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倾盖如故:人物研究视角下的近世东亚海域史
》
售價:HK$
77.0

《
史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一): 追踪谱系、轨迹与多样性
》
售價:HK$
104.5

《
历史文本的文化间交织:中国上古历史及其欧洲书写(论衡系列)
》
售價:HK$
118.8

《
1688:第一次现代革命(革命不是新制度推翻旧制度,而是两条现代化道路的殊死斗争!屡获大奖,了解光荣革命可以只看这一本)
》
售價:HK$
217.8

《
东方小熊日本幼儿园思维训练 听力专注力(4册)
》
售價:HK$
88.0

《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
售價:HK$
107.8

《
她们登上了太空:第一批NASA女性宇航员成长纪实
》
售價:HK$
107.8

《
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金融化研究
》
售價:HK$
140.8
|
編輯推薦: |
1.40集高口碑纪录片原汁原味呈现,带你领略那些在苦难中绽放的诗意人生
本书是继《跨山海》经典后重磅推出的《千古风流人物》系列第二本图书。作为VIP节目,原纪录片在各个平台上都创造了播放量新高。总播放量1.5亿次,热评点赞超10万次,评分高达9.5分。本书收入后两季共40集高口碑纪录片全部内容,插入104幅高清剧照,走进12位殿堂级诗人的内心,感悟他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他们的理想、生活、爱别离和求不得,真实展现12位殿堂级诗人的命运轨迹。
2.复原充满烟火气息的古人生活图景,兼具思想深度、文学高度与情感温度
融诗词、历史、传记于一体,从史的层面诠释诗词,解读诗人词人,以新鲜活泼的方式走进王维、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12位诗坛巨匠的真实人生,大到诗人的出生、死亡、重要的时代背景、历史转折、精妙诗文,小至他们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行动轨迹、“糗事”、逸事,结合时代背景及文学素养,挖掘其坎坷起落中仍能走出人生困境、为后人留下传承千年作品的生命密码。
3.汇集200多个文史知识要点,讲透264首诗词背后蕴藏的生活真谛
于赓哲、王士祥等名家深度解读264首脍炙人口的诗词,点评激扬文字、
|
內容簡介: |
生如逆旅多断肠,许我一苇以渡江。千余年来,他们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黑暗,温暖了四季。
山河无依、怀才不遇、身世浮沉、深恩负尽、梦难成、恨难平……纵使人生千疮百孔,他们仍能冲淡苦难,用最美的文字展示中国诗词之美、心灵之韵。他们的生命故事、他们的绝美诗文,就像一面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在面对挫折时的逃避或妥协,指引我们在喧嚣而又孤独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与热爱。
读《跨山海》,就像是与古代诗词大家共饮一壶酒,共赏一轮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避尘嚣,酿清欢;烛火温暖,来去古今云天。
|
關於作者: |
《千古风流人物》项目组
《千古风流人物》纪录片由河南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品,河南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和河南华之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项目组出品的多部纪录片曾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国家级奖项,并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腾讯视频等平台热播。
《千古风流人物》是一部大型历史文化类系列纪录片,作为VIP节目深受欢迎,荣获多个奖项,已制作播出5季共90集,每集约25分钟。该片聚焦中国历史上26位诗词偶像,通过解读这些人物的人生故事与艺术成就,真实再现这些文化名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带你穿越千年,看见一个个语文课本上熟悉却从未见过的鲜活人物。
|
目錄:
|
第一章 屈原 香草灵均,人间几何
第一节 后皇嘉树
第二节 其修远兮
第三节 魂兮归来
第四节 沧浪之水
第二章 王勃 翩若惊鸿,绝响千年
第一节 大成若缺
第二节 三尺微命
第三章 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第一节 幽人自来去
第二节 欲济无舟楫
第三节 平海夕漫漫
第四节 日暮空襄阳
第四章 王维 历千劫,始成佛
第一节 韶华
第二节 相思
第三节 明月
第四节 诗佛
第五章 王昌龄 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一节 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二节 空悬明月待君王
第三节 诗家夫子王江宁
第四节 一叶扁舟以渡江
第六章 岑参 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第一节 路在何方
第二节 一路向西
第三节 轮台万里
第四节 客舍悲风
第七章 孟郊 高天厚地一诗囚
第一节 渺渺入荒城
第二节 空林坐自清
第八章 李贺 骚之苗裔,天纵奇才
第一节 雄鸡一声
第二节 天若有情
第九章 韩愈 大唐孤勇者
第一节 楚狂小子
第二节 天下无马
第三节 传道授业
第四节 退之不退
第十章 刘禹锡 千帆过尽万木春
第一节 晴空一鹤
第二节 心如砥柱
第三节 吹尽狂沙
第四节 前度刘郎
第十一章 柳宗元 漂泊何惧,柳州种柳
第一节 河东先生
第二节 千万孤独
第三节 长歌之哀
第四节 柳州种柳
第十二章 鱼玄机 一生所求不过爱和自由
第一节 梦为蝴蝶也寻花
第二节 自恨罗衣掩诗句
后记 我们跨越山海,彼此见证
|
內容試閱:
|
序 言
王士祥
《跨山海Ⅱ》出版在即,纪录片的录制单位河南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总编张瑞芳师姐邀我作序。我想起了恩师陈飞先生在拙作《唐代试赋研究》书后写的两句话——“人微言轻,不足增其重;学识有限,不足扬其美”。恩师尚且如此,我又何德何能敢为此书作序?但考虑到自己参与了一些人物的录制,对节目和书稿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节目播出效果很好,或能借机成托骥之蝇,遂应允下来,粗浅谈一下节目和书稿给我的感受。
第一个感受,这是一部有深度的作品。从导演所设置的问题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不是随随便便应付了事的创作态度。“命题者”显然是认真搜集、分析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史料和作品,所以设置的问题能够直击“要害”,而不是浮于表面。以柳宗元为例,这也是我参与录制的书中人物之一。有一个问题是“河东柳氏在柳宗元父亲时期的家族状况如何”,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花费些气力的问题。毕竟,只有专门研究柳宗元的人才会关注其家族。而即便关注之后,也不会记得像《江雪》那样深刻,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是需要有文献支撑的。还有这样一个问题:“柳宗元‘利安元元’的思想内核是什么”。“利安元元”出自柳宗元的《寄许京兆孟容书》,如果没有关注过这篇文章,不了解柳宗元的思想背景,解答起来很容易含混不清。此类问题的设置,不仅加深了观众对柳宗元的了解,也让他们产生了熟悉的陌生感,从而提升了节目和书稿的吸引力。
第二个感受,这是一部有高度的作品。根据我参与录制的经历,这些人物都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先以屈原为例。屈原遭受流放的时候,虽然内心对是否离开犹豫过,但最终依旧坚持以死来祭奠故国。这是对楚国命运的无奈,也是对自己初心的坚守。也是因为此,屈原的爱国精神被人们推崇至今。再比如刘禹锡和柳宗元,二人是“永贞革新”的积极参与者,也是运动失败后屡次遭受打击的“倒霉蛋”。二人何以如此?我们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文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对刘禹锡和柳宗元而言,为国、为民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这也是他们义无反顾投身改革运动的初衷。但是革新的失败让他们遭受了命运的磨难,一贬再贬,他们却依旧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尤其是刘禹锡,虽然在“巴山楚水凄凉地”经历了“二十三年弃置身”的遭遇,但依旧能高唱“前度刘郎今又来”,看似不成熟的政治品质中流露出亘古不灭的文人良心,让我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第三个感受,这是一部有温度的作品。记得在接受访谈时,导演和我说到她去柳州走访柳宗元文化遗迹时,天下着蒙蒙细雨,采访一结束,她竟然再也止不住眼泪,号啕大哭了起来。其实,我听到这里眼眶也是湿湿的。我常到文学的发生地去感受,确实与只看文字有不一样的感觉,总有一种与某位诗人进行心灵对话的触动。所以,我能够理解导演伤感的情绪。导演能够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节目中,无论是纪录片还是书稿,自然也有了情感的温度。
关于温度我想说的还有作家、作品本身,这是打动人的根本。韩愈对自己侄子的感情在《祭十二郎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像叔侄二人面对面交流,边哭边说,令人悲痛。刘、柳的友情无论放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是值得赞叹的。柳宗元情愿以自己的被贬地与刘禹锡交换,为了照顾刘禹锡年迈的母亲;柳宗元在弥留之际一声声地喊着刘禹锡的名字,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他,这是多么刻骨铭心的友情!也难怪刘禹锡在悼文中说自己“惊号大哭,如得狂病”。任谁读了这样的文字,内心也久久不能平静!
当然,例子总有以点带面的嫌疑。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节目和书中的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经典化的存在,通过导演的深度提问和学者们的解析,这些历史人物仿佛从文字中活了过来,在和我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看着这些历史人物,甚至会和自己关联起来,这大约就是看古人见自己吧。我有屈原的精神吗?我能做到韩愈的直言敢谏吗?如果我是柳宗元,遭受如此委屈会如何?如果我遇到鱼玄机,会如何待她?如果……
其实,哪有那么多“如果”,一书在手,或许自然就有了答案。
(王士祥,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百家说故事》《人文课堂》主讲嘉宾,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社科年度人物,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学名师。主持国家社科项目 1 项、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 1 项、博士后面上资助项目 1 项、省社科项目 2 项、国家级课程 4 门次,出版专著 21部,发表文章 50 余篇,多次获奖。)
第二章 王勃 翩若惊鸿,绝响千年 第二节 三尺微命
王勃辞别长安,前往巴蜀,开始对其一生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持续三年之久的蜀中游历。入蜀之行对突遭重创的王勃而言,是在仕途困境、人生低谷中必须开启的一次自我放逐之旅,也是抚平其内心创痛的一次疗伤,有散心遣怀的精神作用。
相比长安的冷漠,蜀中民众对于王勃的到来十分热情。他一路走走停停,看遍了无数风景,体验了人生百态,诗歌创作也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心灵。
在这个地方,他看到了和京城长安、中原大地以及他的故乡完全不一样的美景,于是投入更多对山水的关注。原先他十六岁进朝廷后,走到哪儿都可以吹一辈子,现在没有机会了。所以他将注意力投入山水之间,哪怕去书写自己的委屈。但是,去写山水的时候,关注山水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曾经仕途的蹉跎,他依然在寻找机会。
(郑州大学教授 王士祥)
虽然美丽的风景使人愉悦,但是,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这只是暂时的解脱,孤独寂寞常常伴随其左右,这是每个在外的游子都挥之不去的梦魇。每到团圆的日子,王勃只能独身一人欣赏他乡的风景,的确是凄凉万分。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咸亨三年(672 年),漫行已久的王勃决定回到家乡,有许多事情必须去面对。在一次家乡的酒宴上,王勃得知朝廷为了寻求“礼乐之士”,要在冬季举办特考的消息。善于发现人才并大胆举荐,是大唐走向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有重归仕途之心的王勃,对这次特考十分重视。三年的游历使他成长了许多,自己还很年轻,不能因为一次打击而浪费了自身的大好才华。收起杂念,王勃一连写了好几封自荐书,渴望能为大唐建功立业。
可惜的是,他并没有收到应有的回复。
这次特考,没有让王勃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因为当时特考的主考官主要是两位,一位是李敬玄,一位是裴行俭。李敬玄很早就听过王勃的大名,非常欣赏他,所以在李敬玄这里应该说问题不大,反对者主要是裴行俭。裴行俭是一个脚踏实地,靠着政绩和战绩,从基层走到如今位置的人物,所以他非常不喜欢像王勃这种个性的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在得知这些后,王勃为了改变他在主考官心中的形象,表明自己并非只有虚名,更具有泽福万民的才能,便写了一篇《上吏部裴侍郎启》。文中王勃建议改革文风,反对六朝以来的颓靡之气,强调文章的社会性,指出选拔人才不能偏重诗赋,而应注重明白国家大局的人,写得是豪情万丈、英气灼人。虽然文章生动深刻,但裴行俭还是觉得王勃不是自己心中的理
想人选,只是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王勃从早年好友、时任虢州司马的陆季友的来信中得知:虢州(今河南灵宝)境内盛产草药。王勃学过医,对草药很有研究,读了友人的来信,他觉得有点意思,便求去虢州任职,后补授虢州参军一职。这是他第二次踏入仕途。此地远离庙堂,按理说会是王勃晋升的跳板,可谁又能料到,一个更大的灾难会再次降临到他身上。
咸亨三年冬,王勃来到了虢州,参军一职的工作对他来说十分顺手,闲暇之时,王勃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与友人饮酒作诗、结伴采药,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子就这样悠闲地过去。一年多后,友人因官职调动,离开了虢州,这里又剩下王勃一人。
没有了朋友在身边护佑,王勃做事更加随性,常常不把当地官员和自己的上级放在眼里。同僚们早就对自恃才高、傲慢无礼的王勃心怀不满。王勃为人不擅隐藏情绪,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加之愤世嫉俗的个性,稍不留神就会遭到他人的暗中算计。
咸亨五年(674 年),王勃上任虢州后的第三年,一天凌晨,几个官差敲开了他家的门,一群人二话没说,直接开始搜查,没一会儿就在偏房发现了一具尸体。经查证,这人名叫曹达,是一个犯罪后出逃的官奴。窝藏罪奴,本已是重罪,如今又杀人灭口,依大唐律法当斩。
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对于王勃为什么要藏匿获罪官奴都没有解释,但字里行间似乎都在说王勃是被同僚陷害的。
不管真相如何,至少背后的那些人达到了目的:王勃要死了。
清朝有一个人叫姚大荣,他在《王子安年谱》里是认同王勃被陷害这件事的。在虢州任职的时候,王勃恃才傲物,把周围的同僚得罪了一遍,所以这一群人就给他做了个局。官奴曹达为了活命,跑到王勃这儿寻求庇护,谁知王勃还真帮他了。按照一般的思维逻辑,王勃那么大才能怎么能去做这么一件傻事呢?但是我看王勃这一生办的这几件事,跟小孩一样,有的时候不过脑子,所以有人给他做局陷害他,有这种可能性。
(郑州大学教授 王士祥)
上元元年(674 年)秋,在虢州的大狱中,二十五岁的王勃神情颓然,早已没有了当年被众人追捧的光鲜,潮湿腐烂的气味弥漫在身旁,这种死亡的气息一直在提醒他,这一切都是真的。
不久前,王勃因杀人罪锒铛入狱,正等候秋后处斩。
入狱有一段时间了,但他总还是难以置信,为什么自己会落得如此下场?如果这是一场梦该多好!明天醒来依旧可以站在阳光下。
“王勃,时辰到了,该上路了。”
命运,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神奇的是,这只手总会导演出一幕幕精妙绝伦的戏。
走在行刑的路上,王勃绝望了。他想不到自己竟会以这种方式结束一生,以后也将会以杀人犯的身份被世人鄙夷。
就在一切已成定局时,一个小吏匆忙赶来,给王勃带来了一个起死回生的消息:唐高宗李治于当年(674 年)八月改年号为上元,并大赦天下。这也许就是天意,唐高宗李治提拔了他,贬谪了他,又在冥冥之中救了他。
阳光洒在王勃的肩头,他感到一丝久违的暖意,一切还是这样美好。那种劫后余生的欣喜与庆幸也许只有真正从鬼门关走回来的人才明白。
王勃虽然大难不死,但是自己的父亲却受到牵连,被发配到交趾(今越南河内)做县令。
当时的交趾处在蛮荒、不开化的状态,完全是用来流放罪人的地方。如果是自己被流放到了交趾,可能王勃的难受程度还能稍微轻一点,问题是因为自己的缘故,父亲被贬到了交趾,可以想见王勃内心的煎熬。这件事也让王勃背上了极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背着“杀人”罪名的王勃,仕途基本被堵死了,一身的抱负也无处施展,家族的荣耀就这样断送在他手上,未来更是不知去往何处。想到那远赴交趾、年事已高的父亲,他更是悲恸。
上元二年(675 年)秋,王勃乘船顺运河南下,走上了探望父亲的道路。而属于他的传奇,终于拉开了序幕。
九月初九,舟车劳顿的王勃,抵达了洪州(今江西南昌)。他听说这里的滕王阁将要举办一场盛会,便前去观摩。
当地长官阎伯屿拨款把破败的滕王阁修葺一新,所以才举办了那场宴会,而王勃刚好到场。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阎伯屿想借这场宴会,给自己的女婿造势。他让女婿提前写一篇文章,背下来,明天到场上再背写出来,这样一来,女婿就出名了。虽然是个局,但是怎么能把这个局做得天衣无缝呢?女婿就在那儿等着,一会儿轮到他的时候写就行了,在写之前,不管真的假的,咱得让让别人,结果其他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都推辞说写不了。让到王勃这儿,王勃就没客气:那我就写吧。
(郑州大学教授 王士祥)
此时的王勃压抑太久了,等待着释放与发泄,他要在此发出自己的呐喊,希望有人能够听到,也好给自己的仕途带来一丝希望。
于是,当众挥笔而书。
另一边,阎都督则非常生气,觉得王勃不懂人情世故,便假装更衣,离开了宴会,并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随时向他汇报。
仆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阎都督听到后笑说:“老生常谈,不过尔尔。”洪州以前是汉代的豫章郡,阎都督认为这只是交代了地点,没什么稀奇的。
当王勃写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时,阎都督额头才舒展起来,心想这王勃还算懂礼,知道把在座的人都夸一夸。
而当仆人报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时,阎都督多少有些惊讶,但也只是觉得比一般人写得好一点而已。
这时的王勃完全沉浸在创作的意境中。
他望着栏外远处,眼见江天一色,霞染金翅,随手提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一出,满座皆惊,阎都督也完全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
文中所有的美好在王勃看来都“盈虚之有数”,想起自己十六岁入仕,本以为要平步青云,结果却因一篇《斗鸡檄》被逐出长安,在陌生的蜀地漂泊多年,后在虢州又因一场官奴案而毁了前程,差点性命不保。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是一种怎样的寂寥和孤独?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孟尝高洁……阮籍猖狂”,尽管这些人有才华、有名望、有思想,但仍然“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而我王勃又何尝不是这样?如今也只能期盼再次遇到伯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虽然再次被朝廷重用的希望很渺茫,但身为一个读书人,又怎能放弃理想和情怀,混混沌沌过一生呢?至少我王勃不会!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本来自己在人生规划中,想为国家建功立业,想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想去做出自己的努力,结果通通做不到了。文章里都是失落。一个人、一个个体在大时代面前,往往是被裹挟着走的。在王勃的笔下,你会发现,他也是一粒小石子。
(郑州大学教授 王士祥)
时隔一年,探望父亲之后的王勃从交趾返回,时值盛夏,风高浪急,他不慎跌入海中,虽被救上岸,却终因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这样的死法似乎并不符合王勃大诗人的身份,但品读过他的一生,我们也许会明白,他的惊悸里不只有溺水的恐慌,还有对人生的无助,对政治的畏惧。
王勃虽是天纵之才,却终逃不过笼中戏弄。后人只笑他是被吓死的,却不知天才高处不胜寒,这寒光亦能杀人。
王勃可能会说:“若从头再来,我只愿做一书生,写写诗词,著著文章,如果累了,就在长安街头的酒馆中,一醉不起!”
这年冬天,在长安城的大街小巷里,人人都在传阅着《滕王阁序》。在那个李白还没诞生的年代,它刷新了当时唐朝人对文字的想象力。
卧病在床的唐高宗李治读到这篇文章时也大为惊叹,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十年前给自己惊喜的天才少年,有了将王勃重新召回身边的想法。当侍从告诉他王勃已于不久前去世时,李治沉默良久,不知是否为当年斗鸡事件所做的决定而后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