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舆论(普利策奖得主、“现代新闻学之父”沃尔特·李普曼传播学经典)
》
售價:HK$
74.8

《
拥抱真实自我:内在小孩的探索和疗愈
》
售價:HK$
64.9

《
黑暗王后:缔造中世纪世界的血腥竞争
》
售價:HK$
129.8

《
小行星猎人:贝努小行星生命起源样本采集任务全记录
》
售價:HK$
63.8

《
孙机谈文物
》
售價:HK$
118.8

《
诡舍(夜来风雨声悬疑幻想震撼之作)
》
售價:HK$
54.8

《
讲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
售價:HK$
52.8

《
海外中国研究·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经典收藏版)--重构宋代文人的精神内核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美不是偶然,是生命进化的必然,一场关于生命、艺术和幸福的深度对话!
一部颠覆认知的“审美进化论”
从羽毛的绚丽到心灵的触动,从自然选择到艺术创新,
以科学之眼,解码“美”背后的无穷奥秘!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重磅新作!一部颠覆认知的“审美进化论”,邀您开启生物学与美学的跨界对话。美不只是哲学问题,更是一个科学问题。遇到美学问题,也可以求助进化论!用进化之眼,把美学审视一遍!跨界思想者的进化美学宣言,前沿交叉学科的知识盛宴!神经美学、进化美学、艺术创作、自我感受……科学解构艺术本质,美学的达尔文革命!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进化生物学家苗德岁、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大春、中华美学学会原副会长王杰、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胡海岚、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刘阳联袂推荐!献给这个时代的思维礼物!在经验和常识不断面临挑战的时代,在AI生成冲击艺术边界的今天,一起保持进化、拥抱跨界思考。
|
內容簡介: |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清晰。但有一个领域,依然云山雾罩,现有理论也多含糊其辞,甚至矛盾百出——这个领域就是审美和艺术。
关于审美和艺术,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少困惑,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艺术家,甚至包括那些哲学家和美学家。如果你心中也有困惑,不妨打开本书,和作者一起寻找答案。
本书围绕“美是进化的奖励”这一核心主题,力图展现美的起源和演化的主体面貌,回答并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全书分为四大单元 ,第一单元“美的起源和演化”,是基础部分,回答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美?如何美?什么是美?如果把美的演化史比喻为一棵大树,第一单元是其中的主干;第二单元“艺术的本质”,聚焦艺术,回答艺术和审美的关系,艺术起源、艺术审美和进化的关系;第三单元“审美和艺术的困惑”,着力于分析和回答审美和艺术中最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包括审美的感性和理性纠葛、审美的功利性、审丑现象、当代艺术和抽象艺术;第四单元“生之愉悦”,是对美的演化史的延伸,展示审美、艺术、爱情和幸福一脉相承的关系,美同样是生命演化和人生幸福的基础和追求。
这本书既不是正宗学术著作,也不是传统的科普书籍,但文风通俗易懂,从科学出发,揭示审美、艺术,乃至人生和幸福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探索世界,带着更开阔的视角。
|
關於作者: |
陈水华
1965年生,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博士,浙江省博物馆二级研究馆员。曾任浙江自然博物馆副馆长、浙江省博物馆馆长。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聘中国科协鸟类多样性与生态文明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
编著《中国海洋与湿地鸟类》《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等书。
2024年策划浙江省博物馆95周年馆庆大展“问羽:宋代的自然与艺术世界”。
|
目錄:
|
序言:达尔文后花园的秘密 i
第一部分 美的起源与演化
第1 章 认识你自己 003
人类的觉醒 丨 人性和道德的迷障 丨 理性的光芒
第2 章 审美的起源 022
孔雀尾巴之谜 丨 动物有审美能力吗 丨 审美是动物的进化本能 丨 美感引导生存
第3 章 审美的生理奥秘 045
大脑及其奖惩系统 丨 快乐物质 丨 从食色到艺术 丨欲望、满足和痛苦 丨 喜欢、痴迷与成瘾
第4 章 美是舒适感 062
美的乱象 丨 美不在外界,美在脑中 丨 美的多样性 丨美感的统一
第5 章 美的演化 081
美与趣味的协同演化 丨 美的失控 丨 趣味的养成 丨趣味的无常 丨 高雅和低俗 丨 渐入佳境,人迹罕至
第二部分 艺术的本质
第6 章 什么是艺术 109
艺术应该有一个定义 丨 艺术是美的表达 丨 人类艺术的起源 丨 动物的艺术行为 丨 艺术本能 丨 艺术属于次生演化
第7 章 艺术是美的失控与逃逸 139
人是基因的载体 丨 机器人的觉醒 丨 性选择和艺术:机器人的反叛 丨 蒙娜丽莎的微笑:艺术的自觉与独立
第8 章 艺术审美分解 153
自然审美的耦合效应 丨 峰值转移:对兴奋特征的夸大丨 技艺美:对技术的崇拜 丨 联想、移情与恋物癖 丨悲剧美学与安全美感 丨 故事迷恋 丨 透物见人:艺术的风格与机心 丨 神秘的领悟之美
第三部分 审美和艺术的困惑
第9 章 审美的理性和感性纠葛 199
一个大脑,双重心智 丨 直觉也是一种计算 丨 感性是理性的固化 丨 美是一套理性工具
第10 章 审美的功利性 216
审美是无功利的吗 丨 美是方法,更是目的:美感源于功利 丨 真假与美丑:功利影响审美
第11 章 审丑的本质 225
审丑的历史 丨 丑的多样性 丨 审美疲劳:艺术创新的原始驱动 丨 审丑的本质还是审美
第12 章 观念艺术:哲学对艺术的入侵 238
当代艺术家都干了些什么 丨 艺术的沦陷:杜尚、安迪·沃霍尔和阿瑟·丹托 丨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丨 让哲学的归哲学,艺术的归艺术
第13 章 抽象艺术:对内容和表达的反叛 255
那些主义和宣言 丨 艺术里的精神 丨 反对阐释 丨 艺术= 内容 形式 丨 书法:抽象艺术的巅峰
第四部分 生之愉悦
第14 章 爱情是特殊的审美 275
问世间,情为何物 丨 性与爱的起源 丨 爱情生物学 丨深爱成瘾
第15 章 幸福总在山那边 294
幸福的奥秘 丨 幸福经济学 丨 透支幸福 丨 娱乐至死丨 痛苦和欲望是幸福的源泉
第16 章 美是生命之舟 309
生命的方向 丨 意义美学:我们为什么需要意义 丨 做一个快乐的机器人 丨 美是生命最后的救赎
尾声:一切都那么美好 326
参考文献 330
|
內容試閱:
|
序言
达尔文后花园的秘密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清晰。但有一个领域,依然云山雾罩,现有理论也多含糊其辞,甚至矛盾百出—这个领域就是审美和艺术。
面对落日或者飞鸟,我们会不约而同地赞美,但面对艺术作品,却总是众说纷纭。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梵高的《向日葵》,让所有人都心潮澎湃,但在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达利的《永恒的记忆》和杜尚的《泉》面前,却有不少人锁起了眉头。
关于审美和艺术,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少困惑,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艺术家,甚至包括那些哲学家和美学家。我们的困惑,主要源自下列问题:美是客观的吗?美有没有标准?审美时为什么能够感受到快乐?审美和快乐是什么关系?审美是一种感性活动还是理性活动?什么是艺术?为什么会出现艺术?审美和艺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不同的人有共同的审美偏好,却也有不同的审美趣味?艺术审美与自然审美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区别?当代艺术是怎么回事?当代艺术是艺术吗?
千百年来,哲学家们穷经皓首,对美和艺术的问题做了大量的阐释,但这些阐释在审美和艺术之外,又构筑起另一重迷雾。在人类理性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什么我们对于美和艺术的认识仍如雾里看花一般,总是莫衷一是?关于美和艺术的阐述甚至成了玄学,充满随意的语言和混乱的逻辑,思想表达和艺术表达混为一谈。对此,我们甚至都习以为常了。
关于美,存在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美(what)?如何美(how)?为什么美(why)?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每个人认识美的出发点,也就是我们周边,哪些东西是美的,美的要素是什么?第二个问题,问的是美的形成机制,也是美的近因,即我们的生理,特别是脑神经是如何感受美的?第三个问题,问的是美的根源,也即美的终因,即在生命的演化中,为什么会产生美,它有什么适应功能?
千百年来,人类讨论的焦点,依然集中在第一个问题。因为单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就吵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法达成共识,甚至没有意识到如何美和为什么美的问题。关于如何美,局限主要来自科学基础,长期以来,大脑对于人类一直是个神秘的黑箱。而为什么美,则是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因为美具有先天性,不依赖任何基础,这是一个传统美学共识。而科学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对常识,尤其是习以为常的事物,问一句为什么,才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步。
值得欣喜的是,科学的发展,为我们认识审美投下了曙光。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把第一个问题暂时搁在一边,审视一下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很可能后者才是我们认识审美问题的根本。
基于脑神经生理学发展起来的神经美学,为我们理解大脑的审美机制提供了帮助。它试图回答,大脑是如何审美的。当我们说美的时候,大脑发生了什么反应?许多令人困惑的审美现象,有其生理基础吗?而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发展起来的进化美学,则带领我们一起探寻审美的起源,告诉我们,为什么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美会是美的,丑会是丑的,它们与我们人类的起源进化和生存发展有什么关系。
神经美学和进化美学的观点,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也明白了美学和艺术理论之所以长期以来混乱的根源所在:美和艺术,不只是哲学问题,更应该是科学问题。只有借助科学和理性的光芒,我们才能看清美和艺术的原真面目。
然而,在阅读现有论著的过程中,我仍能感觉到跨越科学的局限。尤其当科学家进入艺术领域,总有点犹犹豫豫,含糊其辞,甚至底气不足。其中固然与这些科学家对哲学和艺术理论把握不足有关,更关键的还在于,现有的研究或者理论还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那么,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呢?在我看来,问题的核心是:在生命演化史上为什么会出现美和艺术?它们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从神经美学和进化美学这两条主线出发,我了解了近年来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进化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我惊讶地发现,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奖惩系统,这是一个从生命进化之初就存在的动力系统。我忽然明白了,美其实是一种进化奖励,而快乐、幸福、爱情和美都是同一个东西,是美的不同面相。美的演化史,就是奖惩系统的演化史。而艺术和性选择,是个体利用奖惩系统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是个体试图摆脱自然选择控制的努力,或者说是载体对基因的反叛。形象的比喻是,美是自然选择控制个体的诱饵,而个体吞食了这个诱饵,却没有上钩,这就是艺术。审美是动物的生存本能,而艺术利用了这一本能。
明白了这一点,我心中原有关于审美和艺术,甚至人生的困惑,似乎都迎刃而解了。美和艺术的起源与演化历史在我面前呈现出清晰的脉络:什么是主干,什么是枝干,什么是外来寄生的藤蔓,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我甚至明白了,为什么人类具有先天直觉,为什么理性和感性之间具有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生命为什么有一个方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不幸福,人生为什么需要意义,明白了美、艺术和生命的关系,明白了爱才是生命演化的奇迹。
美的演化历史如此壮观,而现有的研究和论著仍陷于局部和片段。且多数论者或困于科学逻辑,或乏于人文素养,较少做触类旁通的推论。以至于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希望把我看到的面貌介绍给大家。其中的主体部分,基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我也做了许多类似铺路搭桥、捅破窗户纸的事情。我希望打通看似独立的学科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套合理的理解框架。
本书始终围绕“美是进化的奖励”这一核心主题,力图展现美的起源和演化的主体面貌,回答并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全书分为四大单元,第一单元“美的起源和演化”,是基础部分,回答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美?如何美?为什么美?如果把美的演化史比喻为一棵大树,第一单元是其中的主干;第二单元“艺术的本质”,聚焦艺术,回答艺术和审美的关系,艺术起源、艺术审美和进化的关系;第三单元“审美和艺术的困惑”,着力于分析和回答审美和艺术中最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包括审美的感性和理性纠葛、审美的功利性、审丑现象、当代艺术和抽象艺术;第四单元“生之愉悦”,是对美的演化史的延伸,展示审美、艺术、爱情和幸福一脉相承的关系,美同样是生命演化和人生幸福的基础和追求。
在我最初的计划中,这是一本科普书籍,但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现有的学术进展和论著依然无法回答我的全部问题。而且,当我把不同领域的文献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原来相对独立的议题便出现了自动拼接的现象,展现出了新的图景。对于其中缺失的环节,根据文献和分析,我做了自认为合理的推演。所以,这又有点类似学术著作了。为了严谨,我尽可能列出主要科学观点和论述的出处,但为了阅读的通俗性,我并没有追求资料的全面和前沿,或者列出所有文献的出处。如有必要,我希望后续有改正与完善的机会。
这本书的文体也有点奇怪,既不是正宗学术表达,也不是传统的科普语言,许多章节有明显文学化的倾向,类似科学散文。总体上,这是一个崇尚理性、爱好文艺、对世界充满好奇、对人生还有困惑的人写给自己的一本书。我试图基于科学前沿,摒除耳畔嘈杂的声音,用理性的思维,探索自己内心欲望的细枝末节,梳理脑中纷繁的思绪,想明白,我是谁,我该如何与世界相处,与自我相处。
如果你心中也有困惑,或者也厌倦了耳旁的那些陈词滥调,不妨打开本书,和我一起寻找答案。但如果你看了这篇序言,不明白我在说什么,那么我建议你从目录中挑选一两个感兴趣的话题,尝试阅读。如果还是无果,则大可放下。虽然我的表述已经尽可能通俗,并为提及的人物和部分专业知识给出了适当的注释,但因为有太多跨界的内容,我得承认,这本书确实不容易阅读。
达尔文在伦敦市郊的家,名为“唐恩小筑”。房子不算大,比较简朴,但房子后面有个花园,达尔文特别喜欢。他曾在里面做各种各样的实验,观察他种的植物,还试着培育过植物的种子。在里头,他也养过鸽子,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动物,解剖过世界各地的殖民者、探险家、商人寄给他的标本。某种程度上,这个花园也是《物种起源》这一伟大著作的萌发地和孕育地。我很难想象,当世界图景和人类的秘密在达尔文眼前展现时,他是怎样的心境。但我相信,达尔文是一个极度理性的人,环顾小花园,他一定也发现了,花园的一角一直迷雾重重,其中隐藏着人类审美和艺术的真相。达尔文在其后半生曾经试图驱散这些迷雾,他因此创作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达尔文一度相信,他已经做到了。然而,150 多年过去,达尔文的后花园依然云雾缭绕。这确实令人沮丧,似乎也表明,即便有了先知,人类也并不那么容易走出迷途。世间过于嘈杂,而人类并不善于倾听。但终究,光还是照进来了,云雾在逐渐消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