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数字人产业发展报告
》
售價:HK$
107.8

《
另一种疯狂:精神疾病的污名与希望之旅(APS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斯蒂芬·欣肖教授倾其一生撰写;2018年美国图书节最佳图书奖)
》
售價:HK$
63.8

《
罗尔斯与马克思
》
售價:HK$
85.8

《
珊瑚:美丽的怪物
》
售價:HK$
126.5

《
基于语体的语篇衔接方式的选择性研究
》
售價:HK$
74.8

《
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一部美国版《史记》
》
售價:HK$
96.8

《
孤独谱系障碍评估与干预:从理论到实践 国际经典医学心理学译著
》
售價:HK$
228.8

《
大数据导论(第2版)
》
售價:HK$
75.9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作者研究文学与佛教的相关论文20篇,按内容分为上编“六朝佛学‘中国化’进程探索”与下编“传统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浅论”。上编认为六朝佛学的“中国化”进程,使文艺理论、传统道德心理、生活言语方式等发生不少变化。“下编”主要从文学观念本身关注六朝文论,所收录的文章多以充满张力的文学概念——雅/俗、纯文学/杂文学、复古/创新、才/学、青春/老境——为思考起点,从不同角度论述六朝文人对文学的认识、文学观念与角色的转变。
|
關於作者: |
刘玉叶,女,1986年生,河南郑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佛教文学、中国文学理论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南朝礼乐重建与五礼仪式文学研究”(2018)、省社科项目等多项,在《中国文艺评论》《中国美学》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河南省教学大赛一等奖,被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
|
目錄:
|
《中州问学丛刊》总序 刘志伟
序 袁济喜
上编: 六朝佛学“中国化”进程探索
论《文心雕龙》与《弘明集》的义理贯通
《弘明集》的思想对话与六朝文论构建
六朝时期的儒佛对话——以沙门不敬王者之争为中心
六朝时期的佛道对话——以夷夏之辨为中心
《弘明集》思想对话与六朝论体文发展
六朝形神论与《弘明集》
六朝形神论与文论中“重神”“重形”之势
慧远形神论及于南朝文论的启导
南朝文人的忏悔思想与忏文写作
佛教“口业”观念与中国古代文人的语言自忏——以“绮语”和“净”为中心
梁武帝素食改革事迹编年考——兼论郊庙用牲歌辞修订
论佛学对传统自由精神的圆融超越
下编: 传统文学观念与文学理论浅论
论《金楼子》评任昉“甲部阙如”——兼论萧绎的文论派别与文学理想
重建中国文学之大传统——试论章太炎的文学思想
六朝儒家礼乐文学“尚规矩”与繁密文风的形成——以陆机、颜延之为中心
沈约《宋书·乐志》与梁代雅乐歌辞创制
南朝才学之辨与沈约任昉用典论
“昔尝游令尹,今时事客卿”——梁末入北文人的忏悔思想
中国传统游学活动与现代教育
青春与老境: 诗话的生命语境与审美生成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刘玉叶的这本书是对佛教在六朝时期中国化与文论关系的探索,凝聚着她自大学本科时代就专注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作为她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本硕博导师,收到为她这本书作序的请求,予欣然应诺,但提起笔来,却感觉有些吃力与感慨。
首先佛学中国化与六朝文论这个题目很难做,虽说时下在中国,学术中国化成了一种时尚,但真正契入学术自身而加以探讨却是难以做到,许多是人云亦云,附从时流。玉叶此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立足于学术自身。她从本科时代即深心于佛学与六朝文化,进入读博阶段,她从研读《弘明集》开始,将这本书与六朝文论,特别是与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相联系,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从思想对话这一角度去切入,孜孜不倦地加以梳理与探讨。中国文化自六朝时期通过对于佛学的接纳与对话,将佛学成功地引入中土,与中土固有的儒道思想既互相交争又融合,成为中国文化发展与演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泽溉文学理论与艺术理论,孕育了《文心雕龙》这本“体大思精”的文论巨典。其中的经验教训实在是值得总结与研究,近代以来,研究佛学与中国固有文化关系的大家很多,章太炎、梁启超、陈寅恪、陈垣、汤用彤等人均对此有所建树,但从思想对话的角度去研究则是另一个具有现代价值的角度。思想对话是基于现代文明的基本理念,它尊重与鼓励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平等对话,通过对话来促进互相了解与交流,进而实现共同的理想世界,实现真正的和而不同。
中国古代自老子、孔子、庄子开始,即有和而不同、殊途同归的开放包容的思想理念。《礼记·中庸》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朱熹注:“天覆地载,万物并育于其间而不相害;四时日月,错行代明而不相悖。所以不害不悖者,小德之川流;所以并育并行者,大德之敦化。小德者,全体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川流者,如川之流,脉络分明而往不息也。”朱熹这段文字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天地之德是浸润人类的文明之本,也是我们今天以古为鉴,构建文明形态的智慧之源。上古时代,华夏文化也是在与周边的族群融合中发展壮大的,其中既有武力的交争,也有思想文化的融合。例如齐鲁文化与楚骚文化的融合,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不争事实。佛教自东汉明帝进入中土后,与道家的关系也一直是在这种“和而不同”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本身具备吐故纳新的功能与器度,这也决定了它在汉魏六朝时期具有佛学中国化的条件与功能。玉叶此书的一些章节,有力地论述与说明了这一点。这些论文,部分来源于她在读博时的博士论文《弘明集与六朝文论》。文中认为:“《弘明集》真实地还原了佛教在六朝面临的伦理、哲学、美学等诸多挑战,当时的一批士人重新解释建构佛教理论,融摄外来宗教融入本民族精神心理之中,并以论文、诗歌等创作进行文字上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弘明集》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鲜活进程,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多元平等对话的文化精神。”这一看法颇有当代价值。说起当初她选这个题目时,作为导师的我也是有所顾虑的。虽然我从写作《六朝美学》这本书开始,就有专门论述佛教与美学的内容,后来在《中国古代文论精神》等书中也涉猎佛教与六朝文论,但专门从《弘明集》与六朝文学的角度去写博士论文,还是感到有相当的难度。玉叶当时坚持写这个题目,我让她专门去请教了人大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的张风雷教授,他是方立天先生的高足,结果得到张教授的支持,让她查阅了人大宗教所的《弘明集》的有关版本,提供了一些文献资料方面的帮助,这为玉叶的博士论文奠定了文献学上的基础。玉叶在写作中与我反复沟通,我提醒她从对话的层面去解读《弘明集》中的儒道佛既交争又对话融合的观点与方法。玉叶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如今这本书“上编”中的《〈弘明集〉的思想对话与六朝文论构建》《〈弘明集〉中的儒佛对话——以沙门不敬王者之争为中心》《六朝时期的佛道对话——以夷夏之辨为中心》这些篇章即是当时博士论文的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论述,本书有力地证明了,包括佛学在内的学术进入中土,构成中华思想文化的有机部分,关键在于是否善于通过对话与讨论的方式来获得彼此之间的尊重与互融,而不是通过排斥与拒绝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本书对东晋关于沙门与礼敬王者之间辩论的介绍与论述,以及对比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统治者对佛教与王者之间的政策,这对我们今天来说,依然有着启发意义。
对《文心雕龙》与《弘明集》的编写,其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玉叶此书中的论述,颇多中肯之论。本书中的《论〈文心雕龙〉与〈弘明集〉的义理贯通》一文,探讨这两本书的义理共同之处,提出两书之间的精神旨趣以及写作立场,认为《文心雕龙》的“还宗经诰”与《弘明集》的“尊崇律本”,以及《文心雕龙》与《弘明集》的“追本溯源”“原始要终”,在这些方面有着一致之处,在最高层次的精神境界的追寻上,二书体现出崇本举末的方法。在这些方面的比较与互证,对于揭示《文心雕龙》的精神史意义的价值,实在是很有必要。日本学者吉川忠夫十几年前写了《六朝精神史研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出版),其中没有《文心雕龙》的内容,我以为六朝精神史的研究应当从更广泛更深入的维度去研究。玉叶此书将六朝文论史巨典《文心雕龙》与佛学代表作《弘明集》从义理贯通的层面去解析,对于我们去开掘六朝精神史的内容,不乏其价值。迄今为止,中国学术界关于六朝思想文化的各类著述层出不穷,但从精神史的高度去综合研究的还没有,这实在是一件遗憾事。很多年前,我在出版了《六朝美学》后,还出版过《两汉精神世界》一书,但一直没有时间再去写作六朝精神史。实际上,六朝是一个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时代,对后世中国人的精神史影响极大,而构建六朝精神史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玉叶此书可算是初步的探索与努力,相信它对于六朝精神史的构建会起到推进的作用。
本书的下半部分主要是关于传统文学与文论的论文,着重从综合的角度去解析古代文论与六朝文学的相关问题。其中既有对于章太炎大文学观的论述,又有对沈约、庾信等著名文士的研究文章,这些论文善于从国学四部、文学现象等方面去研判文学与文论现象。读了这些文章,不禁想起与此相关的事情。玉叶是2005年国学院本科第一批学生,当时是从校内二次选拔从其他热门专业进入刚成立的国学院,他们这一届的学生真诚地热爱国学与传统文化,好学不倦,善于思考,运用国学治学的方法,从四部之学的贯通去考量学术、读书写作。书中的论中国传统学术与游学的文章,即是当时国学院教学特色的彰显。此外书中还有论述章太炎与近代文学大传统的文章,也体现出这种理念。这本书与人们常见的分科研究中国文学的文章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追求文史哲贯通、经史子集四部互融的学术境界,践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术精神,对于中国文学的深度研究来说,是一种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值得加以推介。
是为序。
袁济喜
2024.2.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