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七种模式成就卓越班组:升级版
》
售價:HK$
63.8

《
主动出击:20世纪早期英国的科学普及(看英国科普黄金时代的科学家如何担当科普主力,打造科学共识!)
》
售價:HK$
86.9

《
太极拳套路完全图解 陈氏56式 杨氏24式和普及48式 精编口袋版
》
售價:HK$
32.8

《
2+20:私募股权为什么能长期战胜市场
》
售價:HK$
86.9

《
经典秩序的重构:廖平的世界观与经学之路(探究廖平经学思想,以新视角理解中国传统学术在西学冲击下的转型)
》
售價:HK$
97.9

《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
售價:HK$
52.8

《
背影渐远犹低徊:清北民国大先生
》
售價:HK$
96.8

《
恨、空虚与希望: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
》
售價:HK$
87.8
|
編輯推薦: |
深度解读高校博士后的职业认同与行动选择
当前,博士后规模正在日益变大并成为高校师资补充的主力军。在新公共管理与学术资本主义影响下,这一群体获得正式教职的时间周期却在变长,其对于学术职业的理解、认同与行动出现差异与偏离,为此需要基于博士后制度的原初逻辑予以纠偏。本书主要以高校博士后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制度主义与认同理论所搭建的分析框架,采用解释性序列设计的混合研究方法,分析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实然现况究竟如何,其学术职业认同影响因素是什么,以及面对制度改革、组织情境与学科规训的博士后如何选择行动,并进一步对当前博士后制度进行反思。
|
內容簡介: |
《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与行动选择研究》一书主要以高校博士后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制度主义与认同理论所搭建的分析框架,采用解释性序列设计的混合研究方法,分析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实然现况究竟如何,其学术职业认同影响因素是什么,以及面对制度改革、组织情境与学科规训的博士后如何选择行动,并进一步对当前博士后制度进行反思。 本书的出版价值在于关注当前博士后规模增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突出现象,成为较早关注国内博士后学术职业发展与认同的研究著作,其所展开的调查、论证与建议对当前博士后群体研究、实践管理等方面具有应用价值,与此同时也能进一步丰富国内博士后研究的学术探讨。
|
關於作者: |
蒋贵友,教育学博士,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年编委,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比较高等教育。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课题5项,在《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 CSSCI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部分被新华文摘观点摘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获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
|
目錄:
|
第一章 认同与行动:理解博士后流动境遇的重要视角
第一节 学术职业变革与博士后研究转型
一、 全球博士后规模扩张及其环境变革加快
二、 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困境问题凸显
三、 高校博士后研究取向及其思路亟须转变
第二节 我国博士后制度演变与特征分析
一、 身份建构:制度试点与职业流动灵活化
二、 身份整合:制度并轨与组织管理规范化
三、 身份分化:制度探索与利益目标差异化
四、 身份重组:制度创新与贯通发展一体化
第三节 学术职业认同与行动选择的研究脉络
一、 认同、职业认同与学术职业认同
二、 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三、 学术职业认同与行动选择的脉络关系
第四节 博士后认同与行动的理论审思
一、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借鉴与融合
二、 不同认同理论的比较与反思
三、 职业社会化理论的丰富与拓展
四、 三种理论视角的融合与应用
第二章 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现实图景与影响路径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 问卷编制与调查取样
二、 访谈设计与资料编码
三、 研究可靠性与研究伦理
第二节 高校博士后进站工作动机与职业选择
一、 高校博士后入站工作动机的类型分析
二、 高校博士后出站职业选择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现状分析
一、 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精神认同现况
二、 高校博士后学术工作制度认同现况
三、 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回报认同现况
第四节 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群体差异
一、 院校类型层面的认同差异
二、 学科经历层面的认同差异
三、 个体身份层面的认同差异
第五节 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影响路径
一、 研究假设与模型建构
二、 模型评价与假设检验
三、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制度改革如何影响博士后的认同与行动
第一节 高校博士后制度改革的现实特征与挑战
一、 质量管理:学术支持与评价考核
二、 创新驱动:组织激励与学术竞赛
三、 聘用改革:贯通发展与非升即走
第二节 制度改革下不同博士后的学术职业认同
一、 非升即走制下的学术临时工
二、 学术锦标赛中的师资生力军
三、 身份建构阶段的独立研究者
四、 大学场域游离的边缘学术人
五、 四种博士后类型的划分依据
第三节 高校博士后应对制度改革的行动选择
一、 制度改革下高校博士后行动选择类型
二、 制度改革下高校博士后行动选择逻辑
三、 制度改革下博士后行动选择生成机制
第四章 组织情境如何影响博士后的认同与行动
第一节 高校博士后组织情境变革的趋势与动因
一、 高校博士后组织情境变革的基本趋势
二、 高校博士后组织情境变革的现实动因
三、 高校博士后组织情境变革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组织情境对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影响
一、 组织体制牵引博士后学术职业发展目标
二、 组织管理影响博士后学术职业身份定位
三、 组织文化变革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观念
四、 学术团队塑造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差异
第三节 高校博士后应对组织情境的行动选择
一、 组织情境下高校博士后行动选择类型
二、 组织情境下高校博士后行动选择逻辑
三、 组织情境下博士后行动选择生成机制
第五章 学科特性如何影响博士后的认同与行动
第一节 高校博士后学科工作变化的趋势与挑战
一、 学科范式变革与博士后知识生产转型
二、 学科文化差异与博士后身份建构分殊
三、 学科等级建构与博士后发展机会结构
四、 学科知识交叉与博士后科研创新融合
第二节 学科特性对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影响
一、 学科范式变革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观念
二、 学科文化引发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冲突
三、 学科等级塑造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差异
四、 学科交叉影响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建构
第三节 高校博士后应对学科变化的行动选择
一、 学科视角下高校博士后行动选择类型
二、 学科视角下高校博士后行动选择逻辑
三、 学科视角下博士后行动选择生成机制
第六章 高校博士后制度改革:基本立场与路径探索
第一节 流动期的社会化: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与行动选择
一、 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社会化中的认同危机及其生成过程
二、 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与行动选择受到多重逻辑影响
三、 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与行动选择之间存在循环互构
四、 高校博士后制度理应超越工具理性并回归人的主体路径
第二节 走向可持续发展:高校博士后制度改革的创新方向
一、 以身份识别为目标,探索一体贯通发展机制
二、 以分类发展为前提,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标准
三、 以学术创新为导向,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边界
四、 以交叉融合为核心,畅通学术研究合作渠道
五、 以学科团队为载体,组建异质性学术共同体
六、 以项目驱动为抓手,打造多元覆盖资助制度
七、 以职业培训为补充,创新人才培养内容体系
八、 以组织保障为依托,优化学术职业生态环境
第三节 未竟的学术工作:当前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 当前研究的疏漏与不足
二、 博士后研究的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与行动选择访谈提纲
|
內容試閱:
|
进入21世纪,由于全球范围内科技竞争的持续增强,以促进科研创新为目标的资助博士后的做法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随着博士后群体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高校聘任制度的持续改革,博士后日益成为高校师资聘任的主要来源。在这一过程中,博士后的临时、边缘与流动等身份特征不仅使其面临诸多职业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于学术职业的理解、认同与行动差异。纵观我国博士后制度变迁过程,大致经历建构、整合、分化与重组四个阶段,且基于新制度主义、学术职业社会化理论与认同理论搭建分析框架,对探究高校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和行动选择的影响机制与作用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用解释性序列设计的混合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扎根理论,旨在分析制度改革、组织情境与学科共同体对高校博士后学术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这些外部变化向内渗透对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影响过程,继而呈现这一群体回应外部挑战的行动策略,从而进一步检视、反思与完善高校博士后制度成效与发展方向。
目前,高校博士后进站流动受到机会限制、学术兴趣、职业发展、社会网络与经济回报影响,在此过程中其对学术职业认同程度整体不高,特别是职业回报认同相对较低。其中,一流
大学建设高校、同院校流动与本土博士后具有更高的学术职业认同,而工科、联合培养与二次进站博士后的学术职业认同相对较低。分析发现,制度改革、组织保障、学科支持不仅均可显著正向影响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而且制度改革通过学科支持与组织保障两个中介变量对学术职业认同产生间接影响,其中组织保障通过影响学科支持发挥链式中介效应。
以质量管理、创新驱动与聘用改革为核心的制度改革营造了博士后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并形塑了“学术临时工”“师资生力军”“独立研究者”与“边缘学术人”四种不同的博士后身份类型及其差异化的学术职业认同感知。面对制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持有不同认同观念的博士后虽然采取规则、生存、学术或对抗导向的多元化应对策略,但其实质仍是沿着制度改革方向的顺应行动。究其缘由,这一现实是经由临时制度身份驱动学术竞逐、制度改革规训诱发顺应行为、个体资源总量决定行动方向三个阶段而逐渐生成的。
在单位制度、聘用改革与管理创新的共同影响下,关涉博士后的组织情境已经向管理主义与绩效主义转型。集体制、管理、文化与评价要素在内的组织情境变革加大了博士后灵活雇佣与职业不确定性的风险,从而对其职业目标、发展前景与认同归属产生了较为负面的影响。这一影响在博士后规模扩张加大学术竞争与组织管理变革引发职业认同分化的催化下,经由“个体—组织”的协商互动过程决定其行动方向的分殊,从而驱使博士后选择服务、平衡、游离或依附的行动策略回应当前组织管理规定。
学科是制度改革与组织情境向内投射的末梢,也是高校博士后建构学术职业认同的基本单位。在管理主义与专业主义的较量与博弈下,学科范式转型、文化差异、等级分殊与交叉融合使博士后的知识生产与身份建构面临学术资本化与知识商品化的影响,由此削弱了职业精神与学科专业的认同程度。这些影响也藉由学科目标与博士后个体认知的内部激励、学科情境与博士后制度文化的外部驱动两个环节塑造了博士后学科认同与行动选择的差异分殊,使其采取综合、理论、应用或个体导向的行动选择回应当前的学科管理。
不可否认,尚处于学术职业社会化进程中的博士后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市场中的临时雇员,促使这一岗位转变为个体实现就业目标的等待阶段,模糊了博士后独有的身份定位,从而使其面临以学术职业认同危机为代表的结构性困境。为此,高校博士后制度改革理应回归人的主体路径,为其打造贯通发展、分类评价、权责分明、合作畅通、团队支持、多元资助、职业培训与组织保障为一体的支持体系,从而增强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感并不断激发其学术创新行动。
本书是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XJK24QGD003)的研究成果。作为博士后研究领域的探索性成果,希望在学术职业变革与博士后规模扩张之际,引起管理部门与社会外界对博士后群体的重视。当然,因笔者学识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与不足,恳请读者的宽宥谅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