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城市群交通系统风险与应急管理
》
售價:HK$
204.6

《
华南主要观赏树木图鉴
》
售價:HK$
173.8

《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8辑)--宇宙与自然:古希腊自然哲学诸面向
》
售價:HK$
85.8

《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张面孔
》
售價:HK$
52.8

《
工程机械手册——钢筋及预应力机械
》
售價:HK$
360.8

《
何以中国·何以大唐:唐帝国与突厥斗争史
》
售價:HK$
85.8

《
自学脉诊:图解《濒湖脉学》
》
售價:HK$
46.2

《
漫画非暴力沟通 好好说话写给孩子的社交话术让你的学习和生活会更加快乐正面管教的方式方法 教会父母如何正确教育叛逆期孩子 用引导性语言教育青少年男孩女孩 帮助孩子拥有健康心理的沟通方法
》
售價:HK$
54.8
|
編輯推薦: |
中国神话,细述天地初辟、英雄辈出的壮丽史诗
深蕴着对莫测自然的虔诚敬畏
对生命尊严的崇高尊重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是古老智慧与浪漫想象的融合交响,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
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瑰宝
|
內容簡介: |
“中国符号”系列丛书是一套全面而精致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性读物,该系列图书选取了乐器、神话、剪纸、匾额、书法、石窟、篆刻、家具、书院、科举等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以通俗的语言解读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阐述其发展历史和思想流变,力求多角度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
《中国神话》一书是一部系统深入探讨中国神话的学术与通俗兼具的著作。全书通过八个章节,全面而细致地展现了中国神话的起源、分类、意象表达、流变、宗教关联、文学影响、研究历程以及少数民族神话的丰富内涵。
|
關於作者: |
朱辉,男,198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委员会主任、《雨花》杂志主编。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发表长篇小说《我的表情》《白驹》《牛角梳》《天知道》《万川归》,出版《朱辉文集》(十卷)。曾获“鲁迅文学奖”。
郭斐,女,1988年生,汉族,陕西安康人,中共党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师。
|
目錄:
|
中国神话的起源
003·第一节 什么是神话
005·第二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009·第三节 中国神话的审美特性
中国神话的分类
017·第一节 按形态划分
020·第二节 按内容划分
中国神话的意象表达
038·第一节 日
043·第二节 月
050·第三节 龙
057·第四节 凤凰
060·第五节 狼
064·第六节 鸟
第四章 中国神话的流变
073·第一节 神话历史化
081·第二节 仙话
101·第三节 传说
第五章 中国神话与宗教
115·第一节 中国神话与原始宗教
122·第二节 中国神话与儒教
134·第三节 中国神话与道教
147·第四节 中国神话与佛教
中国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157·第一节 神话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168·第二节 中国神话对文学叙事文体的影响
177·第三节 中国神话对文学艺术风格的影响
中国神话研究
183·第一节 近现代的神话研究
200·第二节 经典神话形象流变
224·第三节 国外的中国神话研究
少数民族的神话
237·第一节 少数民族神话的遗迹
243·第二节 少数民族民间神话
249·第三节 少数民族史诗神话
|
內容試閱:
|
我们知道,符号是一种标识或印记。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积淀,具备明确而且醒目的客观形式;也是精神表达的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文化符号,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容颜。
一国与他国的区别,很重要的是精神和文化。中国历史数千年,曾遭遇无数次兵燹和灾害,却总能绝处逢生,生生不息,至今仍生机勃勃,是因为我们拥有着深入血液、代代相传的强大文化基因。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身上都流淌着饱含中华文化基因的血液。
文化发展浓缩到一定火候,自然会拥有符号功能,产生符号意义。中华文化以其鲜明的外在表现和深刻内涵,凸显着我们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形象。
作为符号的中华文化,遍布中华大地,也潜藏于我们的心灵。我们在很多古宅前见过“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中国家庭的古训,耕田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高德。类似的楹联还有很多。再说匾额,“正大光明”悬于庙堂之上,“紫气东来”“和气致祥”“厚德载福”则多见于官邸民宅。它们是中华景观的点睛之笔,也是我们的精神底蕴。
文化需要我们的珍视。都听过二胡曲《二泉映月》,但这首曲子也曾命悬一线。1950 年,华彦钧贫病交加,栖身于无锡雷尊殿,已不久于人世, 南京国立音乐院教授杨荫浏偶然间得知此曲,很快找到了阿炳,他们用当时少见却算是先进设备的钢丝录音机,录下了阿炳自称“二泉印月”的杰作。他们又录下了二胡曲《听松》和《寒春风曲》, 第二天,还录下了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其时阿炳已沉疴在身,衰弱不堪,当年年底,阿炳就去世了,这六首弥足珍贵的录音就成了阿炳的稀世绝唱。这曲早已走向世界的音乐, 如果不被抢救,恐怕早已湮灭。
文化是坚韧的,但文化的载体或结晶有时却也很脆弱。外国人建造宫殿主要用石头,而我们主要用木材和砖头,这也是我们的古代宫殿难以保存千年的原因之一。家具则无论中外,都是木质的,相对于我们漫长的文明,家具显然脆弱娇贵。启功先生以“玩物不丧志”誉之的王世襄先生,精于古代家具、漆器、绘画、铜佛、匏器的研究, 对明代家具和古代漆器尤有贡献。他早年在燕京大学接受西式教育,却醉心于中国古代器物,穷毕生之力,搜集了无数珍贵文物,并为它们做出了科学便捷的索引。他的代表作《明式家具研究》已成为众多爱好者的工具书,上世纪90 年代出版后,有晚辈因书价昂贵有所抱怨,王世襄先生闻之, 专门登门赠书,以泽后人。黄苗子先生谓其“治学凭两股劲:傻劲和狠劲”;杨乃济先生评其“大俗大雅,亦古亦今,又南又北,也土也洋”;张中行先生感叹“唯天为大,竟能生出这样的奇才”, 博雅的王世襄先生当得起如此赞誉。2003 年现身于公众面前的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就是王世襄先生丰赡收藏中的一件,世人何其有幸,终于聆听到大唐盛世的悠扬琴音。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某些文化器物的实用性、功能性可能逐渐减弱乃至丧失,但是它们对人类的精神活动却具有巨大的影响,它们在创新中弥散、繁衍。研物可立志,在研究和把玩琢磨中,中华文化在现实生活和全球竞争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我们的传统服饰,近年来就常常成为国际品牌的流行元素; “功夫熊猫”早已成为国人自豪的网络热语;大型游戏《黑神话:悟空》2024 年横空出世,成为一时之热,我们理应向明万历年间的南京书商“金陵世德堂唐氏”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他们以《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之名出版了神魔小说《西游记》。没有《西游记》作者不计名利的心血,没有出版家的独到眼力,就没有在一代人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周星驰系列电影,当然也不会有在大小屏幕上闪烁的《黑神话:悟空》。《黑神话: 悟空》风靡全球,还将不断孳生繁衍,这就是文化的软实力。
中华文化丰富而多元。《中国符号》第一辑含括了节气、家训、民俗、诗词、楹联、瓷器、建筑、骈文、汉字、绘画,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匾额、家具、剪纸、科举、乐器、神话、石窟、书法、书院、篆刻等,是“第二辑”。第二辑并非第一辑的简单补充,它们均是我们灿烂文化的一部分,都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亮点。从文化的表现形态看,如果我们把匾额、剪纸、书法、篆刻等理解为二维表达,石窟、家具就是三维,而音乐、神话、书院、科举则是多维或制度性的,它们弥散在文明的光阴中,将伴随着漫长的时光,与我们的文明一起走向世界,走向遥远的未来。
《中国符号》第二辑的出版令人欣慰。多位专家学者贡献了学识,付出了努力。它对弘扬中华文化,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定有所助益。
是为序。
朱辉
什么是神话
什么是神话?广义地说,就是关于神的故事。狭义地说, 是反映人类原始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文化现象。就其产生的原动力而言,神话始于早期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感受、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内容涉及宇宙的起源、英雄人物、生活习俗、重大社会事件、社会秩序等。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面对变化莫测和难以控制的大自然,人类内心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向往且敬畏的情感。特别是当面对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时,如洪水、地震、泥石流等,以及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等现象,在内心好奇和惊恐的作用下,人类也生出了对自然灵力的原始崇拜和种种幻想。随着语言的产生,人类得以以此为媒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 以及对未知世界的猜想,神话就此产生。
今天汉语里的“神话”一词是从日语里转译过来的。日语的“ 神话” 一词来源于英语myth, 德语mythe、mythos、mythus 和法语mythe 等词, 这些词同源于希腊语muthos、mythos,原意是关于神、神奇事物的故事或叙事。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对“神话”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英国学者柯克在《论神话的界说》中坦言,“没有一个神话定义能轻而易举地揽括所有这些可能的功用,因为这些功用彼此重叠交错却并不一致”。在宗教徒眼中,神话是“上帝的语言”,与某种宗教仪式密切相关。在人类学视角下,“神话”是一种与历史相关的、讲述万物起源和英雄事迹、具有重要文化作用的故事。在民俗学领域,“神话”是关于人类和世界如何产生、发展的叙事性解释。
中国学者在神话定义方面也作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神话学家袁珂在20 世纪80 年代的《再论广义神话》一文中就曾提出过“广义神话”的概念:“广义神话,其实就是神话,它不过是扩大了神话的范围,延长了神话的时间;它只是包括了狭义神话,却没有否定狭义神话。狭义的神话,仍然可以作为学者们研究的核心。但是,过去一般多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去研究神话,这是不够的,还须要从神话本身具有的多学科性去研究神话, 这就必须扩大神话的范围;过去研究神话,多把神话限制在‘上古’、‘古代’这样一个比较狭小的时间圈子里,这也是不够的, 还须从这个圈子里跳出来,看到后世也有神话,直到今天,还未断绝。总之一句话,就是今后我们研究神话,要将‘神话’ 这个概念尽量放大些,把神话研究的视野尽量放开阔些。”陈建宪在《神话解读—母题分析方法探索》中将神话划分为原生态神话、再生态神话、新生态神话和衍生态神话。杨利慧在《神话与神话学》一书中指出:“神话是有关神祇、始祖、文化英雄或神圣动物及其活动的叙事,它解释宇宙、人类(包括神祇与特定族群)和文化的最初起源,以及现时世间秩序的最初奠定。” 综观对神话概念的各种界定,当前神话学研究领域更多还是关注“狭义的神话”。
第二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虽然现代汉语的“神话”一词是从外文转译而来的,但是中国神话的产生、发展却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 中国就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已出土的远古资料为神话传说的源远流长提供了充分的佐证。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的彩绘女神像、阴山岩画中娱神拜日的形象、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的众多天神像、随县擂鼓墩1 号墓内棺上手执双戈戟守卫的神像、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上的十二月神图等,这些出土文物中的大量神形刻绘充分反映了中国上古时代相当发达的神话思维。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儒家文化对神话采取排斥的态度,致使中国上古神话在古籍文献中的载录流传甚少,资料也零碎散乱,没能像古希腊神话那样被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经》[1] 是保存中国神话资料最多的一部文献,记载最为集中,最接近神话本来的面貌,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其余神话材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中,往往都是只言片语的形态,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汉代学者刘向、刘歆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及其属臣益,认为该书编著时间为上古虞夏之际。历代学者考证后得出的结论是,书中大量神话源自上古时期的口耳相传,但全书并非都是虞夏之物。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山海经》并非作于一人一时,而是历经漫长的时间,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等根据流传的一些材料编选,再由后人加工修改,不断增益成书, 约成于战国初年至汉代初年间,一定程度上具有民间原始宗教的性质。现存《山海经》共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共三万一千余字。书名《山海经》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其中“山海”的概念涵盖了名山浩海之间的大千世界,有普天之下和全世界的含义;“经”则是“经历、经过”的意思,有别于儒家“经典”之义。后世流传的定本来自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校勘整理的版本。概括地说,《山海经》是上古先民对自己所经行的世界的认识和记述。全书记载山名有五千三百多个,水名有二百五十余处,动物有一百二十余种,植物有五十余种。书中随处可见的山名和水名常常能与古代地名互相印证,且有很多名称沿用至今,如对琅琊台、蓬莱山、会稽山的方位描述非常清晰准确, 与它们今天实际的方位基本一致。从《山海经》的形态来看, 其比较接近地理书,因此,历来目录学家多将它分列在地理类。随着文学的发展,又有学者将它列在小说类,但仍不足以概括它的全部真实性质。《山海经》内容驳杂,除了神话传说、宗教祭祀之外,还涵盖了上古时期地理、历史、民族、天文、生物、医药、矿产等多方面内容,内涵之丰富,难以一言以蔽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