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纯粹·一枕书梦
》
售價:HK$
79.2

《
新版-零基础茶艺入门
》
售價:HK$
38.5

《
创业思维:从0到1的实战笔记
》
售價:HK$
76.8

《
家庭财富管理指南
》
售價:HK$
85.8

《
服装材料基础
》
售價:HK$
63.8

《
国家名片C919(跟踪十余年,采访百余人,全景式呈现中国大飞机C919,让读者领略到中国航空科技的最新成就)
》
售價:HK$
140.8

《
中国数字人产业发展报告
》
售價:HK$
107.8

《
另一种疯狂:精神疾病的污名与希望之旅(APS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斯蒂芬·欣肖教授倾其一生撰写;2018年美国图书节最佳图书奖)
》
售價:HK$
63.8
|
內容簡介: |
在具身认知科学快速发展以及认知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认知多元主义》提出一种内容领域的心理模型,认为理解不在于单词大小的概念、句子大小的意向状态或论证大小的推理,而在于理想化模型和领域大小的组块;指出许多思维形式依赖领域大小的组块,模块化过程适合跟踪世界的特定方面,心理模型应该放弃单词-句子-推理的思维模型。这些观点为心智和认知科学的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对心理模型的关注也许会改变我们对认识论、伦理学和语义学的思考方式。
|
目錄:
|
目录丛书序译/审序前言第一部分 从标准观点到认知多元主义第一章 导论:信念、概念和心理模型 3第一节 本书概述 6第二章 认知架构的标准哲学观 8第一节 信念概念的核心作用 8第二节 认知架构的三层标准观点 10第三节 一些哲学问题 11第四节 关于架构的备选方案 18第三章 中枢认知和模块认知 23第一节 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的心智 24第二节 福多的《心智模块性》 27第三节 动机、批评和备选方案 32第四章 超越模块性和中枢认知 37第一节 核心系统 38第二节 大众理论 44第三节 科学理论 46第四节 直觉推理、语义推理和知识表征 48第五节 心理模型 60第六节 超越中枢认知和模块认知 61第五章 认知多元主义 63第一节 什么是认知多元主义? 64第二节 模块和模型 65第三节 模型和表征 66第四节 表征 67第五节 模型和理想化 71第六节 审美情操的两种类型 72第七节 错误的类型 73第八节 知识和理解 74第九节 展望 75第二部分 模型与理解第六章 模型 79第一节 比例模型(目标域、理想化和适当性) 79第二节 地图 82第三节 蓝图 88第四节 程序代码和流程图 91第五节 计算机模型 92第六节 模型特点 93第七节 模型作为认知工具 94第八节 进一步的考量 95第七章 心理模型 97第一节 两种观察 99第二节 超越内在化 100第三节 我房子的心理模型 100第四节 国际象棋 105第五节 社会语境 106第六节 道德模型 108第七节 心理模型和科学理解 109第八节 核心系统和大众系统 112第九节 结论 113第八章 模型之间的关系 114第一节 抽象度 114第二节 变体 116第三节 隐喻转换 117第四节 三角测量 119第五节 不协调 128第九章 其他基于模型的方法 130第一节 心理学中的模型 130第二节 科学哲学中的模型 135第三节 理论认知科学中的模型 138第十章 认知多元主义的似真性 143第一节 进化更聪明动物的良好设计策略 143第二节 对于会学习的动物仍是一个良好的设计策略 144第三节 模型增殖的优势 147第十一章 模型与语言的互补性 154第一节 认知互补性 155第二节 语言和模型优先性 158第三节 两种异议 160第四节 语言带来了什么 163第五节 小结 168第三部分 认识论、语义学、不统一性第十二章 知识、科学和理解的不统一性 171第一节 统一性的图景及其面临的问题 171第二节 作为问题的不统一性 175第三节 基于模型的理解是不统一性的根源 177第四节 科学的不统一性 180第五节 不可还原性 187第六节 完备性和一致性 190第十三章 模型和直觉 194第一节 心理学对“直觉”的讨论 196第二节 直觉和反直觉判断 198第三节 直觉的模型相对性 202第四节 模型、直觉和专门知识 203第五节 模型和倾向信念 205第六节 模型、直觉和认知错觉 206第十四章 认知错觉 207第一节 不适当应用的错觉 208第二节 无限制主张的错觉 212第三节 统一的错觉 217第四节 投射的错觉 220第十五章 认知多元主义和认识论 225第一节 什么是信念? 226第二节 作为认知单位的模型 230第三节 认知多元主义与知识理论 235第四节 对认识论说明地位的看法 242第十六章 认知多元主义与语义学 244第一节 模型和语义价值 245第二节 认知多元主义和其他语义理论 247第三节 概念的多重生命 251第四节 无模型的概念 252第五节 具有多模型的概念 255第六节 走向概念的多因素图示说明 259第七节 关于概念和语义学争论的可能影响 264尾注 266参考文献 268索引(数字为原书页码) 2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