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宋300年(写尽三百载大宋繁华与沉浮、浪漫与风霜)
》
售價:HK$
75.9

《
害马之群:失控的群体如何助长个体的不当行为
》
售價:HK$
96.8

《
最后的门徒——我与李小龙回忆录
》
售價:HK$
74.8

《
没有明天的我们,在昨天相恋
》
售價:HK$
47.1

《
流动的白银(一部由白银打开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
售價:HK$
63.8

《
饮食的谬误:别让那些流行饮食法害了你
》
售價:HK$
63.8

《
三千年系列:文治三千年+武治三千年+兵器三千年
》
售價:HK$
197.3

《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精) 新版
》
售價:HK$
74.8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史话丛书》之一,由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任晓伟等人执笔,是一部较为通俗的党史读物。书中梳理介绍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形势极为严峻、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形下,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译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献的情况。他们在一个逼仄的有形空间中撑开了一个广阔的理论空间,为后来的革命和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当下中国的民族复兴埋下了理论自信的种苗。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献编译的历史,既能够从根源上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的中国品性,也能为当前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具体的历史支撑。
|
關於作者: |
张兵,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深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数篇,出版过多部该研究领域专著。
|
目錄:
|
引言?一个超越了自身直接处境的“远见”?00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编译的历史环境与理论谋划 00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编译的主要群体与编译机构 03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的编译成果?055?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编译成果的传播 073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编译的“宝贵遗产”?111? 后记?151
|
內容試閱:
|
序言
任晓伟
现在,呈现在读者朋友们眼前的是由党史专家陈答才教授 主编的一套关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理论的通俗性丛书。 我参加了关于这套丛书内容的一些设计和讨论,因此非常希望在 这套丛书付梓之际,和读者朋友们交流一下这套书的缘起和编写初衷 。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筚路蓝缕奋斗史上一个重大 的关键阶段和关键时期。越是往前走,回头看这个时期,就越感觉这13年历史的厚重。作为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区域性执政向全国范围内执政的转折期,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 创造性地正式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越来越自 信地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革命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过程中,培育出了一个全新的精神形态,即延安精神;描绘出了一个伟大的梦想,即通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一个光明的中国并努力推动形成一个光明的世界。这四个方面的伟大成就,在客观上决定了延安时期不仅属于历史, 也属于现实和未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中国革命史上 具有恒久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 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 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放置在民族复兴的百年进程的整体背景中来看,延安时期也是一个熠熠生辉的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重新确立民族自信和人类情怀,在推动民族复兴 中取得重大历史成就并奠定了后来接续奋斗的重要历史基础。
自1948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陕北,至今已经70多年的时间了。在此后的发展中,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时期,面对什么样的发展任务,说不完道不尽的延安时期是始终萦绕在中国共产党人头脑中的深刻历史记忆和强大精神感召。对于党史研究工作者来说,延安时期始终是一座学术富矿, 对于陕西的党史研究工作者来说更是这样的。基于对延安时期重要意义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利用学科、学术和区位优势,努力不断推动对延安时期党的历史和理论的学理性阐述和理论宣传, 与时俱进地推动对延安时期的研究。
我们选择了六个角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建设、统一战线、重要会议、爱国主义,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应该说,这六个方面是贯穿于延安时期党的历史中的基本方面,长期以来构成了人们研究的重要对象。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重要论述指导下,以通俗的方式对这些基 本方面进行系统整理和学术呈现,对于整体上推动延安时期的研究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这套丛书除了它的学术价值外,还有教学价值和宣传价值。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地推动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融入教学,特别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探索。 一方面,在“四史”教学和党史教育中,不断加强对延安时期党史教学的重视,另一方面,在推动建设高校思想政治课选修课程中设置“党中央 在延安十三年史”等新课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如何能够编写出一套既有学理性又比较通俗的系列 著作,这既是对教学效果的巩固,又奠定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的基础,同时也能探索出一条集教学、学术和宣传一体化的关于 延安时期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的新道路来。最早提出这一想法的是本丛书的负责人陈答才教授。这两年来,他不断地给我说明这一想法,希望我能够组织学院的力量完成这一看似简单却并不容 易的事情,而且他多次主动请缨,愿意负责这套丛书的整体设计 和后期修改完善的工作,体现出一个前辈所秉持的学术集体主义 和团队精神以及通过学术传承来扶掖后学的深厚情怀。
哲学上说,只有认识了事物,才能真正地理解事物。确实是这样的。在陈答才教授的一再推动下,我也开始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负责学校党史教学开展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在大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开始组织起 来开展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形成了目前的这套丛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如何聚焦主题研究开展团队合作也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对在新的理论条件下如何阐释延安时期党的光辉历史、理论创新和延安精神,也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把握。在这 个意义上,这套丛书也是对如何讲好“延安故事”的一次新探索, 相信这一探索对于后续的相关研究和教学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
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唱述的正是延安时期的开启。1935年10月19日,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完成了“人类军事史上伟大奇迹”。这是从历史视角来审视的,是事后评价。事实上,当时的红军状况是很艰难的。
1934年10月,中央红一方面军长征出发时8.6万余人,由原红一方面军下辖的第一、第三军团组成的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时只有7000 余人。毛泽东在1962年对长征后红军总人数有一个大略的说明:“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到陕北以后,补充了一点,还是不到三万人。”红军落脚陕北之后,仍然面临着国民党军的“围剿”。同时,陕北地貌以丘陵沟壑为主,不是粮食主产区,军队的粮食补给就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小米加步枪”中的小米实际上成为一种稀缺物品,艰难“存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面临的严峻境况。
在存活这一直接目标的压迫下,是要一碗粥还是坚守一个理论?面对这一难题,小农往往不假思索地选择前者,他们遵循的是一种朴素的生存逻辑:先活着,然后才能考虑其他。但这也就意味着,人将始终受一种“活着”逻辑的支配,所达到的最好结果也只是“活着”,谈不上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在最恶劣的处境之下,超越了这种单纯的存活逻辑,始终没有因挣扎求生而与它的理想追求与革命情怀拉开距离。它的目光不仅仅聚焦在眼下,而是穿透困苦,指向了新长征的未来。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意识到,为生死存亡而抗争的革命活动始终与一种革命的理论相关,也只有如此,革命活动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变革人的生命生活、变革中华民族命运的活动。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报告中引用了列宁的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以此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文献的编译工作,这确实是一个“远见”;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远见,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力量才没有成为一个地方性的力量,才能够以理论的先进性吸引并团结方方面面的力量,最终成为改变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在给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凯丰(何克全)的一封信中,毛泽东很精准地表达了马列文献编译工作对我党的深远意义:为全党着想,与其做地方工作,不如做翻译工作,“学个唐三藏及鲁迅,实是功德无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