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
售價:HK$
107.8

《
她们登上了太空:第一批NASA女性宇航员成长纪实
》
售價:HK$
107.8

《
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金融化研究
》
售價:HK$
140.8

《
证明的故事:从勾股定理到现代数学
》
售價:HK$
131.8

《
雀鸟与群狼的对决:扭转战局的兵棋游戏
》
售價:HK$
96.8

《
老年膳食与营养配餐 第2版
》
售價:HK$
49.5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广东省博物馆卷
》
售價:HK$
1078.0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乐书:从战国到北宋
》
售價:HK$
162.8
|
編輯推薦: |
《吟诗诵粮:古诗中的粮食文化》是一部从古诗视角探究中华粮食文化的通俗读物,是《解字说粮:汉字中的粮食文化》《咏诗诵粮:古诗中的粮食文化》《品文论粮:古文中的粮食文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文字精美、设计美观、双色印刷,兼顾老年群体和青少年的阅读诉求。
|
內容簡介: |
《吟诗诵粮:古诗中的粮食文化》甄选60首有代表性的古诗,按照“重粮祈丰”“事粮保生”“惜粮悯农”“寄粮题咏”四个主题,研究传统文化中重视粮食、期盼丰收、农事劳作、粮食流通、田赋制度、乡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本书采用“诗—文—画”相融合的形式进行编创,呈现出中华粮食文化的“诗性表达”和“艺术版本”;通过对古诗的梳理和解读,表达了对粮食作用之重要、粮食价值之珍贵、粮食获取之艰辛、粮食节约之必要的认识,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华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吟诗诵粮:古诗中的粮食文化》可供粮食行业从业人员、粮食文化爱好者、文学爱好者阅读,也可作为新时代青少年和农民朋友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读物。
|
關於作者: |
崔志远,文学博士,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党政办干部、教师,另著有《解字说粮:汉字中的粮食文化》。
林美妤,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
|
目錄:
|
一、重粮祈丰
后稷立烝民
成王率播谷
彼甫田有年
彼大田多稼
良耜载南亩
九谷斯丰茂
八政始于食
候时勤稼穑
黍稷有丰期
粒粟山丘重
农家真富贵
风染三千顷
丰歉由人力
治乱从此始
圣主重民事
二、事粮保生
且喜输官办
流民获所依
嘉谷抽新萌
万顷平如掌
绿针刺风漪
笑歌插新秧
良苗日怀新
倒流竭池塘
欢呼荷担归
糠粃凌风前
照人珠琲光
岁暮粟入庾
丁壮俱运粮
平阳米价低
卖得二百钱
三、惜粮悯农
取禾三百廛
可食鲜可饱
寒馁常糟糠
飞蝗至枯茎
枯焦我田亩
尽去作商贾
田中谷自生
披蓑半夜耕
山中寒气多
拾穗不盈把
水车啼不歇
夏秋皆赤土
米船却翻回
有儿不暇乳
四、寄粮题咏
心忧或何求
人生归有道
俾尔仓廪实
宁知逢世昌
念此私自愧
道直诚感激
露积如山垄
贫中更相思
众生皆得饱
食粥致神仙
喜极还垂涕
味之有余美
官府宜爱惜
农家乐事同
有志独无田
附录 相关诗人简介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粮食大国,向来注重以民为本、以食为天。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粮食?化在人们农?生产实践和保障粮食安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蔚为大观。
诗作为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人们抒发情感、记录生活、传递理念的主要载体,内容涵盖了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各个方面。古诗堪称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乏以粮食文化为主题的优秀诗篇。随着这些古诗被口口相诵、代代相传,粮食文化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持续得到丰富、印证和升华,进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书从粮食文化的角度梳理和精选出60首在史实叙述、政论阐发、文学表达等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古诗,按照以下四个主题各选15首加以解读。
一是“重粮祈丰”,体现粮食重要地位。保障粮食安全、盼望粮食丰收是人们最质朴、最深切的情感。这15首古诗,是诗人出于对粮食重要性的深刻认识而创作的祭拜先祖、讴歌农业、敬畏粮食、祈盼丰收等题材的诗歌。
二是“事粮保生”,展现粮食获取工序。确保粮食安全,涉及粮食生产加工、储藏流通和救荒赈济等各个环节。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性的思想和理论。这15首古诗,记录了人们从事粮食生产的过程,阐发了稳住粮食、保障民生的理念。
三是“惜粮悯农”,突显粮食珍贵价值。人们获取粮食并非易事,必须统筹协调好自然条件、劳动意志、农业技术、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农民之不易、粮食之珍贵是人们的共识。这15首古诗,反映了古代诗人怜悯农民、批判恶政等情感,突显了珍惜粮食的必要。
四是“寄粮题咏”,彰显粮食丰富内涵。粮食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也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而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这15首古诗,是古代诗人寓情于粮、借粮论事、以粮明志而创作题咏的优秀诗作,通过粮食来抒发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诗者,人之性情者也。”古代诗人通过以上古诗阐释了对粮食文化的认识,记录了对国计民生问题的观察,抒发了个人的情感与志向,也反映了民众的喜怒与哀乐,既是诗人性情的体现,也是历史的镜子,更是人民的心声。这些古诗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研究中国粮食发展史和做好新时代粮食安全工作及粮食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料。
“不学诗,无以言。”民众通过对这些古诗的理解和吟诵,广泛了解粮食文化,引起爱粮惜粮的价值共鸣,激发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时至今日,这些古诗的价值历久弥新,仍能发挥启迪思想、激励精神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对蕴含粮食文化的古诗开展深入研究,促成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加强中华粮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书是对粮食文化“两创”(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初步探索,希望能在厚植文化底蕴、深耕文化沃土的伟大实践中贡献一份力量。
本书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SKZC—25)支持。
在四极初立、八荒混沌的远古时期,自然世界的奥秘尚未被人类科学技术所解析。原始先民怀着神秘感、恐惧感和敬畏感,与天地万物进行接触、沟通与博弈。
面对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常态,生存下去是人们的第一本能,掌握食物权是人们最大的诉求。然而,食物从哪里来?如何才能有稳定的食物?是等待大自然的奖赏,还是天神的赐予?抑或人们能否自己创造食物?这些疑惑和担忧,夹杂着饥肠辘辘,历经寒风冷雨,深深留在了先民泥泞的脚印里。
时势造伟人,中华民族的赓续延绵,从不缺乏承载使命、负重而来的关键人物。他如同万古长夜中的一盏明灯,驱散的是黑暗,带来的是温饱。
经过一段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月,人们欣慰于艰辛的农耕劳作终于有了收获,不禁由衷地感激上天的馈赠恩泽,也更加缅怀那位传授给子民粮食生产技艺的伟大先祖。于是,在一个重要的日子里,人们隆重聚集,举办了一场庄严的祭祀仪式,向上天、向先祖献上颂歌:
厥功至伟的先祖后稷,您配得上天帝的德行和使命。
您安定了芸芸众生,我们无不受您的恩赏。
您是天帝的使者,把良种赐予我们,使子民得以生养繁息。
您的功德无远弗届,让粮食遍及这华夏大地。
人们祭拜的先祖,被尊称为“后稷”。“后”是“君主”的意思,“稷”是粮食的代称。后稷是尧舜时期的农官,掌管着农业事务。他在发展农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事迹深入人心,成为家喻户晓的伟人,受人敬拜至“粮食之君”的崇高地位。
后稷的生平在《诗经·生民》和《史记·周本纪》等资料中有较为翔实的记载。他之所以被称作“弃”,缘于他在婴幼时曾屡遭遗弃,又先后被牛羊、樵夫和大鸟救助。按照我国古代的叙史传统,伟大人物尤其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先祖,几乎都有着不凡的出身,遭受过非同寻常的磨砺,为将来创造辉煌业绩做下铺垫。后稷遭弃又获救,架起了人类与自?、神性与民间的沟通桥梁?也奠定了他日后凭借农业生产来惠泽百姓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