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摆渡船上的人生哲学
》
售價:HK$
65.9
《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作集
》
售價:HK$
148.5
《
反乌合之众——跳出羊群,逆向获利
》
售價:HK$
76.8
《
帝国作为装饰品:英国人眼中的大英帝国(帝国与国际法译丛)
》
售價:HK$
86.9
《
AI芯片应用开发实践:深度学习算法与芯片设计
》
售價:HK$
75.9
《
世界之中(文明三部曲之后,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充满想象力的重磅新作)
》
售價:HK$
86.9
《
柏拉图《美诺》疏证
》
售價:HK$
96.8
《
山西明清寺观壁画的内蕴与社会潜流研究
》
售價:HK$
140.8
編輯推薦:
正如克里斯托弗·伍德(Christopher S. Wood)所说:“从一开始,艺术作品的起因就包含着对艺术进行历史研究的可能性。艺术作品是插在艺术的过去和艺术的未来之间的一个事件。”对于后世词人来说,唐宋词就像陈列在博物馆中的艺术品一样不可复制,它既是学习的典范,也是必须超越的对象。追和唐宋词作品是历代词人追寻唐宋词的影子所留下的踪迹。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它记录了唐宋词经典形成与词史构建的动态过程与丰富细节,理应在这一连续序列中获得独一无二的位置。
內容簡介:
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我国历代追和词。全书采用统计分析法、比较法来梳理文献资料,在文本深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接受美学相关理论对各种追和词现象进行阐释,挖掘追和词在校勘学、传播学、文学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全书从追和与追和词的角度入手,探讨后世词人在创作实践中对于前代作家作品的接受心理、接受方式以及接受效果,并分析其内在的原因;通过对不同时期追和情况的比较,窥探各时期的审美倾向、词学观念以及词坛风会的变迁。
關於作者:
史华娜,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词传播与接受、诗词艺术。
目錄 :
绪论 1
一、 研究价值 1
二、 研究现状 2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6
第一章“追和词”概说 9
第一节对“追和”与“追和词”的界定 9
第二节追和词的产生及其发展脉络 13
一、 词中和韵的出现 14
二、 追和词的产生 18
三、 追和词发展脉络 22
第三节前人对于追和及追和词的体认 26
一、 “词不宜强和人韵” 26
二、 “绝调不可强拟” 29
三、 况周颐:“初学作词,最宜联句、和韵” 30
第二章始成风气:两宋词人追和唐宋词 35
第一节两宋追和词概述 35
一、 追和唐五代词 35
二、 追和两宋词 37
第二节南宋词人追和苏轼词与苏轼词的接受 52
一、 苏门词人次韵东坡词 52
二、 南渡词人王之道追和苏轼词 54
三、 宋金对峙时期词人追和苏轼词 61
四、 宋末词人追和苏轼词 63
第三节南宋三家和清真词与周邦彦词的接受 65
一、 三家和清真词与清真词的经典化 66
二、 南宋其他词人追和清真词 73
附录1:两宋追和词一览表 76
第三章相对沉寂:金元词人追和唐宋词 84
第一节蔡松年、赵秉文、元好问追和苏轼词 85
第二节元代追和词与苏辛词风的接受 90
一、 元代词人追和苏辛词 93
二、 元代词人追和周邦彦、姜夔词 96
附录2:金元追和词一览表 98
第四章狂热追摹:明代词人追和唐宋词 101
第一节明代追和词的兴盛及原因 101
一、 明代追和词的空前兴盛 101
二、 明代追和词兴盛原因论析 108
第二节明代词人追和唐宋词概述 110
一、 明代词人追和唐五代词 111
二、 明代词人追和两宋词 113
第三节“花草之风”:《和花间集》与《草堂余意》 127
一、 张杞《和花间集》 127
二、 陈铎《草堂余意》 129
第四节从《草堂余意》反思追和的利弊得失 134
一、 和意之作:难至浑成,时有佳句 134
二、 不和意之作:自抒胸臆,超澹疏宕 136
附录3:明代追和两宋词一览表 139
附录4:明代追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一览表 150
第五章理性审视:清初词人追和唐宋词 156
第一节从清初词人的追和看北宋词人词史地位的沉浮 158
一、 追和苏轼词与苏轼词史地位的巩固 159
二、 追和清真词与周邦彦宗主地位的确立 161
三、 追和柳永词与柳词雅俗之辨 163
四、 追和秦观词与淮海词的接受 165
附录5:清初词人追和苏轼词一览表 166
附录6:清初词人追和柳永、秦观、周邦彦词一览表 172
第二节清初词人追和辛弃疾词与稼轩风的盛行 179
一、 清初词坛稼轩风的回归 179
二、 曹溶、陈维崧、何采等追和稼轩词 180
附录7:清初(顺康)词人追和辛弃疾词一览表 184
第三节清初词人对于南宋其他词人的追和 191
一、 王士禛和漱玉词与李清照婉约正宗地位的确立 194
二、 追和姜夔、史达祖、张炎词与浙西词派的推崇 197
三、 追和蒋捷词与阳羡词派的影响 201
附录8:清初词人追和李清照词一览表 203
附录9:清初词人追和姜夔、史达祖、张炎等一览表 205
第六章
选择性接受:清中后期
词人追和唐宋词 215
第一节清中后期词人追和唐宋词概论 215
一、 金理追和唐宋词略论 216
二、 田中仪、彭贞隐、沈彩等追和李清照词 218
三、 颇为寥落的追和辛弃疾词 221
附录10:清中后期追和李清照词一览表 224
附录11:清中后期追和辛弃疾、刘克庄、刘过词一览表 226
第二节追和苏轼词与清中后期词坛对苏轼的接受 228
一、 周暟、方学成、俞玉海等追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229
二、 傅涵、姚念曾、戴澈等追和《水调歌头》词 232
三、 对苏轼两首《哨遍》词的追和 234
附录12:清中后期追和苏轼词一览表 239
第三节浙西词派影响下的追和姜夔、张炎词 241
一、 浙西派词人厉鹗、吴锡麒、郑沄、郭麐、戈载等追和姜夔词 242
二、 浙西派外词人凌廷堪、王汝璧、唐仲冕等追和姜夔词 250
三、 追和张炎词与咏物之风的盛行 256
附录13:清中后期追和姜夔、张炎词一览表 259
第七章学词门径的探寻:清晚近词人追和唐宋词 266
第一节常州词派词人追和唐宋词 266
一、 宋翔凤追和周姜、苏辛词 266
二、 丁履恒、陆继辂、包世臣等追和唐宋词 270
三、 谭献、庄棫追和唐宋词 273
第二节“清末四家”追和周柳姜吴与学词路径的探寻 278
一、 追和姜夔词与清空骚雅词风的推扬 278
二、 追和梦窗词与词坛风会的转移 283
三、 追和周邦彦、柳永词与浑化之境的追求 289
第三节清晚近词坛对唐五代北宋词人的追和 295
一、 郁伊惝恍:王鹏运和冯延巳《鹊踏枝》词 295
二、 联句唱和:况周颐、张祥龄、王鹏运《和珠玉词》 298
三、 雍容华贵:赵尊岳《和小山词》 301
附录14:“清末四家”追和唐宋词一览表 305
结语 309
一、 追和视野下的唐宋词接受 309
二、 影响追和的诸种因素 313
三、 追和的词体史意义 315
参考文献 317
內容試閱 :
绪论
一、 研究价值
唱和是贯穿整个词史的一种普遍现象,与词体的兴衰发展相始终。唱和词按照唱和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时代诗朋酒侣间的唱和之作;一类是后世诗人词客追和前贤之作,即追和词。相比较而言,追和多出于对被追和对象仰慕、学习或是竞争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同时唱和中难免的附和应酬之辞。笔者经搜检《全宋词》《全金元词》《全明词》及其补编、《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全清词·雍乾卷》《全清词·嘉道卷》《全清词钞》《民国名家词集选刊》《民国词集丛刊》等,发现追和之作普遍存在于大多数词人词集中,而且数量相当可观,其中对唐宋词的追和占绝大多数。这类作品质量高下不一,能够与原作相媲美的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历代词论家因而对其多有贬斥,这一观念导致追和词长期以来鲜有人关注。但事实上,追和与追和词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不容我们忽视:
(一) 追和词具有校勘学上的重要意义。由于和词与原唱为同调和韵之作,将追和之作与原作对校,可纠正词作错讹,亦可勘定词律词谱。周邦彦妙解音律,能自度曲,词韵清蔚。南宋方千里、杨泽民、陈允平三家和清真词谨守清真格律,《四库全书总目·〈片玉词〉二卷补遗一卷》称方千里和词“一一按谱填腔,不敢稍失尺寸”,可与清真原作对校以勘正其中舛误。自四库馆臣首倡其风,晚清学者如朱孝臧、郑文焯等均以此法校雠词籍,推源词律。近人杨易霖《周词订律》即通过取三家和词一一汇校的方式,以探寻周词声律之原貌。
(二) 从传播学意义上来说,追和是词作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词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文人案头文学,追和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词作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一些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唱,甚至仍然通过追和之作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如朱敦儒《鹊桥仙·和李易安金鱼池莲》、李纲《六幺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等所和原作均已散失,但通过追和之作我们仍然可以确认它们曾经的真实存在。又如华严在《论石湖词》中说:“绍熙四年(1192)六月,也即范成大辞世前三个月,杨万里的长子杨长孺曾将《石湖词》刊行于世,其中仅《余研亭稿》便收词二百一十二阕,可见范成大词作之富。遗憾的是此集不可复见,《石湖大全集》久没无闻,今所见到的《石湖词》,全赖陈三聘《和石湖词》得以保留。”
(三) 追和作为一种创作方式,有助于后世词人对前贤词作的学习与借鉴,有助于词人个体风格的形成以及词艺的提高。况周颐即云:“初学作词,最宜联句、和韵。”通过追和词与原唱的比较,也更容易看出词人才力之强弱以及词作艺术水平之高下。
(四) 尤为重要的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追和是对于前代词人词作在创作实践中的认同和融合,是作家接受史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途径。其特殊性在于追和者乃是集读者、批评家、创作者三重角色于一身的接受对象。追和者首先是原作的读者和意义阐释者;其次追和者对于追和对象(包括词人、词作)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即可视为一种隐性的批评态度;再次,追和者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对于原作各不相同的接受方式。作为词史上一种特殊的接受现象,追和积极参与了词史构建的动态过程,是唐宋词经典文本赖以形成、经典作家地位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研究现状
日本学者前川幸雄、安藤孝行、花房英树等较早关注到唱和诗歌的研究。从总体来看,这些学者对唱和与唱和诗多以游戏视之,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前川幸雄《智慧的技巧的文学——关于元、白唱和诗的诸种形式》(马歌东摘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4)一文具体而微地分析了五组元白唱和诗的特色、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智慧的技巧,以及元白之间的友谊、文学的美等。据译者按语,此篇论文摘译自日本笠间书院昭和五十六年(1981)5月版《中国文学的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逐渐关注到这一问题。王钟陵在《文学史新方法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谈道:“一部文学史著作如果对于这种照映一世并使后人仿效的唱和活动不屑一顾,或者仅以鄙词付之,又如何能理解其时文人美学情趣之所寄呢?必须从鲜活的有着毛茸茸质感的原生状态中,从文学与其他因素和间接的伴生关系中去把握文学的历史情状,惟此,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作为整个文化活动之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的文学。”该书专辟《师友唱和与文学潮流之变动》一节论述唱和对于文学潮流之形成、文学风会之变迁的重要意义。赵以武《唱和诗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是国内唱和诗歌研究方面最早的专著。此书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中,对我国古代唱和诗的缘起、演变,特别是中唐以前诗歌唱和的特点、体制,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论定以中唐为界,唱和发生了由“和意”到“和韵”的根本变化。此期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也都集中在对唐以前唱和诗的研究上。郭英德《两宋酬和词述略》(《中国文学研究》1992,1)全面探讨了两宋酬和词兴盛的原因、酬和词的类型与特点、酬和词的功能,是较早将唱和词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论文。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研究唱和词个案的论文,以下简要述之。缪钺《论王清惠〈满江红〉词及其同时人的和作》(《四川大学学报》1989,3)对王清惠《满江红》词以及文天祥、邓剡、汪元量诸人和作的唱和背景、思想内容、风格特点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一词在两宋获得了七位词人九首作品的唱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殊荣。王水照《“苏门”诸公贬谪心态的缩影——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一文认为“这一特殊文学现象,不仅反映了和韵之风从诗坛到词坛的展延,并影响到词的内容和艺术的变化,而且具体地表现出所谓‘元祐党人’横遭贬谪后彼此心灵的交融和撞击,他们共同的和不同的心理反应。”王兆鹏《“名作”与“和作”》认为“名作越是有‘名’,追随唱和者就越多。从后人和韵、次韵之作的多少,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原唱的‘知名度’”,并且以苏轼为例,通过对相关和作的统计,指出宋金元词人最喜爱的东坡词是《念奴娇》赤壁词。
本世纪以来,唱和诗词研究受到了比较多的关注。首先,一些青年学者选择了唱和诗词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硕士论文有蔡爱芳《二苏及“苏门四学士”唱和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张蕴《宋初文人唱和与宋初诗风》(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付瑶《刘禹锡唱和诗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李艳杰《二苏唱和次韵诗研究》(郑州大学,2007年)等,博士论文有童向飞《宋代唱和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岳娟娟《唐代唱和诗研究》(复旦大学,2004年)、徐宇春《苏轼唱和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许琰《〈西昆酬唱集〉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谷春侠《〈玉山雅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李桂芹《明末清初唱和词集研究》(中山大学,2008年)等,从以上论文题目即可看出,唱和诗词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唐代,宋代一些重要唱和现象尤其是“苏门”唱和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学界对于唱和词的关注程度远不及唱和诗,以唱和词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仅有两篇。李桂芹《明末清初唱和词集研究》从明末清初几部重要的唱和词集入手,透视此期唱和活动,挖掘唱和词集所蕴含的文学与文化价值。论文上编第三章从《徐卓晤歌》《幽兰草》《倡和诗余》《遁渚唱和集》《红桥倡和词》分析《花间》余波在明末清初的起伏消长,下编三章分别对《秋水轩倡和词》《千秋雅调》《梁园倡和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个案研究。童向飞《宋代唱和词研究》第三章《和词与宋词名篇名家》,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探讨和词与宋词词作及宋代词人的接受情况,通过对宋金元追和词的数量统计认定宋词名篇,再通过被和词作数量的多少、追和者数量的多少认定名词名家,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遗憾的是该论文的讨论范围仅限于宋金元时期,未能把明清和词纳入研究视野,因而无法从和词的角度来窥探唐宋词在整个词史中的接受动态。
其次,此期发表的单篇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高,尤其是新方法、新视角的运用,开拓了这一课题研究的新局面。如姚蓉、王兆鹏《从唱和活动看云间词风的形成》(《江汉论坛》2004,11)、马东瑶《苏门酬唱与宋调的发展》(《文学遗产》2005,1)分别从云间词派、“苏门”诗人入手,探讨了和词与词风形成的关系;内山精也《苏轼次韵词考》(《中国韵文学刊》2004,4)以诗词间所呈现的次韵之异同为中心,对处于质变期的苏轼词进行了重新评价,同时对“次韵”在词的质变期被使用的意义也从新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关注到追和词以及它们在词人词作接受过程中的意义,如程继红《〈全明词〉对稼轩词接受情况的调查分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3)通过对《全明词》中拟、和稼轩词情况的统计分析,认为与宋、元时期相比较,《全明词》对稼轩词的接受面更宽,接受度更强,在推动稼轩词经典化的过程中,明人并未缺席,且为清初稼轩词风的流行作了铺垫;叶晔《明词中的次韵宋元名家词现象——以苏轼、崔与之、倪瓒词的接受为中心》(《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秋之卷)从明代词坛最具影响力的次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倪瓒《江南春》三词的活动入手,考察明词对于宋元名家词的接受情况;刘尊明《历代词人追和李清照词刍议》(《文艺研究》2008,3)通过对历代词人追和李清照词的考察,认为其特征主要表现闺情主题的变奏、本色风格的突破、艺术技巧的创新三个方面;张宏生在《经典确立与创作建构——明清女词人与李清照》一文中指出:“清代词坛上,女词人们不断追和李清照,使得李清照作为一个符号,内涵不断强化,显然也是建构其接受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又在《咏物:朱彝尊与乾隆词坛》(《兰州大学学报》2011,6)中指出,茹敦和《和茶烟阁体物集》是清词走向学人词的重要表现之一,也使得朱彝尊词更为深入人心;刘尊明《从追摹次韵看金元明代词人对李白词的接受》(《社会科学战线》2014,11)认为,追摹次韵创作体现了历代词人对李白词创作成就和词史地位的接受与认同,进一步推动了李白词的传播与接受,其意义不容忽视;陶友珍、钱锡生《从追和词看唐宋词在清代前中期的传播和接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5),钱锡生、陶映竹《历代唱和对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词的接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1)等成果都意味着追和词研究的进一步细化与深化。
另外,已出版的数部有关唱和词专著在研究思路与方法方面为本课题提供了借鉴。黄文吉在唱和词研究方面用力甚勤,且多有创获,值得我们关注。他早在《古今一大转移——张先》一文中对张先作品中的唱和词予以关注,认为“直到张先,他是第一位留下‘依韵’和‘次韵’的作品,而且一口气有五首‘次韵’之作。这意味着词已经由自然的音乐唱和,转变为一种新诗体的唱和,文人在诗体上的‘依韵’‘次韵’的唱和方式,也可应用到词体上,词体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提升了。从此词人不断地往来唱和,造成填词风气的兴盛,许多伟大的词人及词作因而产生了。”此后出版的《黄文吉词学论集》(台湾学生书局,2003年版)中也收入了多篇相关论文,其中《从词的实用功能看宋代文人的生活》一文第五部分将唱和分为和题、分题、和韵、分韵四种方式,认为词的唱和方式以及众多的唱和作品,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文人重视风雅,以词会友的生活概况;《唱和与词体的兴衰》着重探讨唱和在词体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认为唱和与词的起源、发展、兴盛及衰微密切相关;《明初杭州府学词人群体研究——以酬唱词为对象》则以杭州府学词人群体现存酬唱词为切入点,来透视明初词坛状况。巩本栋所著《唱和诗词研究——以唐宋为中心》(中华书局,2013年)是近年来唱和诗词研究方面的一本力作,将唱和诗词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全书分总论、分论两部分,总论对唱和诗词的渊源、发展和特点、类型与评价、地位与影响等问题进行论述,分论重点考察韩孟联句诗、元白唱和、苏轼和陶诗等,其中第十章南宋词坛的复雅之风与三家《和清真词》分析论述三家《和清真词》及其文学史意义,对追和词的意义有所揭橥。刘东海《顺康词坛群体步韵唱和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二章《清初步韵宋词创作的分析》分别对步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步韵史达祖《万年欢·春思》词和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步韵辛弃疾词的创作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比较,认为虽然步韵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数量超过了步韵稼轩两首词的总和,但同时也出现了大批兼具稼轩之神、东坡之貌的步韵词,从而指出清初前三十年的步韵词坛并非稼轩东坡双雄并峙的时期,值得深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通过对以上论著的梳理,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对于唱和诗词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方法与视角也趋于多样化,但是将唱和诗词作为一种重要文学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成果仍不多见,大多数论著仍然停留在个案研究的阶段。学界对于唱和词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现有的唱和词研究基本上以同时唱和词为主。虽然近年来已有学者关注到追和以及追和词的价值,但是这类论文或者以某个时期的追和现象为限,或者以追和某位词人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缺乏宏观的观照与系统的研究。这为我们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留下了一定的空间。有鉴于此,本文拟于历代追和词以及追和词集文献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将追和唐宋词放在词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中,借此考察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从追和与追和词的角度入手,探讨后世词人在创作实践中对于前代作家作品的接受心理、接受方式以及接受效果,并分析其内在的原因。钟振振在《金元明清词总论》中说:“由于词至两宋,已臻大成,各种题材、内容、风调、技法,几乎皆可示人以典范,后学心摹手追,搦管之际,每每有唐、五代、两宋诸大家、名家的影子横亘于胸,形诸墨楮,遂不免各见其所熏沐,因此从总体上来衡量,(金、元、明、清)四朝词中前代遗传所占比重之大,亦毋庸讳言。”在唐宋词名家辈出的辉煌成就面前,元明清词人的追和是一种很值得我们深究和玩味的现象。哪些词人词作受到的追和比较多?原因何在?不同词人在追和中具体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对前代词人词作进行接受?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考察,我们将会勾勒出一部更具过程性、可感性的作家作品接受史。另外,通过同期追和实践与理论批评的比较,亦有利于我们考察创作与理论之间的关系。
(二) 通过对不同时期追和情况的比较,窥探不同时期审美倾向、词学观念以及词坛风会的变迁。一位词人、一篇词作在某些时期会有许多和作,在某些时期却门前冷落、无人问津,这些现象背后都有哪些原因呢?清人陈廷焯尝从追和对象的选择上考察词坛风会的变化,反思元词衰敝之原因,其《白雨斋词话》卷六云:“刘龙洲《沁园春》,为词中最下品。元人沈景高,有和刘龙洲指甲一篇,句句握捏,又不及改之远甚。而俞焯云:‘景高旧家子也。余见此词纤丽可爱,因定交焉。’当时赏识如此,何怪元词之不振也。”此论虽不免偏颇,却极具启发性。
(三) 词人词作接受的过程也是唐宋词作家作品被反复考验、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不断经典化的过程。追和的动机错综复杂,并非以唐宋词的经典化为目的,然而,无论后世词人的追和出于何种目的,都可以视为对于唐宋词的一种特殊的接受方式。从整个词史来看,大量、集中而持续的对于某些词人、词作的追和所达到的客观效果即是唐宋词人词作的经典化。通过追和词,我们可以来探讨总结这一经典化过程中的规律性。唐宋词经典作家作品的地位和影响是如何确立的?要成为经典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因素?追和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样的考察,有利于我们对唐宋词接受特征与规律的认识。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性质和任务,拟采用统计分析法、比较法来梳理文献资料,在文本深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接受美学相关理论对各种现象进行阐释。以《全宋词》《全金元词》《全明词》及其补编、《全清词·顺康卷》及其补编、《全清词·雍乾卷》《全清词·嘉道卷》《全清词钞》《民国词集丛刊》等词作总集中所收录追和词为基本文献资料,首先从宏观上对各个时期追和情况进行把握,再辅之以重点词人词篇的考察,初步确定以柳永、苏轼、秦观、贺铸、李清照、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史达祖、张炎、蒋捷等为中心,以表格的形式来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统计资料:被追和词人词作情况统计、追和者情况统计、被追和词人词作与同期词选所选词人词作之比较、不同时期追和情况之比较。全集追和者如方千里、杨泽民、陈允平三家《和清真词》、陈铎《草堂余意》、张杞《和花间集》、赵尊岳《和小山词》等则另作讨论。词人词作的接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时代背景、词选、词话批评、词集的刊行与传播、词集校注等。这些因素互相制约、相互影响,追和作为其中一个因素,只能考察到接受的一个侧面,无法从中完全剥离出来。追和在其中到底发挥多大的作用是难点所在。为了避免结论的片面性,我们会尽量结合其他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