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氢能利用关键技术系列--氢能材料
》
售價:HK$
393.8

《
(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 理论与实践)构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107.8

《
匠艺与生活:海南黎族的工艺文化
》
售價:HK$
107.8

《
我本富足
》
售價:HK$
74.8

《
英国教育史研究丛书——延续与新变:英国斯图亚特时期贵族教育研究
》
售價:HK$
108.9

《
更易上手!钢琴弹唱经典老歌(五线谱版)
》
售價:HK$
54.8

《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
售價:HK$
107.8

《
一人商业模式 创富新路径个人经济自由创业变现方法书
》
售價:HK$
54.8
|
編輯推薦: |
1.【看懂中国特色的政经互动,透视中国发展逻辑,透过县域,读懂中国。】
小县大城的发展体现了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机制,以及地方特色的制度创新,可以从中看清中国特色的政治与经济是如何互动的,也就是一个有为政府是如何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从而进一步理解中国政府的运作模式,帮助企业家、投资者以及普通读者了解基层政府的运行逻辑。
2.【读懂小县大城战略,把握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抓住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
小县大城,即空间体量较小、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通过独具特色的产业政策形成高水平的发展路径,是新型城镇化的成功样本,许多县域都明确提出这一战略来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是理解中国经济一个关键窗口。本书将帮助地方政府、企业与投资者理解基层未来趋势,把握县域发展的历史机遇。
3.【作者历时5年深入基层实地调研】
作者自2019年开始研究“小县大城”,从福建省德化县等多个典型县域出发,详细揭示了这一模式的形成机制与发展逻辑,并总结了其实践创新经验,为很多县域提供了新的发展策略,将给予读者多方面的启示。
4.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温铁军
|
內容簡介: |
小县城,大中国——透过县域之治,理解中国特色的政治与经济互动。
《小县大城》基于作者团队历时五年的实地调研,系统解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种独特的城镇化路径——小县大城,即空间体量较小,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通过独具特色的产业政策形成高水平的发展路径。
该研究从福建德化县等多个典型县域出发,详细揭示了这一模式的形成机制与发展逻辑,并在以下两个关键维度上总结了其实践创新:
1. 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机制
在这一模式中,政府通过精准施策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形成有效互动,共同推动基层发展的转型升级。
2. 地方特色的制度创新
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下,各地因地制宜,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形成了既具有追赶效应又不乏先行经验的城镇化新格局。
本书通过严谨的实证分析,展示了地方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度互动,以及制度创新如何孕育出新的社会活力。该研究不仅为理解中国转型期的政治经济关系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地方政府、企业与投资者把握基层发展机遇、应对区域竞争提供了重要参考。
|
關於作者: |
周立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乡村振兴战略核心机制研究”首席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国情研究、农村金融、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长期就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城乡发展等做政策咨询。
罗建章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后。入选清华大学高层次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水木学者”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公共政策与城乡公共治理。
|
目錄:
|
推荐序 以小县大城破解县域发展难题/顾益康
前言 小县城,大中国
第一章 导论
大国大城与小县大城
县域作为方法
本书缘起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概念图谱
引子:县城文学与基层中国
概念与类型
构成要素
城乡中国新时代下的小县大城
第三章 形成机制
引子:“你在大城市奋斗,我在小县城享受?”
政策驱动:一只看得见的手
市场主导:那只看不见的手
社会支撑:挥舞两只手的身体
迷人的城镇化之梦
多元城市生态图景
第四章 治理逻辑
引子:小县城的“大三角”
四阶段发展逻辑
小县大城四大特征
第五章 十字路口的徘徊
引子:城进一定村衰?
“城进村衰”的马太效应
小县大城如何应对不可能三角?
蜜糖抑或毒药?
城镇化钟罩与县乡村钟摆
“离土不离乡”的就地村镇化
第六章 迈向强县、兴镇、富村的未来
引子:农民和村落走向终结?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县域城镇化的三条道路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的趋势性判断
多元城市生态的国际视野
结语:立足小县城,展望大中国
后记
致谢
|
內容試閱:
|
前言 小县城,大中国
城市和乡村,是中国的两副面孔。
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如同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联结城市和乡村的,是一个又一个县城。
县城位于“城尾乡头”,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主要桥梁。县城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乡村。县城是县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交通中心,又是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也是县域的综合服务中心和治理控制中心。县城在城乡融合发展中,能够发挥枢纽作用和统领作用,是牵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牛鼻子”。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是一面镜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基本形态,已经由乡土中国转变为城乡中国。“县域”作为联结“城”与“乡”的行政层级和社会单位,逐渐演变成城乡中国时代新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中间层。
在理解县域社会时,不仅要有村庄和乡镇的基层视角,也要有总体视角,而县城作为一个县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是这种总体性集中表现的地方。本书从一个县域的 40 年城镇化历程视角,反映中国基层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未来进路。
城镇化是理解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线索。工农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变迁中,县域城镇化浪潮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典型标志。2024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的一个伟大成就,就是城镇常住人口达到 9.3 亿,城镇化率达到 66.16%,比 1949 年末提高了 55.52 个百分点。要知道,1949 年末中国的城镇化率仅为 10.64%,1978 年末也只有 17.92%。
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的社会基本结构从乡土中国转变为城乡中国,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然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待发展进一步解决。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半市民化。城镇化率 66.16% 这项指标,是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占比,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决定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底色。二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的土地城镇化持续快于人口城镇化,超过 80% 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三是大城市病与小城镇、大问题并存,无论是国土空间布局还是城市群的内部结构,都需要多元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中,四大特征与城乡协调发展紧密相关。对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小县大城,是理解城乡中国时代的新视角。
随着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未来城镇化的潜力虽仍在农村的人口城镇化,但承接的载体将会是具有成长潜力的县域和中小城市群,由此将会形成一批“小县域、大城关”,即空间体量较小、城镇化率较高的小县大城。
本书基于福建省德化县的城镇化历程,试图对小县大城的脉络谱系、形成机制与特征逻辑做一个逻辑梳理。本书认为,迈向城乡融合、共同繁荣的未来,小县大城的县域城镇化路径是山区后发县域可以选择的发展路径。
本书试图回答以下 3 个问题。
第一,为何城镇化之梦如此迷人?政策、市场及社会的大三角,如何合理推动县域内要素集聚到城关地区,形成县域经济增长极?
第二,小县大城的产城融合的阶段策略和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三,要素集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马太效应会让小县大城成为未来城镇化的主要模式吗?
小县大城,已经作为新型城镇化模式,站在了迈向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十字路口。面向城乡融合共同繁荣的未来,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需要认识多元城市生态,需要让县城回归本质,让乡村拥有体面。一幅强县、兴镇、富村的未来图景,正在铺展绘就,一幅多元城市生态的未来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