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符号:中国篆刻

書城自編碼: 4088379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文化随笔
作者: 王亚杰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63095162
出版社: 河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8.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 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

售價:HK$ 76.8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助人技术本土化的刻意练习 》

售價:HK$ 87.9
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2024
《 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2024 》

售價:HK$ 107.8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售價:HK$ 65.9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148.5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售價:HK$ 76.8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售價:HK$ 86.9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售價:HK$ 75.9

 

編輯推薦:
中国篆刻以其独有的符号意义与文化价值
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方寸之间深刻地反映着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创造力
內容簡介:
“中国符号”系列丛书是一套全面而精致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性读物,该系列图书选取了乐器、神话、剪纸、匾额、书法、石窟、篆刻、家具、书院、科举等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以通俗的语言解读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阐述其发展历史和思想流变,力求多角度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
《中国篆刻》一书详细的介绍了中国篆刻的历史发展脉络,从篆刻的起源、形式与分类,到各个历史时期篆刻艺术的特点与影响,包括先秦时期印章、秦汉印章制度、魏晋南北朝印章风格、唐宋印章艺术,以及元明清时期篆刻流派和近现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全书深入的探讨了中国篆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从中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了解中国篆刻与各时代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篆刻审美价值的传承与创新。
關於作者:
朱辉,男,198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委员会主任、《雨花》杂志主编。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发表长篇小说《我的表情》《白驹》《牛角梳》《天知道》《万川归》,出版《朱辉文集》(十卷)。曾获“鲁迅文学奖”。
王亚杰,男,1984年出生,河南省尉氏县人。2011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师从韦宾教授。毕业至今就职于重庆市兼善教育集团,从事基础美术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
目錄
中国篆刻概述

005·第一节  篆刻的起源
011·第二节 篆书与篆刻
016·第三节 印章与篆刻
019·第四节 篆刻的形制与分类
030·第五节 篆刻的刀法与章法

第二章  原始的萌芽及先秦的孕育

041·第一节 原始人的创造至文明之崛起
045·第二节 奇妙的文字之旅——由甲骨刻辞到印章
048·第三节 文明崛起——商周青铜与印章的萌芽
054·第四节 战国古玺的形成与发展
059·第五节 奇诡多姿的七国印章

第三章 印宗秦汉

074·第一节  秦印的形式与布局
078·第二节 绚丽多姿的印家典范—汉印
084·第三节 秦封泥的广泛应用与特色
090·第四节 摹印篆到缪篆的华丽转身
095·第五节 秦汉印风的艺术影响

 魏晋风骨

104·第一节  汉风遗韵下的三国印章
108·第二节 晋韵洒脱话两晋
112·第三节 南北朝及十六国印章的发展
115·第四节 魏晋风骨对后世的影响

 唐法婉转

122·第一节  隋唐印章的发展与革新
127·第二节 隋唐印章的类别
131·第三节 隋唐印章制作工艺的变迁
134·第四节 唐代印章的文化意义

 宋韵起舞

141·第一节  宋代官印的形制
146·第二节 宋代印章文字与书法
151·第三节 宋代私印的发展与应用
155·第四节 辽、金印章的形制
159·第五节 两宋及辽、金印章的艺术特征及影响

 元歌灿烂

166·第一节  元代官印的应用与特征
170·第二节 元代花押的表现与艺术性
176·第三节  元代篆刻艺术的突破与创新
180·第四节  文人崇尚的元代印风
185·第五节  元代“吾氏”篆刻理论的成熟

 明月照人

194·第一节  明代官印形制
198·第二节 吴门派篆刻始祖文彭
203·第三节 职业印人何震
208·第四节 “拟汉热潮”下的苏宣与汪关
211·第五节 精研古玺的朱简

 清风鸣蝉

218·第一节  清代官印形式与乾隆私印
224·第二节  清初篆刻概述
231·第三节  浙派中的西泠四家
237·第四节 “印从书出”的邓派篆刻
244·第五节 “印外求印”的晚清篆刻

 清风遗韵

254·第一节  清风遗韵下的近现代篆刻
257·第二节 吴氏印迹影响下的“赵派”篆刻
262·第三节 跨越近现代的白石篆刻

第十一章  中国篆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270·第一节  方寸之间的千年文明
273·第二节 不可复制的美学艺术
279·第三节 身份与品位的象征意义
內容試閱

我们知道,符号是一种标识或印记。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积淀,具备明确而且醒目的客观形式;也是精神表达的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文化符号,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容颜。
一国与他国的区别,很重要的是精神和文化。中国历史数千年,曾遭遇无数次兵燹和灾害,却总能绝处逢生,生生不息,至今仍生机勃勃,是因为我们拥有着深入血液、代代相传的强大文化基因。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身上都流淌着饱含中华文化基因的血液。
文化发展浓缩到一定火候,自然会拥有符号功能,产生符号意义。中华文化以其鲜明的外在表现和深刻内涵,凸显着我们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形象。
作为符号的中华文化,遍布中华大地,也潜藏于我们的心灵。我们在很多古宅前见过“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中国家庭的古训,耕田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高德。类似的楹联还有很多。再说匾额,“正大光明”悬于庙堂之上,“紫气东来”“和气致祥”“厚德载福”则多见于官邸民宅。它们是中华景观的点睛之笔,也是我们的精神底蕴。
文化需要我们的珍视。都听过二胡曲《二泉映月》,但这首曲子也曾命悬一线。1950 年,华彦钧贫病交加,栖身于无锡雷尊殿,已不久于人世, 南京国立音乐院教授杨荫浏偶然间得知此曲,很快找到了阿炳,他们用当时少见却算是先进设备的钢丝录音机,录下了阿炳自称“二泉印月”的杰作。他们又录下了二胡曲《听松》和《寒春风曲》, 第二天,还录下了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其时阿炳已沉疴在身,衰弱不堪,当年年底,阿炳就去世了,这六首弥足珍贵的录音就成了阿炳的稀世绝唱。这曲早已走向世界的音乐, 如果不被抢救,恐怕早已湮灭。
文化是坚韧的,但文化的载体或结晶有时却也很脆弱。外国人建造宫殿主要用石头,而我们主要用木材和砖头,这也是我们的古代宫殿难以保存千年的原因之一。家具则无论中外,都是木质的,相对于我们漫长的文明,家具显然脆弱娇贵。启功先生以“玩物不丧志”誉之的王世襄先生,精于古代家具、漆器、绘画、铜佛、匏器的研究, 对明代家具和古代漆器尤有贡献。他早年在燕京大学接受西式教育,却醉心于中国古代器物,穷毕生之力,搜集了无数珍贵文物,并为它们做出了科学便捷的索引。他的代表作《明式家具研究》已成为众多爱好者的工具书,上世纪90 年代出版后,有晚辈因书价昂贵有所抱怨,王世襄先生闻之, 专门登门赠书,以泽后人。黄苗子先生谓其“治学凭两股劲:傻劲和狠劲”;杨乃济先生评其“大俗大雅,亦古亦今,又南又北,也土也洋”;张中行先生感叹“唯天为大,竟能生出这样的奇才”, 博雅的王世襄先生当得起如此赞誉。2003 年现身于公众面前的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就是王世襄先生丰赡收藏中的一件,世人何其有幸,终于聆听到大唐盛世的悠扬琴音。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某些文化器物的实用性、功能性可能逐渐减弱乃至丧失,但是它们对人类的精神活动却具有巨大的影响,它们在创新中弥散、繁衍。研物可立志,在研究和把玩琢磨中,中华文化在现实生活和全球竞争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我们的传统服饰,近年来就常常成为国际品牌的流行元素; “功夫熊猫”早已成为国人自豪的网络热语;大型游戏《黑神话:悟空》2024 年横空出世,成为一时之热,我们理应向明万历年间的南京书商“金陵世德堂唐氏”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他们以《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之名出版了神魔小说《西游记》。没有《西游记》作者不计名利的心血,没有出版家的独到眼力,就没有在一代人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周星驰系列电影,当然也不会有在大小屏幕上闪烁的《黑神话:悟空》。《黑神话: 悟空》风靡全球,还将不断孳生繁衍,这就是文化的软实力。
中华文化丰富而多元。《中国符号》第一辑含括了节气、家训、民俗、诗词、楹联、瓷器、建筑、骈文、汉字、绘画,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匾额、家具、剪纸、科举、乐器、神话、石窟、书法、书院、篆刻等,是“第二辑”。第二辑并非第一辑的简单补充,它们均是我们灿烂文化的一部分,都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亮点。从文化的表现形态看,如果我们把匾额、剪纸、书法、篆刻等理解为二维表达,石窟、家具就是三维,而音乐、神话、书院、科举则是多维或制度性的,它们弥散在文明的光阴中,将伴随着漫长的时光,与我们的文明一起走向世界,走向遥远的未来。
《中国符号》第二辑的出版令人欣慰。多位专家学者贡献了学识,付出了努力。它对弘扬中华文化,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定有所助益。
是为序。
朱辉

第一章 中国篆刻概述

中国篆刻,又称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的制作和使用。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因古代大多采用篆书这一字体制作印章而得名,它是将书法艺术和镌刻相结合而制作出的产物。就印章的制作工艺而言, 它是指将在平面上设计好的文字或纹样镌刻在金属、石头、牙、角等材质上,进而形成一枚实用物品,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中国艺术史与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随着当今许多出土文物的出现,我们可以把印章的使用追溯到公元前的殷商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与传承,它早已成为一种特殊符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漫长的岁月发展中,篆刻由最初的实用物品演变为艺术品,历史丰富了其特殊的文化内涵,进而赋予了其艺术的生命力。早期的篆刻并不是叫作篆刻的,而是被称作印章、印、玺、宝等,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篆刻”一词似乎有些许陌生。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元朝时期人们才逐步赋予了它“篆刻”这个名字, 但也仅仅是在文化艺术圈内使用。所以本书中有时会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实际上都是指篆刻或印章这一艺术形式。即便如此, 我们在日常表达中也还是主要称它为“印”或“印章”。具体到对篆刻这一词语意义的理解与解释,严格意义上来讲,是篆书与镌刻的结合,但是它是存在于相应的载体之上的,这个载体可以是多种材料,比较常见的是金属与玉石。对于古代印章而言, 它是属于实用工具的,属于手工业生产的范畴。古代印章的制作工艺相对比较复杂,需要多个工种相互配合。从制作的技术方面而言,首先是篆书书写印稿,也就是印面文字的书写与设计。其次就是需要专门的铸造印章的人来制作坯胎与模具,或者交由雕刻的工匠进行雕刻。
在整个印章发展的历史当中,篆刻艺术在秦汉曾经出现了辉煌灿烂的鼎盛气象,秦汉印章成为我国古代文化中一座珍贵的艺术宝库。到了宋金元这一时期,镌刻群体由工匠扩大到文人, 印章进入篆刻艺术时代。元末王冕发现花乳石并以花乳石刻印, 为篆刻艺术的广泛普及提供了新的镌刻载体。松脆的石质印材替代硬质印材,使得文人们能够自篆自刻,自此使得明清文人印章火热而迅速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中国印章史上再一次的辉煌鼎盛期。
历史上我们常常把秦汉印章的繁荣发展归为印章史上的第一大高峰,把明清印章的繁荣发展归为印章史上的第二大高峰。自此,篆刻艺术形成了历史上的两座高峰,所以我们谈起印章艺术的成就,首追秦汉印章,其次乃是明清印章,这也是我们学习篆刻必须拜读的经典。
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与信息的快速传播, 使得我们能够看到许多辉煌灿烂的篆刻艺术作品及印学著述, 也使得今天的我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与学习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为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提供了广泛的途径。这是一项承载着千年历史底蕴和民族情感的艺术形式,在200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篆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无疑是对中国篆刻艺术的极大肯定,同时也是一种鞭策,如何传承与发扬这一艺术形式,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篆刻艺术的魅力,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2023 年6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道: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那么,中国篆刻艺术如何在这个时代践行“守正创新”的理念,如何在篆刻这一小小的“方寸之间”发挥其文化创新的作用,正是每一位篆刻从业者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下的我们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一个使命。因此, 对中国篆刻知识的了解与认识,不仅是对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了解,也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篆刻艺术普及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发展,考古学的新发现不断涌现及人类对前有知识的认知不断深入,篆刻这一艺术形式也出现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如机器篆刻的出现。在机器篆刻与手工篆刻并存的时代,是坚持以“情”为主的艺术创造,还是接受机器制造的方便快捷,也成为当下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对篆刻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以及对篆刻文化的了解成为我们今天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当代中国篆刻文化经过传承与创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将形成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又一大高峰。

篆刻的起源

关于篆刻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制陶工艺,甚至可以说,从原始人在岩石上刻画那些符号开始,篆刻艺术所承载的“记事”功能与“实用”功能,已经在这一行为活动中出现了。从现有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已经发现,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 已经出现了印制陶器花纹的模具,但它还不是篆刻,只能说是制作陶器纹饰的辅助工具。这种工具的制作,如同泥塑模具的翻制,首先制作一个陶器的实物—陶坯,待陶坯干燥后再利用黏土覆于表面,制作出陶坯的模具,以便于后期大量的复制。当陶坯的模具制作好以后,在火中进行烧制,制作成陶制的模具。当然,这其中也有泥制模具,比如宝鸡凤翔泥塑的模具大多就是泥和棉絮经过捶打揉搓而成的泥制模具。
随着人类审美思维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开始在陶器表面增加印制式的图案,进而形成了带有图案花纹的凹凸有序的模具,这种模具我们称之为“范”。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在制作陶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在进行着雕刻与图案布局这一审美活动了。同时,由陶制的“范”到制作而成“器”的这一活动过程,与篆刻出现以后,“泥封”的这一行为如出一辙。这种内在的不自觉的行为活动,为后期篆刻艺术的出现奠定了相应的实践基础。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而制作陶器的这个“范”,也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一种实物证据了,毕竟制作陶器相比制作玉器和青铜器早了几千年。尽管我们认为篆刻艺术从陶器的“范”的制作开始已经有所萌芽,但是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想。
篆刻的萌芽或许也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生活体验与经验的积累,以及自我“领地意识”或者“私有观念”, 抑或是“审美意识”的觉醒,使人们觉得应该做一个标记以分辨不同的所属物品,进而演变为刻符记事的这一行为活动。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带有刻符性质的陶器(见下图),上面就刻有女性人物的形象,此形象或许为装饰,但也可能是一种标识, 表示这一器物为某人或某阶级的人所拥有。
但不论怎么去解释,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活动的出现, 都离不开人们内心“审美意识”的产生,或许正因为这样,这种刻符记事的行为活动和印章所依附的文字是起源于同一行为活动的。因此,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从甲骨文出现的那一刻开始,人类刻划字符的这一行为活动已经得到有力的印证。甲骨文的出现,可以说是向印章的雏形迈进了一大步,奠定了印章艺术产生的文字基础。因为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虽然它的作用是占卜,但是在制作过程上,我们可以说它已经是在进行刻制的这一动作了。因为篆刻的技法主要包括刀法和字法(又名章法),篆刻作品的刀法要求力度适中,刻出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可辨,而字法要求字形端庄,笔画有力,整体布局美观大方。因而,无论是从制陶的“范”及陶器的刻划或是甲骨刻辞的遗物来看,这些都与后期出现的印章存在着类似的“刻划”技艺流程,与印章雕刻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们可以说篆刻与制陶工具的“范”及甲骨刻辞具有一定的同源性。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商代早期人们便能够用“火炼法”炼制铜、铅、锡合金的青铜,掌握了冶炼青铜技术, 青铜器的造型借鉴了陶器的模型,花纹装饰则借鉴玉器上的纹样。到了商代后期,青铜器在冶炼、铸造工艺和艺术表现形式上, 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地步,这种成熟也必定是建立在“范”的成熟发展及“范”的精致工艺基础之上的。就考古发现而言,关于早期青铜器,西方是以锻造为主的技术传统,而中国是以铸造为基础。制作青铜器,更需要相应的模具,而这种模具与制作陶器的模具相比,其“范”的分割数量更多。作为铸造铜器的介质,常见的有石范、金属范和陶范。考古发现显示,中国以陶范为主流,二里头文化时期出现了以多块陶范组合铸造的青铜器。在中国甘肃西城驿、陕西石峁等早期遗址中,也有较多的石范出土。2019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就出土了较多的陶范。我们可以坚定地推断,在这一阶段人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镌刻技术。商周青铜器的出现,使人们镌刻雕琢技术进一步提升,为印章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印章究竟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向来说法不一,始终没有定论,但是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类似印章” 的三件实物,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古印章,印面只有类似图案的符号,如下图所示。
这也是目前我们见到的类似玺印的印章,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制作铜器的母范,然而从这三个印的形制来看,又具备印章初步的雏形,其中的鼻纽就是印章后来流行的一种形式。殷墟考古发掘出土的三枚铜质印章,为最终解决这一学术难题提供了契机。1998 年,考古人员在殷墟东南部安阳市水利局院内的夯土基址内清理出一枚兽面纹印章。2009 年,在殷墟西南部王裕口村贞人墓出土文字印章。2010 年,在殷墟南部刘家庄祭祀坑发现一枚文字加夔龙纹印章。报告记载,三枚印章出自三种不同类型的遗迹,都是青铜铸造,呈方形或者近似方形, 背面平,加鼻纽,一枚为阴文,两枚为阳文。[1] 殷墟发掘出土的这三枚印章使我们确信,商代已经开始使用印章了。印章作为陪葬品的出现,更说明当时的印章已经具有标识、铭记的功能。殷墟考古发掘出土的印章,将中国印章的历史向前推到了商代晚期。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印章均为青铜制作,由此可以认为,印章的制作与青铜器的制作具有同质性的特点。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