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功名诀:左宗棠镜像
》
售價:HK$
195.8

《
布克哈特书信选
》
售價:HK$
94.6

《
DK园艺的科学(100+个与园艺有关的真相,让你读懂你的植物,打造理想花园。)
》
售價:HK$
107.8

《
牛津呼吸护理指南(原书第2版) 国际经典护理学译著
》
售價:HK$
206.8

《
窥夜:全二册
》
售價:HK$
87.8

《
有底气(冯唐半生成事精华,写给所有人的底气心法,一个人内核越强,越有底气!)
》
售價:HK$
74.8

《
广州贸易:近代中国沿海贸易与对外交流(1700-1845)(一部了解清代对外贸易的经典著作!国际知名史学家深度解读鸦片战争的起源!)
》
售價:HK$
97.9

《
真爱遗事:中国现代爱情观的形成
》
售價:HK$
118.8
|
編輯推薦: |
图文结合,把老房子的营建过程讲得明明白白。
|
內容簡介: |
《给孩子讲传统民居》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出孩子们关于“老房子”——中国各地典型传统民居的50个常见问题,举例介绍了北京四合院、十里铺地坑院、新中村窑洞民居、新叶村徽派民居、龙脊干栏住宅、高椅村窨子房、福建土楼与蒙古包等民居形式,描述其建筑类型的特征与建造过程,以及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形式活泼,内容多元,以小人盖房子的漫画配合浅显有趣的文字解说,涵盖各种常见民居相关的地理特点、建造工具、建造过程等非通识性知识,让小读者轻松愉快地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独特的建造特点和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
關於作者: |
毛葛,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多年来从事乡土建筑研究、历史街区改造利用、文物建筑修缮设计等工作。著有《绘造老房子》《巩义三庄园》《绘造传统民居》。
|
目錄:
|
一、住宅是最早的房子吗? / 001
1. 原始人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 002
2. 哪些看似无关的字词实际上与建筑有关? / 003
二、各地的民居为什么造型差异很大:影响住宅形态的因素 / 004
3.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各地民居有什么差异? / 005
4. 房屋也分三六九等吗? / 008
三、中国传统建筑由哪些部分组成? / 011
5. 建筑有统一的组成形式吗? / 012
6.“ 奠基”是什么意思? / 012
7. “墙倒屋不塌”是怎么回事? / 014
8. 什么是传统建筑的间、面阔和进深? / 017
9. 山墙都位于建筑的侧面吗? / 019
10. 青藏高原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屋脊? / 020
11.“ 捅破窗户纸”——窗户上还有纸吗? / 022
四、建房会用到哪些材料? / 023
12. 什么是生土? / 024
13. 建房子用木材好还是用石材好? / 024
14. 秦砖汉瓦是什么意思? / 025
15. 动物也可以用来建房吗? / 028
五、房屋的建造者 / 030
16. 房子为什么对中国人来说很重要? / 031
17. 风水都是封建迷信吗? / 031
18. 建房子都涉及哪些工种? / 035
六、建房子都会用到哪些工具? / 039
19. 土作常用工具有哪些? / 040
20. 瓦作常用工具有哪些? / 046
21. 石作常用工具有哪些? / 047
22.“ 规矩”和“准绳”是怎么来的? / 049
七、古代建房有哪些基本步骤? / 052
23. 古代建房要举办很多仪式吗? / 053
八、天子脚下的低调奢华:北京四合院 / 055
24. 古代有理想的城市模型吗? / 056
25. 古人怎样丈量长度? / 058
26. 只看住宅的大门样式能知道主人的身份地位吗? / 060
27. 俗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里的二门是哪道门? / 062
28. 北京四合院是怎样建造出来的? / 064
九、住在地面以下是怎样的体验:十里铺地坑院 / 075
29. 全国各地有很多十里铺、二十里铺的地名,它们有什么含义? / 076
30. 窑洞都是从土里挖出来的吗? / 077
31. 院子建在地面以下,人是怎样进去的? / 079
32. 土窑是怎么挖出来的? / 082
十、地面上的多层大宅院:新中村窑洞民居 / 092
33. 同样是窑洞,不同地方的构造会有多大差别? / 093
34. 新中村的窑院是怎样建造的? / 097
35. 同样是从土里横向挖洞,新中村的暗券窑洞和
十里铺的靠崖窑有何不同? / 109
36. 新中村的房屋是怎样建造的? / 110
十一、粉墙黛瓦如诗如画:新叶村徽派民居 / 118
37. 新叶村是怎样形成的? / 119
38. 为什么安徽以外的省份也存在大量徽派建筑? / 120
39. 新叶村的房屋是怎样建造的? / 122
十二、下畜上人的传统居住形式:龙脊干栏住宅 / 132
40. 什么是干栏住宅? / 133
41. 什么是“认老庚”和“打背工”? / 136
42. 龙脊干栏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 138
十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徽派建筑”:高椅村窨子房 / 164
43. 高椅村是怎样诞生的? / 165
44. 位于湖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椅村为什么也有徽派建筑? / 165
45. 高椅村窨子房的室内布局是怎样的? / 168
46. 高椅村的窨子房是怎样建造的? / 170
十四、被误认为导弹发射井的大型集合住宅:福建土楼 / 179
47. 为什么客家人与土楼有很深的联系? / 180
48. 圆楼是怎样建造的? / 182
十五、大草原上的移动住宅:蒙古包 / 192
49. 蒙古包的平面为什么是圆形的? / 193
50. 蒙古包是怎样搭建起来的? / 197
参考文献 / 205
跋 / 207
|
內容試閱:
|
传统民居不同于官式建筑,不高贵,也没有帝王将相的历 史故事,但传统民居具有比官式建筑更为可贵的地域性。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气候与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区 多样,众多的地域性造就了传统民居的丰富性。
基于传统社会有限的建造条件,千百年来工匠们应对老百 姓居住要求,进行营建调整,方能稳定下来,成为今天我们看 到的不同类型的传统民居,达到普通人对居住舒适性的要求。 每一种类型的传统民居,都有数量相当多、大同小异的民居单 体作为例证。
这些都是传统民居科学性的体现。传统民居具有很多宝贵 的知识,也体现了独特的文化。
传统民居的科普图书不好写。如果写得好,一定有三个 特点。
第一是作者长期浸淫其中,具备传统民居营建的绝大多数 专业知识,其余的则仅仅是作者出于喜欢和好奇,进一步探究 后获得的知识。虽然不是从业者,但往往科普图书的读者 会问到。
第二是文字和配图的斟酌表达,即在文字和配图所传达的 知识密度和通俗易懂二者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读时不艰涩, 读完有好多收获,间或莞尔一笑,这样的效果是作者的性格与 文风所致,好些时候求不来。
第三是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老话,科普图书不能空谈理 论掉书袋,一定要举恰当的例子,否则读者就仍然不明白,这就需要作者既有扎实的专业教育与研究基础,又有丰富深入的 实践经历,以及对读者阅读感受的细心体察。
偏偏这本书就非常完美地具有上面三个特点。 我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本书的作者就是我在清华大学的
校友和多年同事。她做了很多年的传统民居科研与实践,坚定 地热爱这个领域,并且是个很好玩的女生。
平时专家们笔耕不辍,写书出版,互有酬答,得到书的人 或许也未必看。但我相信这本关于传统民居的科普图书一定会 有很多认真读它的有心人,并实现书的最初任务——传播知识。 我会把这本书介绍给我的孩子,甚至推荐给想了解相关知识的 成年人。
清华大学同衡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霍晓卫
2025 年 3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