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图解组织心理学:从零开始养成领导力
》
售價:HK$
74.8

《
牛津西方哲学史(中文修订版)
》
售價:HK$
140.8

《
萤火虫全球史:西方人眼中的古代丝绸之路
》
售價:HK$
83.6

《
大宋300年(写尽三百载大宋繁华与沉浮、浪漫与风霜)
》
售價:HK$
75.9

《
害马之群:失控的群体如何助长个体的不当行为
》
售價:HK$
96.8

《
最后的门徒——我与李小龙回忆录
》
售價:HK$
74.8

《
没有明天的我们,在昨天相恋
》
售價:HK$
47.1

《
流动的白银(一部由白银打开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感受中国乐器之美,传承民族音乐之魂
展现华夏子孙之智慧,铸就中华艺术之辉煌
|
內容簡介: |
“中国符号”系列丛书是一套全面而精致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性读物,该系列图书选取了乐器、神话、剪纸、匾额、书法、石窟、篆刻、家具、书院、科举等影响世界的中国文化符号,以通俗的语言解读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阐述其发展历史和思想流变,力求多角度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独特魅力。
《中国乐器》一书既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专著,也是一本面向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普及读物。全书共分为七章,回顾了中国乐器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乐器与古代社会、文化、宗教之间的密切关系。并选取了一些典型乐器,从它们的来源、特色、制作工艺、演奏技艺、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等多方面进行了介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乐器。全书以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详细梳理了中国乐器的发展历程、种类特点、演奏技艺、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美学精神以及现代传承,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中国乐器画卷。
|
關於作者: |
朱辉,男,198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委员会主任、《雨花》杂志主编。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已发表长篇小说《我的表情》《白驹》《牛角梳》《天知道》《万川归》,出版《朱辉文集》(十卷)。曾获“鲁迅文学奖”。
王丹,女,中共党员,音乐教育硕士,毕业于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教师,重庆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会员,重庆合唱协会会员,北碚音乐家协会常任理事。从事音乐、钢琴教育二十余年,有丰富的钢琴演奏和教学经验,曾在各大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和参与市级、校级及院级课题多个,出版编写教材多本,曾获重庆市第一届合唱比赛“最佳钢琴伴奏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第一届大学生展演获一等奖并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所教学生多人考上研究生并在许多重要赛事中分列一、二等奖,多次获重庆师范大学“优秀教师”“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称号。
|
目錄:
|
中国乐器的起源与演变
003·第一节 穿越远古时代的声音
008·第二节 先秦时期
011·第三节 秦汉时期
017·第四节 隋唐时期
022·第五节 宋元时期
028·第六节 明清时期
033·第七节 近现代时期
第二章 中国乐器的基本介绍
039·第一节 中国乐器的特点
046·第二节 中国乐器的分类
053·第三节 中西方乐器的对比
第三章 中国乐器与中国器乐(典型)
063·第一节 一弦一清心·琴
071·第二节 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
077·第三节 谁家玉笛暗飞声·竹笛
081·第四节 箫鸣凤下空·箫
087·第五节 清筝何缭绕·古筝
092·第六节 胡琴好入巴渝曲·二胡
098·第七节 曲儿小腔儿大·唢呐
103·第八节 李凭中国弹箜篌·箜篌
108·第九节 鼓里传声有甚难·鼓
第四章 中国乐器的民族特色(典型)
120·第一节 蒙古族——马头琴
124·第二节 维吾尔族——都塔尔
127·第三节 瑶族——长鼓
132·第四节 傣族——葫芦丝
135·第五节 壮族——天琴
140·第六节 苗族——芦笙
144·第七节 一些奇特的少数民族乐器
第五章 中国乐器与传统文化
156·第一节 中国乐器与儒家思想
160·第二节 中国乐器与道家思想
163·第三节 中国乐器与佛教文化
166·第四节 中国乐器与文化自信
中国乐器的艺术审美
172·第一节 中国乐器演奏中的美学精神
176·第二节 中国传统乐器上的纹样之美
184·第三节 中国诗词中的乐器意象之美
193·第四节 中国画中的乐器气韵之美
第七章 中国乐器的传承与发展
203·第一节 中国乐器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208·第二节 中国乐器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结 语
|
內容試閱:
|
序
我们知道,符号是一种标识或印记。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积淀,具备明确而且醒目的客观形式;也是精神表达的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文化符号,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容颜。
一国与他国的区别,很重要的是精神和文化。中国历史数千年,曾遭遇无数次兵燹和灾害,却总能绝处逢生,生生不息,至今仍生机勃勃,是因为我们拥有着深入血液、代代相传的强大文化基因。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身上都流淌着饱含中华文化基因的血液。
文化发展浓缩到一定火候,自然会拥有符号功能,产生符号意义。中华文化以其鲜明的外在表现和深刻内涵,凸显着我们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形象。
作为符号的中华文化,遍布中华大地,也潜藏于我们的心灵。我们在很多古宅前见过“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中国家庭的古训,耕田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知诗书,达礼仪,修身养性,以立高德。类似的楹联还有很多。再说匾额,“正大光明”悬于庙堂之上,“紫气东来”“和气致祥”“厚德载福”则多见于官邸民宅。它们是中华景观的点睛之笔,也是我们的精神底蕴。
文化需要我们的珍视。都听过二胡曲《二泉映月》,但这首曲子也曾命悬一线。1950 年,华彦钧贫病交加,栖身于无锡雷尊殿,已不久于人世, 南京国立音乐院教授杨荫浏偶然间得知此曲,很快找到了阿炳,他们用当时少见却算是先进设备的钢丝录音机,录下了阿炳自称“二泉印月”的杰作。他们又录下了二胡曲《听松》和《寒春风曲》, 第二天,还录下了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其时阿炳已沉疴在身,衰弱不堪,当年年底,阿炳就去世了,这六首弥足珍贵的录音就成了阿炳的稀世绝唱。这曲早已走向世界的音乐, 如果不被抢救,恐怕早已湮灭。
文化是坚韧的,但文化的载体或结晶有时却也很脆弱。外国人建造宫殿主要用石头,而我们主要用木材和砖头,这也是我们的古代宫殿难以保存千年的原因之一。家具则无论中外,都是木质的,相对于我们漫长的文明,家具显然脆弱娇贵。启功先生以“玩物不丧志”誉之的王世襄先生,精于古代家具、漆器、绘画、铜佛、匏器的研究, 对明代家具和古代漆器尤有贡献。他早年在燕京大学接受西式教育,却醉心于中国古代器物,穷毕生之力,搜集了无数珍贵文物,并为它们做出了科学便捷的索引。他的代表作《明式家具研究》已成为众多爱好者的工具书,上世纪90 年代出版后,有晚辈因书价昂贵有所抱怨,王世襄先生闻之, 专门登门赠书,以泽后人。黄苗子先生谓其“治学凭两股劲:傻劲和狠劲”;杨乃济先生评其“大俗大雅,亦古亦今,又南又北,也土也洋”;张中行先生感叹“唯天为大,竟能生出这样的奇才”, 博雅的王世襄先生当得起如此赞誉。2003 年现身于公众面前的唐“大圣遗音”伏羲式琴,就是王世襄先生丰赡收藏中的一件,世人何其有幸,终于聆听到大唐盛世的悠扬琴音。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某些文化器物的实用性、功能性可能逐渐减弱乃至丧失,但是它们对人类的精神活动却具有巨大的影响,它们在创新中弥散、繁衍。研物可立志,在研究和把玩琢磨中,中华文化在现实生活和全球竞争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我们的传统服饰,近年来就常常成为国际品牌的流行元素; “功夫熊猫”早已成为国人自豪的网络热语;大型游戏《黑神话:悟空》2024 年横空出世,成为一时之热,我们理应向明万历年间的南京书商“金陵世德堂唐氏”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他们以《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之名出版了神魔小说《西游记》。没有《西游记》作者不计名利的心血,没有出版家的独到眼力,就没有在一代人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周星驰系列电影,当然也不会有在大小屏幕上闪烁的《黑神话:悟空》。《黑神话: 悟空》风靡全球,还将不断孳生繁衍,这就是文化的软实力。
中华文化丰富而多元。《中国符号》第一辑含括了节气、家训、民俗、诗词、楹联、瓷器、建筑、骈文、汉字、绘画,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匾额、家具、剪纸、科举、乐器、神话、石窟、书法、书院、篆刻等,是“第二辑”。第二辑并非第一辑的简单补充,它们均是我们灿烂文化的一部分,都是中华文化最璀璨的亮点。从文化的表现形态看,如果我们把匾额、剪纸、书法、篆刻等理解为二维表达,石窟、家具就是三维,而音乐、神话、书院、科举则是多维或制度性的,它们弥散在文明的光阴中,将伴随着漫长的时光,与我们的文明一起走向世界,走向遥远的未来。
《中国符号》第二辑的出版令人欣慰。多位专家学者贡献了学识,付出了努力。它对弘扬中华文化,帮助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定有所助益。
是为序。
朱辉
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丰富而厚重的民族文化。其中,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陶冶国人情操、承载历史、相辅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中国音乐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中国乐器的发展史,祖先们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功能多元的乐器。不同时期出现的乐器必然与其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生产技术、思想观念、社会需求与审美兴趣相关联。就让我们走近它们,去了解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去探寻它们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独特魅力。
第一节 穿越远古时代的声音
当时光的洪流回溯到20 世纪80 年代,贾湖遗址真正揭开神秘面纱的那一刻,中国乐器的先祖也随之首次展现在现代人眼前,它们静静诉说着过往,仿佛让人听到了穿越时空的第一声低吟。在这里先后发掘出的三十多支骨笛,距今已经8000 多年,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出土个数最多且可吹奏的管乐器。它的出现,把人类音乐史的进程向前推进了3000 多年。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先后历经九次考古发掘,出土6000 余件文物及大量人类骨骼、动物遗骸和植物标本。它反映了8000 多年前人类生活的景象,被评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由于其独有的特征,研究者称之为“贾湖文化”。贾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在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酒、最早的文字起源、最早的家畜驯养地、最早的宗教文化,还有我国最早的传统乐器—骨笛。
在远古时代,动物骨骼是先民们制作日常生活器物的重要材料之一,贾湖骨笛就取材于鹤的翅骨或腿骨,这类骨骼形态规则,壁薄中空,是理想的发声管。研究人员推测,最开始先民们可能也只是用这些骨骼来做劳动工具,比如吹火筒,或者模仿鸟叫来吸引猎物,或者作为相互之间联系的通信工具。随着时间的推进和人们对审美的不断追求,人们发现用不同的方式使用它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于是便研究如何用它来制作乐器, 这样便渐渐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骨笛。贾湖骨笛大部分色泽均匀,且保护状态相对完好,一般长20 多厘米,直径约1.1 厘米, 圆形钻孔都分布在同一侧,以5 孔和7 孔为主,也有4、6 孔笛。演奏时,骨笛与嘴唇呈45 度角,竖吹,其声清亮、圆润。有的骨笛上画有等分记号,表明制作之前先经过度量、计算,而后画线,再钻孔。至于先民们是如何测量和计算,如何得知音高音律,如何在这么坚硬的骨头上钻出大小合适的孔,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早期,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即宫、商、角、清角(比角高半音)、徵、羽和变宫(相当于我们现在唱的do、re、mi、fa、sol、la、si)来源于西方,但贾湖骨笛的出现打破了这个思维。它不但能吹出五声音阶,还可以吹奏六声和七声音阶, 甚至还可以表现一些变化音,而且在音高、音准上也与现在的竹笛相差无几[2],这不得不让人对贾湖先民们的音乐文化水平啧啧称奇。贾湖骨笛的发现无疑是音乐考古史上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它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奠定了中原地区古代音乐文明的基石!
除了骨笛,埙在新石器时代的音乐史上同样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目前最为古老的埙是20 世纪70 年代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发现的无音孔陶埙(只有一个吹孔),距今有7000 多年的历史。此外,20 世纪50 年代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个陶埙,一个无音孔,另一个有一个音孔,距今也有6700 多年的历史。最初,埙多取材于石头或骨骼,后发展为以陶土居多,它的形状比骨笛更为多种多样,有梨形、球形、卵形、椭圆形、鱼形等,其中梨形最为普遍。埙的上端是吹口, 底部呈平面,两侧有大小、多少不一的音孔,古书《尔雅》曾注: “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埙的外形。埙的音色古朴醇厚、幽深哀婉,与骨笛的清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恰与篪(起源于商周,一种竹制乐器,类似于笛,音色悲凉)绝配。《诗经·小雅》中记载:“伯氏吹埙,仲氏吹篪。”这说明埙发展到后来,多与篪搭配合作,所以后代有了“埙篪之交”一说,用来形容兄弟和睦、家和万事兴,朋友和谐相处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和”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文化的实践准则。
鼓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各地均有出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 多年前。史前时期的鼓被称为陶鼓或土鼓,以土为材质简单烧制,然后再捆绑上动物皮革而成。《山海经》[1] 中有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 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 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礼记·明堂位》中记载:“土鼓、蒉桴、苇籥, 伊耆氏之乐也。”这些足以说明鼓在这个时期的地位。由于当时生产力落后,社会还处于蛮荒时代,先民们敬畏大自然的威力, 惊叹于雷鸣时的力拔山河之势,便有意识地模仿雷声发明了鼓, 把鼓作为能和天神沟通的神器,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崇拜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