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创业行——如何培养创业者?清华大学“创办新企业”课程实践

書城自編碼: 408887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一般管理學
作者: 张帏、张金生 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79844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6.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溺爱之罪
《 溺爱之罪 》

售價:HK$ 54.9
走出无力感 : 解锁生命力量的成长密码(跟随心理咨询师找回积极能量!)
《 走出无力感 : 解锁生命力量的成长密码(跟随心理咨询师找回积极能量!) 》

售價:HK$ 65.8
藩屏:明代藩王的艺术与权力(柯律格代表作,一部逆转“边缘”与“他者”的明代藩王物质文化史,填补研究空白)
《 藩屏:明代藩王的艺术与权力(柯律格代表作,一部逆转“边缘”与“他者”的明代藩王物质文化史,填补研究空白) 》

售價:HK$ 118.8
《史记》纵横新说
《 《史记》纵横新说 》

售價:HK$ 65.8
放不下的痛:运用脑科学修复创伤的40种方法(神经科学专家带你深入了解创伤背后的脑机制,开启全面康复之旅!)
《 放不下的痛:运用脑科学修复创伤的40种方法(神经科学专家带你深入了解创伤背后的脑机制,开启全面康复之旅!) 》

售價:HK$ 65.8
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第4版)
《 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第4版) 》

售價:HK$ 86.9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跟随历史的足迹 见证一个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跟随历史的足迹 见证一个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

售價:HK$ 65.8
功名诀:左宗棠镜像
《 功名诀:左宗棠镜像 》

售價:HK$ 195.8

 

編輯推薦:
本书是一本关于创业教育和创业者成长的书,介绍了“中关村(清华)梦想课堂”的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创办新企业”,通过18个案例,讲述了课程校友创办企业的故事,揭示了他们成长为优秀创业者的历程,以及创业中的人、技术、资源、市场和战略等多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希望对创业者有所启迪。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创业教育和创业者成长的书。它介绍了被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命名为“中关村(清华)梦想课堂”的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创办新企业”,阐述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清华科技园联合教师团队如何通过产教融合和学科交叉开展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创新实践,旨在为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教师提供参考。本书还通过18个案例,讲述了课程校友创办企业的故事,揭示了他们成长为优秀创业者的历程,以及创业中的人、技术、资源、市场和战略等多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希望对创业者有所启迪。
關於作者:
张帏,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系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MIT斯隆管理学院国际访问教师/中美富布莱特学者、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创业管理、创业投资、新兴产业发展。在Research Policy、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经济研究》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共同主编《创业管理学》(北京市精品教材),清华大学精品课“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计划”、国家级精品课 “创业管理”主要负责人。指导10多支学生团队在国内外重要创业大赛获奖。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张金生,博士,高级工程师。1994年进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习,2002年加入清华科技园工作至今。历任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启迪控股总裁助理、园区运营总监、北京启迪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清华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清华创业园执行主任、启迪之星董事长、启迪技术转移董事长等职,兼任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副理事长、清华校友总会理事、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服务业促进会执行理事长、中关村天使投资协会副会长等职务。获得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海淀区“海英人才”等荣誉称号。
目錄
第一篇 创业行?
第一章 说到创业,我们在谈论什么 3
第一节 什么是创业 3
一、创业在于创造新价值 3
二、创业促进创新转化为生产力 4
三、创业催生大众创新精神 5
四、创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 5
第二节 创业者最关心哪些问题 7
第三节 创业可以教吗 8
一、“如何创业”可以教 8
二、“成功创业”无法教 9
三、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10
第二章 “创办新企业”是一门什么样的课 13
第一节 课程缘起 13
一、前缘课程—“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计划” 13
二、“创办新企业”课程 15
第二节 课程教师 16
一、梅萌 19
二、高建 19
三、张帏 20
四、雷霖 21
五、张金生 22
六、田雨 23
第三节 课程的教育理念 24
第四节 课程创新—“五个一” 25
一、一个课程口号 26
二、一个课程logo 27
三、一个团队编号 27
四、一个基金 27
五、一个社区 28
第二篇 创业行
第三章 关于创业,你需要知道的关键节点 31
第一节 创业机会识别 32
一、如何决定要不要创业 32
二、创业机会的来源 33
三、商机的选择与把握 33
第二节 商业计划开发 34
一、如何构建商业模式 34
二、如何做好产品营销 34
三、如何写好商业计划书 35
第三节 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 35
一、独自创业还是合伙创业 35
二、治理结构与股权分配 37
三、企业的人才和文化 38
第四节 创业融资与创业企业估值 39
一、投资机构怎么找项目 39
二、创业企业如何选择投资机构 40
三、什么影响创业企业估值 41
四、投资谈判与谈判条款 41
第四章 支撑学生创业的多维课程生态 44
第一节 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44
第二节 “创业行”社区 46
第三节 课程配套的投资基金 52
第四节 启迪之星孵化 投资服务体系 54
一、“四位一体”孵化体系助力创业企业发展 54
二、启迪之星梦想课堂将课程在全国推广 56
第五章 创一家有社会责任的企业 58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及发展 58
第二节 从外在期望到内生力量 60
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 60
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SCSR)成为企业发展内生力量 63
第三节 课程校友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 66
一、价值引领,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紧密结合 66
二、知行合一,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68
第六章 做一个积极有趣的创业者 71
第一节 解码成功创业者的特质 72
一、重视利他 72
二、创造价值感和意义感 73
第二节 积极心理助力创业 76
一、快乐的人更有创造力 76
二、韧性驱动成长 77
三、心流引领创业路 78
四、幸福科技助力幸福创业 80
第三节 有趣的人创业更容易成功 83
第七章 从学生到创业者的跃迁 85
第一节 选课学生画像 85
第二节 课程项目团队特点 87
第三节 课程创业项目的发展 90
第四节 “学中干”与“干中学” 93
一、课程期间的“学中干” 94
二、课程后持续“干中学” 95
第三篇 创业行!
第八章 创业逐梦,无问西东 99
1203 海斯凯尔邵金华、孙锦、段后利:从课程中来,到课程中去 100
1403 紫晶立方王世栋:深耕“3D打印”的十年 104
1501 艺妙神州何霆:创业让癌症不再是绝症 108
1505 佳固士姚国友:清华学子,建筑良医 113
1515 蓝晶微生物李腾:创业的路上“时刻迎接改变” 118
1601 拉酷科技龚华超:从“实现不了”到自我突破 121
1605 元育生物肖奕博:创业即生活 126
1609 暖心壹疗金方怡:创业是我的职业 130
1610 侣程科技杨振贤:适时转型柳暗花明 134
1626 深鉴科技姚颂:创业实现社会价值和理想价值 138
1702 极睿科技武彬:创业能够更加全面地成就我自己 143
1708 材华科技李军配:课程让我更加深刻理性认识创业 146
1805 氦舶科技黄翟:课程,为我带来思维的整体变化 149
1822 氨酯汀兰周天宇:创业,就是认知不断加深和变化的过程 152
1902 玮航科技张磊、李也:课程让我们理解技术创业的逻辑 154
1921 明扬动力樊明:创业比科研多了限制,但让我学到了更多 157
2010 优镓科技黄飞:3年创业,从“云端”到“落地” 162
2014 星测未来曹德志:拥抱挑战,打造高性能星上计算平台 165
第九章 迈向课程发展的新阶段 169
参考文献 172
附录 175
后记 180
內容試閱
2023年5月30日晚,“创办新企业”课程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华楼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活动:创业行(háng)峰会—全校研究生选修课程“创办新企业”年度活动。活动围绕课程,共设置“课缘”“课述”“课导”“课籍”“课论”“课坛”“课约”“课凭”“课谈”九个环节,由清华大学教授、清华科技园创始人、课程老师梅萌主持。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肖曦教授,经管学院副院长徐心教授,时任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书记王展硕,以及课程老师、课程学生、其他在校学生和创业服务机构代表等超150人济济一堂,共同见证2023年度课程学生的结业典礼,聆听课程校友代表创新创业路上的拼搏、坚持与感悟,探讨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
这场充满仪式感又别开生面的活动是“创办新企业”课程13年发展历程中所举办的年度活动中的一次,既是课程学生年度学习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助力课程学生融入更广阔课程生态和社会熔炉的桥梁、纽带。“创办新企业”课程是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创立以来,课程植根于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战略,又以其独特性丰富着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正如高建老师在活动“课述”环节中提到,来自清华科技园和清华经管学院的教师团队持续13年联合开设的“创办新企业”课程,是一门体现了追求梦想、知行合一、有始无终、团队学习和产教融合等特色的清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清华大学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传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指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全球大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和普遍共识。在我国,2010年《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均指出,双创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增强国家发展驱动力具有战略意义。2019年《关于印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教高函〔2019〕13号)进一步提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清华大学有着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传统,积极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力量,也是校风“行胜于言”的重要体现。清华大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起了展示科创成果的“挑战杯”比赛;1994年,成立学校师生创新创业的集中平台—清华科技园;1998年,举办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共青团中央1999年将其推广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入选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9年,提出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2013年,创建清华x-lab;2015年,发起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2022年,成为首批国家级双创教育实践基地。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清华大学围绕高等教育“育什么样的人”和“怎么育人”的根本问题,通过研究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渐厘清了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认识,即创新创业教育是融入大学各项核心职能的一个崭新维度,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1]。清华大学深刻意识到激发学生真正内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志趣的重要性,并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重技巧、轻意识和能力培养,以及创新资源匹配不足等问题,从服务国家育人兴国的战略角度,在借鉴国外一流大学教育理念和汲取清华教育精华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三位一体、三创融合、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即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意、创新和创业“三创融合”的校级协同教育平台,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包括课程、活动、项目、赛事、平台等。1994年开始建设的清华科技园就是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平台。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探索和实践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的单位之一。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傅家骥教授的领导下,学院在国内率先开展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和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姜彦福教授带领下,学院深入开展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1998年学院开设了MBA创新创业方向。2000年成立了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该中心也是伦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商学院联合发起的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研究项目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唯一合作伙伴。姜彦福老师是中心创始主任,高建老师于2010年起担任第二任主任;2005年,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支持下,清华经管学院高建和张帏老师,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给全校研究生开设了“未来企业家之路”课程;2007年,由雷家骕、张帏等老师负责的“创业管理”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2010年,由清华经管学院和清华科技园联合开设的“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计划”研究生课程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程;2013年4月,清华经管学院联合十多个院系创办“清华x-lab”(清华x-空间),成为清华大学首个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张帏老师为创始主任;2014年由清华经管学院和清华科技园联合开设的“创办新企业”课程被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评为“中关村(清华)梦想课堂”,并获得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彩一课”(视频公开课)评审一等奖。为有效落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达成的共识及峰会公报和二十国集团劳工部长会议宣言内容,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创业行动计划》的实施,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清华大学于2017年1月共同成立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由高建老师担任主任。另外,2003年以来,张帏老师指导多支清华大学学生团队在国际创业大赛上分别获得多个奖项(累计7次获奖),包括2009年在美国伯克利大学获得第5届Intel-Berkeley全球科技创业挑战赛冠军,这是亚洲高校在此大赛中首次夺冠;指导的多支清华团队获得历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共6支,截至2012年底)。更为重要的是,经过清华大学各方面的努力、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清华大学的创业教育涵盖活动、课程、大赛、教育项目、创意创新创业(简称“三创”)教育平台,以及清华科技园的创业孵化器,形成了创业教育过程的完整链条;清华大学目前已经构建了开放、交叉并富有活力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
体系[2]。
清华科技园对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大学就应该更多地为科技创新作贡献。他认为世界上有两个地方做得最好,一个是斯坦福,另一个则是清华科技园。
清华科技园地处清华大学东南角,位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地带,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聚集了超过1500家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总部、中国科技企业总部和创新创业企业的聚集地。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清华大学于1994年组建了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开始建设清华科技园,打造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地、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成为清华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有机外延。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清华科技园利用自身条件,通过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创业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等多种方式,搭建创意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创业,为清华大学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助力清华大学搭建创意创新创业平台方面,清华科技园积极协助清华x-lab成立,并与清华文创院合作建立水木文创孵化基地C-lab,与清华大数据研究院合作建立清华数据创新基地D-Lab,与清华大学心理系合作成立清华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在清华大学团委支持下,成立清华大学-启迪之星青年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并为清华x-lab、清华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提供办公空间,成为清华学生创业的聚集地,是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重要组成部分。“创办新企业”课程及“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计划”课程的开设,也是清华科技园服务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方式之一。
另外,依托清华科技园成立的清华留学人员创业园、启迪之星孵化器,都为清华师生、校友创新创业提供了积极的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依托启迪之星,清华科技园以“创办新企业”课程为基础开办启迪之星梦想课堂,采用“风投 基金 创业平台”的模式,在全国乃至国际培育以核心技术为主体的学生创业企业。截至2023年,共开办10余期启迪之星梦想课堂,超过200多个选课团队参加,融资总额超2.5亿元。2023年,梦想课堂开到了印度尼西亚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巴厘岛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老师梅萌教授就是清华科技园的创始人,从1994年一直陪伴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直到2016年荣休。
前缘课程—“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计划”
要谈“创办新企业”课程,需要从“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计划”说起。
“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计划”课程由清华经管学院高建老师、张帏老师,清华科技园梅萌老师、罗建北老师于2007年春季联合开设。2013年至今,张帏和雷霖两位老师担任课程共同负责人。清华经管学院与清华科技园能携手开课,缘起可追溯到2001年梅萌老师代表清华科技园牵头为清华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科技创业理论与实务”。2001—2003年该课程开设期间,梅萌老师发现本科生参与这门课的积极性不太高,互动也不够,于是暂时停止了课程的开设。2006年,时任清华科技园顾问邹定国老师(曾担任清华大学工物系负责教学的副系主任)找到张帏老师,希望清华经管学院和清华科技园一起开设一门面向清华研究生的创业课程。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支持下,“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计划”顺利开课。
课程面向清华大学的所有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和经管学院学生,包含知识技能、实践前沿、企业调研和开发创业计划四个模块,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企业家和投资家,获取丰富的经验和领先的实践知识。2010年被评为“清华大学精品课程”,2013年、2019年、2022年相继通过清华大学三次复审,已连续14年保持“清华大学精品课程”荣誉。课程由多元化背景的教师联合授课,除了前面提及的4位老师外,教师组还先后增加了清控银杏创投创始合伙人、清华经管学院课程教授雷霖博士,启迪控股执行总裁、启迪孵化器董事长张金生博士和清控银杏创业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田雨博士。
为了做好这门课程,课程老师团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并整合了孵化、投资、产业等多种生态资源。但根据课程规划,该课程在老师指导各团队开发出有效的创业计划后就结束了,老师和学生们都感到“意犹未尽”。而且,与课程投入相比,老师也觉得课程就如“大马拉小车”,没有充分发挥出课程资源的作用。为此,老师们商议决定在“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计划”基础上再开设一门延伸课程,这就有了“创办新企业”课程的由来。
以创业的方式开设“创办新企业”课程
“创办新企业”课程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清华科技园于2011年联合开设,课程老师延续了“创业机会识别和商业计划”的教师团队组合,主创老师分别是:梅萌,清华大学教授,清华科技园创始人、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和清华幸福科技实验室主席;高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张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x-lab创始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雷霖,清控银杏创业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后来,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兼启迪东北亚总部总裁、清华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北京启迪创业孵化器董事长张金生和清石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田雨先后加入教师团队。同时,课程邀请不同的行业嘉宾进行指导,授课嘉宾老师包括陈大同、童之磊、张蕾、彭志强、蒋宇飞、程鹏、龚宇、刘晓坤和邵金华等,并每年配有三名助教,主要来自清华经管学院和清华科技园,先后担任助教的有虞梦佳、王娅、高伟、缪纯、徐然、王聪聪、王滢、赵闯、张文婷、田鑫、胡潇婷、王文涛、苏典、马思思、王旭阳、张闳肆、董雅楠、李浩然、邵韵文、王婧宜、何宇、张津源、啜拓。
“创办新企业”课程按照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面向清华大学想要创业的研究生,以“产教融合、知行合一、团队学习、生态赋能”为课程教学模式,旨在于真实的创业情景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就如“游泳得勇敢地跳进水里”,到真实的创业场景“干中学”,这是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冒险精神、独立意识”最真切、最生动、最宝贵的载体。
“创办新企业”课程以“创业”的方式开设,课程本身就是创业,言传身教。课程开设本身就是“创业”,尤其是在2011年,课程模式开国内之先;课程运营也像一家企业,有logo,有口号(价值理念),选课学生团队有编号,有课程基金,有课程社区。同时,课程以团队、项目为单位学习,学生带着想要开展或者正在开展的创业项目来参加课程学习;课程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教师扮演创业导师的角色,在真实的创业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团队开展创业实践,在真实的创业场景中历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
课程的教学具有实战性,基于课堂又超越课堂,基于创业又超越创业。课堂教学与真实创业相辅相成,既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让学生在实际创业过程中学以致用;同时,课程突破课堂,充分调动和利用校内外资源,助力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堂学习和创新创业活动。更重要的是,虽然课程围绕“创办新企业”,但又不单纯以“创办企业”为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
课程影响具有长远性。虽然按照课程表的课程学习只有短短一学期,但课程对学生内在创业志趣的引导和对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点燃,鼓励学生向着创业大海勇敢地“纵身一跃”,必将伴随长远,正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时,只要学生在课程以及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沃土”中扎下根来,努力汲取养分,就能获得成长,或早或晚,或快或慢,最终也将成为“沃土”的一部分,就像海斯凯尔、艺妙神州等团队对课程和清华大学的“反哺”一样,受助助人,源源不断,有始无终。
早在2014年,课程就被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命名为“中关村(清华)梦想课堂”,并获得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彩一课”(视频公开课)一等奖。截至2024年,课程已举办14期,参加课程的289个学生团队中,超过55个获得投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创业者和多家行业翘楚、领军科创企业,促进了先进技术的创新和新产业发展以及清华的科技成果转化。
关于《创业行》书稿
2022年,在“创办新企业”课程开设12周年之际,老师们提议,可以把课程12年的历程进行一个梳理。受中国的传统生肖文化影响,12年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因此有了这本书的缘起。课程教师组花了两年多的工夫准备书稿,其间,我们又完成了两期课程。在书稿准备过程中,我们收到了300多份课程校友问卷,走访了一批课程校友创办的企业,做了100个左右课程校友的访谈,选取了其中18个有代表性的课程校友创业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我们课程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型。
本书是“创办新企业”课程14年发展历程的系统回顾。忆往昔,课程开设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初心和契机,又是以什么独特方式来运作这门课程?看来路,课程开设14年,培育了哪些学生创业团队,学生在创业之路上,写就了哪些故事,他们现状如何?望未来,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演进,国家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课程又肩负着怎样的新使命,如何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创新创业精神?
本书共分为3篇。第一篇“创业行?”第二篇“创业行”和第三篇“创业行!”。读者会发现,3篇标题的区别仅在于标点符号,这是充满意趣的教师团队根据多年与学生创业团队打交道而总结出的学生上课前后三个阶段的写照。
第一篇“创业行?”。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梳理和分析课前阶段,或者学生创业行动之前和老师授课之前,学生和老师各自的思考和探索。“创业行?”既包含学生对创业的迷茫和困惑:“创业”行吗?我“创业”行吗?我如何才能创业“行”?又包含老师的思考:创业能教吗?创业如何教?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说到创业,我们在谈论什么”和第二章“‘创办新企业’是一门什么样的课”。
第二篇“创业行”。这是课程阶段的学习和探索。老师以多种方式与学生探索“创业如何才能行”以及创业过程中学生的“干中学”。具体内容包括:第三章“关于创业,你需要知道的关键节点”,围绕课程内容,分析在创办新企业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关键节点;第四章“支撑学生创业的多维课程生态”,从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课程创业行(háng)社区、课程基金、梦想课堂角度梳理课程核心生态;第五章“创一家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围绕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帮助创业企业系好成长的“第一粒纽扣”;第六章“做一个积极有趣的创业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助力创业者在积极的氛围中幸福地创新创业,也希望积极的心理力量能作为推动创业者成功的催产素;第七章“从学生到创业者的跃迁”,通过课程学生调研问卷,分析课程学生和团队特点以及学生如何在课程中“干中学”。
第三篇“创业行!”。课程后的逐梦前行!这里的“行”,既是“可以”的意思,即我“可以创业”;也是“行动”的意思,我要开始“创业行动”;还有“成功”的含义,即“创业我能行”的敢创敢闯,这也正是创业教育的意义所在。具体内容包括:第八章“创业逐梦,无问西东”,通过访谈18个课程项目团队的创业故事,为我们展示创业沿途风景;第九章“迈向课程发展的新阶段”,国家提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背景下,思考课程发展的新阶段。
全书由梅萌、高建、张帏、雷霖、张金生、田雨主创,由张帏、张金生等著。其中,前言由杨红梅执笔,第一章由侯尧杉执笔,第二章由李志慧执笔,第三章由侯尧杉执笔,第四章由曹洪美、侯尧杉共同执笔,第五章由杨红梅执笔,第六章由刘舒婷执笔,第七章由王荔妍、曹洪美共同执笔,第八章由师文倩及各章负责人撰写完成,第九章由杨红梅执笔,后记由刘舒婷执笔。全书由张帏负责最终的审阅和统稿。
自2022年4月6日在清华科技园幸福实验室召开书稿撰写启动会以来,写作团队对710名既往课程学生开展了问卷调研,高玉霞、刘薇、王荔妍对问卷调研的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撰写组开展了一系列老师和学生代表的访谈,包括6位课程主创老师,课程老师罗建北、清华科技园最早创业者李凌己和18位课程学生创业团队代表。在书稿撰写过程中,课程主创老师梅萌、高建、张帏、雷霖、张金生、田雨多次参加书稿研讨会,另外,得到了启迪之星(北京)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清控银杏创业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领导和团队的大力支持。书稿写作历时两年多,期间启迪创新研究院的杨红梅博士全程负责相关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参与全书的统稿。启迪创新研究院的杨红梅、侯尧杉、曹洪美、李志慧,启迪之星师文倩,清华幸福科技实验室刘舒婷,清华经管学院王荔妍等团队成员,大家带着荣誉感、使命感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在书稿设计和调研、访谈、撰写过程中,创作团队也不断受到老师和创业学生团队的感染和熏陶,受益匪浅,乐在其中。
这是一本关于创业、课程、老师和青春学子的书,也是一本关于理想、探索、勇敢与不懈追求的书。如果您是想了解创业或想要创业的高校学生,或者是做创业教育、研究的高校老师,或者高校教育管理者、大学科技园或各类孵化器的管理者,以及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创业者,阅读本书,应该都会带给您启发和思考。
创新无止境,创业恒久行。时间仓促,加之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以共同促进我国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
著者
2024年9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