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开放科学:人工智能时代的呼唤
》
售價:HK$
108.9

《
武器化的知识:国联、自由秩序和软力量的使用
》
售價:HK$
86.9

《
大马士革:刀锋下的玫瑰(方尖碑)
》
售價:HK$
130.9

《
造脸:整形外科的兴起(医学人文丛书)
》
售價:HK$
85.8

《
理由至上
》
售價:HK$
129.8

《
千秋堂丛书003: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
》
售價:HK$
96.8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售價:HK$
1078.0

《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本书全面考察了恩施茶叶发展历程,论述了恩施茶叶生产、加工、贸易的情况,重点研究和介绍了恩施玉露、宜红、恩施富硒茶,并对茶人故事和茶俗进行了专门的介绍。《施州茶文化概观》是第一本关于恩施综合性的茶文化书籍,对于了解恩施茶历史、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都具有重要的参加价值,对于发展茶产业,推进茶旅融合、推荐宣传恩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
內容簡介: |
恩施茶叶以独特的口感和工艺享誉全球。本书以恩施茶为主题,综述恩施茶的方方面面,是一本恩施茶叶地方志。本书内容详实严谨。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文献资料整理、恩施茶人口述等方式,详述了恩施茶叶发展历程,论述了恩施茶叶生产、加工、贸易的情况,重点研究和介绍了恩施玉露、宜红、恩施富硒茶,并对茶人故事和茶俗进行了专门的介绍。内容详尽,严谨,丰富,是恩施茶文化的集大成之作。
|
關於作者: |
苏学章,男,汉族,中共党员,恩施人,1962年3月16日(农历壬寅年2月11)生,本科学历。先后担任恩施市林业特产局股长、特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1998年12月取得农艺师任职资格)、芭蕉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农业局副局长。曾任湖北省茶叶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恩施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等。参与多项涉及“恩施富硒茶”和“恩施玉露”湖北省地方标准的起草,多篇论文被湖北省茶叶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奖”。被恩施州人民政府授予茶叶技术推广十大名人称号、湖北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农业工作先进个人”、湖北省茶叶学会表彰为“全省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参与完成的“恩施玉露新工艺、新技术研究”被湖北省科学技术厅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2013年因病辞去了所有行政职务,集中精力挖掘恩施茶叶历史文化,被湖北恩施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
目錄:
|
目录第一章恩施茶的历史发展进程第一节恩施的特殊历史第二节茶饮溯源第三节早期恩施的茶叶产业第四节清代的恩施茶事第五节民国时期的恩施茶事第六节新中国成立后的恩施茶业第七节茶界交流合作第二章茶叶生产第一节恩施的茶叶生产历程第二节茶叶生产的技术进步第三节恩施市茶叶生产中出现的特殊问题第三章茶叶加工第一节茶叶加工的产生第二节恩施的茶叶加工随茶饮的兴盛而落伍第三节清代中期至民国是恩施茶叶加工的中兴时期第四节新中国成立后的茶叶加工第四章茶叶贸易第一节清代以前的茶叶贸易第二节清代、民国时期的茶叶贸易第三节新中国的茶叶贸易第四节恩施的茶道第五节茶叶税收第五章恩施玉露第一节恩施玉露的创制与传承第二节恩施玉露的成名第三节恩施玉露的工艺和品质特征变化第四节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理论体系的建立与传播第五节恩施玉露的低落第六节恩施玉露品牌恢复第七节恩施玉露的商标争议第八节恩施玉露品牌整合和品牌使用权之争第九节恩施玉露商标侵权案第六章宜红茶第一节宜红茶的历史第二节宜红茶的生产第三节宜红茶的品质要求第四节宜红茶的加工第五节宜红茶品牌第七章恩施富硒茶第一节恩施富硒茶的定义第二节硒的作用和恩施硒资源的发现第三节恩施富硒茶品牌建设第四节恩施富硒茶主要产地第八章茶叶经营组织第一节吴永兴商号第二节同福茶行第三节芭蕉茶厂第四节恩施市茶树良种繁育站第五节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第六节恩施蓝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七节恩施市凯迪克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第八节恩施市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九节恩施市硒露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第九章茶人故事第一节吴光华第二节冯绍裘第三节汤仁良第四节吉宗元第五节陈光兴第六节杨则进第七节杨胜伟第八节郭银龙第九节谭文骄第十节谢俊泽第十一节黄辉第十二节杨洪安第十三节张文旗第十四节蒋子祥第十五节刘小英第十六节土家三代茶人的茶叶经营之路第十章恩施茶文化第一节恩施民间的茶习俗第二节恩施的茶文化形式第三节茶故事
|
內容試閱:
|
序以《巴山茶事》为本书书名,叙述古老的巴山这片土地上茶事的发生、演变和兴盛。何为巴山,巴山与茶有何渊源,这里先作一个介绍。一、巴山就是一个县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巴山”县,作为一个县名,虽然现已少有人知晓,但在当朝和后续临近的朝代是人们广泛知晓的。《隋书·地理志》记载:清江郡(后周置亭州,大业初改为庸州),统县五,户二千六百五十八。盐水(后周置县,并置资田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清江郡)、巴山(梁置宜都郡、宜昌县,后周置江州,开皇初置清江县,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大业初废州,省清江入焉)、清江(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开皇初郡废,五年置清江县,大业初州废,有阳瞿水)、开夷(后周置,曰乌飞,开皇初改焉)、建始(后周置业州及军屯郡,开皇初郡废,五年置县,大业初州废)。《新唐书》载:“峡州夷陵郡,中。本治下牢戍,贞观九年徙治步阐垒。土贡:纻葛、箭竹、柑、 茶、蜡、芒硝、五加、杜若、鬼臼。户八千九十八,口四万五千六百六。县四:夷陵(上。西北二十八里有下牢镇,有黄牛山)、宜都(中下。本宜昌,隶南郡。武德二年更名,以宜都及峡州之夷道置江州,六年曰东松州。贞观八年州废,省入宜都,来属)、长阳(中下。本隶南郡。武德四年以县置睦州,并置巴山、盐水二县。八年州废,省盐水,以长阳、巴山隶东松州……)……”《新唐书》除了对宜昌、宜都、长阳有记载,还对石门、慈利、巴东作了介绍。这些地方分别位于长阳的东、南、北三个方向。从史料分析,当时的巴山县不是长阳县,应该与盐水县大致相同。在长阳县东、南、北三个方向都有相对应的县的情况下,巴山的地理位置只能在长阳以西。清道光丁酉版《施南府志》(图1)记载,在齐梁时期,恩施当时就叫“巴山”,由宜都郡管辖;而到隋朝大业年间,“巴山” 是清江郡(改为庸州)管辖的一个县,只是这个县的疆域有点大,涵盖清江流域的大部分区域;齐梁时恩施正好属宜都郡管辖,后周称盐水,且隋开皇五年改称清江县,与《隋书·地理志》中巴山县的记载完全吻合。明朝天启年间,邹维琏被魏忠贤以朋党之罪构陷,贬谪施州,留下“巴山何处不猿鸣,今古偏伤逐客情。猿自善鸣吾善笑,谁云堕泪只三声”的诗句。巴山此时仍然是施州卫的别称。综合史料分析,“巴山”是清江流域以现在恩施为中心的地区,其名称和管辖范围时有变化,巴山县并没有以一个固定的名称和区域流传下来,而是被新的称谓替代,辖区也发生变化。根据史料,长阳以西溯清江而上的地方都曾经是巴山县的辖区,且其辖区不限于清江流域。图1《施南府志》沿革表二、巴山乃茶之圣地陆羽的《茶经》(图2)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早、*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开篇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图经本草》云“巴山峡川,茶树有两人合抱者,所产乃野生之茶”,巴山峡川的茶树乃天地造化,自然天成。 图2陆羽《茶经》开篇内容按字面理解,巴山峡川就是巴山这一地方的深山峡谷,在巴山境内古朴蛮荒的峡谷两岸,高大的茶树自然生长于山间,居于此地的人在需要的时候砍伐茶树,取其叶片利用。陆羽在《茶经》中能细数巴山峡川茶树盛境,是因其亲历:天宝十三年(754年)陆羽出游义阳(信阳),随后西行,入巴山,临夷水,伐枝掇茶,又东行至峡州至当阳玉泉寺,返竟陵。在巴山夷水之峡川中观山野茶树生长,历土人伐树采叶,才写出茶树“两人合抱”的粗大和“伐而掇之”的豪迈。陆羽所见的巴山,茶树资源极其丰富,以至于人们可以恣意采伐,“伐而掇之”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在当时当地居然是常态,如此为所欲为怎不令人感慨?这就是茶的天地,人们在懵懂中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然而学界对巴山峡川的认识是模糊的,很多人将其定位于川东(重庆直辖前)鄂西。这里古属巴地,多山,长江及其支流深切的阻隔,形成高山峡谷的峡川地形。此地野生茶树资源丰富,从四川宜宾到重庆巴南、彭水和贵州务川一带,至今仍然残存有乔木型茶树群落,而在湖北恩施、巴东、利川等地,则残存着灌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群落。巴山峡川乃茶之原产地。一般对巴山峡川的认知只有大概的区域方位概念,没有作出精准的地理定位。关于“巴山”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在有关文献、著作中,常将巴山说成大巴山或巴东金子山。试想,陆羽再惜墨如金也不会为省一个字将“大巴山”写成“巴山”;而巴东金子山就更无可能,陆羽要介绍一个地方,肯定要为人们普遍知晓。巴东金子山虽称巴山,但其仅为巴东老县城边的一座山,这座山除当地人外,外人无从知晓,出现这样的结果乃巴东有“真香茗”而附会。三、“巴山”境内皆“峡川”古老的巴山所在的清江(古称夷水)流域,沟壑纵横,几乎全部由峡谷组成,河流流经之地山高谷深,峡川连绵,成为古“巴山”境内的特殊地形地貌。仅清江大峡谷一段的恩施大峡谷,全长108公里,面积达300平方公里,是如今恩施市闻名于世的5A级旅游景区。陆羽所说的“巴山峡川”就是巴山县境内大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峡川”光照不足,湿度大,多数植物生长不良,而茶树却极其适宜这种环境(图3),因而“峡川”之中茶树遍布,陆羽能见到“两人合抱者”也就不足为奇。而当今的“峡川”则是茶园遍布。四、《巴山茶事》介绍的就是恩施茶的传奇古今巴山因陆羽《茶经》而闻名,成为茶人的圣域。笔者细究巴山的历史,发现巴山不仅是巴人故土、茶的世界,还是巴人和茶发生碰撞的地方,是世界茶饮的起始之地。既然巴山就是恩施,那么恩施与茶就有深厚的渊源。遗憾的是,没有任何茶叶专著为恩施发声。本书从历史的长河中搜寻蛛丝马迹,展现茶在恩施的演变轨迹。让读者从恩施这一个特殊的地域去领略茶叶产业的发展进步过程,敬仰历代茶人拼搏、奉献的精神,体会时代局限中茶人的无奈和辛酸,分享茶叶产业进步繁荣的成果和快乐,品味恩施独特的历史文化。后记恩施是湖北第一大茶区,茶叶产业的成就是历代茶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恩施却无对茶叶的专门记载,想了解恩施茶的历史和发展脉络,皆无迹可寻。在工作中,我感觉恩施茶叶产业有历史、有底蕴、有故事,但苦于无人整理记载,找不到任何系统性的论述,仅靠口口相传,恩施茶的历史、文化、业绩终将被湮没,后人对恩施茶人茶事无从了解,空留缺憾。有此感悟后,我就开始资料的原始积累,以期给后人留下可供参考的依据。这是我动笔的主要动机,无论水平如何,能将自己知道的记下来让后人知晓,就算愿望达成。2013年,一年两次手术让我感到人生要进行新的选择。于是我向恩施市委组织部提出辞去领导职务并得到批准,得以把主要精力用于恩施茶叶的历史文化研究。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恩施茶界人士给予了我大力的支持和鼓励:省农业厅果茶办宗庆波研究员提供资料并提出写作建议,省农科院果茶所龚自明研究员为我提供了一些茶叶科技界的秘辛,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杨胜伟老师对本书整体布局提出建议,亲自修改部分章节;西南大学刘勤晋老师对茶的历史文化内容进行了指导;同事王银香女士对全稿进行了修改;恩施州农科院副院长张强、州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兼茶产业协会秘书长胡兴明、特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何远军主任、恩施市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促进股股长王成松一起参与素材搜集整理并对书中内容提出了意见和见解。在资料搜集整理过程中,还得到了州、市档案馆以及芭蕉侗族乡政府的支持,蓝氏家族的蓝龄江、吴氏家族的吴成仪提供了两大家族的族谱和家族秘传,茶叶界的康纪成、邱家鹏和退休教师郑从本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为珍贵的是,汤仁良先生提供了抗日战争期间恩施茶叶产业情况的资料,填补了这段历史的空白。在写作之初,素材缺乏,困难重重,时任恩施市农业局局长赵树锋同志时时关注,为我鼓劲加油,帮助我解决了写作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使写作得以顺利进行。恩施市农业局是我的坚强后盾,给予我写作时间,提供经费,需要查阅的资料也尽力提供。恩施茶人是我的同盟,他们无论是领导、专家,还是经营者,无时无刻不对我给予支持和鼓励,不仅有求必应,而且主动提供信息线索。书成后,因资金困难无法出版,楚茶推广大使林木先 生高度关注,亲自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推荐并得到出版社的支持。本书的付梓,是众人支持和关爱的结果,在此,向所有给予关心、关注的人表示感谢!由于本人能力、水平有限,书中观点未必能引起读者共鸣,文理也未必通顺,错误更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苏学章2023年5月
|
|