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售價:HK$
69.3

《
大国产业—中国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与时代机遇
》
售價:HK$
86.9

《
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
》
售價:HK$
151.8

《
我们如何学习:学习与教学的科学方法 (西班牙)艾克托尔·鲁伊兹·马丁
》
售價:HK$
86.9

《
感受的力量--像艺术家一样观看
》
售價:HK$
57.2

《
知宋·宋代之交通
》
售價:HK$
86.9

《
知宋·宋代之君主
》
售價:HK$
97.9

《
民国时期京剧名伶专集汇编(全4册)
》
售價:HK$
4378.0
|
內容簡介: |
“时光里的中国”系列丛书以敏锐的文化洞察与温暖的文学笔触,讲述了那些远去的传统元素,重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本套丛书从老味道、老手艺、老物件、老民俗、老家风五个主题入手,深入挖掘那些承载着岁月记忆与文化内涵的元素。每一个主题开篇都有主题介绍,涵盖概说、历史源流、制作方法及文化内涵等内容,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
《老民俗》带你走进中国传统节令和民间习俗的世界。从春节、元宵节到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书中还介绍了诸如婚俗、乔迁、丧葬等传统礼俗和打铁花、舞龙等民俗活动,以及乡土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中国各地不同的生活风貌和民俗传承。通过对节日、风俗的详细讲解,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系。
|
關於作者: |
李路,出版人,曾策划出版“幽雅集”“中国符号”等优秀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最美中国文”系列、《甜橙树》等多部畅销童书。著有《月清:月明欲素愁不眠》《竹冷:林断山明竹隐墙》等作品。
作者简介
余陈晨,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语文教学多年。长期潜心钻研民俗文化与传统手艺,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知识与经验。
孟祥静,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点校出版元代别集丛刊《张之翰集》,著有《旖旎人生的玄淡超脱:说骈文》《诗歌里的传统节日》等作品。
|
目錄:
|
岁时节日里的民俗
春节 002
年俗·压岁钱 / 吕桂景 009
乡下年事 / 张静 013
年味、年俗、年趣 / 李柯漂 017
元宵节 022
元宵节里忆高桩 / 朱仲祥 027
灯与烟花依旧时 / 张静 031
元宵记忆 / 任随平 035
清明节 038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 / 李秋生 043
端午节 048
风吹艾蒲香 / 虞燕 053
端午的记忆 / 陈理华 057
七夕节 064
人间七月七 / 虞燕 069
中元节 076
中元节散记 / 刘善民 081
家祭 / 陈理华 085
中秋节 088
中秋快乐 / 张静 093
冬至 098
冬至帖 / 张静 103
饮食文化里的民俗
面条 108
面条 / 陈理华 112
中药 116
吃中药的习俗 / 陈理华 119
采茶 122
采茶 / 彭忠富 127
茶与祭祀 / 陈理华 132
人生礼仪中的民俗
婚俗 140
闽北婚俗里的茶礼 / 陈理华 145
请新客与接新娘 / 陈理华 149
畲民婚俗 / 陈理华 151
乔迁 154
乔迁 / 李秋生 158
丧葬 164
安放 / 张静 170
游艺民俗
折子戏 180
折子戏 / 张静 185
梆子戏 190
北路梆子 / 杨晋林 194
村戏 / 刘善民 201
花灯戏 204
花灯锣鼓闹新春 / 朱仲祥 207
远程视频里的“花灯表演”/ 赵锋 213
民歌 216
山歌好比长流水 / 邱保华 221
民歌悠悠唱三江 / 朱仲祥 229
耒歌 / 陈绍龙 233
舞龙 236
沐川草龙舞起来 / 朱仲祥 240
打铁花 244
记忆里的打铁花 / 吕桂景 249
埙 254
与埙相拥 / 张静 258
唢呐 264
唢呐声声忆故人 / 张清明 268
其他民俗
赶集 274
“逢墟切”是个美好的词 / 张冬娇 278
乡村赶集 / 任随平 281
踏青 286
走马观花踏青来 / 刘善民 291
晒书 298
别人家晒衣服,我家晒书 / 郑自华 302
|
內容試閱:
|
春节
概说
春节俗称新春、岁旦、过年等,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古老而隆重,家人们大多在这天团聚,喜庆的氛围渗透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此期间,遍布在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举行精彩纷呈的庆祝活动,这也成为春节的显著标志。
渊源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由岁首祭祀演变而来,历史悠久。在古代,春节的名称并不叫“春节”, 而是叫“岁旦” “元旦”,民间称为“大年初一”。《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而“三元之日”,指的就是正月初一,意指“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春节名称的确定始于民国时期,当时政府的内务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提出设立春、夏、秋、冬四节:大年初一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 冬至为冬节。但是,只有大年初一为春节被批准了,于是农历新年自此改称春节。
古代“元旦” 的日期经历了几次变化。帝王改朝换代,往往就要“改正朔,易服色”。夏历建寅,即以现在农历的正月为第一个月;殷历建丑,即以现在农历的十二月为第一个月; 周历建子,即以农历十一月为第一个月;秦朝采用《颛顼历》, 建亥之月,即以现在农历十月为第一个月。由于早期多次改变历法,出现了天象与历书记载极其不符的现象,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创立《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沿袭夏历,并将二十四节气吸收进历法当中,作为农事的指导。我们现在用的农历就是以《太初历》为基础的。因为历法继承夏历,所以民间至今仍然有称“农历” 为“夏历” 的说法。《史记》中将正月称为“端月”,这和古代的避讳风俗有关。因为秦始皇名叫嬴政,“政” 和“正” 同音, 为了避讳“正”,而改用“端”。
此外,春节的时间每年会有变动。人们常说大年三十除夕夜,但有时会存在一个月没有30 天的情况。因为中国农历中的月是按照月亮的盈亏圆缺来计算的,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约为29.53 天,而月的天数以整数计算,因此有大月30 天、小月29 天的区别。
春节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春节从十二月初持续到正月十五,狭义的春节专指正月初一那一天。民间俗称“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八以后年味渐浓,人们早早准备过年的用品,打扫房屋,购置年货,买新衣服。各地过小年的时间也有一定的差异,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 而南方过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 还有的地方在腊月二十五、腊月二十八过小年。过小年这天有祭祀灶神的习俗。传说灶神是主管饮食的神仙,掌握着家庭的吉凶祸福,他监视着千家万户的举动,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旧时百姓家中几乎都供奉灶神,或设灶王神龛,或贴灶王画像。灶门两边往往会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的对联,祈求全家平安。除了大家熟知的灶王爷,民间亦有灶王奶奶的形象。传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神要向上天汇报百姓的善恶。百姓们为了防止灶神打小报告,会在送灶仪式中供奉糖,甚至将糖涂在灶王的嘴上,希望灶王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有送灶仪式便有接灶仪式,除夕这天,是灶王返回人间过年的日子,百姓要焚香礼拜,虔诚为灶王接风。如果接灶不够诚心,灶王可能就会在玉帝面前说这家人的坏话。
春节的习俗因地域不同而丰富多彩,主要的春节礼俗有放爆竹、贴春联、吃年夜饭、祭拜祖先、拜年等。
春节放爆竹、贴红对联的习俗源远流长。传说远古时期, 我们的祖先深受一个叫“年” 的怪物的侵扰,到了冬天食物匮乏的时候,“年” 就会进入村庄残害百姓,抢掠食物,百姓深受其苦。经过多年斗争之后, 人们发现“ 年” 害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在新年的时候, 村民们就会挂上红色的桃木板, 燃篝火,烧竹子。这天,“ 年” 还像往常一样进村扰民,然而村里却在此时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一时火光闪耀。“ 年” 被吓得赶紧逃走,从此再也不敢出来扰民了。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家家户户有贴春联的习俗,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为何人们使用桃符作为门上的装饰呢?《初学记》引《典术》曰: “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伏邪气,制百鬼。故今人作桃符著门以厌邪,此仙木也。” 在古人眼中,桃木集五木(桑木、榆木、桃木、槐木、柳木)之精华于一身,能够制伏鬼怪,抵御邪祟。早在周代,新春时节,人们为了辟邪祈福,用桃木做成桃木板悬挂在大门两边,上面画着神荼、郁垒的图像。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 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 “郁垒” 二神。门神即守门之神,通常是威武高大的形象。相传神荼、郁垒是守鬼门的两个神, 如果鬼做了坏事,神荼、郁垒就会把鬼抓住喂给猛虎吃。唐五代时期门神就多用钟馗。到了宋代,门神画像多为秦叔宝、尉迟恭。秦叔宝和尉迟恭是初唐时期的名将,同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辅佐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相传,一次唐太宗患病夜不能寐,觉得窗外鬼哭狼嚎,不得安宁。于是秦叔宝主动请缨和尉迟恭守在唐太宗的寝殿门口。唐太宗批准后, 二人守在寝殿外,夜里果然没有了动静。唐太宗便命人给秦叔宝和尉迟恭画像,然后贴在宫门上以辟邪。这一习俗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从古至今, 门神的形象在变化,画门神的桃木板也演化为门神贴纸。
门神画的流行带动了民间年画的发展。年画属于中国画的一种形式,大多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房屋,增添喜庆的氛围。春节挂年画是很多家庭的习惯,年画通常色彩鲜艳, 图案生动,有用于驱凶辟邪的, 也有庆祝丰收、年年有余的, 寄予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憧憬的。年画成为春节期间一道亮丽的风景,极具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久负盛名的中国四大年画分别是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四川的绵竹年画和山东潍坊杨家埠的年画。
到了宋朝,挂在门上的桃木板改成了红色的纸张,文人墨客在上面题诗做对子,便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春联。经过明代皇帝朱元璋的大力提倡, 过年挂春联的风俗广为流传。春联和门神贴纸一样,都是一年一换。直至现在,人们依然保留着过年贴春联的习俗。春联由横批、上联和下联组成, 上面写的通常是吉祥喜庆的祝福语。区别上下联的办法是, 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字, 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字。春节贴的对联叫作春联,但是对联的使用不仅限于春节期间, 人生礼俗中的婚丧嫁娶都可以贴上对应的对联。对联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在人们的生活中十分盛行,如店铺开张、文人交际等。此外,对联作为一种文雅的文学形式,还广泛应用于亭台楼阁、园林水榭等地。
除此之外,春节贴福字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说文解字》云:“福,佑也。” 人们贴福字,是为了祈求平安,带来好运。贴福字也有讲究,大门上的福字是不能倒着贴的。“福倒了” 谐音是“福到了”。往往在特定的地方才倒贴福字,比如水缸、垃圾桶等地方,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倒东西的时候将福气倒走。
民间还流行贴窗花。窗花是传统民间艺术之一。红纸裁剪的窗花精巧灵动,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增添节日喜庆的氛围。
饮春酒也是重要的习俗。“春风送暖入屠苏”,新年酒在唐宋时期也被称为屠苏酒。
除夕这天,人们会在白天大扫除,中午和晚上则与亲朋好友举行宴饮活动。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时,通常会有一条鱼, 因为“鱼” 的谐音是“余”,寓意着“年年有余”。北方人在除夕会吃饺子,象征着“年年饺子年年顺”。人们还有吃八宝饭、年糕的习惯。“糕” 与“高” 同音, 象征着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家人团聚在饭桌旁,晚辈要向长辈敬酒,送上新年的祝福。
过年还有守岁的习俗,即除夕,一家人围聚在一起畅聊, 通宵不睡。守岁习俗魏晋时期已有文字记载。如南朝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除夕夜时,大家会相互赠送礼物, 称为“ 馈岁” ;亲人欢聚一堂, 相互祝福,称为“分岁” ;一夜不眠,等待天亮,称为“守岁”。而现在,普遍是家人们一起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 在欢声笑语中等候新年的到来。
对于小孩子来说,过春节最开心的是收压岁钱。以前通常是要等到吃完年夜饭,长辈们才给晚辈发压岁钱。压岁钱一般用红纸或者写着祝福语的红包装起来。人们习惯将压岁钱压在枕头下睡一觉,保佑新年平安顺遂。
春节期间尤其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如打碎了东西要说“岁岁平安”。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新年伊始,人们都期望讨个好彩头,与周围的人和和气气。如果这一天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人们会认为这一年的运气都不佳。做生意的人更是希望开门大吉,顺顺利利。过年期间如果调皮的小孩犯了错误,大人也不会随意打骂小孩。
正月初一有祭祀祖先的习俗。汉代《四民月令》载:“正月之朔,是谓正旦,躬率妻孥, 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 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 在家中长者的带领下,家人们一同前往家族墓地上坟或者前往祠堂祭祖, 追思逝去的先人,祈求福荫子孙。春节期间家人团聚之时, 成为翻修族谱的好时机。
从正月初一到初七, 每一天都有特别的名称和特定的习俗。
董勋《问礼俗》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 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 七日为人。” 为了新年的好运气, “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羊,四日不杀猪,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行刑”。初五又叫“破五节”,因为在这天,过年的诸多禁忌可以被破除,并且这一天是迎接五路财神(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的日子。人们在
这天开始大扫除,把垃圾堆在院子里,初一到初五不能倒垃圾,不然会倒掉好运气。初六为“马日”,又叫“送穷日”,在这一天,人们要送走穷鬼。相传穷鬼是颛顼之子,喜好穿破衣服。如果初六这一天家里卫生脏乱,就会引来穷鬼,影响财运,因而初六这一天要打扫卫生,将院子里的垃圾都倒掉, 丢掉破旧的衣服。初七为“人日”,是庆祝人丁兴旺的日子。相传女娲在第七天才把人造出来, 所以称“人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在“人日” 这天,人们裁剪五色绸为人形,雕刻人形金属薄片贴于屏风或者戴在鬓角上。这些人形图案叫作“人胜”, 因而正月初七曾被称为“人胜节”。正月初七还有出游登高的习俗,借此祓除不祥,带来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