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国教育史研究丛书——延续与新变:英国斯图亚特时期贵族教育研究
》
售價:HK$
108.9

《
更易上手!钢琴弹唱经典老歌(五线谱版)
》
售價:HK$
54.8

《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
售價:HK$
107.8

《
一人商业模式 创富新路径个人经济自由创业变现方法书
》
售價:HK$
54.8

《
经典与想象:中国古代传说新解
》
售價:HK$
85.8

《
祠堂与教堂:中西传统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第3版)
》
售價:HK$
118.8

《
极简德国东方看世界·极简德国史
》
售價:HK$
74.8

《
舌尖上的中国新编视频版营养师妈妈教你做婴幼儿餐
》
售價:HK$
63.8
|
內容簡介: |
《新人文研究》是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专业性学术集刊。本刊旨在为国内外人文学者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跨文化、跨学科的人文对话。“新人文”是对传统人文科学的重新审视,是对传统人文科学的扩展与更新。“新人文”强调对当代问题的参与,它关注人类在数字化时代的存在和经验,关注种族、性别、生态、环境、科技、伦理等等现实问题,试图通过批判性的分析和理解来促进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公平的社会。新人文强调跨学科的合作和技术的整合,试图打通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技术科学之间的壁垒,重建人文与技术的关系,弥合彼此之间的鸿沟,从而更好地回应当代社会的复杂需求,参与并引导人类文明的进步。
|
關於作者: |
主编刘久明,现任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日本东洋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与研究,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文艺争鸣》《南开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论文收入国际权威期刊检索A&HCI。兼任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
目錄:
|
访 谈 1
医学人文的核心问题与研究动态——郭莉萍教授访谈录 / 谭杉杉 郭莉萍 3
新人文·新视域·新方法 19
从中西人文精神的异同看文艺的定位 / 邓晓芒 21
“新人文”视阈下重读但丁 / 曾艳兵 31
科学的?还是有用的?——诺思罗普·弗莱论文学批评的学科合法性 / 陈后亮 46
AI之眼:汉语诗歌的涅槃与重生 / 王毅 66
徐迟科技报告文学的成与败 / 王庆 95
文学与生态 111
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观的挑战及其启示 / 汪树东 113
作为“新人文”的生态批评:关于“人”“文”与“自然”的再思考 / 龚浩敏 126
文化与诗学 143
涩泽龙彦的博物诗学:一种现象学诗学分析 / 丁利荣 145
“凤凰”与“恐龙”:欧阳江河写作的“考古/博物”诗学 / 王书婷 165
跨文化、跨文本视野下的《日出》结构分析 / 祝宇红 185
会议综述 209
开拓人文学科研究的新领域——华中科技大学首届“新人文”学术论坛会议综述 / 扈琛 211
投稿指南 219
|
內容試閱:
|
新领域·新方法·新话语:我们何以需要“新人文” 刘久明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人文”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举办以“新人文”命名的学术论坛,乃是基于我们对人文学科发展现状的忧思。最近数十年来,人文学科的发展深陷困境,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普拉姆(John Plum)教授在其主持编写的《人文科学的危机》一书中,就对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学科的发展发出了危机预警。同年,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在其发表的一篇报告中也不无悲观地指出:“在超级科学和超级技术的时代,人文学科的生存斗争越来越困难。”如果说,在20世纪60年代这些关于“狼来了”的预言表达的还只是部分学者对于人文学科发展的隐忧,那么进入新世纪之后,“狼来了”的预警则已成为现实。今天,放眼望去,不管是国内高校还是国外高校,像文史哲这些传统的人文学科,由于受到蓬勃发展的STEM学科的挤压,普遍在不断萎缩,学科地位不断被边缘化,招生规模日渐缩小,大学给这些学科提供的教职岗位越来越少,科研项目和经费的获取越来越困难。随之而来,“人文学科正在衰落”乃至“人文学科终将消亡”的言论也不绝于耳。2019年,《探索与争鸣》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被嫌弃的人文学科:是什么让它陷入整体性的“生存危机”》,标题中“被嫌弃”和“生存危机”两个关键词,可以说相当典型地代表了近年来关于人文学科末日的修辞。
那么,人文科学何以陷入今日的困境,以至于出现“整体性的生存危机”?回望人文学科的发展历史,借用鲁迅笔下人物阿Q的话来说,这个学科过去也曾“阔过”。从中世纪大学制度建立,经文艺复兴到19世纪,人文学科曾经长期占据大学的中心地位,构成了大学的灵魂。但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文学科头上的耀眼光环逐渐消退,昔日骄傲的公主一步步沦落成了遭人白眼的弃妇。时至今日,人文科学更是迎来了她的至暗时刻。
人文科学地位之所以发生如此逆转,首先不能不归咎于“技术理性和官僚系统的双重宰制”。在现代性背景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工具理性的野蛮扩张使现代社会陷入了“人为物役”的困境,人的生活的意义被消解,整个世界成为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在场”,而以追求价值理性为目标的人文科学不得不黯然“退场”。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学也越来越具有商业化的特征。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动,教育行政机关与大学管理部门越来越趋向于对学科进行量化指标评价,人文学科被认为空怀屠龙之技却不能直接创造市场价值,因此被一步步打入冷宫。
人文科学的衰落,责任当然不全在这些“外在的打击”,人文学科自身的“内在缺陷”也难辞其咎。人文科学是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由于人类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所以对它的研究也特别困难,这使得人文科学与技术科学相比,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尤其近年来,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以互联网革命、人工智能的崛起和生物技术的突破为标志,新一波科技进步的浪潮已经形成,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人文科学在此过程中基本上处于茫然无措的“失语”状态,未能有效地介入当前的技术发展和批判,这也是导致人文学科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其次,人文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学科内部的不断细分以及过度的专业化,导致了人文科学视野的过于狭窄,面对当下正在发生剧烈变迁的世界,难以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批判,更无力推动其朝着更为合理、更为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导致人文科学变得无足轻重的重要原因。
在人文学科面临无处不在的危机的历史时刻,我们无疑需要进行认真反思。而打出“新人文”的旗帜,成立“新人文”研究中心,举办“新人文”论坛,正是我们为破解人文学科的危机、寻求人文学科的新生之路所做出的努力。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新人文”的内涵进行一下阐释。“新人文”概念的提出,当然是为了与传统的人文科学有所区别。“新人文”是对传统人文科学的重新审视,是对传统人文科学的扩展与更新。“新人文”强调对当代问题的参与,它关注人类在数字化时代的存在和经验,关注种族、性别、生态、环境、伦理以及社会公正等现实问题,试图通过批判性的分析和理解来促进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公平的社会。新人文强调跨学科的合作和技术的整合,试图打通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技术科学之间的壁垒,重建人文与技术的关系,弥合彼此之间的鸿沟,从而更好地回应当代社会的复杂需求,参与并引导人类文明的进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