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者简介
管成云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众多研究成果已在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SCI)、《新闻学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等国内外优质期刊上发表,且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中国新闻史学会优秀学术奖”。
郭蓓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博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网络社会学,诸多研究成果已在《现代传播》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出版英文专著Regulating Social Media in China:Foucauldian Governmentality and the Public Sphere。
主要作者简介
乔治·马库斯 (第1、2章)
乔治·马库斯 (George E. Marcus)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曾多年担任莱斯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文化人类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 杂志的创刊主编。马库斯以其在文化人类学和多点民族志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他的研究推动了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使得研究者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描绘全球化背景下复杂的文化现象。马库斯的研究领域涵盖文化理论、民族志方法、全球化、人类学的写作与叙事等,他尤其关注文化的动态过程。
马库斯的代表作包括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与James Clifford合编)、《当代人类学设计》《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与Michael M. J. Fischer合著)、《厚积薄发的民族志》 和 《当代批判人类学:意外语境、选区改变与议程变化》,这些著作对当代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库斯在多点民族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开创性地提出了“多点民族志”概念,并从田野工作的层面构建了该方法的理论框架。马库斯是多点民族志方法的奠基者,他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这种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方式,并提出了多点民族志田野工作的“追踪”策略,以建立不同地点之间的联系。他强调,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化现象不再局限于单一地理位置,而是在多个地点之间流动的。因此,研究者需要采用跨地点的多点民族志视角来捕捉文化的动态变化和复杂联系。
(2) 推动了民族志方法论的革新。马库斯强调研究者在做多点民族志调查时,要关注不同地点之间的连接和对比。他鼓励研究者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以揭示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马库斯的这种多点民族志观点激发了学界关于民族志方法的广泛讨论和创新,影响了后续的人类学研究,促使人类学界重新思考传统的田野工作方式,并开始重视研究对象的流动性和多地点之间的关联性。
(3) 拓展了人类学研究的视野。马库斯提出的多点民族志方法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该方法为学界研究跨国机构、移民、全球贸易、文化流动等复杂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促进了学界对跨文化和跨地域现象的理解,帮助研究者更有效地应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