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象学的心灵(第三版)(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扎哈维系列)
》
售價:HK$
107.8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HK$
184.8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HK$
494.9

《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售價:HK$
96.8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HK$
94.6

《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售價:HK$
107.8

《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售價:HK$
140.8

《
论美国(附赠解读手册)
》
售價:HK$
140.8
|
編輯推薦: |
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一辈子都致力于统一天下的皇帝。
从登上帝位之日起,就注定了他的命运——结束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他制定先南后北战略,步步为营,基本奠定北宋版图。他的功绩堪比汉高祖、唐太宗。
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改革精神的皇帝。
以五代乱世为镜鉴,赵匡胤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通过制度创新,集行政权、军权、财权、司法权于中央,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为宋朝的稳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引导王朝走向理性的皇帝。
拒绝前代兵变恶习,严禁士兵抢掠,兵不血刃、市不易肆,赢得民心;登基后优容善待前朝宗室大臣,保持政权稳定;用誓碑约束后代帝王不滥杀士大夫,树立仁政典范;号召武臣读书,认识到“宰相须用读书人”,推动王朝治理理性化。
看懂宋朝历史,从宋太祖和宋太宗开始。
太祖开国,太宗立规,共创祖宗之法,成为其后宋朝君臣的根本遵循。宋朝何以为宋朝,文化高度繁荣却又“积贫积弱”,这种悖论也只有从最初的源头深入探索,才能看得更为真切。
|
內容簡介: |
《宋太祖赵匡胤》是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读史系列的代表作之一,凝聚六十年文史研究的感悟与洞见,还原一位传奇帝王的真实面貌。
从洛阳夹马营的“香孩儿”,到四处碰壁的“流浪汉”,再到郭威、柴荣父子帐下的“关键先生”,最终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建立宋朝,终结乱世,王立群讲透了宋太祖赵匡胤波澜壮阔的一生,描绘出大宋开国的壮丽画卷。
本书依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资治通鉴》等基础史料,参详史学界现有研究成果,以事件与人物为中心,通过巧妙构思和编排,用富有文采且幽默睿智的语言,对宋太祖及其时代进行了符合历史逻辑的精彩解读。通过这部书,读者可以对宋朝初年历史形成整体性认识,并对影响宋朝发展的诸多事件和制度创设获得透彻的感悟。
王立群教授认为,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两个世纪的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五代时期的野蛮政治,开创了一个理性与文明的新时代,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
關於作者: |
王立群
著名文化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主攻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曾任中国文选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任该会学术顾问,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
2006—2016年,任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为其代表节目。
著有《千古一帝秦始皇》《西楚霸王项羽》《布衣天子:汉高祖刘邦》《无冕女皇吕后》《文景之治》《汉武大帝》等。
“王立群读史记”图书品牌畅销17年,销量超300万册。少儿版《读史记,成大器》销量突破60万册。
|
目錄:
|
上册
一 陈桥兵变
二 皇业肇基
三 关键先生
四 蹊跷的木牌
五 世宗托孤
六 疑窦丛生
七 百炼成“真”
八 开国大事
九 玩火自焚
十 请君入彀
十一 杯酒释兵权
十二 煞费苦心
十三 集权集权
十四 雪夜定策
十五 一箭双雕
十六 锦城烟雨
十七 兵发两川
十八 平定蜀乱
十九 孟昶之死
二十 平蜀总结
下册
二十一 百官读书
二十二 可乘之机
二十三 挥师河东
二十四 巫宦之国
二十五 势如破竹
二十六 风花雪月
二十七 进退失据
二十八 万事俱备
二十九 六路并进
三十 李煜进京
三十一 迁都之争
二十二 斧声烛影
二十三 非常事件
三十四 匪夷所思
三十五 太祖誓约
三十六 反贪倡廉
三十七 为国守财
三十八 双面胶皇帝
三十九 千里送京娘
四十 任人评说
|
內容試閱:
|
太祖倡导武臣读书以及有感而发的“宰相须用读书人”的说法,被后世文人津津乐道,后人更是将之概括为“重文轻武”,认为宋太祖开国之初就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准确的。
首先,太祖在发出“宰相须用读书人”的感叹后,并没有立刻起用读书人做宰相。
太祖心目当中的读书人,是指像窦仪、陶谷那样的饱学之士。但建国之初,国家更需要有经验、有能力处理繁杂行政事务的人才,比如赵普这样的文吏。
其次,太祖提倡武臣读书,并不意味着重文轻武。太祖取得帝位后,要平定地方的叛乱,要开拓国境,要实现统一,都离不开武人。因此,太祖不会轻视武人,相反,他会更加重视武人。而且,他清楚武人的能量,所以,太祖会对武人加以提防,并着力实现有效驾驭,而绝不会轻视武人。
再次,太祖倡导读书的目的在于倡导百官成为文武兼长的新型人才。
在宋太祖的心目中,理想的人才似乎是武将懂文治,而文臣通武干。武将要读书,是太祖一直提倡的,而文臣懂武干的提倡,可以从一则笔记中看出。
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王嗣宗,是太祖朝的进士。当殿试的时候,他与另外一人赵昌言(《玉照新志》中说是陈识)不相上下,两人在大殿之上都想争头名状元。太祖出了个主意,让他俩当场“手搏”,比试一下功夫。赵昌言秃发,王嗣宗就击打他的帽子,结果帽子落地,王嗣宗立刻上前跪倒谢恩,说:我赢了。太祖大笑,于是就把状元给了王嗣宗,赵昌言屈居第二。
据《宋史·王嗣宗传》载,这件事情发生在开宝八年(975),王嗣宗在太祖的鼓动之下,依靠摔跤,获得了状元,这件事情被后人作为笑话来传播。其实,在这看似笑料的背后,也隐约透露出太祖对文臣通达武事的提倡。
如果认为笔记中记载的这件事情只是太祖不拘一格的表现的话,下面这则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到太祖对文人懂武的重视。
有一次,太祖问赵普:文臣中谁有武干?赵普回答辛仲甫有这个才能。太祖立刻召来考察,令其射箭,破的而中;令其披甲挥戈,若披单衣。太祖非常高兴,大加赞赏,认为他是分治大藩的理想人选。于是,在开宝元年(968),任命他权知彭州,当时赵匡胤说:蜀地刚刚平定,轻浮奢侈的风俗没有革除,你有文武才略,因此才任用你去。从这件事上,更能清楚地看出,太祖对文人懂武干的提倡。
总之,太祖既重武又重文;提倡武臣读书,也提倡文臣读书。重视武人,是因为他们在建立新朝、平定战乱、开疆拓土中的重要作用,提倡他们读书,是为了抑制他们在战争中形成的过度膨胀的势力,确立君君臣臣的尊卑秩序。提倡文人读书,是让他们成为博闻多识的饱学之士,是为了大宋的长治久安着想。文臣略懂武,武臣略知文,文武并重,文武兼长,这其实是太祖心中理想的人才状态。当后来的继任者过分强调文而有意忽略武的时候,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就形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