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苏莱曼大帝的崛起:奥斯曼宫廷与16世纪的地中海世界
》
售價:HK$
86.9
《
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宋代将门百年兴衰史
》
售價:HK$
97.9
《
金钱的力量:财富流动、债务、与经济繁荣
》
售價:HK$
97.9
《
超越想象的ChatGPT教育:人工智能将如何彻底改变教育 (土耳其)卡罗琳·费尔·库班 穆罕默德·萨欣
》
售價:HK$
75.9
《
应对百年变局Ⅲ:全球治理视野下的新发展格局
》
售價:HK$
85.8
《
前端工程化——体系架构与基础建设(微课视频版)
》
售價:HK$
97.9
《
道义与天下: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古代源流与当代塑造
》
售價:HK$
87.8
《
大钱:如何选择成长股
》
售價:HK$
108.9
編輯推薦:
★一部集学术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语言学著作
★通过研究区域内代表性方言点洞察吴语内部差异
★学术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构建吴语语法新体系
內容簡介:
《吴语语法调查与研究》选取了吴方言区的十个方言点,根据吴方言的自身语法特点来设计问卷,深入探讨吴语的语法特点及其内部差异。通过语法问卷和实地调查聚焦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对外”的,即吴语相较于其他汉语方言的语法特征;二是“对内”的,即吴语各片区或地理单元的内部语法差异。《吴语语法调查与研究》详述了每个范畴和例句的调查任务,以及方言语法调查的方法论问题,旨在高效获取目标方言在各语法参项上的基本取值,从而构建相应的语法范畴系统,为后续的对比/专题研究提供基础。
關於作者:
李旭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形式语义学和方言句法。著有Numeral Classifiers in Chinese: the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2013 Mouton de Gruyter),A Grammar of Gan Chinese(2018 Mouton de Gruyter),《富阳方言研究》等,在国内外著名语言学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孙晓雪,202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为方言语法、理论语言学(句法—语义)与语言类型学。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方言语法调查的出发点
第二节 吴语语法调查的四个阶段
第三节 语法调查的目标、任务与方法
第四节 语法调查中的“理论中立”问题
第五节 语法问卷的设计
第六节 方言点的选择
第二章 吴语形态句法类型
第一节 何谓吴语?
第二节 吴语作为一种过渡方言
第三节 吴语的形态
第四节 吴语的句法类型特征
第五节 吴语的内部语法差异
第三章 吴语语法范畴调查问卷与任务
第一节 人称与数
第二节 指称
第三节 限定、领属与关系化
第四节 程度
第五节 及物性
第六节 题元标记
第七节 体
第八节 情态与否定
第九节 疑问
第十节 话题与焦点
第四章 吴语十个方言点的语法调查与特征描写
第一节 杭州话
第二节 富阳话
第三节 苏州话
第四节 常州话
第五节 余杭话
第六节 宁波话
第七节 临海话
第八节 瑞安话
第九节 东阳话
第十节 丽水话
参考文献
附录: 吴语语法范畴调查问卷
內容試閱 :
前言
吴语语法研究历史悠久,名家辈出,积累了一批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方言语法研究方兴未艾,不仅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而且研究队伍进一步扩大和年轻化,理论框架也越来越多元。相较于语音和词汇研究,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缺少《方言调查字表》或各类“词表”这样成熟的模板,这客观上造成了方言语法调查的难度以及在研究上的相对滞后。不过,要有一个语法调查模板很难,或许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模板。这背后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什么语法现象或者语法条目应该被调查,调查到多深程度,大家对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哪怕是针对参考语法的调查和撰写,对于什么该被记录和调查,学界也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第二,语法调查的对象是抽象的语法规则,它在每个方言里的表现不尽相同,我们很难确定一个语法调查问卷能够对多少语言或方言有足够的适用性。第三,除了记录和描写一个语言这一普适性目的之外,语法调查很多时候都是带着各自的研究问题开展的,统一性问卷在这时能起到的作用或许就很小。
在多年的吴语调查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吴方言内部不同次方言之间的语法差异究竟应该落到哪个层面?不同小片之间的共性又在哪里?例如,很多前辈学者已经注意到吴语或者其他南方汉语经常出现“敲它破”“给本书我”“吃碗添”这样的特殊语序,但是这种语序上的差异在语法上意味着什么,这种差异是否足以说明两个语言具有本质上的差异,目前似乎都无法很好地对这些问题加以回答。
我们所观察的语言范围和规模不同,语法调查相关条目所要求的颗粒度也会不同。自Greenberg(1963)开始,类型学研究关注世界范围内语言的共性和差异,语序这种颗粒度大的语法参项成为类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是,当我们在对吴语内部进行语法研究时,语序这一参项往往达不到对比不同语系的语言时那样的效果,很多时候甚至会失效。因此,我们需要颗粒度更小的语法参项,甚至不能仅仅是句法层面的对比参项。
从目前的研究基础来看,吴语语法的内部差异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有”和“无”的问题,(2) 语法标记词汇来源的差异,(3) 语法化程度的差异。这三个层面的特点和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也适用于汉语方言语法的内部差异。
第一,吴语有一些特有的语法现象,它们并不普遍见于其他汉语方言,或者从吴语内部来看,一些现象只见于某些小片,因此它们往往呈现出有和无的区别。例如,强调式人称代词、定指量词、动后限制等都是在吴语里很有凸显度的语法现象,在其他方言中较为罕见。就吴语内部来说,强调式人称代词有很明显的地域性,主要见于北部吴语以及南部吴语的瓯江片和婺州片等地。同样,处置式在吴语中并不强势,很多方言可能直接使用OV语序即可,因此吴语内部可以区分是否(强制)使用处置标记的两种类型。
第二,方言语法差异的另一个层面是由虚词的不同词汇来源所造成的区别。比如,被动标记(如普通话的“被”),在不同方言点所使用的语法标记的词汇形式不尽相同。具体来看,北部吴语普遍使用“拨”,瓯江片使用“丐”,金华和衢州地区则使用“分”等。再者,前文提到的双宾语结构的语序问题,之所以一些方言允许“给本书我”这样的语序,我们认为这是由于这些标记的词汇来源差异所造成,因为“分”保留了更多的二价动词的词汇义。
第三,很多方言中可能共享同一个语法标记,但是由于语法化程度高低的差异或者语言接触等影响,也会存在相应用法和语义上的差异。吴语的不同次方言中存在大量这样存在细微差异的例子。例如,“脱”是北部吴语中很常见的一个出现在动词短语中的助词,但是它在上海话和苏州话的用法不完全一致,前者更像是动相补语,而后者的语法化程度更高,更接近于是完整体标记。
余霭芹先生于1993年在巴黎出版了Comparative Chinese Dialectal Grammar一书,书中对中国各地方言的语法结构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描写。看完之后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是钦佩她对不同汉语方言进行调查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是惊叹她对方言细微语法差异的捕捉能力。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就在想要是每个大方言都有这样一本详细且有条理的语法汇编那就太好了。本专著应该是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其中一小步而已。
我们以吴方言为目标研究语言,尽量根据吴方言自身的语法特点来设计问卷。全书共由四章组成,其中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吴语形态句法类型》,第三章《吴语语法范畴调查问卷与任务》,第四章《吴语十个方言点的语法调查与特征描写》。在第三和第四章中,我们界定了吴语的10个语法范畴,并设计了200个例句的调查问卷,希望能够相对全面地调查和描写不同吴方言点的语法面貌。
我们希望通过细颗粒度的田野调查,慢慢地对吴语的语法面貌有一个逐渐清晰的把握和了解。同时,我们希望有兴趣的读者看了这本书后,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法调查方法,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目的制定自己的调查提纲,开展独立语法调查。
本书由我和孙晓雪博士合作完成。本人全程参与了书中所涉及方言点的调查,并撰写了第一至第三章相关内容(其中体标记的相关内容由孙晓雪撰写,具体为第二章5.7节和第三章第七节)。孙晓雪负责第四章的撰写,并负责所涉及的10个方言点相关语料的整理工作。
在此过程中,我们特别感谢浙江大学庄初升教授及其团队,感谢庄老师主持的“吴、闽、徽音像资源语料库建设与综合比较研究”项目,为我们的方言调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专业的帮助。我们也想对参与10个方言点调查的相关人员表示真挚感谢,他们是高任飞(杭州)、顾静(苏州)、徐烨(常州)、谈吉明(余杭)、乐靓(宁波北仑)、金梦雪(临海)、申屠婷婷(东阳)和黄李奕(丽水)及其家人等。同时向责任编辑吴志宏老师致谢,她不辞辛劳,在出版过程中提供了悉心的帮助。
本书的出版获“浙江大学文科精品力作出版资助计划”的资助。本研究得到了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区域类型学视角下的吴语语法研究”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支持,特此感谢!
李旭平
2024年3月23日于紫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