中占据大量份额,拥有丰富的可研究文本、影视剧作品。目前,学界尚未对架空历史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进行系统梳理、归纳总结、问题分析,使其理论研究体系化,形成特有的中国架空历史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理论构架。对架空历史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进行类型化深入研究,有利于网络小说及其影视改编理论范式的建设,把握类型网络文艺的创作态势、发展线索,为当代历史剧研究拓展出新的理论空间。
本书聚焦中国架空历史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
绪论部分阐述了中国架空历史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研究这一论题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并从网络文学研究、改编研究、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研究、历史题材影视剧研究、架空历史题材研究等多个层面对这一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总体而言,针对中国架空历史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现象,类型研究还不够细致深入,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对人物情节和细节描写的批评多,对作者的历史观思考、历史社会问题的隐喻、架空叙事策略的批评少,尤其是对该类型文艺作品的发展危机还鲜有揭示;研究视角多从文学、传播学等领域出发,对由文字改编成视听图像后的变化及道具、服装、场景等视觉元素如何具体“落地”阐述较少,对影视剧本身区别于小说的视听特征关注度不够;并且没有与传统架空历史小说改编影视剧或国外架空历史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进行比较分析;当前整个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都将主要研究对象放在改编的电视剧上,对改编的网络剧、电影、网络大电影、微短剧、衍生视频等研究甚少。系统性批评尚未建立,研究亟待进一步发展。
绪论也对本研究所采取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了介绍:新历史主义给予了本书贯穿全文的理论支持。长期以来,历史题材相关文艺作品始终关注文本是否与历史真实相符。但在 IP 消费中,历史成为被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意挪用、拆解和重构的商品化的编码符号。当下的架空历史类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体现的是大众对历史的现实性消费。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代表理论之一,跨媒介叙事是互文视角下的故事世界建构。多个媒介平台根据自身特性围绕同一故事世界进行叙事,互相补充。互文性理论亦是本书的重要理论依据。通过网络小说和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寻找到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沟通地带,揭示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书的研究重点主要从三条路径展开。首先,在文化研究路径方面,以网络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粉丝文化、性别文化等视角,对中国架空历史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类型与发展轨迹、创作与叙事、传播、接受与批评进行整体梳理、总结、评价。其次,从文本研究路径角度,对中国架空历史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之叙事时空的改变、人物情节的确立、视听艺术的“落地”、叙事视角、节奏、时序的转变等问题进行具体文本分析。最后,按照比较研究思路,对中国架空历史网络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特征与异同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历史消解的四个维度。本书研究创新主要在于加深中国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类型研究、解析架空历史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对历史消解的四个维度、在互文性思维下进行跨媒介叙事文化分析。
第一章为“半壁江山——架空历史网络小说的影视剧改编”。主要对“中国架空历史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定义进行了阐释,指出网络小说与影视剧的类型互渗背景下架空历史网络小说改编的类型化,通过梳理此类型改编先台后网、台网分流、台网同步、网络独播四段发展历程,总结中国架空历史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现状、特点,对架空历史 IP 改编整体情况有了宏观掌握。
第二章为“架空世界的建构——历史消解与复归的维度”。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论争出发,站在新历史主义视角,指出架空历史网络小说影视改编过程中试图还原历史却又消解历史、试图构建新历史却又被旧历史框束的视听悖论,探讨从历史事实到历史叙述、从传统历史小说到架空历史网络小说、从主流历史正剧到架空历史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四个维度的三次转变,对改编中的历史真实性的不断消解进行辨析。
第三章为“跨媒介之路——叙事框架的转码与叙事内容的改编”。在媒介变迁影响下讨论叙事时空的半架空戏说型、全架空逼真型、半架空模糊型、全架空全虚型四种转变模式,按照叙事内容主流改编方法对情节、人物的改编手段进行再现型、调整型、改写型三种类型总结分析。此外,对家国意识的重置与大主角的传奇成长叙事等叙事主题、从普罗普的功能说看游戏化的类型叙事结构、从单性别叙事到中性叙事的叙事视角转变来分析叙事元素的转码,探讨架空历史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模式与特点。
第四章为“从文字到影像——视听艺术的转向与呈现”。指出架空历史故事世界跨媒介叙事的重点在于视听艺术落地呈现对情节已知、缺乏悬念的补偿。结合趋实向、就虚向的服化造型,分析架空历史改编中人物形象的呈现特点,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对情节影视化的古典特性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场景道具、礼仪制度、习俗观念等物质、精神层面影视改编重点,挖掘历史氛围感的视听奇观营造之法。
第五章为“产业生态——跨媒介流行背后的发展逻辑”,从架空历史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产业的生产、营销、消费的三重发展逻辑入手,回答架空历史网络小说 IP 改编之所以能占据古装剧大半份额、播出前中后期如何进行营销等问题,同时辨析“原著粉”“明星粉”“路人粉”受众的观看行为与心理。
后记部分进一步从架空历史网络小说改编的优势、局限、机遇与发展等角度,对本书进行回溯。IP 改编革新了我国影视剧的创作、产出、营销模式,将流量引回反哺原著,最终实现了网络小说与影视剧的双赢。架空历史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为当下影视剧创作拓宽了新的表现渠道,丰富了我国想象型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类型,为历史题材注入了新鲜的话语方式。由于架空历史网络小
说的类型化特征和创作模式的限制,难免在改编中存在人物塑造单一化、情节重复化、艺术手法模式化、服化道同质化等弊端。跨媒介叙事衍生周边生产缺乏持续投入,创新力、影响力有待加强。此外,架空历史网络小说创作之路受到改编制约后有丧失文学性、艺术独立性的风险。由于受众本位的过度化,架空历史 IP 难免忽视社会责任和文化品格,或多或少会影响受众对真实历史的认知。近年来,历史题材影视剧呈现出“知识考古”、减量增质、题材转向等趋势。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架空历史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成败关键在于内容建设,通过架空历史故事建构当代价值观,依托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充分利用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的故事,阐释中国历史文化的合理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