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害马之群:失控的群体如何助长个体的不当行为
》
售價:HK$
96.8

《
最后的门徒——我与李小龙回忆录
》
售價:HK$
74.8

《
没有明天的我们,在昨天相恋
》
售價:HK$
47.1

《
流动的白银(一部由白银打开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
售價:HK$
63.8

《
饮食的谬误:别让那些流行饮食法害了你
》
售價:HK$
63.8

《
三千年系列:文治三千年+武治三千年+兵器三千年
》
售價:HK$
197.3

《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精) 新版
》
售價:HK$
74.8

《
赖世雄经典英语语法:2025全新修订版(赖老师经典外语教材,老版《赖氏经典英语语法》超32000条读者好评!)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本书遵循职业教育教材编写规律和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规律,配套齐全
|
內容簡介: |
本书围绕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案例设计项目与任务,主要内容包括RobotStudio仿真软件基本操作、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搭建与基本操作、工业机器人绘图工作站虚拟仿真、工业机器人搬运工作站虚拟仿真、工业机器人码垛工作站虚拟仿真,共5个项目。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机电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相关岗位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和培训用书。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凡使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可登录机械工业出版社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注册后免费下载。咨询电话:01088379375。
|
目錄:
|
前言
二维码索引
项目1RobotStudio仿真软件基本操作 /1
任务1RobotStudio界面介绍 /1
任务2常用功能介绍 /4
课后练习 /6
项目2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搭建与基本操作 /7
任务1搭建工业机器人工作站 /7
任务2创建工业机器人系统与手动操作 /16
课后练习 /20
项目3工业机器人绘图工作站虚拟仿真 /22
任务1创建绘图笔工具 /22
任务2创建工件坐标系 /28
任务3创建方形路径 /30
任务4仿真运行与视频录制 /36
任务5创建圆弧路径 /39
任务6创建镜像路径 /49
课后练习 /54
项目4工业机器人搬运工作站虚拟仿真 /56
任务1创建夹爪工具 /56
任务2创建动态夹爪工具系统 /60
任务3创建工业机器人信号和设置工作站逻辑 /72
任务4创建搬运路径 /76
任务5工件装配 /82
课后练习 /93
项目5工业机器人码垛工作站虚拟仿真 /94
任务1创建虚拟夹爪工具系统 /94
任务2创建虚拟输送带系统 /100
任务3创建虚拟真空吸盘工具系统 /108
任务4创建工业机器人信号和设置工作站逻辑 /112
任务5创建工业机器人程序 /114
课后练习 /121
参考文献 /123
|
內容試閱: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当前,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要,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编写本书旨在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推动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化工、物流等领域,涵盖了焊接、喷涂、码垛、打磨、检测、装配等工种,成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36万套,同比增长449%,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图形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机器人学理论结合的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技术应运而生,进一步促进了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实际的机器人系统进行模拟的技术,其可以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建立起机器人及其工作环境的模型,可以利用机器人语言及相关算法,通过对图形的控制和操作,在离线情况下进行轨迹规划,还可以对实体工业机器人进行实时监控,与其进行通信、交互。
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实现离线编程和动态模拟实际生产过程,有助于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还可为设计方案评估提供理想途径。
本书利用ABB机器人虚拟仿真软件RobotStudio,介绍了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搭建以及绘图、搬运、码垛工作站的离线编程与仿真实现。本书设计了5个项目共20个任务,将工业机器人坐标系创建、运动指令应用等知识融入项目和任务中,有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知识技能的应用。
本书由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霜、杨扬、朱巍峰、章猛华、吕亚男编写,编写过程中得到了ABB(中国)有限公司叶晖及有关企业技术人员、院校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或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