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语言、使用与认知
》
售價:HK$
69.3

《
帝国的叙事话语:国家身份塑造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
售價:HK$
151.8

《
世界上的城堡:一部千年古堡兴衰史(从军事建筑到中世纪城堡,59座经典古堡,高清全彩图文,精装收藏品质)
》
售價:HK$
261.8

《
缪斯的诞生 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生成简史
》
售價:HK$
85.8

《
信念危机:投资者心理与金融脆弱性
》
售價:HK$
74.8

《
喵星语解密手册
》
售價:HK$
86.9

《
新型戏剧编剧技巧初探
》
售價:HK$
82.5

《
历代玉器收藏与鉴赏
》
售價:HK$
396.0
|
編輯推薦: |
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海草房景观研究的系统性研究空白。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保存相对完整的我国胶东荣成地区的海草房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整个区域传统聚落形成时期的人口迁移、军事制度等进行梳理,对区域各聚落的形成时期、人口来源、聚落原始功能、选址特点等进行解析,明确海草房聚落的历史形成过程;其次从聚落内部居住区域、聚落(居住区 耕地 菜地)、地域三个由小到大的空间尺度,分别对整个区域的海草房的选址特点(与河海的关系、地势特点、整个区域村落之间的原始功能关系及布局等)、形态(房屋朝向、房屋组合、道路形态等)、景观构造(古井、道路、墓地、打麦场、菜地、耕地、家庙、龙王庙、林地等的位置及功能关系)进行把握,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海草房传统聚落的景观特征;然后从多角度解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草房聚落景观的变迁状况,并通过对传统聚落保全的相关制度的梳理,探讨了传统聚落在不同空间尺度的保全策略。
|
關於作者: |
钱玉莲,先后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就读本科、东京大学农学生命科学大学院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就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于东京大学就读博后研究员,博后研究员出站后于烟台大学就职,并同时取得东京大学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客座研究员职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村落景观保全、文化遗产保全及其旅游开发,先后在《日本造园学会论文集》《东京大学林学会论文集》《新型建筑材料》上发表多篇期刊论文,参与东日本大震灾复兴、由布院温泉地景观改造等项目。
|
目錄:
|
1绪论(1)1.1本书的背景(1)1.2本书目的与对象(4)1.3本书方法(7)1.4文献梳理及研究定位(10)1.5研究整体框架(16)本章参考文献(17)2宁津地区海草房聚落的形成脉络(23)2.1海草房概述(23)2.2本章目的及方法(33)2.3明代人口迁移状况(34)2.4宁津地区海草房聚落的形成脉络(40)2.5小结(48)本章参考文献(49)3宁津地区海草房聚落的景观特征(51)3.1本章背景及目的(51)3.2本章方法(51)3.3宁津地区海草房聚落的景观特征(57)3.4景观特征的影响因素(69)3.5小结(75)本章参考文献(77)4宁津地区海草房聚落景观的变迁及保全(78)4.1本章目的与方法(78)4.2海草房聚落景观的变化(78)4.3海草房聚落的保全(86)4.4聚落保全现状(97)4.5小结(100)本章参考文献(101)5总结(102)5.1研究总结(102)5.2课题展望(106)附录A聚落调查图表(107)附录B聚落形态、景观要素、街景(124)
|
內容試閱: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以来,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传统聚落的保全与开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针对传统聚落的改造项目也于全国范围内陆续落地。在众多聚落改造项目当中,不乏有成功的案例,但同样,改造运营不尽如人意的项目也比比皆是。因此,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聚落的保全与开发究竟依据何种标准去推动?而平衡保全与开发之间矛盾的“度”又应该如何去把握?传统聚落的保全如若从景观的视点去考量,则需保全哪些景观要素及肌理?保全的尺度又如何界定?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众多学者亟需解决的研究课题。不同区域、类型的传统聚落,又如何去定义其各自的景观特征?如何准确、有效地凝练出不同区域聚落的景观肌理,既能防止出现“千村一面”的单一景观,又能避免因改造不善造成的重复建设?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以胶东半岛海草房传统聚落为例,尝试凝练出该地区的特色景观肌理,为中国传统聚落保全与开发提供一个案例参考。传统聚落的既往研究当中,大多选取个别典型聚落进行探讨,而对整个区域的成片聚落统一考察的却为数不多。笔者观察发现,一个地区往往存在其区域特色的自然及文化景观肌理,如果仅从单体聚落的尺度探讨,很难把握聚落之间的内在文化关联性。另外,同一地区一定数量聚落样本的选取,能够确保数据统计的准确度,因而对于区域整体景观肌理的凝练也更有价值。基于以上考量,本书选取了海草房保存相对完整的威海荣成市宁津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对整个区域的52处自然聚落进行整体考察。本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视点着眼进行研究。一方面,在时间视点上,梳理整个地区聚落群形成的历史脉络,把握该地区各聚落形成的时期、时代背景、聚落原始功能及选址特征;同时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区聚落的景观变迁状况。以时间为轴线,对该地区聚落在空间结构、产业功能及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在空间视点上,小到包含村民生活的民居建筑、街巷空间在内的聚落尺度,中到包含生产空间、信仰空间、防卫空间、生活空间的土地利用及人工设施的村域尺度,大到包含整个宁津地区的山海、河流、地势、聚落群在内的地域尺度,从不同空间尺度上探讨景观要素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考察住民的生活空间、生产空间、信仰空间、防卫空间的空间布局;探讨聚落选址、历史产业与当时聚落形成的历史背景的关系。基于纵向的时间轴线、横向的空间轴线,多维度、深层次地凝练该地域在其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景观肌理。本书的*后章节,通过梳理各尺度景观的变化状况及聚落保全制度的形成脉络,进一步探讨这种乡土景观肌理的有效保全机制。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两位导师下村彰男教授和小野良平教授 ,他们的悉心指导让我在科研的道路上找到方向,他们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师者风范,也时刻鞭策着我在工作岗位上谨守为人师者的本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