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德州扑克自学一本通
》
售價:HK$
55.0
《
数学分析(第一卷)(第7版)(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97.9
《
什么是思想史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售價:HK$
61.6
《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全新增订版)
》
售價:HK$
63.8
《
从宁波到日本:生活世界的对话
》
售價:HK$
74.8
《
西夏史(历史通识书系)
》
售價:HK$
77.0
《
怪谈:一本详知日本怪谈文学发展脉络史!
》
售價:HK$
57.2
《
韩江黑夜的狂欢: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出道作品
》
售價:HK$
63.8
內容簡介:
《外国哲学(第四十八辑)》由七个栏目组成:纪念康德诞辰300年、古希腊哲学研究、中世纪哲学研究、近代哲学研究、现代哲学研究、主题讨论:无限-时间-永恒、书评。纪念康德诞辰300年栏目刊登了赵敦华教授在纪念康德诞辰3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古希腊哲学研究栏目收录了两篇文章,一篇是《重审Doxa(意见)在苏格拉底知识理论中的定位》,另外一篇是缅怀Thomas Alexander Szlezák教授的文章;中世纪哲学研究栏目收录了一篇探讨奥古斯丁解释学的文章和一篇有关圣母论的文章;近代哲学研究栏目收录的三篇论文分别涉及康德哲学、因果实在性和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现代哲学研究栏目收录的三篇文章分别为《理性的隐匿与显现——早期海德格尔之亚里士多德解释中的理性问题》《论麦金泰尔对威廉斯“第一人称”路径的误解》《非信念的知识:一种对蕴涵论题的质疑》;“主题讨论:无限-时间-永恒”栏目刊登的三篇文章都与无限-时间-永恒之间的内在逻辑有关;书评栏目刊登了一篇关于《即物以穷理:一种有我的物理主义世界观》的书评。
關於作者:
韩水法,1958年生,浙江余杭人。现为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德国图宾根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通讯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康德哲学暨德国唯心主义、政治哲学、韦伯与社会理论、当代中国思想、大学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汉语哲学。出版研究著作六部,译著三部,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目錄 :
纪念康德诞辰300 年
编者按
赵敦华 我们时代的康德
古希腊哲学研究
王钧哲 重审 doxa(意见)在苏格拉底知识理论中的定位
程 炜 昨日的语文学:缅怀Thomas Alexander Szlezák教授
中世纪哲学研究
张 帅 论奥古斯丁解释学思想中的逻辑与修辞
钱怡婷 浅析圣母论的形成及其基本问题
近代哲学研究
韩林合 康德的自我刺激与自我直观学说析论
严杭迪 因果实在性的最终奠基——论舒尔策的怀疑论与早期谢林的“绝对自我”构想
刘 哲 何谓主体性自我意识?——黑格尔《力与知性》中自我意识问题的兴起
现代哲学研究
买买提依明·吾布力 理性的隐匿与显现——早期海德格尔之亚里士多德解释中的理性问题
谢依橙 论麦金泰尔对威廉斯“第一人称”路径的误解
钱彦臣 非信念的知识:一种对蕴涵论题的质疑
主题讨论:无限—时间—永恒
徐龙飞 关于无限—时间—永恒
王曦 徐龙飞 无限概念的内涵转换——尼撒的格里高利论自然与宗教时间结构中的上帝
刘瑞瑾 时空的囚徒——从时空感知角度解读尼撒的格里高利论人之有限与上帝无限
何珺妍 莱布尼茨时间理论与R-P-I 结构
书评
王子依 物理主义框架与常识图景的兼容方案——评梅剑华新书《即物以穷理:一种有我的物理主义世界观》
《外国哲学》征稿启事
內容試閱 :
今天,康德诞生300 周年之际,我们再次欢聚在北京大学,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我们时代的康德”。相比而言,今年的康德比20 年前离我们更近了。20 年前,访谈者主要强调康德对于启蒙时代的意义。现在,随着时代变革的步伐加快,尤其是米歇尔·福柯重提“什么是启蒙”的问题,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意义更加明晰地显示出来。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我想用四句话说明:第一,全球化的时代;第二,科技革命的时代;第三,普遍法权的时代;第四,人性改善的时代。那么,我们时代的康德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也想用四句对应的话说明:世界主义的康德;知情意合一的康德;永久和平的康德;思想革命的康德。这四句话与我们时代的四个特征的对应需要更多的解释。
第一,康德是世界主义者。但康德的世界主义既是普遍的,也是多元的。康德本人集中体现了西方理性精神的传统,他可以鲜明地体现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别。我们以往对康德和中国文化的比较研究往往侧重于两者的相同之处,依我看来,这种研究的意义有限,因为既然相同,不研究也没有什么关系,反正我们已经有了。我主张我们研究康德应当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考察他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相异甚至相反的因素上,并对之抱同情的理解,这样才有可能吸纳世界文明中的各种不同营养,以补充我们固有文化的不足。我们今天之所以要花这么大力气来翻译、学习康德著作,其意义也就在此。
第二,在科技革命的时代,到底应该是搞科学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这要选择、争论、碰撞。在这一点上,今天在我们中国更值得来纪念康德,学习康德。康德的三大批判是知情意合一的自我意识,就是说,知情意合一于自我意识。科技革命依靠的人工智能可以制造机器人,但没有自我意识;而文化保守主义诉诸传统道德,但如果认为现代社会是一种倒退,把道德堕落、物质享受视为科技发展带来的罪恶,这是一种过时的倒退的想法;后现代主义强调个性化、个人的独特的创造性,这在审美艺术领域是完全行得通的,也是必须的,但放在道德上是不行的。现代社会所遇到的问题不是证伪了康德的现代主义,恰恰是康德的纲领没有被贯彻到底,或是被人们忘记了。学习康德可以训练我们分析、批评,严肃认真地思考问题,认真地做哲学。
第三,我们生活的世界,现在很不安全,不时有战争和苦难。康德要求世界各国建立普遍法权的社会制度,以达到永久和平的目标。虽然现在离这个目标还很远,但在世界的某些地方,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虽然以后可能出现反复,但世界永久和平的历史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第四,为了认识人是什么,康德提出了人能够认识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希望什么的根本问题。康德对人性的看法既不是性善论,也不是性恶论,既不是乐观主义,也不是悲观主义;他认识到,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取决于人自己。人既要发挥善良禀赋,最终实现人的发展和完善;更要防范人性的“根本恶”倾向,逐步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最终实现思想革命,成为新人。在此意义上,康德的人性论是西方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