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小行星猎人:贝努小行星生命起源样本采集任务全记录
》
售價:HK$
63.8

《
孙机谈文物
》
售價:HK$
118.8

《
诡舍(夜来风雨声悬疑幻想震撼之作)
》
售價:HK$
54.8

《
讲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
售價:HK$
52.8

《
海外中国研究·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经典收藏版)--重构宋代文人的精神内核
》
售價:HK$
107.8

《
埃勒里·奎因悲剧四部曲
》
售價:HK$
307.6

《
今天我想要什么:海豹的女性漫画
》
售價:HK$
74.8

《
日常的金字塔:写诗入门十一阶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中国石窟历史悠久,来自域外,发轫于内
传承文明,缔造文化
是文化和艺术之树的璀璨花朵
浩瀚宇宙的闪烁明星
|
內容簡介: |
“中国符号”系列丛书是一套全面而精致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性读物,该系列图书选取了乐器、神话、剪纸、匾额、书法、石窟、篆刻、家具、书院、科举等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以通俗的语言解读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阐述其发展历史和思想流变,力求多角度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
《中国石窟》一书概述了中国石窟的起源、类型等,介绍了中国石窟的发展、分布以及各个时期和地方石窟的特色,展现中国石窟与建筑、宗教、绘画等关系以及艺术风格,带领读者体会中国石窟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
關於作者: |
朱辉,男,198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委员会主任、《雨花》杂志主编。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发表长篇小说《我的表情》《白驹》《牛角梳》《天知道》《万川归》,出版《朱辉文集》(十卷)。曾获“鲁迅文学奖”。
李娜 (1982—),女,甘肃天水人,艺术学硕士,贵州铜仁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敦煌艺术研究与当代水墨画创作,著有《诗心画韵——李娜作品选》《游艺 生活 记录——李娜作品集》,在《艺术百家》《美术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参加省市级展览若干。
|
目錄:
|
第一章 中国石窟概述
003·第一节 中国石窟的起源
012·第二节 石窟的形制与类型
022·第三节 石窟艺术的风格流变
第二章 佛国瑰宝——魏晋南北朝石窟
041·第一节 神秘西域—拜城克孜尔千佛洞
060·第二节 东方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081·第三节 早期麦积山石窟艺术崛起
100·第四节 皇家寺院的兴起—云冈石窟
118·第五节 南方石窟的代表—栖霞山石窟
127·第六节 雕塑与壁画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王朝气象——隋唐石窟
143·第一节 隋唐石窟的形制
155·第二节 龟兹佛国和库木吐喇
173·第三节 隋唐莫高窟壁画
193·第四节 水月观音的流行与周昉“周家样”
205·第五节 敦煌供养人画像
218·第六节 龙门石窟的雕塑
233·第七节 敦煌藏经洞
第四章 蜀道佛韵——五代两宋石窟
245·第一节 大足石窟群
269·第二节 安岳石窟群
281·第三节 广元千佛崖
289·第四节 邯郸响堂山石窟
300·第五节 宋代观音的艺术风格
306·第六节 敦煌密宗造像
318·第七节 西夏石窟艺术
第五章 元代石窟
333·第一节 元代佛教发展的多样化 339·第二节 藏传佛教对石窟造像的影响
349·第三节 西藏地区石窟
352·第四节 杭州飞来峰石窟群
363·第五节 罗汉的流行及风格特点
第六章 明清石窟
373·第一节 明清石窟与水陆道场
381·第二节 山西宝岩寺
第七章 其他地区石窟
391·第一节 西藏西部古格崖洞
404·第二节 内蒙古阿尔寨石窟
414·第三节 辽宁义县万佛堂
第八章 文明的遗珠
425·第一节 中国石窟艺术的审美观
431·第二节 符号与范式的文化意蕴
436·第三节 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441·第四节 失落的文明
444·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序
我们知道,符号是一种标识或印记。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积淀,具备明确而且醒目的客观形式;也是精神表达的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文化符号,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容颜。
一国与他国的区别,很重要的是精神和文化。中国历史数千年,曾遭遇无数次兵燹和灾害,却总能绝处逢生,生生不息,至今仍生机勃勃,是因为我们拥有着深入血液、代代相传的强大文化基因。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身上都流淌着饱含中华文化基因的血液。
文化发展浓缩到一定火候,自然会拥有符号功能,产生符号意义。中华文化以其鲜明的外在表现和深刻内涵,凸显着我们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形象。
作为符号的中华文化,遍布中华大地,也潜藏于我们的心灵。我们在很多古宅前见过“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中国家庭的古训,耕田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高德。类似的楹联还有很多。再说匾额,“正大光明”悬于庙堂之上,“紫气东来”“和气致祥”“厚德载福”则多见于官邸民宅。它们是中华景观的点睛之笔,也是我们的精神底蕴。
文化需要我们的珍视。都听过二胡曲《二泉映月》,但这首曲子也曾命悬一线。1950 年,华彦钧贫病交加,栖身于无锡雷尊殿,已不久于人世, 南京国立音乐院教授杨荫浏偶然间得知此曲,很快找到了阿炳,他们用当时少见却算是先进设备的钢丝录音机,录下了阿炳自称“二泉印月”的杰作。他们又录下了二胡曲《听松》和《寒春风曲》, 第二天,还录下了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其时阿炳已沉疴在身,衰弱不堪,当年年底,阿炳就去世了,这六首弥足珍贵的录音就成了阿炳的稀世绝唱。这曲早已走向世界的音乐, 如果不被抢救,恐怕早已湮灭。
文化是坚韧的,但文化的载体或结晶有时却也很脆弱。外国人建造宫殿主要用石头,而我们主要用木材和砖头,这也是我们的古代宫殿难以保存千年的原因之一。家具则无论中外,都是木质的,相对于我们漫长的文明,家具显然脆弱娇贵。启功先生以“玩物不丧志”誉之的王世襄先生,精于古代家具、漆器、绘画、铜佛、匏器的研究, 对明代家具和古代漆器尤有贡献。他早年在燕京大学接受西式教育,却醉心于中国古代器物,穷毕生之力,搜集了无数珍贵文物,并为它们做出了科学便捷的索引。他的代表作《明式家具研究》已成为众多爱好者的工具书,上世纪90 年代出版后,有晚辈因书价昂贵有所抱怨,王世襄先生闻之, 专门登门赠书,以泽后人。黄苗子先生谓其“治学凭两股劲:傻劲和狠劲”;杨乃济先生评其“大俗大雅,亦古亦今,又南又北,也土也洋”;张中行先生感叹“唯天为大,竟能生出这样的奇才”, 博雅的王世襄先生当得起如此赞誉。2003 年现身于公众面前的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就是王世襄先生丰赡收藏中的一件,世人何其有幸,终于聆听到大唐盛世的悠扬琴音。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某些文化器物的实用性、功能性可能逐渐减弱乃至丧失,但是它们对人类的精神活动却具有巨大的影响,它们在创新中弥散、繁衍。研物可立志,在研究和把玩琢磨中,中华文化在现实生活和全球竞争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我们的传统服饰,近年来就常常成为国际品牌的流行元素; “功夫熊猫”早已成为国人自豪的网络热语;大型游戏《黑神话:悟空》2024 年横空出世,成为一时之热,我们理应向明万历年间的南京书商“金陵世德堂唐氏”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他们以《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之名出版了神魔小说《西游记》。没有《西游记》作者不计名利的心血,没有出版家的独到眼力,就没有在一代人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周星驰系列电影,当然也不会有在大小屏幕上闪烁的《黑神话:悟空》。《黑神话: 悟空》风靡全球,还将不断孳生繁衍,这就是文化的软实力。
中华文化丰富而多元。《中国符号》第一辑含括了节气、家训、民俗、诗词、楹联、瓷器、建筑、骈文、汉字、绘画,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匾额、家具、剪纸、科举、乐器、神话、石窟、书法、书院、篆刻等,是“第二辑”。第二辑并非第一辑的简单补充,它们均是我们灿烂文化的一部分,都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亮点。从文化的表现形态看,如果我们把匾额、剪纸、书法、篆刻等理解为二维表达,石窟、家具就是三维,而音乐、神话、书院、科举则是多维或制度性的,它们弥散在文明的光阴中,将伴随着漫长的时光,与我们的文明一起走向世界,走向遥远的未来。
《中国符号》第二辑的出版令人欣慰。多位专家学者贡献了学识,付出了努力。它对弘扬中华文化,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定有所助益。
是为序。
朱辉
中国石窟概述
第一节 中国石窟的起源
佛教僧人在巍峨的山崖上开凿出一种独特的洞窟建筑,这种被称为“石窟”的建筑形式源自古代印度,是一种重要的佛教建筑,成为人与神交流的神圣空间。考古学家发现,石窟的雏形在佛教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反映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随着佛教的传播,尽管初期并不提倡偶像崇拜,但对佛像的崇拜却是在释迦牟尼涅槃后500 多年,即公元1 世纪末逐渐兴起的。当时,位于古印度北方的犍陀罗和秣菟罗地区几乎同时出现了佛陀造像,标志着佛教艺术的蓬勃发展。佛教僧人开始大规模地利用山崖立面开凿石窟,巍峨的山体被整体利用,石窟高达百米,形成了壮观的建筑群。在山脚仰望,密密麻麻的石窟建筑如同星辰般闪耀,令人叹为观止。石窟的外部通常设有精美的门楼建筑,内部则装饰有绚丽的壁画、栩栩如生的雕塑和精致的石刻等艺术形式。这些石窟不仅为僧众提供了进行宗教仪式和礼佛活动的空间,更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表现,使僧众深刻感受到佛教信仰的崇高与神圣。每一处雕刻、每一幅壁画,都是信仰的体现,传递着智慧与慈悲的教义,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石窟内部的主体是释迦牟尼佛陀的塑像,位置显著。在两侧设置有弟子、菩萨等塑像,共同成为僧侣顶礼膜拜的对象。除了塑像,石窟满壁的装饰性壁画是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石窟寺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用形象的图画向佛教徒宣传、阐述佛教义理;二是以强烈的装饰效果来渲染信徒对佛法的感受。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石窟、塑像、壁画三者紧密结合,构成一个相对完满、丰富又独立的宗教世界,使信徒走进洞窟犹如走进佛教天国。“人佛交接,两得相见”,在富有动感和令人赞叹的艺术世界里抒寄心志。
石窟,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与宗教形式,最初是为僧侣和信徒提供隐居之所,以便他们进行宗教活动和修行。在幽静的山谷中,这些石窟如同大自然的怀抱,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庇护。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石窟的功能逐渐演变,成为展示宗教艺术与建筑技术的重要场所。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石窟, 孕育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样式。这些样式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了形成、发展、传承与衰落的过程,仿佛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诉说着人类信仰与创造的故事。石窟中的壁画、雕塑、建筑细节,无不彰显着当时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与对艺术的追求,它们不仅仅是宗教的象征,更是文化艺术的瑰宝。
石窟的产生与发展与佛教的传播息息相关。早期修行者倾向于隐居和禅修,僧侣和信徒常常选择远离尘嚣的山洞作为修行之地。随着佛教的传播,宗教活动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开始从自然山洞转向人工开凿石窟,以便进行集体的宗教仪式和宣传活动。此外,石窟还被用作存放佛教经文和艺术品的场所, 后逐渐演变为传播宗教教义的重要中心。这些石窟不仅为信徒提供了进行宗教活动的空间,而且成为佛教文化与艺术的汇聚地,承载着深厚的信仰与历史底蕴。
地理环境是石窟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石窟位于便于开凿的软岩区域,如河流附近的石灰岩和砂砾岩地带。这些地带的岩石相对较软,便于雕刻和开凿,同时又足够坚固,能够支撑复杂的建筑结构。虽然大多是在山体上开凿一个个空间, 但是在开凿过程中,除预留必需的使用空间外,还注重石窟的建筑构造形式。从一开始的模拟木结构的梁架结构形式到后来穹顶的内部空间形式,从简易的方形柱或圆形柱到后来的预留柱头或增加雕刻的柱子形式,体现了石窟建筑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此外,石窟的位置通常选择在水路或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 便于僧侣和信徒前来朝拜和参观。
石窟的建造往往需要庞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持。随着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宗教的支持,石窟建造得到了充分的资金和人力保障。许多石窟项目得到了皇室、贵族和商人的赞助, 这些赞助者希望通过资助石窟建造来积累功德和声望。技术的进步也是石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人掌握了一系列岩石开凿和雕刻技术,使得石窟的建造成为可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石窟的规模越来越庞大,设计和装饰也越来越复杂和精美,成为展示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
追溯古老的文明艺术史,或许我们在古埃及石窟建筑艺术中能够寻觅到其与宗教石窟的潜在联系。孟图霍特普二世和三世的陵墓建筑被认为是最早的石窟原型之一,在中王国时期的底比斯地区这些陵墓被凿建于山岩洞中,其布局包括前殿和后堂,前殿用于祭祀,后堂则是停放尸体的圣堂,形成了崖前崇拜空间与崖中安葬区域的结构组合,彰显了古埃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在建筑艺术方面,这些石窟以精巧的设计和巧妙的空间利用著称,充分利用了自然岩石的形状和特性。随着拉美西斯二世在公元前13 世纪建起阿布·西姆贝尔石窟神庙,石窟建筑达到了新的高度,展示了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雕刻。该神庙分为大小两个神殿,前方雕刻有近20 米高的巨大神像,内部则装饰着丰富的浮雕,表现出神话故事和法老的伟大成就。公元前5 世纪,波斯帝国先后建造的大流士一世、泽克西斯一世、阿它克泽克西斯一世、大流士二世等波斯亚克美尼斯诸帝王的陵墓,就是在著名的帕塞波利斯宫殿之北约23 千米处的断崖上悬空开凿的石窟,被称作那克修依斯塔姆摩崖墓群,摩崖墓室被认为是早期石窟的雏形。这一切都产生在佛教和佛教建筑出现之前。这些早期的石窟建筑不仅是厚葬文化的象征,更是古代文明中建筑与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充分展示了人们在建筑和艺术上的创造力与传承,为后来的宗教石窟艺术奠定了基础。
在佛教发源地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僧侣们选择远离城市喧嚣,在崇山峻岭深处的幽僻之地,在山崖悬壁上开凿石窟。那里气候温和,森林茂密,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是僧侣们遵照佛教修行教义,遁世隐修礼佛之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此地讲经说法,旨在帮助修行者远离世俗烦恼,专注于内心的修炼和智慧的增长。佛教僧人选择在山野中开凿石窟, 源于释迦牟尼的教导。释迦牟尼通过自己的苦志修行,最终成道, 成为众生的指引。因此,僧徒们以他为榜样,追求同样的成就。他们深知,孤独与静谧是修行的必要条件,为了避开风雨和野兽的侵扰,许多僧人开始在山中凿窟,创造出一个个宁静的修行空间。石窟因此而生,成为僧徒们修行与冥想的圣地,它承载着释迦牟尼的智慧与教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