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数学分析原理(第二卷)(第9版)
》
售價:HK$
86.9

《
陈寅恪四书
》
售價:HK$
316.8

《
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
售價:HK$
74.8

《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售價:HK$
108.9

《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售價:HK$
86.9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HK$
130.9

《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
理由至上
》
售價:HK$
129.8
|
編輯推薦: |
★视野广阔,以“东亚”为视域重新审视环流其间之文献
突破传统文献学的国别限制,以“东亚”为视域,以跨学科和比较研究为方法,关注汉字文献在东亚各国的传播、演变与互动,揭示东亚文明交流的深层脉络。
★栏目多元,既聚焦“东亚”文献学研究,亦囊括学术前沿与动态
常设“前沿视角”“笔谈文献”“书籍之路”“文化环流”和“学术动态”栏目,既把握学术前沿与动态,也围绕新“东亚文献学”概念深入研究汉字文献。
★名家云集,海内外高水准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齐聚于此
集刊以“开放式、包容性、国际化”为宗旨,搭建了一个“高水准、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所刊之文皆出自海内外知名学者、青年才俊,文质兼美。
|
內容簡介: |
《东亚文献学》系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郑州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高水平专业学术集刊,致力于超越“国籍”界限,以更宏大的视野看待东亚文献学之意涵,为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推进东亚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本辑作为《东亚文献学》问世迈出的第一步,所设五大栏目、所载十四篇文献鲜明地呈现出“高水准、跨学科、国际化”的特色。尤其王勇教授《“东亚文献学”发凡》一文,从“东亚”的广域视角,解析了“文献”所蕴含的丰富且独特的内涵,提纲挈领地指出“东亚文献学”研究之要旨。
|
關於作者: |
王勇,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专事日本历史文化、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首创“书籍之路”理论。近年来致力于架构“以中国文化为源头、国学研究为基础、多元文明为视野、比较研究为方法”的新东亚学。
葛继勇,郑州大学亚洲研究院执行院长,河南省特聘教授。专事中日文化交流、日本文学与文化、东亚国际关系史研究,致力于构建文字语言、文献典籍、文物史迹、文学艺术、文化理念、文明思想的“六文”学术体系,探究中原文明与陆海丝路文明交流的互动互鉴机制。
|
目錄:
|
前沿視角
王 勇
“東亞文獻學”發凡(上).......................................................................................................... 3
筆談文獻
蔡 毅
長崎清客江芸阁、沈蘋香筆談資料考原 ................................................................................... 23
〔越〕阮氏雪
越南使臣黎貴惇訪華期間(1760—1762)的學術交流 ........................................................... 44
周 研
中日筆談的歷史脉絡與近代演變 ............................................................................................... 69
書籍之路
〔日〕下定雅弘 著 王連旺 譯
《麗情集·長恨歌傳》與《文集·長恨歌傳》 ....................................................................... 89
屈廣燕
戚繼光兵書在朝鮮的流變考釋 ................................................................................................. 113
張曉霏
堅守與創新:日本德川時期漢學塾的教材抉擇 ..................................................................... 123
文化環流
葛繼勇 蘇亦偉
東亞視域下的日本律令木簡 ..................................................................................................... 147
陳小法
古代浙江台州與日本的交流研究 ............................................................................................. 169
黄修志 路 棣
明清之際朝鮮光海君的王權書寫與對華交涉 ......................................................................... 209
張曉明
日本江户時代《孟子》詮釋的多元化 ......................................................................................... 241
學術動態
〔日〕榎本淳一 著 葛繼勇 蘇亦偉 譯
日本學界“書籍交流與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回顧與展望 ................................................. 263
孫慧恬
《天津談草》研究概述 .............................................................................................................. 278
楊易佳
《東亞近世近代筆談記録中的醫學和學術交流》評述 ......................................................... 292
投稿須知 ..................................................................................................................................... 299
編後記 ......................................................................................................................................... 304
|
內容試閱:
|
《東亞文獻學》發刊詞
《東亞文獻學》由浙江大學與鄭州大學從事東亞文獻研究的學者聯合主辦,本着開放式、包容性、國際化宗旨,依托開枝散葉至各地高校的學友,聯合海内外志同道合的學者,共同搭建高水準、跨學科的學術交流平臺。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浙江大學研究團隊已經開展中國典籍傳播與域外漢籍研究,出版《中國典籍在日本的流傳與影響》《中日漢籍交流史論》諸書,爾後在此基礎上提出“書籍之路”概念,研究範圍漸次從中日擴延至朝鮮、琉球、越南等。然而,真正從東亞全局動態關照漢文典籍,始自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亞筆談文獻整理與研究”。從2014年項目啓動到2022年結項的八年間,我們共編輯了十期《東亞筆談》(内刊),在《浙江大學學報》《鄭州大學學報》《河南大學學報》《東疆學刊》《甘肅社會科學》《山東社會科學》等學刊組織多期相關專欄,出版了“東亞筆談文獻研究叢書”七卷,借此積纍了豐富的學術資源,開拓了國際交流渠道,凝聚了海内外學界人脉,亦培養了一批年輕學子,本刊主編之一、鄭州大學葛繼勇教授即是其中的佼佼者。繼勇教授近年來在金石簡牘、域外漢籍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會集了諸多青年才俊,成爲中原地區東亞文獻研究的標杆。
我從日本早稻田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游歷一圈歸國,并於2016年回歸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浙大古籍所不僅有姜亮夫、郭在貽等前輩打下的雄厚基業,更有張涌泉、王雲路等在敦煌文獻、漢語詞彙、禮學等多個領域撑起的光環。最令我感佩的是,歷届所長在堅守傳統學脉的同時,鼓勵大家與時俱進、鋭意創新。我的“東亞文獻研究”,肇始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工作期間,扎根在浙江大學土壤而獲開創新局的生機。
2023年我申報的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絶學研究專項團隊項目“日藏近代中日外交珍稀資料研究”獲得立項,“浙江大學東亞文獻研究團隊”應運而生,於是萌發創辦一本學術集刊的設想,古籍研究所校友、鄭州大學葛繼勇教授等團隊成員紛紛表示讚同,在浙江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亞洲文明研究院、古籍研究所以及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係學院、亞太研究中心、亞洲研究院的領導和師生的共同支持下,創刊號呱呱落地。
千餘年前漢字承載着中華文明傳播到周邊各國,造就了蔚爲壯觀的“東亞書同文”盛况,漢字書寫的文獻在各國之間暢通無阻地環流。這些文獻,有的淡化了“國籍”印記,有的在跨國交流中生成,有的則由多國人士共同創製……若將其肢解爲中國文獻、朝鮮文獻、日本文獻、越南文獻等,似有以偏概全之嫌。唯有以漢字文本爲基礎、多元文明爲視域、跨國交流爲方法架構“東亞文獻學”,方能揭示此類文獻的意藴内涵,故本刊名之以“東亞文獻學”。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王勇
2024年7月吉日 於游於藝齋
編後記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集刊《東亞文獻學》,是繼《歷代正史日本傳攷注》(五卷)、“新·日中文化交流史叢書”(中日文,計十九卷)之後,我與恩師王勇教授第三度合作的成果。
鄭州大學研究團隊近年來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叢書》”、一般項目“日韓朝三國出土漢文典籍簡牘整理研究”“東亞視域下的日本‘東坡詩抄物’研究”、青年項目“基於韓日出土木簡的漢字東亞傳播衍變研究”以及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亞洲文明交流互鑒研究叢書”等國家級重要項目。重在從文字語言的認知與變異、文獻典籍的環流與再生、文物史迹的生成與流變、文學藝術的理解與對話、文化理念的傳承與創新、文明思想的交流與共生等六大維度,探求中國典籍的海外傳播與東亞漢文漢籍的衍變。
在此期間,我們積纍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并組建了“鄭州大學東亞文獻研究團隊”,逐步以鄭州大學爲核心搭建起一個高水準、跨學科的學術交流平臺。當然,由於團隊的主要成員畢業於浙江大學,與以王勇教授爲核心的浙江大學東亞文獻研究團隊聯合創辦《東亞文獻學》集刊,理念上自然不謀而合,合作過程也默契天成、流畅如丝。在此要特别感謝浙江大學周妍博士,没有她的精心巧思,就不會有如此絲滑的前後章節銜接。也要感謝諸晴編輯,没有她的辛勤勞作,就不會有如此完美的排版定稿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創設三十五周年。三十五年篳路藍縷,是恩師王勇教授的奠基與探索;三十五年嘔心瀝血,是全所歷届師生的追尋與奮進;三十五年培根鑄魂育英才,三十五年開拓創新結碩果。謹以此刊慶賀、獻禮!
本輯“前沿視角”中,王勇教授談及目前分别設置在“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的“古典文獻學”和“歷史學”一級學科下的“歷史文獻學”學科建設和學科屬性情况。可喜的是,最近出現設置“文學文獻學”的呼聲。有從事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學者呼籲設置“(唐代)文學文獻學”“(中國現代)文學文獻學”,也有從事外國語言文學研究的學者呼籲設置“(外國)文學文獻學”。我們期盼文獻學研究迎來更爲光輝燦爛的明天!
雖名爲“東亞文獻學”,但從“文化環流”的欄目設置來看,本刊并未僅僅拘囿於“文獻”維度,而是延伸至“文化”維度層面。這與我們多年耕耘的“文化交流史”研究密切相關,也或許是學術研究發展的必然通路。當然,本刊也將刊發其他“四文”維度的研究成果,將上述“六文”維度的研究落到實處,努力展現東亞漢文漢籍漢文學研究、中華文明在海外傳播研究的新氣象!
本輯作爲創刊號,是《東亞文獻學》集刊問世邁出的第一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期待在諸位的呵護、指導和支持下,《東亞文獻學》能“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成長爲一棵參天大樹,進一步推動東亞區域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
鄭州大學亞太研究中心 葛繼勇
2024年8月吉日 於盛和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