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流动的白银(一部由白银打开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
售價:HK$
63.8

《
饮食的谬误:别让那些流行饮食法害了你
》
售價:HK$
63.8

《
三千年系列:文治三千年+武治三千年+兵器三千年
》
售價:HK$
197.3

《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精) 新版
》
售價:HK$
74.8

《
赖世雄经典英语语法:2025全新修订版(赖老师经典外语教材,老版《赖氏经典英语语法》超32000条读者好评!)
》
售價:HK$
65.8

《
影神图 精装版
》
售價:HK$
140.8

《
不止于判断:判断与决策学的发展史、方法学及判断理论
》
售價:HK$
74.8

《
人才画像、测评、盘点、管理完全应用手册
》
售價:HK$
54.8
|
內容簡介: |
随着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日益成熟,国内各大油田逐步推广CO2驱油技术,在减排温室气体的同时稳产增产。CO2驱油与传统的驱油方式在工艺上存在明显差异,会对原油各项特性带来较为显著的影响,使得地面工程中需要关注的难点、重点有所不同。本书从CO2物性特征、CO2管输(液态/超临界态)、CO2储罐存储特性、CO2驱前后油品特征变化、CO2驱前后原油流动性变化、CO2驱前后乳状液稳定性变化等角度,系统阐述了CO2驱油的地面工艺技术与原油特性变化,为CO2驱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做出贡献。
|
關於作者: |
杨爽,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就职于西安石油大学油气储运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原油流变学,原油化学与物理化学改性,CO2驱油地面工艺技术。在CO2驱油地面工艺方向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相关基金、项目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
|
目錄:
|
0绪论(1)
1CO2的物性特征(13)
1.1CO2的来源与计算方程(15)
1.1.1CO2捕集(15)
1.1.2CO2提纯(16)
1.1.3CO2利用(19)
1.1.4状态方程的选取(19)
1.2纯CO2的物化性质(25)
1.2.1纯CO2相态图(25)
1.2.2纯CO2密度(26)
1.2.3纯CO2比热容(27)
1.2.4纯CO2导热系数(28)
1.2.5纯CO2黏度(29)
1.2.6纯CO2压缩因子(30)
1.3含杂质CO2的物化性质(30)
1.3.1含杂质CO2相态图(30)
1.3.2含杂质CO2密度(32)
1.3.3含杂质CO2比热容(32)
1.3.4含杂质CO2导热系数(33)
1.3.5含杂质CO2黏度(34)
1.3.6含杂质CO2压缩因子(34)
2CO2管道输送(液态/超临界态)(36)
2.1CO2管道输送现况及计算方法(36)
2.1.1常见管道输送模式(36)
2.1.2国外长距离CO2输送管道现况(37)
2.1.3CO2管道安全影响因素(38)
2.1.4管道计算模型(39)
2.1.5管道设计参数(49)
2.2低温液态CO2管输沿线温度分布(53)
2.2.1季节变化对CO2沿线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53)
2.2.2流量变化对CO2沿线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54)
2.2.3管道埋深对CO2沿线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55)
2.2.4管道起点温度变化对CO2沿线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57)
2.3低温液态CO2管输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58)
2.3.1管道截面温度场沿管道轴向的分布规律(58)
2.3.2季节变化对管道截面土壤温度场的影响规律(60)
2.3.3流量变化对管道截面土壤温度场的影响规律(61)
2.3.4管道埋深变化对管道截面土壤温度场的影响规律(64)
2.3.5管道起点温度变化对管道截面土壤温度场的影响规律(67)
2.4低温液态CO2管输与其他管线的安全距离(70)
2.4.1由低温液态CO2管道起点处确定的最小间距(70)
2.4.2低温液态CO2管道埋深变化时由管道起点处确定的
最小间距(72)
2.4.3低温液态CO2管道埋深变化时对地面表层土壤温度的影响(80)
2.5超临界CO2管输方案设计(82)
2.5.1CO2管道输送优化模型(82)
2.5.2设计条件(84)
2.5.3设计模型(87)
2.5.4CO2超临界输送方案选取(88)
2.5.5设计保温层的方案(102)
2.5.6含有不同杂质的超临界CO2输送效率(110)
2.5.7相态的控制方法(112)
2.5.8水合物的控制方法(112)
3CO2储罐存储特性(114)
3.1低温液态储罐研究理论与方法(114)
3.1.1CO2存储技术研究现状(114)
3.1.2低温储罐研究现状(116)
3.1.3计算方法(118)
3.2卸车条件下动态特性分析(127)
3.2.1流动特性分析(128)
3.2.2来液温度影响分析(129)
3.2.3来液流量影响分析(130)
3.2.4罐内压力影响分析(132)
3.2.5初始温度影响分析(133)
3.2.6环境温度影响分析(134)
3.2.7环境风速影响分析(136)
3.3注入条件下动态特性分析(137)
3.3.1流动特性分析(137)
3.3.2排液流量影响分析(139)
3.3.3罐内压力影响分析(140)
3.3.4初始温度影响分析(141)
3.3.5环境温度影响分析(143)
3.3.6环境风速影响分析(144)
3.4正常静态存储条件下动态特性分析(145)
3.4.1流动特性分析(145)
3.4.2罐内压力影响分析(147)
3.4.3初始温度影响分析(148)
3.4.4环境温度影响分析(148)
3.4.5环境风速影响分析(150)
3.4.6初始液位影响分析(151)
3.4.7CO含量影响分析(151)
3.4.8甲烷含量影响分析(153)
3.4.9乙烷含量影响分析(154)
3.4.10氢含量影响分析(155)
3.4.11氮含量影响分析(156)
3.5异常静态存储条件下动态特性分析(157)
3.5.1流动特性分析(157)
3.5.2罐内压力影响分析(159)
3.5.3初始温度影响分析(160)
3.5.4环境温度影响分析(160)
3.5.5环境风速影响分析(162)
3.5.6初始液位影响分析(163)
3.6CO2储罐操作技术方案(164)
3.6.1卸车操作(164)
3.6.2注入操作(168)
3.6.3存储操作(170)
4CO2驱采出流体物性变化(175)
4.1原油组成及CO2对原油体系影响的研究现状(175)
4.1.1原油的组成(175)
4.1.2原油的分类(179)
4.1.3CO2驱提高采收率(181)
4.1.4CO2驱与原油体系相互作用(183)
4.2CO2驱对采出油/气/水物性的影响(186)
4.2.1CO2驱采出原油物性变化(186)
4.2.2CO2驱采出水物性变化(212)
4.2.3CO2驱伴生气物性变化(213)
4.3CO2驱引起的沥青质沉积(214)
4.3.1沉积物析蜡特性(214)
4.3.2沉积物族组成(214)
4.3.3沉积物熔化温度(214)
4.3.4沉积物比热容(215)
4.3.5沉积物溶解性(215)
4.3.6沉积物中的高碳蜡(215)
4.3.7沉积机理分析(216)
5CO2驱采出原油流动性变化(217)
5.1原油流动特性理论基础(217)
5.1.1原油的流变类型(217)
5.1.2原油组成对流动特性的影响(218)
5.1.3含蜡原油的历史效应(220)
5.1.4原油流动性改善方法(221)
5.2溶CO2对原油流动特性的影响(223)
5.2.1原油溶气特性(223)
5.2.2溶气原油的流变特性(226)
5.2.3CO2/CH4与油样的作用机理分析(230)
5.3脱CO2气原油流动特性的变化(233)
5.3.1脱CO2气原油对热处理的感受性(233)
5.3.2脱CO2气原油对添加降凝剂EVA的感受性(241)
6CO2驱采出乳状液稳定性(250)
6.1乳状液稳定性的理论基础(250)
6.1.1原油乳状液的生成与稳定(250)
6.1.2原油乳状液稳定的影响因素(251)
6.1.3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机理与方法(253)
6.1.4油水界面特性(254)
6.1.5化学破乳(破乳剂)(256)
6.2溶CO2气原油乳液稳定性的变化(257)
6.2.1CO2/CH4在溶气原油乳液中的溶气特性(257)
6.2.2溶气原油乳液的界面特性变化(260)
6.2.3溶气原油乳液的稳定性变化(264)
6.2.4降压脱气破乳模型的建立(267)
6.3脱CO2气原油乳液稳定性的变化(274)
6.3.1原油乳液稳定性的变化(274)
6.3.2原油乳液中沥青质的分配与性质分析(278)
6.3.3原油乳液对破乳剂的感受性变化(280)
参考文献(28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